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小措
(西安文理學(xué)院 人文學(xué)院,西安 710065)
?
【漢唐研究】
唐代詠終南山佛寺詩中的文化意蘊
榮小措
(西安文理學(xué)院 人文學(xué)院,西安710065)
終南山佛寺林立,宗教文化氛圍濃厚,現(xiàn)存的百余首唐代詠終南山佛寺詩真實記錄了唐代僧人與文士在山寺中豐富多樣的文化生活和思想情感。這些詩既彌漫著濃郁的佛禪氣息,又不乏鮮明的廟堂色彩和政治意蘊;既能將山水美景與宗教意趣完美結(jié)合,也留存了唐時終南山寺中獨有的休閑與審美文化。
終南山;佛寺詩;政治意蘊;佛禪氣息;審美文化
終南山歷史悠久,風景秀美,佛寺林立,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唐代佛教隆盛,京城長安成為全國最大的佛教中心,位于長安城南的終南山也受其影響,佛寺眾多,形成了龐大的終南山寺院群,成為名副其實的佛教圣地。道宣、玄奘、宗密、不空等高僧大德都曾往來于長安城與終南山區(qū)住錫傳法,佛教六大宗派的祖庭也均勻分布于長安城區(qū)與城外,長安城與終南山間的佛寺實際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影響力巨大的佛教文化圈。唐代終南山與文人的生活和思想密切相關(guān),其佛寺也對在長安生活過的眾多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現(xiàn)存的詠終南佛寺詩也描述了唐人豐富多樣的宗教活動狀態(tài)和思想、文化面貌等。
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史料中有34座寺名確鑿的唐代終南山佛寺,其中唐代詩人吟詠到的就有26座,還不包括諸多無名野寺。今存詠終南山具名佛寺詩的數(shù)量共104首,詠無名野寺的詩有28首,其中也包括一些主題并非吟詠佛寺,但涉及終南山佛寺風物的詩歌;還有涉及終南僧人的詩歌19首。共計約151首?,F(xiàn)將存詩兩首及其以上的終南山佛寺情況列表(見表1)。
表1 唐代詠終南山佛寺詩一覽表
這些詩歌描寫了終南山佛寺僧人所處的環(huán)境和修行生活。與長安佛寺所處的繁華都市相比,終南山中的很多佛寺建于人煙稀少處。如龍池寺位于“飛鳥不到處,僧房終南巔”[1]933,豐徳寺也是“高樓更在碧山巔”[1]1686。喻鳧前往翠微寺則需“沿溪又涉巔,始喜入前軒?!盵1]1387屏居深山使寺僧得以遠離世俗喧囂,閉門修道。如貫休詩中的終南僧“聲利掀天竟不聞,草衣木食度朝昏?!盵1]2044寺僧們或焚香:“閉門不出自焚香,擁褐看山歲月長。”[1]735或禪定:“定久衣塵積,行稀徑草長”,連“獵人偷佛火,櫟鼠戲禪床”[1]1285也渾然不覺。也有一部分佛寺地處交通要道,如翠微寺在終南太和谷口,仙游寺在黑水峪口,可給過往詩人提供食宿,因此很多詩人都喜歡夜宿僧房,寫了不少宿寺詩。如白居易的《宿清源寺》云:“往謫潯陽去,夜憩輞溪曲。今為錢塘行,重經(jīng)茲寺宿?!盵1]1060清源寺位于藍田驛道旁,是長安人外出東行的必經(jīng)之地,白居易兩次出長安都留宿寺中。還有如岑參的《冬夜宿仙游寺南粱堂呈謙道人》、賈島的《凈業(yè)寺與前鄠縣李廓少府同宿》、錢起的《夜宿靈臺寺寄郎士元》、馬戴的《宿翠微寺》等。
此外,終南佛寺還可為讀書習(xí)舉的文士提供方便,使他們可以借居佛寺潛心攻讀。如劉昚虛《寄閻防(防時在終南豐德寺讀書)》云:“青冥南山口,君與緇錫鄰……應(yīng)以修往業(yè),亦惟立此身”[1]644,可知閻防屏居于豐徳寺苦讀。再如王建《秋夜對雨寄石甕寺二秀才》云:“對坐讀書終卷后,自披衣被掃僧房”[1]760,真實描寫了兩位秀才夜間在石甕寺讀書打掃的情景。安史亂中,終南佛寺更成為文人避亂的桃花源。如錢起《東城初陷,與薛員外、王補闕暝投南山佛寺》:“洗足解塵纓,忽覺天形寬。清鐘揚虛谷,微月深重巒。噫我朝露世,翻浮與波瀾”[1]590,南山佛寺的安定寧靜,使詩人在憂患中得到身心的撫慰。
