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基文
【摘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戰(zhàn)略下,中學語文教學必須適時地做出調整,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緊跟時代要求,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具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和民族擔當?shù)漠敶袑W生。
【關鍵詞】語文教學 古漢語 傳統(tǒng)文化 傳承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54-01
一、從“國學熱”反思與中學語文教學的歷史使命
近年來,隨著我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戰(zhàn)略的逐步推進,從大中院校、機關、單位、企業(yè)到各級各類社會團體和個人,紛紛以各種形式復興“國學”,推廣中國文化,弘揚傳統(tǒng)文化知識,向世界傳播中國優(yōu)秀的社會價值觀。
然而,由于缺乏對于傳統(tǒng)文化真正的研究和傳承,不少這類“國學熱”活動更多的看上去是商業(yè)化或者地方政府謀求政績的文化作秀,流于形式。有些地方讓中小學生穿漢服、背誦三字經,看上去有模有樣,卻經常出現(xiàn)內容和形式上的低級錯誤,結果不倫不類,貽笑大方。
要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弘揚“國學”,顯然離不開古代漢語的學習。中學階段正是人生的價值觀和文化素養(yǎng)形成的重要時期,古代漢語在傳承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就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
二、古漢語教學的特點
1.內容豐富,涉及面廣
我國有文字的歷史至少能追溯到殷商時代,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產生了無數(shù)優(yōu)秀作品。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古代先民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宇宙自然的靜默體悟,小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包羅萬象。從材質上看,從原始社會的石器、木器、陶器,到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再到絹帛、瓷器、石器、漆器甚至是古錢幣上的文字,幾乎遍及生活的每個角落。
2.與現(xiàn)代語言和生活的關系
與許多世界其他民族和地區(qū)的文字不同,我國的文字使用和傳承雖然經歷多次大的變動、變革,但就總體而言,字詞、語法的使用,以及語義的表達等方面,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
特別是當下,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等自然觀,對于后現(xiàn)代、后工業(yè)時代的全人類共同面臨的環(huán)境危機、道德和倫理危機等各種問題更有著公認的啟發(fā)意義,越來越受到西方各界的認可和重視。作為這些文化和思想最重要載體的古漢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3.培養(yǎng)學生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效手段
古漢語教學的重點是文言。文言不僅僅是一種記事、表意的符號,更是本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以及民族心理、風物、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特征等的集合體,是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歷史記錄與寫照。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同時也是向中學生傳遞各個歷史時期、各個不同地區(qū)中國民族文化精神的過程,是讓他們了解我國民族歷史并接受傳統(tǒng)文化、思想、情感和精神教育的過程。
三、我國當前古漢語教學的主要問題
1.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不足
古代漢語相對于現(xiàn)代漢語而言,篇幅不長卻包含的內容相當多,所涉及到的知識面也相當廣。古漢語的語法、字詞屬性等等也與現(xiàn)代漢語有較大區(qū)別。而且由于時過境遷,很多知識都已產生了變異甚至消失,所以越追溯越會覺得生澀。要學好古漢語,需要艱苦細致和長期的學習。因此,中學生普遍對古代漢語的學習存在著畏難情緒,學習的信心和動力不足。
2.應試教育下的功利性思想
1)古漢語教學與育人的脫節(jié)
目前,中學古代漢語教學基本延續(xù)的是按部就班地系統(tǒng)講解古文、詩詞中的字、詞、句,學生被動地接受、記憶、再現(xiàn)教材知識。博大精深的古漢語文化在應試體系下被生生地拆解成一條條考試條目和重點范圍,忽視了古漢語教學對于提升中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育和健全精神人格的重要作用。
2)教學方法陳舊單一
填鴨式、滿堂灌式的古漢語教學方式在我國中學語文教學中依然普遍存在,教師把自己簡單地當作一個知識點的輸出者,學生被動接受,忽視了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人文情感的啟發(fā)與提升。導致學生對于古漢語學習沒有興趣,不愛學,不想學。
四、古漢語教學模式的再思考
隨著“國學熱”的不斷深入,我國從上到下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和重視正在迎來一個新的時期。中學古漢語教學應當適時地做出必要的調整,牢牢抓住歷史機遇,為社會的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具有文化素養(yǎng)和民族擔當?shù)漠敶袑W生。
1.內容和形式多樣化教學,強調與生活的融合
在古代漢語教學中,課外閱讀從來都是一個重要的補充。古漢語教學的內容不能局限于教材選取的古漢語名篇(節(jié)、段),除了像《詩經》、《史記》等這樣的名篇巨制之外,涉及到古代社會方方面面的鮮活的古漢語資料也應納入到課內外教學的范疇中來,如古代書信、書法和繪畫中的古代漢語、民謠、巫祝用語等等。這些資料既真實豐富,又饒有趣味,容易讓學生產生興趣和學習主動性。還可以針對學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條件,讓學生自發(fā)地尋找、解讀和分享古漢語知識,強調學生的參與感、自主性。
2.積極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
古漢語教學與信息時代并不矛盾。應充分利用電腦、網絡、自媒體等多樣的現(xiàn)代化手段啟發(fā)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衫胮pt展示相關資料,利用語音播放功能和視頻播放功能,把一些語音材料、名篇朗讀、經典場景提供給學生,甚至可以讓學生把自己對古漢語的認知和學習通過錄音錄像的方式與大家分享。還可以考慮在網上建立自主學習平臺,把重點提示、難點解析、練習答疑復習指導等內容放上去,便于學生隨時自學,教師及時互動、反饋。此外,還可以利用當下流行的微博、微信等平臺與同學們展開交流,弱化課上課下涇渭分明的功利化教學模式,讓古漢語教學在輕松、愉快的狀態(tài)下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章新傳.國學熱與古代漢語教學改革[J].文學藝術,2012,6.
[2]王敏紅,高興娟.關于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的思考[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