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靜
源頭:蛇神
蛇精故事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民間文化土壤之中,有著悠久的流變發(fā)展歷史。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具有人首蛇身這一外觀特征的蛇神為數(shù)不少。僅在“匪特史地之權輿,乃亦神話之淵府”的《山海經(jīng)》中就有以下這些:水神共工,人面蛇身朱發(fā);共工之臣相柳,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燭陰,睜眼為晝,閉眼為夜;還有貳負神、延維等,均為人面蛇身。當然,最為著名的人首蛇身之神當屬中華民族的始祖神女媧和伏羲。有關女媧蛇身的文獻記載有很多:
“女媧人頭蛇身?!保ㄍ跻葑ⅰ冻o·天問》)
“女媧,古神女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保ü弊ⅰ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
“伏羲鱗身,女媧蛇軀?!保ㄍ跹訅邸遏旍`光殿賦》)
“或云二皇,人首蛇形?!保ú苤病杜畫z畫贊》)
“伏羲龍身,女媧蛇軀。”(郭璞《玄中記》)
始祖神女媧具有的人首蛇身的獨特形體,正是遠古先民蛇圖騰崇拜的一種體現(xiàn)。
蛇之圖騰崇拜,是中國遠古圖騰崇拜中起源最早、分布最廣的一種動物崇拜,至今仍在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qū)廣為流行。蛇圖騰崇拜之所以發(fā)生,是由于恐懼而崇敬。洪荒遠古時代,人類的生存條件極為惡劣,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力量與人們對立著的。在慌亂和不安中,人類惴惴地躲避著危害,繁衍著自身,同時選擇最強大可怕者作為崇拜對象加以親近。而蛇有著劇烈的足以致命的毒液、保護色花紋、游走不定的細長身軀;它水陸兩棲,能脫皮蛻變,能躥突騰越,而且一旦狂怒起來,甚至能吞食人畜,毒殺猛獸,這些都讓初民感到神秘莫測,并對其產(chǎn)生極大的恐懼。
蛇的本字是“它”,在甲骨文中表示傷害之義。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十三下曰:“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型。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古人認為,蛇具有某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對其加以崇拜,并最終引為一種圖騰標志,原因不難理解。據(jù)聞一多先生考證,夏、祝融、黃帝、匈奴、越人等部落圖騰的原型都是蛇。
原始先民認為,一旦與蛇締造了親屬關系,蛇就能把自己超人的力量、勇氣、靈巧以及獨特的技能傳到人身上。原始人為了讓蛇圖騰能夠認識自己,保護自己,于是把自己打扮成蛇的模樣,這即是所謂的“人的擬獸化”(聞一多語)。在不少關乎圖騰崇拜的儀式中,都無一例外地有對圖騰物進行形象和力量模仿的表現(xiàn),如安裝獸牙、披戴羽飾、文身等等。在這擬獸化的企圖中,實際上他們只能做到人首蛇身的半獸地步。大量的人首蛇身的蛇神就是在這一階段產(chǎn)生的。