終南山佛寺中還有著廣泛的國際交流和開明的佛法觀念。如云際寺中有新羅國王之孫圓測,從事佛經(jīng)注疏達八年之久,人稱“新羅王子臺”。另有不少住錫終南佛寺的新羅僧頗受關(guān)注,如顧非熊《寄紫閣無名新羅頭陀僧》詩中的新羅僧人不畏路途遙遠來到終南山中,棕床自檠,露宿山野,達到了“身心相外盡”、“無名便是名”的超凡境界。姚合《寄紫閣無名頭陀(自新羅來)》[1]1257詩中的新羅僧亦是“不眠知夢妄,無號免人呼”,詩中的“山海禪皆遍,華夷佛豈殊”兩句,反映了唐人宏闊的視野和開明的宗教思想。終南山中還有胡僧,如岑參的《太白胡僧歌》詩描寫了在太白山蘭若中修行的胡僧形象:“窗邊錫杖解兩虎,床下缽盂藏一龍。草衣不針復(fù)不線,兩耳垂肩眉覆面”[1]468,胡僧的特異形象如在目前。
在數(shù)十座終南山佛寺中,石甕寺、翠微寺和云際寺被唐人吟詠最多。這三座寺院均與皇室相關(guān),具有濃郁的廟堂色彩和特定的政治文化意蘊。
石甕寺位于驪山石魚巖下,華清宮上方。據(jù)鄭嵎《津陽門詩》中自注:“石甕寺,開元中以創(chuàng)造華清宮余材修繕”[1]1446,寺名為唐玄宗御賜,寺里曾有玄宗題詩及王維所畫的山水壁。玄宗曾登石甕寺賦詩,使群臣和之,唐穆宗也曾到石甕寺一游。帝王的頻頻游賞使石甕寺成為終南山中皇家佛寺的典型代表而為文人關(guān)注。翠微寺則位于終南山太和谷,原是唐高祖避暑的行宮,唐高宗即位后舍宮為寺,稱翠微寺,“供施殷厚,緣設(shè)雕華”,成為文人熱衷前往的皇家佛寺。還有位于終南山太平峪萬花山上的云際寺,高祖和太宗均曾來此賞游參佛,高宗時新羅國國王之孫圓測來此隱居,一時高僧云集,文人墨客接踵而至。
終南佛寺鄰近京城長安,遂與時代變遷和王朝興衰緊密相連,這集中體現(xiàn)在石甕寺詩和翠微寺詩中。盛唐的石甕寺因與唐玄宗楊貴妃熱衷的華清宮毗鄰而興盛一時,如范朝的《題石甕寺》詩充分描繪了這座佛教名剎的富麗堂皇和雄偉氣勢:“關(guān)連四塞起,河帶八川流。復(fù)磴承香閣,重巖映彩樓”[1]336。儲光羲的《石甕寺》詩“下見宮殿小,上看廊廡深”[1]318兩句,以宮殿所代表的世俗繁華映襯出寺廟廊廡的幽深,寫出了皇家佛寺的特殊景象。安史亂后的石甕寺因失去玄宗的憑依和唐王朝的衰變而日漸衰敗,引發(fā)了詩人的深沉感喟,這在王建的三首詠石甕寺詩中均有流露,如“遙指上皇翻曲處,百官題字滿西嵌”[1]758句緬懷著盛唐玄宗時石甕寺曾有的輝煌。晚唐的石甕寺衰敗已極,賈島的《尋石甕寺上方》詩云:“野寺入時春雪后,崎嶇得到此房前”[1]1470,當年的皇家大寺已淪為道路崎嶇的山中野寺。鄭嵎《津陽門詩》中有“慶山淤潴石甕毀,紅樓綠閣皆支離……煙中壁碎摩詰畫,云間字失明皇詩”[1]1446等句,石甕寺中曾有的明皇題詩與摩詰壁畫,能引發(fā)人們對業(yè)已逝去的盛唐繁華與文采風流的多少懷想與嘆息,如今卻已然破碎遺失了。唐代佛教的興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唐皇室的推崇,長安及終南大量佛寺的命運均與唐王朝的盛衰息息相關(guān),石甕寺作為皇家佛寺堪為其代表。翠微寺因其與皇室的因緣,也往往引發(fā)詩人們的盛衰之慨。如劉禹錫的《翠微寺有感》:“吾王昔游幸……涼軒避暑來……龍髯不可望,玉座生塵埃?!盵1]879昔年太宗避暑游幸時的盛況如在昨日,使人嘆息不已。
