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瀚勻
?
加框鏈接的著作權法規(guī)制
——以適用“實質呈現標準”的合理性為視角
梁瀚勻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網絡鏈接的形式也推陳出新,加框鏈接技術的興起,為諸多互聯網企業(yè)帶來生機,但與此同時也給相關利益人帶來維權阻礙。然而,司法實踐中慣用的判定侵權的標準對于應對科技所帶來的沖擊也愈顯捉襟見肘,進而筆者認為我國可以選擇“實質呈現標準”作為判定侵權的依據,并于本文分析適用該標準的合理性,以期規(guī)范加框鏈接行為。
加框鏈接;實質呈現標準;服務器標準
加框鏈接(Framed links)也稱視框鏈接,即設鏈者將自己控制的界面向用戶的網頁或客戶端界面分割成若干區(qū)域,在其中部分區(qū)域利用鏈接技術直接呈現來自被鏈接網站的內容,而其頁面中其他視框中呈現的卻仍是鏈接者的頁面內容:包括網址、廣告、網站統(tǒng)計量等。①設鏈者基于加框鏈接技術,在一個網頁文件里嵌入另一個網頁,從而實現網頁間數據的“隱形”傳輸。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使用基于加框鏈接技術的聚合類互聯網產品,會呈現出設鏈者與被鏈者同樣的外觀效果。現今,我國著作權人起訴聚合類互聯網企業(yè)利用加框鏈接技術的糾紛案件不斷涌現,例如,央視國際網絡有限公司訴百度公司案②等,使得這一問題愈加引人關注。
筆者認為,對于因加框鏈接技術所引發(fā)的著作權侵權糾紛之所以吸引該領域專家、學者、法官、律師等社會人士的關注,究其原因,除了因利用加框鏈接技術為設鏈互聯網企業(yè)謀取利益以損害著作權人的權益、③設鏈網站利用加框鏈接技術逐漸取代被鏈網站,從而損害被鏈者的利益與非版權利益④、利用加框鏈接技術與盜版商合作侵權使用數字版權作品,進而影響我國數字版權產業(yè)正版化的秩序與進程⑤之外,其最為重要的原因便是在司法實踐中判處類似案件,各個法院采取莫衷一是的態(tài)度,進而在司法審判中出現了同案不同判的現象,⑥針對此種現象引發(fā)了筆者的如下思考:
第一,加框鏈接與普通鏈接本質是否相同。
第二,若兩種鏈接技術相同,那加框鏈接技術與普通鏈接技術從法律性質上來說是對作品的幫助傳播行為,其并沒有實質性地向網絡用戶提供作品,因而不屬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控制范圍;若兩種鏈接技術確有本質不同,那我國司法實踐中判定加框鏈接構成侵權與否時運用“服務器標準”以及“用戶感知標準”,是否具有局限性。
第三,若上述兩種判定標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該現象的發(fā)生系由鏈接技術自身的屬性所決定的,那我國《著作權法》是否應該針對該類突出問題做出相應的變通——“實質呈現標準”的確立是否合理。本文力圖對上述問題做出回應,并試析確立“實質呈現標準”的合理性,以期較好地解決因加框鏈接技術所引發(fā)的著作權侵權糾紛。
如今,著作權法領域內有較多學者認為,在著作權法意義上,加框鏈接與普通鏈接并無本質不同。⑦然而筆者并不認同該種觀點,筆者認為設鏈者控制力不同是兩種鏈接技存有術本質區(qū)別的原因。
普通鏈接,又稱文字鏈接,點擊網頁上這些超文本鏈接符號,就可以使瀏覽器的內容從一個網頁直接轉換到另一個網頁或另一網頁的一部分內容,網頁上不留有設鏈者的任何信息。⑧設置普通鏈接,僅僅是向用戶告知被鏈接作品的URL地址信息,用戶點擊設置普通鏈接網頁的特定內容同用戶從被設鏈網站中瀏覽接觸作品有基本相同的效果。用戶點擊設置普通鏈接網頁的特定內容,其作品的呈現界面與方式是脫離了設鏈網站所形成的,易言之,通過設置普通鏈接所接觸到的作品不再受設鏈者控制。
