郭英劍
忘掉哈佛與斯坦福吧,在哪里上大學真的沒那么重要
誰都知道,最終能夠進入一流大學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而能夠進入像哈佛、斯坦福這樣的頂尖大學,更是少之又少。據(jù)統(tǒng)計,哈佛大學連續(xù)八年錄取比例都在下降。以剛剛過去的2015年為例,錄取比例再創(chuàng)歷史新低。去年共有37305名高中生申請入學,最終錄取人數(shù)為1990,比例僅為5.3%。這個比例,與2014年相比,報名人數(shù)上升(2014年人數(shù)為34295),但錄取人數(shù)下降(2014年錄取人數(shù)為2023)。由此可知,能夠進入頂尖大學的人,絕對是極少數(shù)。
這就不能不使人產(chǎn)生一個疑問:上什么樣的大學,真的那么重要嗎?
對此,《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尼(Frank Bruni)在2015年3月出版的著作中給出了響亮的回答:《你去哪里上大學,并不意味著你將成為什么樣的人》(Where You Go Is Not Who Youll Be,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2015)。
該書剛一問世,就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華盛頓郵報》更是用了“忘掉哈佛與斯坦福吧,在哪里上大學真的沒那么重要”這樣醒目的標題加以報道。
世界500強的領頭人都什么學歷
在這本書中,布魯尼給出了大量的例子,用了很長的篇幅講述了美國各個年齡段以及各個生活領域中成功者的故事,而這些成功人士并沒有從名牌大學獲得過學位。
布魯尼給出的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例子是,他調查了《財富》所排列的世界500強企業(yè)中的前100名,在所有美國出生的CEO中,僅有30%的人進入的是美國常青藤盟?;蛘咄惛咚降囊涣鞔髮W。
比如,華特-迪斯尼公司的CEO艾格(Bob Iger)就畢業(yè)于一所小的文理學院伊薩卡學院(Ithaca College),而且,他本人也沒有像其他高管那樣去讀一個MBA。
在接受《華盛頓郵報》記者采訪時,布魯尼說,他之所以要寫這本書,是因為總是聽到周圍家有在讀高中生的朋友在不斷地嘮叨這個話題,而且自己的兄弟姐妹也都有孩子,天天在討論究竟應該去讀哪所大學。為此,他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身邊成功人士的經(jīng)驗為依據(jù),希望為大家提供一個可資借鑒的參照系。
進入名牌大學或許能夠在自己未來的履歷上增添一些教育世家的譜系,看上去引人注目。但在布魯尼看來,不應該只是去考慮進入“名?!?,而是應該認真考慮進入“適合自己的那所高?!保╮ight college),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究竟誰在追求“名校效應”
布魯尼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究竟是誰在追求“名校效應”?在他看來,對頂尖高校最為迷戀者,首先是考生的家長。他說,這類家長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那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未來競爭激烈的世界上占有優(yōu)勢者,他們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入名校從而可以占得先機。對這些家長的殷切期望及其動機,布魯尼表示理解。而第二類家長,在布魯尼看來,不過是追求個人的虛榮而已,如果孩子能夠進入名校,家長會覺得自己很有面子。
其次關心學生進入名校的就是考生的老師了。在美國,主要是指那些在高中專門為學生提供入學幫助的輔導員(guidance counselor),因為職責所限,特別在美國的私立高中,有多少人進入一流大學是衡量他們工作的重要標準。為此,這些輔導員也會把自己每年送了多少學生進入名校當作是自己的一項可供炫耀的資本。
大公司最喜歡錄用哪些大學的畢業(yè)生
那么,如何才能改變人們癡迷于名校的現(xiàn)狀呢?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面對如何才能改變這樣一種社會現(xiàn)象或曰考試文化的問題時,布魯尼提出,或許改變可以從雇主那里開始。在過去,雇主總是愿意招聘那些名校畢業(yè)生。但現(xiàn)在,事情已經(jīng)有所轉變。
布魯尼采訪了不少雇主和風險投資人,聽取他們所認為的最佳員工的意見和建議。這些人都告訴布魯尼,他們最關心的是一個應聘者的經(jīng)驗,而不是他們畢業(yè)于哪所大學。
而這一結論,與《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在2010年9月13日所發(fā)布的一個調查相吻合。那份調查的問題很簡單:招聘者在招收新聘人員時,更愿意招收哪所大學的畢業(yè)生。由此形成了一個招聘者眼中的大學排行榜。
在這份大學排行榜中,位居前五名的分別是: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德克薩斯農(nóng)工大學(Texas A&M)、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普渡大學(Purdue)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全部是公立大學,雖然無疑都是很好的大學,但它們既非“常青藤盟?!?,也非通常意義上的一流大學。這些大學大都有很多分校,即便是她們最好的分校,在全美的排名中,也都在40名開外。