終南山中的仙游寺、悟真寺、草堂寺、化感寺等也頗受唐人關(guān)注,存詩較多。仙游寺始建于隋朝,稱仙游宮,隋仁壽元年(601),楊堅改稱仙游寺。唐宣宗李忱將仙游寺拆建為三寺,黑河南岸的名為仙游寺。悟真寺是凈土宗祖庭,位于藍田玉山,風景優(yōu)美,文人游賞賦詩者頗多。草堂寺位于終南圭峰山北麓,約建于東晉末年,是鳩摩羅什在終南山創(chuàng)立的第一個國立譯場,對佛學(xué)有重要影響,后被尊為三論宗祖庭,高僧宗密常在此弘揚佛法??芍迫藷嶂缘慕K南山佛寺大都具有深厚的佛教根基,濃郁的宗教氛圍,能引發(fā)文人對佛教的興趣和思考,使很多詩作中洋溢著鮮明的佛禪氣息。不少詩人在其詩作中喜用佛語。如王維的《游悟真寺》:“聞道黃金地,仍開白玉田……山河窮百二,世界接三千……”[1]296?!队位兴隆罚骸啊阃蹉暪I,鹿女踏花行……誓陪清梵末,端坐學(xué)無生?!盵1]296還有盧綸的《題云際寺上方》、劉禹錫的《送宗密上人歸南山草堂寺因謁河南尹白侍郎》等詩亦是如此。從中既可見到劉禹錫、王維、盧綸等詩人深厚的佛學(xué)素養(yǎng)和鮮明的崇佛傾向,也可見終南佛寺對詩人強大的宗教感染力。正是這種感染力常使詩人能從俗世名利的羈絆中走出來,從一個新的角度對人生世事進行思考。
唐代國運昌隆,政策開明,詩人們大都豪情萬丈,積極進取,心懷濟世安民的宏大抱負而汲汲于仕途;而另一方面,追求豐盈精神世界和詩意化人生的文人心態(tài)以及佛道昌盛的時代氛圍,也激發(fā)了文人更深入的思考。當躊躇滿志的詩人們從繁華喧囂的長安城來到終南佛寺,面對著巍巍青山、潺湲綠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佛寺的清幽靜穆、高僧大德精深的佛法及其與世隔絕的另類生活方式,就不能不萌生出對佛法的獨特感悟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這種感悟和思考主要表現(xiàn)為對俗世浮名的反思警醒和對佛法的崇敬拜服。如裴迪的“浮名竟何益,從此愿棲禪”[1]296,盧綸的“愿得遠公知姓字,焚香洗缽過浮生”[1]708,章孝標的“云領(lǐng)浮名去,鐘撞大夢醒”[1]1280等等。其中白居易的《游悟真寺詩》[1]1055所記尤為細致真切,詩人如實地描寫了自己游覽悟真寺五晝夜的經(jīng)歷,并深刻反思了自己以往的人生道路,表示自己“我本山中人,誤為時網(wǎng)牽……今來脫簪組,始覺離憂患……”,以后要“終來此山住,永謝區(qū)中緣”,足見山中佛寺帶給詩人的觸動。然而,正如羅鄴《題終南山僧堂》所云:“九衢終日見南山,名利何人肯掩關(guān)”[1]1653,文人心中那長久以來關(guān)于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結(jié),終究不是短暫的佛寺感悟所能化解的。白居易的《游悟真寺回山下別張殷衡》[1]1083詩:“世緣未了治不得,孤負青山心共知;愁君又入都門去,即是紅塵滿眼時”。正表達了文人向往“青山”卻終究又入“都門”、奔赴“紅塵”的矛盾心情,而這無疑是更為真實深刻的。
終南山中的秀美風景是文人熱衷終南佛寺的又一原因。唐代終南佛寺大都建于風景秀美之處,吸引了不少文人前來游賞。如有關(guān)藍田悟真寺的現(xiàn)存7首詩中有6首為游寺詩,其他如云際寺、翠微寺等都有唐人的記游詩。張籍的《使行望悟真寺》詩抒發(fā)了自己出使經(jīng)過山間幽靜的悟真寺而不能親自游觀的遺憾心情。白居易則要幸運得多,他性喜山水,熱衷佛教,并頻頻造訪終南佛寺,今存詩歌涉及終南佛寺者多達14首,對仙游寺和悟真寺尤其熱愛。他曾多次游宿仙游寺,甚至在長安供職時依然對仙游寺念念不忘,乃至夢游仙游寺,其《禁中寓值夢游仙游寺》詩云:“……因成西南夢,夢作游仙客。覺聞宮漏聲,猶謂山泉滴”[1]1051。對仙游寺的喜愛使詩人身在魏闕而心戀山寺。