與普通鏈接相比,加框鏈接技術所體現設鏈者的控制力遠遠超過普通鏈接技術。用戶在訪問設鏈者提供的網頁或客戶端時,并非單純的接觸設鏈者提供的被鏈接作品的URL信息,而是接觸了設鏈者向用戶提供的一個個HTML文件包。質言之,用戶瀏覽的網頁或客戶端界面所呈現的內容受到了設鏈者提供的程序代碼的控制,用戶只能在設鏈網站中接觸到設鏈者經過選擇后所傳播的源自第三方網站的特定作品。因此,受加框鏈接技術影響,設鏈者將被鏈作品融入設鏈網頁中,并限制用戶的瀏覽器或客戶端跳轉(局限于設鏈網頁或客戶端顯示的界面上),直至結束訪問特定的作品或結束作品的播放。
由此可知,運用加框鏈接技術使設鏈者對被鏈作品或源作品具有較強的控制力,而加框鏈接所產生的一系列消極影響(如對市場正版化的影響、對權利人利益的影響等)遠超過普通鏈接技術對著作權人及相關市場產生的負面影響。
上文分析了加框鏈接與普通鏈接本質差異之所在,現如今法院通常是在“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框架下審理該類案件,而法院較常認定判定侵權的標準“服務器標準”與“用戶感知標準”是否仍能適用于加框鏈接這一情形,對此筆者給出否定的評價。筆者認為,上述兩種判斷加框鏈接是否侵權的判斷標準均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理由如下。
(一)“服務器標準”適用的局限性
“服務器標準”是指只有將作品上傳到向公眾開放的服務器上的行為,才是網絡傳播行為。⑨按照該標準,中間傳播行為如果沒有將作品上傳至自己的服務器中,則不構成信息網絡傳播行為,即使該中間傳播行為沒有得到著作權人的授權,也不構成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直接侵權。如此來說,加框鏈接未將源作品上傳至自己的服務器之中,因而不符合“服務器標準”,按此標準則沒有直接侵害權利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二)“用戶感知標準”適用的局限性
(一)適用“實質呈現標準”直擊加框鏈接行為帶來的利益沖突
加框鏈接不像普通鏈接僅僅利用信息定位技術將用戶帶到被鏈者的網站,使被鏈者網站的流量增加,而是利用有特殊呈現方式的信息定位技術同時承擔了信息傳播者的角色,用戶因此很可能會留在設鏈者的網站上,分流被鏈者網站的流量。這樣產生同為傳播者的設鏈者與被鏈者的競爭,而這種競爭會提高傳播者與著作權人議定信息網絡傳播權許可的地位以致削弱著作權人的議價能力,而且可能架空被鏈網站的利益。再者,上文提及“實質呈現標準”不關心設鏈者是否實質損害了被鏈接網站的利益,對于這句的理解,也許會有人認為“實質呈現標準”不保護被鏈者的利益,對此筆者認為,該標準雖然強調著作權人對于作品提供者身份的有效控制,但是假使被鏈作品系由被鏈網站享有權利,則同樣對被鏈網站給予了一定保護,例如互聯網新聞行業(yè),作為創(chuàng)作者的記者、編輯等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一般都是由媒體經營者控制,因此新聞聚合類互聯網產品的產生會引發(fā)相關利益者的利益沖突。
針對上述利益沖突,“實質呈現標準”所提供判斷標準可以直擊加框鏈接行為帶來的利益沖突,有效的遏制或規(guī)范加框鏈接的行為。
(二)適用“實質呈現標準”并不必然宣判加框鏈接技術“死刑”
然而,筆者并不認同上述結論。這些結論應用于加框鏈接,更像是一種很主觀的臆造,而非經過縝密的論證而得出的結果?!吨鳈喾ā分皇窍拗铺囟ǖ奈唇浽S可的提供或呈現作品的行為,從這個角度看并不能映射出在法律上宣布加框鏈接技術的死刑,例如各國法院所宣判網址利用P2P技術侵權的案件不勝枚舉,但事實上P2P技術現今依然活躍于互聯網中。只要設鏈者獲得被鏈者或著作權人的同意或授權,那么該技術依然可以廣泛應用于網站內部不同服務器之間的進行資源整合。方便信息的傳播也有利于用戶及時能獲取目標信息。
(三)適用“實質呈現標準”較之“用戶感知標準”具有客觀可衡量性
