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昌 丁召軍
近年來,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珠山小學立足實際,秉承“以人為本,讓每一個孩子都綻放生命光彩”的辦學理念,努力實施“幸福、平安、文化、質量”四項工程,不斷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實現(xiàn)學校的科學發(fā)展、內(nèi)涵發(fā)展和跨越式發(fā)展。
一、實施幸福工程,建設有“溫度”的校園
一是美化綠化凈化,建設“宜居”校園。學校多方籌資,科學規(guī)劃,做到四季常青,讓綠意充滿校園。學校各景點建設與校園的綠色植被高低搭配,錯落有致,使整個校園顯得別致清新。同時,積極開展“衛(wèi)生流動紅旗”評比活動,引導學生爭做“衛(wèi)生標兵”,使整個校園時刻保持潔凈、整齊。
二是“文墨飄香”,建設“書香”校園。學校投資近百萬元,購置圖書五萬余冊,圖書閱覽室全天候為師生開放,建成班級圖書角,讓學生時刻有書讀,并定期開展“贈書、讀書沙龍、讀書演講比賽”等活動,在師生中營造讀書氛圍。同時,班班開設書法課程,由專任教師做書法指導,每學期開展一次規(guī)范漢字書寫比賽活動。定期開展教師書法培訓班,提高教師書寫水平,開展“書法交流會”,邀請校內(nèi)外書法知名人士進校交流,讓校園充滿讀書聲、書香氣。
三是人文關懷,打造“樂居”校園。學校成立廣場舞、乒乓球、健步走等教職工健身活動小組,并配備專業(yè)教練,每位教師自主選擇參加至少一項活動,保證每天下午一小時體育鍛煉。邀請醫(yī)學專家,對教師進行保健知識講座,并設立心語室,對教師進行心理輔導,緩解教師的心理壓力。利用教代會、工會,讓教師表達對學校工作的意見與建議,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同時,加強學校食堂文化建設,實施“溫暖、溫情、溫馨”服務,即添置供暖設施、職工微笑服務、餐廳播放優(yōu)雅音樂等,讓師生在溫馨的氛圍中就餐。舉辦師生“趣味運動會”“元旦文藝匯演暨優(yōu)秀教師表彰會”等活動,增強凝聚力,讓教師能輕松、愉快地工作和學習。
二、實施平安工程,建設有“安全感”的校園
一是明確崗位職責,加強安全管理。為加強學校安全管理,明確崗位安全責任,學校組織全體教職工認真學習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的《中小學校崗位安全工作指南》,要求全體教職工結合實際,進一步落實安全崗位職責和任務,切實抓好學校安全工作。學校依法辦學、從嚴管理,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印發(fā)了《青島市黃島區(qū)珠山小學制度匯編》,制訂了《青島市黃島區(qū)珠山小學學校辦學章程》《青島市黃島區(qū)珠山小學教師嚴禁行為十條》等學校規(guī)章制度,做到制度管人、辦法管事,校園安全實行網(wǎng)格化管理,確保學校健康安全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是廣辟多種渠道,進行安全教育。學校利用國旗下講話、主題班隊會、專題講座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開展安全知識教育。邀請法院、地震局、公安局、氣象局等部門的專業(yè)人士給學生開展自我保護、防震、防火、防電專題知識講座,提升學生的自救能力。同時,聯(lián)合社會多部門、社區(qū)村莊,通過廣播、懸掛宣傳橫幅、發(fā)放安全知識手冊等措施構建了學校、社會、家庭三位—體的安全育人體系。
三是模擬真實情景,舉行安全演練。學校時常梳理校園及周邊環(huán)境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清理并制訂安全應急預案。開展防火、防地震、防踩踏等安全逃生演練活動,讓師生明確逃生流程,掌握躲避危險和自救的簡易方法,提升學生安全自護能力。
一系列的措施有效減少了校園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學校連續(xù)多年被評為“青島市平安校園建設先進單位”“黃島區(qū)平安校園建設先進單位”。
三、實施文化工程,建設有“靈魂”的校園
近年來,學校努力建設“仰山”學校文化,打造“仰山懷德”德育品牌,以“仰山懷德,志存高遠”作為仰山文化的核心教育理念,旨在以“山”立人,培養(yǎng)全校師生有大山一般的胸懷——包容、大氣,兼容并蓄;大山一般的性格———挺拔、堅韌,追求卓越;大山一般的品德——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學校不局限于一點一線,全方位布局,把學校整體規(guī)劃、德育工作、教師隊伍建設、課程建設、制度建設、足球特色建設與仰山文化建設融為一體,形成了立體、多元的仰山學校文化建設特色。同時,凝練出仰山文化意蘊的校風、校訓、教風、學風,并加以詳細解讀,讓師生人口、入耳、人心,作為自己教、學、做的行為指南。
校園的綠化美化,在整體布局和個體設計上也充分考慮仰山文化的育人內(nèi)涵,建立了“三廊”“一峰”“一苑”等仰山文化物質標志物,使整個校園充滿了仰山文化的教育意蘊。創(chuàng)辦了校報《珠山新綠》,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分低、中、高三冊編輯出版了《山韻》校本教材,讓學生在知山、愛山、頌山的基礎上體會高山的精神和風骨。
四、實施質量工程,建設有“內(nèi)涵”的校園
珠山小學始終堅持“學校發(fā)展,教師第一”的原則,拓寬教師培訓渠道,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
一方面,開展“閱讀經(jīng)典,走近名師,幸福育人”系列活動。學校將李鎮(zhèn)西主編的《做個好老師并不難》和李虹霞主編的《創(chuàng)造一間幸福教室》等書籍贈送給全校教師,讓教師們靜心閱讀,走進名師的世界,反思自身的工作,助推事業(yè)的發(fā)展。
另一方面,實施校本研訓與借力培訓相結合的教師培訓策略。校本研訓主要是抓好教研組的建設與活動。立足課堂,以研促教。以“青年教師展示課”“教研組內(nèi)觀摩課”“骨干教師示范課”“課堂教學比武課”四課為載體開展課堂教學研究,從集體備課入手,不斷優(yōu)化教與學各環(huán)節(jié),總結優(yōu)秀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并加以推廣;實施“青藍工程”師徒結對,能手帶新手。
另外,學校邀請了李虹霞、商德遠等名師來校作報告、上示范課,進行現(xiàn)場指導;選派教師赴北京、上海、哈爾濱等地聽課學習;與百年名校青島臺東六路小學結成聯(lián)盟學校,開展教學互動式研討活動,實現(xiàn)資源共享,共同提高。
而且,學校還整體推進課程改革,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
一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學校以國家課程為基礎,適當整合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刪添部分教學內(nèi)容,使其更契合本校學生的特點。
二是校本課程個性化。學校在充分考慮教師特長和學生個性愛好的基礎上,開設了A(學校層面)、B(級部層面)兩級校本課程,利用周三下午進行全校性的走班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舞臺上盡情展示才華,享受選修課帶來的樂趣。
三是特色活動課程化。學校開發(fā)了以下特色課程:比賽課程,即開展跳繩、毽球比賽等豐富多彩的學生普及性體育活動;研究性學習課程,即擬定主題,安排專門時間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節(jié)日課程,即辦好校園藝術節(jié)、讀書節(jié)、漢字節(jié)和英語節(jié)等。這些特色活動課程的實施,培養(yǎng)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學校舉全校之力,集全員之智,深入落實“四項工程”,努力打造管理精、品位高、特色強的現(xiàn)代化學校,譜寫教育新篇章。
(責任編輯 楊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