緣乎此,白居易也留下了現(xiàn)存唐代游寺詩中篇幅最大的《游悟真寺》[1]1055,全詩一百三十韻,詳細描寫了悟真寺周圍的景色之美和環(huán)境之幽,在詩人筆下,悟真寺有藍水縈山、時急時緩,東崖堆石、亦青亦潤。有“拂檐虹霏微,繞棟云回旋”的宏闊,“雪迸起白鷺,錦跳驚紅鳣”的靈動,亦有“日月光不透,綠陰相交延。幽鳥時一聲,聞之似寒蟬”的幽深靜謐,凡此種種,都引發(fā)了詩人的喜愛和眷戀,所謂“一游五晝夜,欲返仍盤桓”。在《游藍田山卜居》詩中也表達了“擬求幽僻地,安置疏慵身。本性便山寺,應(yīng)須旁悟真”[1]1054的愿望。同樣是寫悟真寺,盧綸的《題悟真寺》則以“萬峰交掩一峰開,曉色常從天上來。似到西方諸佛國,蓮花影里數(shù)樓臺”[1]707的簡潔詩句將終南佛寺的山水美景與宗教氛圍自然融合。
而能將山水美景與宗教意趣完美結(jié)合在一起的詩人當屬“詩佛”王維。王維經(jīng)營了藍田輞川別業(yè)作為自己的居所,輞川附近風景優(yōu)美佛寺眾多,王維可以自由往來山林佛寺,盡享美景禪境。他的《藍田山石門精舍》[1]287就是一首極優(yōu)美的游寺詩,描寫了詩人傍晚游寺所見的清麗之景和石門精舍里的禪意生活。詩中的“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幾句,秀雅空靈。而“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暝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幾句則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終南佛寺獨有的幽寂雅靜、閑適自在。他的另一首《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與裴迪同作)》以“野花叢發(fā)好,谷鳥一聲幽。夜坐空林寂,松風直似秋”[1]293,成功地將對終南自然山水的審美體驗與佛教空寂靜穆的宗教體驗完美融合,形成極為優(yōu)美深邃的意境。
身處終南佛寺不僅可以遍賞美景,亦可體驗山中佛寺獨有的審美效果和閑適生活。從今存終南山佛寺詩來看,詩人們可在寺中吟詩、賞樂、品茶、賞畫。唐代僧人大都學(xué)識深厚,且不乏詩才,對詩人頗具吸引力,與高僧暢談吟詩成為一大樂事。如唐彥謙的《秋霽豐德寺與玄貞師詠月》,詩人在“群動消聲舉世眠”的深夜,獨自與居住在碧山之巔的豐徳寺僧人暢談吟詩,無疑會產(chǎn)生奇特的人生感受。佛寺周圍的美景也常觸動詩人的詩興,如白居易的《送王十八歸山寄題仙游寺》:“林間暖酒燒紅葉,石上題詩掃綠苔”[1]1081。詩人于仙游寺周邊遍賞美景,詩興大發(fā),遂于深林內(nèi)紅葉煮酒,題詩石上,率性而風雅。
終南山中的佛寺因其高俊幽深的山水環(huán)境,常常帶來獨特的藝術(shù)效果。例如回蕩在山間佛寺的宗教音樂:鐘聲、磬聲、唱經(jīng)聲。如呂溫的《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聲詩》[1]921寫月下的終南禪室,深幽靜謐,天籟般的磬聲飄蕩在廣闊的溝壑云天間,“泠泠滿虛壑,杳杳出寒云”,使詩人“竟夕聽真響,塵心自解紛”,以至于“偶來游法界,便欲謝人群”了!終南佛寺的山水環(huán)境和宗教樂曲相得益彰,遂使詩人塵心頓解,得到了獨特的審美感悟。還有獨孤申叔的《終南精舍月中聞磬》寫終南佛寺中的幽磬聲在月色下隨風而去,“響盡河漢落,千山空糾紛”[1]1192,連綿的群山上幽磬飄揚,使自然山水與宗教人文的交融宏闊而空靈。音樂和宗教都具有凈化心靈的力量,佛寺中的鐘磬之音則兼有二者的神奇效力,遂使詩人塵心解而禪心生。如溫庭筠的《宿云際寺》“高閣清香生靜境,夜堂疏磬發(fā)禪心?!盵1]1485
