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鶴洲++劉大可
中國古代帝王生長于深宮內(nèi)院中,操持著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由于皇帝與平民實在太遙遠,民間傳說的帝王生活大多是類似“拿金鋤頭耕田”的離譜想象,不是坐在金鑾殿上接受三叩九拜,就是成天與俳優(yōu)、嬪妃廝混在一起。那么,皇帝的一天到底是怎樣度過的?
清代皇帝每天早晨寅正至卯初(4到5點)就要早起。梳洗完畢后,第一個任務是去長輩處問安??滴醭恼埌矔r間較晚,約在巳時(9到11點),而雍正之后的皇帝每日起床后就得趕往慈寧宮,向太后問安。
卯時至辰初(5到7點)是上早課、進早膳的時間。清代皇帝十分重視文化教育,皇帝的早課稱為“日講”,每日由選定的大臣主講儒家經(jīng)典和《資治通鑒》等被認為有關(guān)國家治亂的典籍。
上完早課,皇帝才可以享用第一餐。與常人一日三餐的習慣不同,清朝皇室只有清晨、午后兩頓正餐。正餐的分量相當驚人:乾隆皇帝的正餐多時有二十幾個菜。不過,宮廷菜譜樣式固定、常年不變,皇帝總想在菜譜外單點。根據(jù)乾隆的膳單,他想吃的不過是豬肉韭菜烙合子、羊肉炒麻豆腐、炒雞蛋、蒸雞蛋糕、小蔥拌豆腐、拌茄泥、豆腐腦、面片湯等家常小菜。
用完了早膳,皇帝就該著手工作了。在小說和影視劇中,最著名的參政方式是“早朝”:太監(jiān)鳴鐘擊鞭,文武百官從等候的朝房魚貫而入、山呼萬歲,皇帝在金鑾殿上接收百官叩拜,宣布“有本早奏,無本退朝”,然后對大臣奏上的政事逐一做出裁斷。
但這種描寫純屬虛構(gòu)。歷史上最近似的制度是清代前期的“御門聽政”,但地點在乾清門的門洞里,而非堂皇的金鑾殿。太監(jiān)在門洞里架設御座,官員在門外向皇帝匯報政事,程序極為簡單。
順治時代,御門聽政的時間在早課之前,百官紛紛表示過早起床影響工作,康熙帝才將之改到了辰時(7點到9點)。嘉慶以后,皇帝漸漸懶惰,御門聽政便逐漸廢棄了。
御門聽政只是例行工作匯報,重要的政事要通過召見大臣和批答奏章來解決。清代設置了許多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gòu),但都沒有決定權(quán),都需要請示皇帝最終定奪。早膳時,奏事太監(jiān)就會把王公大臣的名牌遞上,皇帝一邊吃飯一邊考慮是否召見。
另一項重要的政務是批答奏章??滴酢⒂赫?、乾隆都親自批閱奏章,時常工作到深夜。雍正是著名的工作狂,每天要閱看的奏折多達五六十件。他在臣下奏折上的批語,有的竟比奏折本身的文字還多。
工作到午時(11點),就到了午休和第二次正餐的時間。正餐用畢大約是未時(14點)。如果皇帝不繼續(xù)處理政事,就可以將下午作為休閑時間。皇帝的愛好各不一樣。例如康熙喜歡標榜自己好讀書,乾隆則以作詩泛濫著稱。
不過,最熱門的宮廷娛樂還是看戲。宮內(nèi)每月初一、十五演戲,過年過節(jié),皇帝、皇后生日也要演戲,往往一演就是十幾天?;实燮饺障肟磻蜻€可以隨時傳喚演小戲。清宮內(nèi)專門成立管理戲班的升平署,特建了一批大小戲臺。乾隆帝熱衷戲曲,為宮中添置了大批行頭和道具,還將戲劇內(nèi)容繪成冊頁,以便隨時翻閱。
下午酉時(17點),皇帝的娛樂基本結(jié)束,接下來有一頓小吃作為晚點。用完之后,就到了禮佛祭神時間。清宮內(nèi)建有佛堂、道殿和薩滿祭祀場所。皇帝日常供奉禮拜,還經(jīng)常舉行大型的祭典。源于滿族傳統(tǒng)的坤寧宮祭神是清朝皇帝日常的重要祭祀,皇帝幾乎每天都要親臨坤寧宮。
皇帝在戌初時分(20點)就早早就寢了。按照清宮規(guī)定,只有幼年皇帝大婚典禮后,皇帝夫婦才能在坤寧宮東暖閣洞房共居三天,其他時間都必須各住自己寢宮?;实鄄荒艿藉鷭鍖m里過夜,他要哪位妃嬪陪寢,就要在中午正餐時翻牌決定。被召幸的妃嬪當晚不再回到自己的寢宮,但也不能整夜與皇帝共寢,只能在寢宮旁的圍房暫住。皇帝真正入睡時,只有隨侍太監(jiān)能留在身邊。
(摘自大象公會微信公眾號:idxgh2013 圖/李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