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焯鈺
(長沙市周南中學,湖南 長沙 410000)
淺析中學地理教學中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
楊焯鈺
(長沙市周南中學,湖南 長沙 410000)
本文從說明我國中學地理教學中民族精神培養(yǎng)的重要性出發(fā),再通過國家觀與愛國主義、地域觀與根基認同、責任觀與自強不息等三個角度陳述了中學地理教學中民族精神的內容,最后在分析中學地理民族精神教學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從規(guī)范中學地理課程設置、充分重視時政事件、挖掘現實生活中材料與接受鄉(xiāng)土地理的感染等方面嘗試提出解決對策
地理教學;民族精神;國家觀念
世界上各國家或地區(qū),不論其經濟發(fā)展水平、國土面積、人口規(guī)模、自然風貌、價值取向與宗教信仰如何,都通過各種教育手段來激發(fā)本國民眾的民族自信心與責任感。與思想政治、歷史教學中一樣,中學地理教學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教育內容。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長期的歷史進程和積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識、民族文化、民族習俗、民族性格、民族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等共同特質。青少年通過接受國土疆域、自然資源、氣候與地理特征等自然地理或區(qū)域地理的教學,能夠對祖國有基本的認識,并借助地理圖標增強國土觀念,此外,通過接受地域文化與地域活動等人文地理的知識,青少年能夠培養(yǎng)出熱愛祖國、維護團結等民族精神。
(一)國家觀與愛國主義。
樹立國家意識、培育國家觀是增強民族自豪感的社會基礎,也是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內容。我國遼闊的疆域、豐富的資源、以及多元的民族風情都是中華民族值得引以為傲。從帕米爾高原到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匯合處,從漠河已被的黑龍江主航道到曾母暗沙,構成了我國960萬平方千米的遼闊疆域;華北地區(qū)的煤炭資源,西北、東北地區(qū)的石油資源,西南地區(qū)的地熱資源,以及華南地區(qū)的森林資源等構成了我國豐富的資源地域分布;56個民族在5000多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締造了中國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以上的這些區(qū)域地理與自然地理教學部分更是必不可少的知識,教師通過對中國國家地理的講解,使同學們能夠樹立基本的國家觀念,在對國家的疆域、資源、氣候、人口等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與了解之后,教師再通過對民族主體意識進行適當傳授,學生能夠激發(fā)自己的民族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進而形成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
(二)地域觀與根基認同。
樹立正確地域觀,是增強鄉(xiāng)土認同,追溯民族根基的重要前提。例如,發(fā)源于我國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的整個黃河流域,流淌著黃河人熱情澎湃、勇敢向前的民族性情與品格;再如,西依橫斷山脈,北靠秦嶺,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云貴高原的四川盆地,獨特的氣候與地形使得該地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巴蜀文化與美食也成為了中華民族中一顆絢麗的明珠。正確的地域觀是對愛國主義的繼承,是不同地域之間的相互借鑒與融合,是不同民族及其生活方式的相互尊重與理解,團結統(tǒng)一的民族精神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不同地區(qū)的教師可以根據區(qū)域的民族特色來傳授地域知識,使本地區(qū)的學生能夠增強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三)責任觀與自強不息。
我國擁有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資源,但同時,我國也是一個災害頻繁、資源分配不均的國家,憂患意識與責任觀是激發(fā)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有效手段。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fā)的國家,西南地區(qū)地質災害,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的洪澇災害,東南沿海的臺風災害都時有發(fā)生;我國資源分布不均,例如水資源南多北少,東多西少,長江及其以南的地區(qū)水資源約占4/5,廣大北方地區(qū)只占水資源總量的1/5。通過在中學地理的課程中了解與學習這些知識,學生可以樹立起自己的憂患意識與責任觀。中華民族在種種不利的地理條件下,克服了困難,形成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些都是在憂患意識與責任觀的激發(fā)下形成的自強不息精神,以上這些內容是中學地理中的重要內容,所以在責任觀與自強不息精神在中學地理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
(一)民族精神教學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新課標把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但是,我國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對民族精神的滲透與實際操作卻十分不理想。
一方面,應試教育模式的沖擊。學校作為民族精神培養(yǎng)的主體,它注重的卻是學生的成績,包括及格率、升學率等。在應試教育的前提下,中學地理教育以考題為導向,在實際的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會根據試題和考綱的基本要求教學,而忽視地理教學中的民族精神甚至是整個德育體系的培養(yǎng)。
另一方面,民族精神教育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在中學地理教學中,中學地理與政治、歷史教學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存在沖突,許多學校及地理教師會認為,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應該放在政治教學中,地理教學應該更多的是“陳述事實”,對于涉及哪些方面的民族精神以及講解程度的深淺,也多是取決于教師的興趣。
(二)解決對策。
對于我國中學地理民族精神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嘗試提出以下對策:
第一,規(guī)范中學地理課程設置。地理教學要納入國家意識與國家觀念的培養(yǎng),將其的教育融入自然地理、區(qū)域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教學中。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也應納入中學地理教學大綱。
第二,充分重視時政事件。地理作為一門講究時效性的學科,諸多最新的時政事件也應當與民族精神教育結合起來,例如,不同地形間的高鐵建設、不同地域內成立的地域組織等,中學地理教育中應該注重把傳統(tǒng)的地理知識與民族精神結合起來。
第三,挖掘現實生活中材料,接受鄉(xiāng)土地理的感染。不同地區(qū)的學??梢越M織學生對當地的民族文化、民族建筑、地形地貌進行實地的觀察與學習,接受鄉(xiāng)土地理的感染,從而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1]顧曉春.地理學科有效實施民族精神教育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4.
[2]單進逵.中學地理教學中人文精神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11.
[3]中國國家地理地圖編委會.中國國家地圖[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1
[4]劉玉穎.論高中地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J].福建地理,2005(6):58-59.
G633
A
1671-864X(2016)09-0259-01
楊焯鈺(2000-),女,漢族,學生,湖南省長沙市周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