吟詩賞樂之外,品茶賞畫也是唐代文人參觀佛寺時常有的活動,唐時茶道興起,煮茶、品茶成為時尚,秦嶺北麓在唐代氣候比較溫潤,有部分佛寺種有茶葉。如武元衡的《津梁寺采新茶,與幕中諸公遍賞,芳香尤異,因題四韻兼呈陸郎中》詩,寫詩人在藍田山津梁寺采摘新茶,新茶氣味甘美,染上人衣,詩人遂與諸位同僚品嘗新茶,即興賦詩。詩人還可以在佛寺中欣賞書法繪畫藝術(shù)。如白居易《游悟真寺》寫悟真寺的墻壁上吳道子的畫作色彩鮮亮,素屏中褚遂良的書法墨色如新,令詩人傾心賞玩。溫庭筠游清源寺時感慨:“詩閣曉窗藏雪嶺,畫堂秋水接藍溪……妙跡奇名竟何在,下方煙暝草萋萋?!盵1]1486清源寺壁上有王維所做的輞川圖,筆力雄壯,是溫庭筠前來游寺的目的之一。受佛寺壁畫影響,詩人的游寺詩中也多有宗教意趣。如王維的《游化感寺》詩就極富宗教壁畫的裝飾趣味,詩歌中所描寫的佛國世界的神秘綺麗,如佛寺壁畫一般,呈現(xiàn)出奇異的審美效果。再如錢起的詩句“朝瞻雙頂青冥上,夜宿諸天色界中。石潭倒獻蓮花水,塔院空聞松柏風……”[1]600也頗具異域華美奇幻的佛國氣象。
綜上可見,唐詩中的終南佛寺是真實而立體的宗教文化處所,其中有山寺僧俗生活的真實面貌,有皇家佛寺的雄偉莊嚴、興衰巨變,亦有山寺獨具的宗教魅力、雄奇秀美的山水風景以及文人雅士的休閑審美,唐代詠終南山佛寺詩中的文化意蘊無疑是豐富而珍貴的。
[1]彭定求,等.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責任編輯朱偉東張敏]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the Poems about Buddhist Templesin Zhongnan Mountain
RONG Xiao-cuo
School of Humanities, Xi’an University, Xi’an 710065, China)
Buddhist temples stand in great numbers in Zhongnan Mountain.Hundreds of existing poems about Buddhist temples in Zhongnan Mountain have truly reflected Buddhist monks and scholars’ diversified cultural life and thoughts and emotions.These poems are full of Buddhism and Zen spirit and temples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having perfectly combined scenic beauty with religions and preserved the exclusive leisure and aesthetic culture in the temples in Zhongnan Mountain.
Zhongnan Mountain; poems about Buddhist temples; political implications; Buddhism and Zen; aesthetic culture
I106.2
A
1001-0300(2016)02-0042-04
2015-10-20
榮小措,女,陜西咸陽人,西安文理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副教授,西北大學(xué)文學(xué)院中國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唐宋文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