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俊蓉
《三角形三邊關系》是蘇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內(nèi)容,“三角形任意兩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是三角形的重要性質(zhì)。了解這一知識,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而且可以利用它解決很多日常生活問題。教材在例題之后編排了以下幾道習題。
【教材呈現(xiàn)】
原題1:下面哪組線段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為什么?
原題2:一個三角形,兩邊的長分別是12厘米和18厘米,第三條邊的長可能是多少厘米?在合適的答案下面畫“√”。
原題3:先量出下面兩根小棒的長度,再想一想,能和它們圍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長可能是多少厘米?
原題4:從學校到少年宮有幾條路線?走哪一條路最近?
在實際教學中,逐一解決以上習題固然能鞏固“三角形任意三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知識點,加深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理解。但是,總是以小棒為載體,運用結論進行判斷和選擇,學生始終感覺在進行數(shù)學訓練,興趣淡然,體會不到這一知識內(nèi)涵的豐富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為此,我對練習進行了重新設計。
【教學片段】
師: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研究了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知道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都是大于第三邊的。這個知識在生活中用處可大著呢!不信,你看!
第一組:
師:木匠王師傅要找三根木料做一個三角形,他挑出了這樣三根,能做出來嗎?出示:
生:不能,因為第二根加第三根小于第一根。
師:只判斷這兩根就確定啦?
生:我覺得只要有兩條邊的和小于第三邊就肯定不行了。
師:那你為什么不先判斷第一根加第二根,或者第一根加第三根呢?
生:第一根最長,再加一根更長,肯定大于第三根。
師:那能不能圍成,最關鍵是看什么?
生:兩條短一些的邊加起來大于最長的邊。
師:哦!難怪你們這么快,原來還有這個竅門??!
第二組:
師:王師傅試了試,果然做不成三角形。無奈之下,換了一根。這回,能做起來嗎?
出示:
生:還是不能,因為第二根加第三根的和等于第一根,還是圍不成。
師:為什么選7+3來判斷?
生:因為7和3是較短的。這一組如果符合要求,其余的也一定符合要求!
師:說得真棒!
第三組:
師:王師傅兩次都沒做起來,有些不高興了,他拿起鋸子,把最長的一根鋸掉了一段!這回,他成功了嗎?
出示:
生(很失望):還是沒有!
師:怎么又失敗了呢?這最長的一根已經(jīng)被鋸短了呀!
生:不對,因為這一鋸,讓第二根成為最長的了,3厘米加3厘米小于7厘米,兩條短邊加起來小于最長的邊,還是做不成!
第四組:
師:王師傅一氣之下,把這根鋸短的扔掉了,他決心重新尋找!你們能給王師傅一些建議?(取整數(shù))
出示4:
生:5厘米。
師:可以嗎?
生判斷:3厘米+5厘米>7厘米,能圍成三角形。
生:8厘米也可以。
師:行嗎?其他學生判斷。
……
師: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有道理!王師傅想,你們要是能給我個范圍就好了!
生交流,匯報。
生:我認為只要大于4厘米小于10厘米都可以。
師:為什么?
生:如果正好是4厘米,那么3+4=7,圍不成,所以要比4厘米多;如果正好是10厘米,那么3+7=10,也圍不成,所以要比10厘米少。
師:看來,第三根的長度除了要比兩根之和短,還有什么要求?
生: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
師:有了大家的建議,王師傅終于找到了合適的木料!
生不禁歡呼……
第五組:
師:王師傅完成了任務!一看時間,不早了,得趕緊回家!
出示:
師:王師傅從木料場回家,有幾條路可走?他會選擇哪一條路呢?
生:中間一條。
師:為什么?
生:兩邊的路是彎曲的,中間的是直的,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師:用我們今天學的知識能解釋嗎?
