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學生的特殊心態(tài)是引發(fā)校園傷害事故的根本原因。只要家庭、社會、學校及老師和學生積極配合,共同努力,那么類似學生打架斗毆等校園暴力事件,就能被遏止并最后消失,中職學校學生傷害事故也就可以避免。
關鍵詞:中職;校園暴力;傷害事故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7-0125-02
收稿日期:2016-04-11
作者簡介:黃安祥(1968-),男,廣東省樂昌市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教師、語文教研組組長。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德育教育等。(廣東 樂昌/512219)
一、前言
當前關于學生打人傷人等惡性事件的報道越來越多,一份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tǒng)計資料表明,近年內(nèi),青少年犯罪總數(shù)已經(jīng)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shù)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shù)的70%以上。筆者是一名從教多年的中職學校教師,親眼目睹了身邊不少校園暴力事件。
案例:2014年5月16日兩位女生李某和張某因一點小事發(fā)生口角,同班的劉某(張的男朋友)見狀便辱罵李某,李某不服氣,課后找同鄉(xiāng)鄧某出面,打了劉某一記耳光,教訓了他一番。于是矛盾升級,鄧某與劉某各自召集本校同鄉(xiāng)于周末在市文化廣場開戰(zhàn)打群架。結果雙方各有損傷,3個傷勢嚴重的(1人骨折,2人失血過多)住進了醫(yī)院。學校處理及時,教育并處分了參與打架事件的學生。但事情并沒有就此結束,更可怕的還在后面。女生李某因沒有解恨,一星期后(5月24日),叫了一些社會青年(據(jù)說李某背后有非法勢力撐腰)在校外攔擊毆打劉某及其同鄉(xiāng),導致好幾人被打成重傷,其中劉某還被捅了一刀,幸虧搶救及時才脫離生命危險。事后傷人犯畏罪潛逃,公安機關費了一番周折才將其抓捕。
筆者通過對本校328名學生實施問卷調(diào)查,訪談5名學生、2名教師和1 名保安后發(fā)現(xiàn):有12.5%的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過不同類型的暴力傷害。曾主動參與過校園暴力事件的學生占總樣本數(shù)的10.67%。暴力事件是以群體的形式為主。有23%的學生認為校園暴力對他們的學習造成了不良影響,35%的學生認為校園暴力帶給他們心理上的傷害更大。
二、從學生心理特點看中職學校學生傷害事故發(fā)生的原因
無論學校和教師怎么明令綱紀提高要求和嚴格管理,對降低校園傷害事故的發(fā)生率都收效甚微,此種狀況困擾著學校和教師,令人憂心忡忡。是什么原因讓這原本純凈的校園染上了血腥、暴力和恐怖?人們在為這類事件感到震驚、痛心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反思。在此,筆者想就中職學生的特點來分析中職學校學生傷害事故發(fā)生的原因。
1.強烈的自卑感促使學生消極心理滋長
很大一部分學生由于進入職業(yè)學校前飽受老師的批評、同學的冷漠和家長的訓斥,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自卑心理;進入職業(yè)學校后人為地把自己封閉起來,上進心不強,求知欲不高,得過且過混日子,甚至自暴自棄。盡管經(jīng)過老師反復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這些學生也能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但因學習基礎差和心理障礙不能排除,學習興趣和效果始終無法提高。不少學生抱著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認為學好與不學一個樣,反正畢業(yè)后都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于是對前景感到迷茫、憂郁甚至恐懼。部分學生則是坐等學校給找一份工作,認為學??倯撓朕k法,所以不學無術、消極逆反。
2.嚴重的自私心理危害著學生身心健康
中職學生普遍存在較強的自私意識。他們思想狹隘,度量小,缺乏包容和開放意識,總以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只喜歡表揚,不喜歡批評;只想比別人強,不想比別人弱;對強于自己的人,心存嫉妒;對得罪過自己的人,伺機報復,可見出現(xiàn)打架傷人的事件也就不可避免了。
3.濃重的唯我情緒使學生思維意識受局限
中職學生大多正值十五六歲的年齡段,沒有或者很少吃過苦,沒有體驗到生活的艱辛和困苦,且又處于心理上的逆反期,做事一意孤行,因而他們?nèi)菀鬃砸詾槭牵宰鸫?。在家讓父母頭疼,在學校也根本聽不進老師的教育。學習和生活上遇到困難,不是從主觀努力,而是對同學、對老師、對學校橫加指責;自己犯了錯誤,卻總是指責對方、指責老師、指責學校,甚至使用過激的言行來宣泄自己的情緒;稍不如意則對家長、老師和社會抱有對立和敵視情緒,甚至想尋機報復。
4.過度的虛榮心更易引發(fā)同學間的矛盾
由于很多學生生理及心理趨向成熟而尚未成熟,物質(zhì)追求高、依賴性強、相互攀比、講究打扮、刻意講究外表和穿著、心態(tài)不夠平穩(wěn),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正常的學習,還有的因此而荒廢學業(yè)。特別是一些家庭經(jīng)濟條件較差的同學,食宿和學雜費的交納都比較困難,也學著趕時髦、比闊氣,耗費了大量精力,導致家庭對學校的不理解。有的學生還會不顧一切地“爭強好勝”,想盡一切辦法出風頭,為了自己的利益發(fā)出傷害他人的言行;毫無顧忌地說假話、空話、套話;千方百計地給自己接連不斷的錯誤找理由、找托辭;還會惡作劇般地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易引起同學之間的摩擦和矛盾。
5.淡薄的法紀和是非觀念導致言行失度
許多中職學生法紀觀念淡薄,自控意識和行為能力差,是非觀念不強,往往人云亦云盲目沖動,經(jīng)常違反校紀校規(guī)。更有一些學生交友不慎,出于“義氣”心理作祟產(chǎn)生過激行為。既叛逆又孤獨的心理促使他們在同齡人中尋求理解和幫助,但由于閱歷淺,認知片面,是非觀念差,與同學有了隔閡不是通過正常途徑解決,而是采用極端手段。這就容易被人利用,受人蒙蔽,稀里糊涂地就加入了違紀的團伙,犯了錯誤還相互包庇。
