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林涵
25年政治互信破冰之旅,未言止步
□ 文/本刊記者 林涵
1991年,對于世界政治格局來說,是風云變幻的一年。
這一年,蘇聯(lián)解體,世界冷戰(zhàn)結束。世界格局重新洗牌,朝著多極化發(fā)展。
這一年,中越關系實現(xiàn)正常化,同是東盟國家的文萊與中國建交??梢哉f,中國與東盟各國的互動開始漸漸頻繁起來。
也是在這一年,中國與東盟開始了對話關系。而這要從一封信說起。
1991年6月13日,時任東盟部長會議常務委員會主席、馬來西亞外交部部長巴達維,給時任中國外交部部長錢其琛寫了一封邀請信,信中說:
我愉快地收到了您1991年5月29日的來信,信中表達了中國愿與東盟發(fā)展友好合作關系的意愿。就東盟方面而言,我們樂于開始與中國建立關系的進程,我相信,這必將有利于我們雙方。
馬來西亞將主持于1991年7月19~20日在吉隆坡召開的第24屆東盟部長級會議。我非常高興地邀請您于上述日期之間作為馬來西亞政府的正式客人訪問馬來西亞。您的訪問將進一步加強中國和馬來西亞之間的友好關系。
作為第24屆東盟部長級會議的東道主,我也非常高興地邀請您出席7月19日舉行的第24屆東盟部長級會議開幕式。您的吉隆坡之行亦使東盟各國外長有機會與您會面,就如何最佳地發(fā)展東盟與中國之間的互利關系交換意見。我們還可就其他共同感興趣的地區(qū)和國際問題進行有益的交談。
從新中國成立到1991年之前的幾十年時間里,中國—東盟雙方關系經歷了十分曲折的歷程。由于長期的政治隔閡,互信也無從談起。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可以稱得上是一封值得歷史記載的書信。而1991年的第24屆中國東盟部長會議,也正式開啟了中國—東盟對話關系的破冰之旅。
從1991年到2016年的這25年里,國際形勢風云激蕩,世界經濟調整發(fā)展,中國和東盟抓住了機遇,乘和平與發(fā)展的大勢而上,取得了累累碩果。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中國—東盟研究院首席研究院陸建人介紹說,25年來,中國和東盟的合作已從經濟擴大到各個領域。雙方確定了農業(yè)、信息產業(yè)、人力資源開發(fā)、相互投資、湄公河流域開發(fā)、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公共衛(wèi)生和環(huán)保11大重點合作領域。雙方建立了一整套開展合作的機制,包括首腦互訪、“10+1”峰會、大湄公河次區(qū)域領導人會議等決策機制以及各類執(zhí)行機制。
究竟是什么因素使曾經擁有隔閡的兩方能在短暫的時間內成為好鄰居、好伙伴和好朋友?答案很簡單:是政治互信。
陸建人說,政治互信是雙方外交上的一個基本點,它決定了雙方關系的基本面?!叭绻p方在政治上缺乏互信,任何領域的合作都難以深入和持久。”常言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和人之間尚有不同,何況國家、民族呢?
25年來,政治互信始終貫穿著中國東盟合作的全過程。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用“衣服和梭子”來比喻中國與東盟的關系。他說:“如果說中國和東盟互為‘經、緯’,就像我們的衣服編織,有豎條,有橫條,互信就是‘梭’,它要用一個梭來編織,經緯緊密交織,才能織就未來合作的壯麗錦繡?!?/p>
高層互動對話是編織這“壯麗錦繡”的最佳方法。每屆中國國家新任領導人,都會將東盟國家作為出訪的重要目的地,而在他們所到的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等東盟國家,都受到了該國國家領導人乃至普通百姓的歡迎。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馬來西亞,受到了至高的禮遇,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設家宴款待了習近平夫婦,中馬兩國領導人相談甚歡,讓人忍不住想起當年在北京,也是這樣的情景,納吉布的父親,時任馬來西亞總理拉扎克,與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簽署了《中馬聯(lián)合公報》。馬來西亞成為東盟中率先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由此翻開了中馬關系發(fā)展歷史新篇章,也開啟了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的新紀元。
2016年6月14日,中國—東盟國家外長特別會議在云南玉溪舉行。
也是在2013年,李克強總理出訪越南。在當天晚上,他走進了一家普通的超市,購買了一些當地特色產品,店鋪主人認出了李總理,激動之情溢于言表,并對中國總理表達了希望中越密切合作的強烈愿望。當國家間的互信,從平民百姓身上傳達出來時,顯得更加深切,更加讓人動容。
如果說1991年的中國—東盟對話關系,是雙方在世界冷戰(zhàn)背景下各有所思,各有所慮的試探性對話關系,那么2003年戰(zhàn)略伙伴關系則是雙方關系質的升華。
2003年,中國與東盟建立了戰(zhàn)略伙伴關系,中國成為第一個與東盟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國家。
或許,“戰(zhàn)略伙伴關系”在一些人看來僅是稀疏平常的小事,但事實上,在國際關系上,這意義深遠?!皯?zhàn)略伙伴關系”,意味著中國與東盟是伙伴,而不是對手,中國把與東盟的“戰(zhàn)略伙伴”理解為長遠的、全局性的、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
“是伙伴,不是對手”,中國與東盟一直在用行動詮釋著這個目標,即使是在國際關系變幻莫測的當下,合作依然是中國—東盟之間的最強音。
在2015年6月14日,中國—東盟國家外長特別會議的晚宴致辭中,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表示,中國和東盟各國山水相連,是分不開的永遠的鄰居。為此,我們要做永遠的朋友和伙伴,這應是我們唯一正確和共同的選擇。
王毅外長傳達的不僅僅是中國對外合作的心聲,也是在中國—東盟合作出現(xiàn)一些雜音的當下,雙方的共同愿景。泰國《民族報》評論說,1991年東盟—中國對話首次啟動時,沒人預料雙方關系能不斷鞏固?,F(xiàn)在面對南海問題,雙方必須為想辦法鞏固共識繼續(xù)努力。可以說,沒有彼此善意的積淀,此次特別外長會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舉行。
25年來政治互信的善意積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一段段增信釋疑的過程。通過“增信釋疑”,雙方相互溝通,增加信任,消除對方疑慮。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國家越多,過程就越長。
中國有句俗語說,親兄弟還有吵架的時候。更何況是涉及各方各面的國家間合作,但可以肯定的是,唯有合作之準則不變,才能獲得雙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zhí)N嶺則表示,中國與東盟在新形勢下不斷充實伙伴關系,建立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不僅有利于東亞地區(qū)的繁榮,也有利于整個亞太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政策溝通作為“五通”建設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與東盟的發(fā)展與命運越來越多地交織在一起,互利共贏是雙方人民的心愿、國家的期望。高層政治互信自上而下地推及,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才指日可待。
盡管國際風云變化,緊密并肩相向而行,中國—東盟從未止步。
聯(lián)系編輯:3814286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