從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來看,婦女是社會的主導力量。男子主要從事打獵、捕魚和保護集體安全等事務,收入不太穩(wěn)定;婦女則采集植物、野果,分配果實,收獲比較穩(wěn)定,保證了生活來源。婦女是從采集、農(nóng)耕、畜牧到手工業(yè)各個生產(chǎn)階段的發(fā)明者、領導者和組織者,往往被認為有神奇的創(chuàng)造力。同時,婦女的古老神力之源往往與生育、繁衍直接相關。原始人只是直觀地看到人類誕生和母親有關,于是就產(chǎn)生了原始的“孤雌生殖”觀。由女性神秘感應運而生的神話就是這一觀念的產(chǎn)物。如安登感神龍而生神農(nóng),華胥履大人跡而生伏羲,姜嫄踩天帝足跡而生后稷,簡狄吞卵生契等,以致有“圣人皆無父,感天而生”這樣的結(jié)論。出于對種族繁衍的崇敬感和生殖原因的神秘感,人類把自己對祖先的虔誠感情投射到了女性身上,但同時他們又勢必不會放棄對圖騰的信仰。從這時起,以蛇為圖騰的氏族就開始把蛇與女人在以原始類比想象為基礎的象征認同中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人首蛇身的女神形象是最典型的祖先崇拜和圖騰信仰的結(jié)合。女媧在神話傳說中的地位,正是反映了女性在初民心目中的地位,反映了女性在實際生活中的地位。
發(fā)展:蛇妖
在經(jīng)過了上古圖騰崇拜的階段之后,人們逐漸拋棄了對人獸之間血緣關系的迷信,但是原始宗教中“萬物有靈”的基本思想影響深遠。原始人將其生活視野所觸及范圍內(nèi)的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物,也賦予了生命和意識,相信萬物體內(nèi)均有靈魂。“萬物有靈”論一旦進入頭腦,人就逐漸擺脫了單一的對動物的模擬,而致力于對虛妄的鬼神、精靈、魔怪的某種創(chuàng)造。
中國民間有“物老成精”、“物老為怪”的信仰。葛洪《抱樸子·登涉》:“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無論是何種精怪,它們都能化形成人,而且是幻化為一個美麗的女子,出現(xiàn)在人間,發(fā)起溫柔的攻勢。此外,佛教文化的影響也是精怪故事產(chǎn)生的重要誘因之一。佛家經(jīng)典善于借寓言故事宣講教義,這些故事中,人、佛、動物轉(zhuǎn)世變化集于一身,和傳統(tǒng)的動物成精變?nèi)说墓适掠兴嗤?。如“因果報應”、“六道輪回”等思想,就被通俗地解說為上世如為人不善,死后將受到懲罰,甚至被罰做畜生。人和動物會根據(jù)上世所為而“輪回”。
魏晉時期就已有大量動物精怪的故事產(chǎn)生,其中蛇仍然占有重要的位置。大量出現(xiàn)于志怪故事中的蛇,是以“蛇精”、“蛇怪”的面目出現(xiàn)的。蛇也開始走下神壇,向人間靠攏。宋李昉《太平廣記》卷四五八中載有《李黃》《李琯》兩篇美女蛇故事,出自唐人谷神子所撰《博異志》?!独铧S》寫唐元和二年(1807年),隴西書生李黃于長安東市偶遇一孀居白衣女子,綽約有絕代之色。李黃為其所惑,應邀前往。有一“青服老女郎”要他代女子償還“三十千債負”,白衣女子則“愿侍左右”。李黃欣然同意,“一住三日,飲樂無所不至”。第四天回家即臥床不起,“但覺被底身漸消盡……空注水而已,唯有頭存”。家人往尋白衣女宅,只有空園孤樹,樹上下各掛十五千錢。鄰居告知園中常見一白蛇出入。
此篇末又附一則白蛇故事《李琯》,敘述元和年間,唐鳳翔節(jié)度使李聽之侄李琯在長安安化門遇兩位乘白馬的女子,“姿容婉媚”。他受惑隨往,見女主人是位十六七歲的少女,更美。李與姑娘同居一宿,第二天回家就覺著頭疼,最后“腦裂而卒”。家人前去伐掘枯槐,不見大蛇,只見數(shù)百條小白蛇,遂殺之。
