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日,溽暑蒸人,坐在家中動也不動,也能一身大汗。我自小便知,這時可多食各種含水量高的當(dāng)令瓜果,補充水分;長大后又聽說,盛夏應(yīng)該吃苦,暑日吃苦如吃參。于是漫漫長夏,我綜合兩者,每隔幾天就吃上一盤苦瓜,或炒或燉,或汆燙了涼拌,偶爾甚至切成薄片,生食之,偏要“自討苦吃”。
雖說是自討苦吃,舌上的苦味到了喉間卻有甘甜的余韻,讓人苦盡甘來。何況,傳統(tǒng)中醫(yī)的夏日宜食苦之說,有其科學(xué)解釋:原來苦味食物多含生物堿、胺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等,不但能夠消暑退熱,且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舒張血管的作用。尤其是苦瓜,含有少量的“金雞納霜”,也就是可以退燒解熱、亦能治療瘧疾的奎寧。記得我母親還在世時,每回嘴干舌燥,自覺“上火”了,就會用苦瓜、檸檬和蜂蜜加水打成果汁。她說,“火氣大,喝這個最退火?!?/p>
我懷疑,退不退火或是其次,她根本就是愛吃苦瓜。不然,為什么前兩天才吃了涼拌苦瓜,昨晚還端出豆豉小魚干炒苦瓜,倘若明天她又請幫忙家務(wù)的陶媽炒一盤苦瓜牛肉,我也不會太驚訝——雖然在祖籍汕頭的陶媽口中,這道菜改名叫做“涼瓜牛肉”。
苦瓜又稱涼瓜,它還有另一個別名“君子菜”,據(jù)說是因為苦瓜與他物同烹時,不會讓別的食材染上苦味,有如菜中君子,故名之。此一“只苦自己”的葫蘆科植物源于印度,在亞熱帶的臺灣四時皆有,隨時都買得到,然而還是夏、秋時分最“得時”,產(chǎn)量大、質(zhì)量優(yōu)。
苦瓜品種繁多,最大的特色是外皮有一粒粒突起,農(nóng)民稱之為“米?!?,不過仔細端詳,會發(fā)覺那突起并不全似稻谷,有的較渾圓似珍珠,有的呈長條形,小小尖尖如刺者亦有之??喙系念伾膊槐M相同;偏白泛青的,就叫白苦瓜或白玉苦瓜,苦味最淡,瓜肉較松軟,是市面上最常見的品種。你去小攤吃苦瓜丸、喝苦瓜排骨湯也好,上快餐店點一份炒苦瓜也好,吃到的常常都是白苦瓜。
也有青苦瓜,瓜色自然是綠的,按顏色深淺又區(qū)分為大青苦瓜和粉青苦瓜,越綠就越苦。近年來,市面上還多了據(jù)說更“養(yǎng)生”的深綠色山苦瓜,這是較接近野生品種的苦瓜,個頭較小,甚至有袖珍到幾乎可以一口一顆的。我小時候并沒看過山苦瓜,一直到大學(xué)時代去花蓮山村,聽村人說有種山苦瓜,苦得很,臺北少見。我好奇地生吃了一口,哎呀,苦不堪言。
再吃山苦瓜,是多年之后的事,在沖繩。那是我頭一回去舊名“琉球”的沖繩,小餐館老板推薦當(dāng)?shù)厥a(chǎn)的一種“吃了會長壽”的瓜,叫Goya。他還說,“沒吃過Goya Chanpuru(炒什錦),等于沒來過沖繩!”掌柜的話都這么說了,我這貪吃的觀光客能不點嗎?
沒過多久,熱心的老板便將那盤炒什錦端上桌,順便還帶了一條Goya給外來客人瞧瞧。我一看,分明就是山苦瓜。那盤中有苦瓜、豆腐、雞蛋和說不上是啥的長形肉條,最上面還撒了柴魚碎片。我夾了一筷子入口,一嘗之下,這山苦瓜竟不苦,而那肉條居然是二戰(zhàn)時期美國軍糧“午餐肉”(Spam)!
飲食從來就不只是口腹之欲而已,這里又是一例:在吞下這一道沖繩特色菜肴的同時,我也吃進了琉球群島自古以來夾處在中國和日本之間,二戰(zhàn)后又曾被美軍管治的歷史。
而所有苦瓜菜式,特別是夏季吃來清爽又開胃的涼拌苦瓜,在某種程度上不也是人生的縮影,體現(xiàn)了人生之味?家常做涼拌苦瓜,調(diào)料中往往有甘甜之物,如糖、蜂蜜或梅汁,末了還可以淋上少許醋或檸檬汁等,以酸味中和苦味。這就好像人的一生,生老病死、辛酸甘苦自是難免,所幸在遭遇人生的關(guān)卡時,我們總能夠選擇逆境求生或順勢而為,以適情適性的方式,直面無常,苦中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