當然,中職學生不良的心理特點絕不止以上所闡述到的,但上述情形都是比較普遍和相對比較嚴重的。只要了解了這些特點的形成原因,并正確地給予疏導,就能使中職學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長。
三、解決對策
1.重視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
專家指出,一個人的成才因素來自于三方面:社會、學校、家庭,其中社會占4%,學校占26%,家庭占70%。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到底是受家庭和父母的影響,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而恰恰相反,中職學生父母的榜樣作用極其缺乏。有兩種極端的心理對孩子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草芥一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因此父母對孩子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管得過嚴,應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要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和分數(shù),因為決定人生成敗或幸福與痛苦的往往不是學問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為習慣恰恰是影響人格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合理的教導是解除孩子痛苦和增進孩子幸福的正確方式。
2.避免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
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首先要有一個適應他們學習的社會環(huán)境。要有安定的政治環(huán)境、繁榮的經(jīng)濟形勢、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良好的社會輿論風尚。安定的政治環(huán)境和繁榮的經(jīng)濟形勢有益于學生的學習;正確及時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能給青少年學生的學習以積極的促進和影響,我們一貫強調(diào)的既教書又育人,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的。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行,就要盡量避免學生所接觸到的朋友、社區(qū)、活動場所中形形色色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風對他們的不良影響。
3.樹立育人為本的教育觀
俄羅斯思想家別林斯基說過:“有許多種的教育與發(fā)展,而且其中每一種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過道德教育在它們當中應該首屈一指?!睂W校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養(yǎng)成教育開始,從一點一滴抓起,所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要發(fā)動全校教職員工齊抓共管,從低年級開始,就要著手抓基礎文明行為的養(yǎng)成,使養(yǎng)成教育工作系列化和日常化,規(guī)范和約束部分學生的不良行為,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提高學生的文明素質(zhì)。
4.強化學生的自我教育觀念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苯淌菫榱瞬唤?,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讓學生走向獨立,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梢哉f,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決定人的發(fā)展空間的大小。學生要成才,必須有較強的自我教育能力,要求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信心,明確目標和理想。其次,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注意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質(zhì),學會自控,不能過于情緒化,不能義氣用事,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冷靜地對待和分析問題,切忌沖動和失去理智。再次,一定要學會寬容和忍讓。要心胸開闊,熱情坦蕩地面對人和事;要時刻關心和愛護他人,要能寬恕他人錯誤,忍讓他人以化解矛盾。最后,要懂得怎么吃苦,為什么吃苦,怎樣增強心理承受能力;還要注意生活簡樸充實,不能迷失自己,更不能放棄學習和生活,不能自暴自棄或玩笑人生。
總之,只要我們的家庭、社會、學校及教師和學生積極配合,共同努力,那么類似學生打架斗毆等校園暴力事件,就能被遏止并最后消失,中職學校學生傷害事故也就可以避免了。
參考文獻:
[1]彭志斌,梁麗媚.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
[2]夏娟萍.中職學生校園暴力傾向的成因及心理疏導探析[J].中等職業(yè)教育,2007(22).
[3]高瑛.關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對接問題的探討[J].法制與社會,2008(32).
[4]姚建龍.校園暴力控制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