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2015年最新的大學排行榜為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帕克校區(qū)(University Park)位列全美第48名,德克薩斯農(nóng)工大學卡城校區(qū)(College Station)位列第68名,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rbana-Champaign)位列第42名,普渡大學西拉法耶校區(qū)(West Lafayette)位列第62名,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坦普校區(qū)(Tempe)位列第129名。
這一數(shù)據(jù)實際顛覆了人們想象中的“進入好大學,就意味著會有好工作”這樣的一種錯誤觀念。
人的價值,并非由大學所決定
在布魯尼看來,“名校效應”實際上給予了那些十七八歲的孩子令人意想不到的壓力,因此,這里的最大受害者還是學生本人。
2014年,布魯尼在普林斯頓大學開設了一門課,為此做了一線的調查。在頂尖大學中,很多學生把生活看作是一系列的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仿佛是一個又一個的鐵環(huán)在等待著你跳進跳出,而進入頂尖大學就是其中之一。
布魯尼說,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把自己很大的一部分精力投入到進入名校當中,然后又把精力投入到下一個競爭——如何找到工作之中,反倒恰恰忘記了應該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學四年當中最值得去做的事情上。
誰也無法否認,一所名牌大學能夠給予自己的畢業(yè)生很多無形的資源,但更不會有人反對,唯有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經(jīng)年之后才能使一所大學成為名校。
換句話說,無論在哪所大學,你都需要努力。而被名牌大學拒絕、進入了非一流大學的人,或許更該如此。正如《華盛頓郵報》在報道中所說,像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有一個人曾經(jīng)申請普林斯頓大學被拒,后來進入了北密歇根大學(Northern Michigan University)——這所大學的排名在全美200名之外。但他經(jīng)過個人努力,如今毫無疑問是一位事業(yè)成功人士。他,就是星巴克的CEO——舒爾茨(Howard Schultz)。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哪怕你曾經(jīng)被名牌大學拒之門外,只要你足夠優(yōu)秀,只要你有足夠的勇氣和夢想,無論上什么樣的大學,未來你都能事業(yè)有成!
大學,只是夢想開始的地方
估計很多人在YouTube上都看到過被諸如哈佛、斯坦福這樣的頂尖大學錄取時,各位高中生在獲知信息的那一瞬間是如何興高采烈、欣喜若狂!而在狂歡的背后,相信也一定有更多的人因為無法進入名牌大學而黯然神傷、暗自落淚。
如果說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上大學已經(jīng)成為每個人不可剝奪的權利,那么,進一所名牌大學特別是頂尖大學,則幾乎是每個人心靈深處的夢想。但是,這樣的夢想并非人人都能實現(xiàn),甚至可以殘酷地說,絕大多數(shù)人的這一夢想根本無法實現(xiàn)。根據(jù)我的了解,在大多數(shù)普通高校中,不少大學生因為自身高校并非名牌大學而存在著普遍的甚至是較為嚴重的自卑心理。
有一次,我參加了一次在北京舉行的首都大學生活動。參會者來自首都57所高校的80余家社團,來者皆為社團負責人。從他們的發(fā)言和談吐,我看到了當今青年的遠大志向,他們朝氣蓬勃,有著不凡的才華,令人欣慰。但有一位同學在發(fā)言中很羞澀地說,自己很不好意思說自己來自哪所大學,因為自己的高校既非“985”,也非“211”。
聽到這里,我覺得有必要站出來說幾句話。于是,在這位同學發(fā)言之后,我特意說道:
聽到這位同學這樣說,讓我想起來了最近我在看的這本書《你去哪里上大學,并不意味著你將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本書的一個主要觀點,也就是我此時此刻特別想告訴大家的是,上什么樣的大學,其實沒那么重要。上了一流大學的人,你很幸運,需要繼續(xù)努力。上了普通大學的人,也不必沮喪,更不能放棄。無論是誰,關鍵看你是否擁有夢想,是否具有向著夢想去努力的勤奮與刻苦!
當然,我相信,像這樣的自卑感,乃至人們對于普通高校所有的那份不由自主或者是無意識中所帶的那份歧視,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如果看過美國喜劇勵志電影《實習生》(The Internship),稍加留意,應該會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當招聘人一邊匆匆趕路,一邊詢問追逐在身邊的各路大學畢業(yè)生“你哪個大學畢業(yè)”時,他耳邊傳來的都是常青藤盟校的簡稱或者特稱,如哈佛、耶魯?shù)龋斠粋€學生剛開口說自己來自University of…(連大學的名稱都還未說完)時,那位招聘人直接打斷了說:下一個!這一細節(ji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即便是在美國,人們對那些非頂尖大學的大學生,也有一定的歧視。當然,故事的結局頗為反諷,也頗具勵志效果,在兩個小組的抗衡比賽中,由主人公比利和尼克這兩位并非名牌大學畢業(yè)且又嚴重超齡的人所在的小組勝出。
我想說的是,學生的夢想,不能止于大學。不要讓學生的夢想停留在進入一流大學或者頂尖大學。在我們的教育中,無論在什么樣的大學,都要教育學生擁有夢想,懂得努力的方向,爭取成為想成為的那個人。
我更想說的是,每所大學各有不同,也可以千變萬化,但社會只有一個。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化的社會將成為檢驗所有大學畢業(yè)生的一個大熔爐。
雖然我們不必非要用世俗的成功與否來衡量所有的人,但至少我們要明白:
大學,只能是夢想開始的地方;社會,才是考驗一個人的聰明才智,能夠讓人大有作為的新天地!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