“實質呈現標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看似與“用戶感知標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相較“用戶感知標準”的主觀性來說,“實質呈現標準”所關注的是設鏈者對于被鏈作品的控制能力這一客觀事實,所以具有一定的客觀可衡量性。正是因為法律要禁止是“通過加框鏈接在自己網頁或客戶端實質性地呈現他人的版權作品”,而非簡單的設鏈行為。如此“用戶感知標準”所需采納的證據更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因為對被鏈作品控制力強弱的外在表現的認定要比從不同用戶反饋而來的認識更具有說服力,也更符合加框鏈接技術的特點。
(四)適用“實質呈現標準”有利于正版市場規(guī)范化
所以,“實質呈現標準”的確立,可以有效的遏制加框鏈接行為的不正當使用,可以引起設鏈者的注意,規(guī)范其行為,進而有利于維護我國正版市場的良好秩序。
本文從司法實踐中對于加框鏈接行為是否構成侵權的界定標準為切入點,分析“服務器標準”與“用戶感知標準”適用于加框鏈接行為的局限性,進而分析引入“實質呈現標準”的合理性。誠然,這一標準并不是完美地解決加框鏈接行為所帶來的困擾,仍需要不斷地進行完善,如在網絡環(huán)境下,公開傳播不再是專業(yè)活動,大量分散的個人也會成為網絡中的傳播主體,很多人并非“實質呈現”作品的傳播者,權利人尋找合法的交易對象的交易成本和追究侵權人的執(zhí)法成本會較高。但是,這一標準的確立,可以將“服務器標準”無法涵蓋的加框鏈接行為包括其中,規(guī)范設鏈者的行為,唯有如此才能維護互聯網的良好秩序。(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
注解:
①胡宏,劉亞昌.網絡鏈接中網絡著作權侵權問題探討[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
②參見北京市一中院(2013)一中民終字第3142號。
③余俊緣.內容聚合與深度鏈接相關版權問題探究[J].中國版權,2014(06).
④崔國斌.加框鏈接的著作權法規(guī)制[J].政治與法律,2014(05).
⑤張漢國,田小軍.數字音樂深層鏈接行為的侵權認定與規(guī)制問題研究[J].中國版權,2015(01).
⑥飛狐信息技術(天津)有限公司訴廣州網易計算機系統(tǒng)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二十九案與飛狐公司訴網易公司侵害電視劇《還珠格格》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三案,相同的原被告,相同的訴訟請求,相同的事實理由,相同的審理法院,而被告網易公司的行為卻得到了侵權和不侵權兩種完全不同的法律評價?!獏⒁苑稌再?iframe嵌入式鏈接的重新定性兼評飛狐訴網易二十九案一審判決[J].電子知識產權,2015(04).
⑦European Copyright Society,Opinion on the Reference to the CJEU in CaseC-446/12Svensson,Fed.15,2013,para.3,at1.——參引自崔國斌.加框鏈接的著作權法規(guī)制[J].政治與法律,2014(05).
⑧胡宏,劉亞昌.網絡鏈接中網絡著作權侵權問題探討[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
⑨黃國新,葉若思,祝建軍,葉艷.網絡環(huán)境下侵害著作權糾紛案件的調研報告[J].知識產權法研究,2013(01).
⑩王遷.網絡環(huán)境中版權直接侵權的認定[J].東方法學,2009(04).
梁瀚勻(1988-),女,廣西合浦人,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