生:中間一條路和兩邊的路合在一起,可以看作兩個三角形。每個三角形中,兩邊之和又是大于第三邊的,所以中間的路最近。
【設計思考】
特級教師吳正憲提出,要讓孩子享受既有“營養(yǎng)”又“好吃”的數(shù)學學習,單調(diào)的練習題如何烹飪成適合孩子的美味?本節(jié)課,主要做了以下思考:
有“營養(yǎng)”,要有明確的目標定位。課前,我首先對教材中安排的4道習題進行了研究。題1是根據(jù)每組中3條線段的長度判斷它們是否能圍成三角形,鞏固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認識,強化對三角形特征的認知。題2引導學生根據(jù)給定的三角形的兩條邊,討論第三邊的長度所在的區(qū)間,并選擇合適的第三邊的長度,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培養(yǎng)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發(fā)展空間觀念。題3要求先測量長度,再判斷能與之圍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長度。促使學生在尋求第三根小棒長度的過程中,初步形成三角形兩邊長度的差小于第三邊的認識,進而加深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認識與理解。題4則是讓學生應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理解。
以上習題的訓練目標成為我練習設計的首要定位,即:無論以何種形式呈現(xiàn),內(nèi)在的達成目標應該是既定不變予以落實的。
有“營養(yǎng)”,要有助于提升思維能力。
教材習題是通過不同的要求,達成學習目標的,但每道題在獨立練習時,目標指向性比較單一,一道題解決一個問題。而關于三邊關系的知識,內(nèi)在聯(lián)系是非常緊密的,三條邊中任意一條邊長度的改變都有可能引起整體的變化。是否可以通過“變式”來溝通知識的聯(lián)系,讓學生在不斷的思維轉(zhuǎn)換中加深對三邊關系的理解?這一想法成為練習設計的落腳點。于是梳理不同類型三角形的特點并有機串聯(lián),第一組是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的類型,通過追問,引導學生得出判斷的簡便方法,只要判斷兩條短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即可。第二組呈現(xiàn)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的情形,用于鞏固。第三組則在第二組的基礎上,將最長的變?yōu)樽疃痰?,此舉,從形式上來看,只是改變了一根小棒的長度,但從本質(zhì)上講,此時三角形三邊的長短關系則發(fā)生了變化,較短邊不再是前兩組的7和3,而是3和3,這就促使學生重新審視三邊長度整體把握后再作判斷。第四組只給定兩根小棒的長度,思考第三根小棒的長度區(qū)間,不僅考慮兩根之和大于第三邊,還要考慮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最后一組將知識應用于生活。此環(huán)節(jié)沒有出示過多的習題與要求,只是在一組練習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地變式,由淺入深,逐步提升思維含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好吃”,要能激發(fā)兒童興趣。
很多學生抱怨數(shù)學冰冷、枯燥、無趣,那往往是因為我們將原本鮮活的內(nèi)容生硬地呈現(xiàn)在了學生面前。課堂上,學生為了做題而做題,數(shù)學與生活成了兩張皮,學生絲毫體會不到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離開了課本在生活中能有何應用?兒童的心理特征決定了只有有趣的,才是他們愿意學的。激發(fā)學習興趣,理應成為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上述案例中,筆者反復思量,尋找與三邊關系緊密結合的生活原型,創(chuàng)造性地設置出木匠王師傅做三角形的情境,學生在幫助王師傅尋找合適木料的過程中,積極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體會到了問題解決后的愉悅之情。
“好吃”,要站在兒童立場解決問題。
所謂兒童立場,簡單地說,就是教師要能夠換位思考,把自己當作兒童,以兒童的眼光看待事物,以兒童的視角考慮問題。我們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審視嚴謹系統(tǒng)的數(shù)學,并以自己習慣了的教學方式將數(shù)學“成人化”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課堂上,常常忽視了童年期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失去了兒童的情趣。上述案例中,教者就抓住了兒童愛聽故事的年齡特點,為數(shù)學問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在情境中生動地講述故事,王師傅找木料,換木料,鋸木料,扔木料,一波三折,環(huán)環(huán)相扣。當王師傅總是找不到合適的木料時,學生們不禁發(fā)出一陣陣嘆息,繼而迅速投入到緊張的思考中。當王師傅在大家的幫助下終于完成任務,學生們竟不約而同地發(fā)出“耶……”的歡呼聲!課堂上,既有人物情感的相互交融,又有學生思維的深度撞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分析、討論、質(zhì)疑、歸納過程中,學生對于三角形三邊關系的認識不斷豐富,理解更加深刻。有位老師聽課后不覺感嘆:數(shù)學課上成了“故事課”,不要說學生,連我們也意猶未盡?。?/p>
作為教師,我們要讀懂教材、讀懂學生、讀懂課堂,用心研究,盡可能地豐富習題內(nèi)涵,讓習題承載多重訓練目標。同時用智慧創(chuàng)造,讓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思維不斷得到提升。唯有“營養(yǎng)”與“好吃”兼而有之,才能烹飪出學生喜歡的數(shù)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