明人洪楩所編《清平山堂話本》中收入的《西湖三塔記》,說的是南宋淳熙年間,臨安府岳相公麾下統(tǒng)治官奚統(tǒng)制之子奚宣贊,于清明時節(jié)到西湖游玩,救了一個迷途女孩白卯奴。十多天后,有一婆婆來尋卯奴,并請奚宣贊到家。一美貌白衣婦人備酒相謝,并情愿許身與他。同宿半月,白衣婦人要殺奚生并取食其心,再換新歡,卯奴感念舊恩放他回家。次年清明節(jié),奚生又被擄至白衣婦人宅。做半月夫妻后,婦人又起殺心,卯奴再次相救。宣贊的叔父奚真人得知此事,用道法使其現(xiàn)形,原來卯奴是只烏雞,婆婆是只獺,白衣娘子是條蛇。于是捉此三妖并鎮(zhèn)于西湖三個石塔下,即是現(xiàn)在“三潭印月”之處。
《李黃》與《西湖三塔記》兩個故事中出現(xiàn)的白蛇形象,反映的是漢族文化圈內(nèi)相當流行的精怪傳說,蘊含的是極其豐富的精怪文化。白蛇是蛇類一種,《山海經(jīng)·北次三經(jīng)》:“神困之山,其下有白蛇?!蓖瑫吨写问?jīng)》稱:“柴桑之山……多白蛇?!?/p>
遠古的民俗信仰中,蛇龍圖騰、人蛇合體形象是人們頂禮膜拜的偶像,而且白色象征純潔、吉祥,中國民間認為白色法力最大,從而構(gòu)成了白衣蛇女形象的中心結(jié)構(gòu)。此時的白蛇形象是一個令人憎惡的女性形象,她們兇殘成性,絲毫不具備人的性格特點,外表的美麗與內(nèi)心的邪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作為女人,她們以色惑人;作為蛇妖,又以色害人。
蛇女作為妖這一形象的形成,與時代的發(fā)展緊密相關。一方面,隨著時間的向前推進,原始社會進入了父系社會階段,在社會上男性已成為整個氏族生產(chǎn)力的代表,女性變得無權無勢,逐漸淪落到了社會的底層。另一方面,隨著人類對蛇的熟悉,人們頭腦中的圖騰意識逐漸淡化,蛇邪惡殘暴的破壞性則得到了凸顯,它身上原來的神秘感也就成了極度殘忍的標志,并使人類感到恐怖和厭惡。在中華文化中,蛇除了因它的纖長柔軟的陰柔形象而被指為女性的原形外,它的低劣和危險的性質(zhì)也恰好符合漢民族對女性的認識。早期的美女蛇故事,借助蛇的低劣和危險的性質(zhì)將女性形象丑化,夸大蛇妖的兇殘。在這種背景下,蛇女不得不走下了神壇,以妖的形象廣為流傳。
轉(zhuǎn)化:亦妖亦人
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中,曾記載嘉靖年間盲藝人以陶真的藝術形式演唱白蛇故事。
至馮夢龍所輯話本小說《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蛇精故事附著于西湖、雷峰塔、金山寺等著名景物之上,構(gòu)成了虛實交錯的地方傳說。許宣、小青、法海等主要人物大都出場,情節(jié)內(nèi)容初具規(guī)模。與之前的故事相比,白娘子從一個純粹奪人性命的蛇妖轉(zhuǎn)變?yōu)橐粋€亦人亦妖的形象,人性與妖性雜糅的痕跡十分明顯。在白娘子身上,逐漸顯露的是“人”的感情,是對許宣的真誠執(zhí)著的愛。她對許宣情真意切,戀戀不舍:當許宣因兩場官司責難她時,她以巧言和自己的愛迅速化解了兩人的矛盾;許宣去游廟會,她就將他“打扮得上下齊整”,臨行又吩咐“丈夫早早回來,切勿叫奴記掛”,丈夫真的遲遲未歸時,她又冒著洶涌浪濤去接他……所有這些都表明了白娘子勇敢執(zhí)著、可愛又可敬的女性形象的一面。但是,此時的白蛇仍沒有脫盡妖氣,蛇形蛇性在作品中時隱時現(xiàn)。比如她動不動就現(xiàn)出原形,張開血盆大口,尤其是把舌頭伸在天窗內(nèi)乘涼,十分嚇人。再如當許宣得知她是蛇精而生異心時,她便妖性大發(fā),“圓睜怪眼”道:“若聽我言語喜喜歡歡,萬事皆休,若生外心,教你滿城皆為血水,人人手攀洪浪,腳踏渾波,皆死于非命?!毖哉Z中暴露了蛇妖的狠毒性。
白娘子身上這種亦人亦蛇、亦善亦惡、亦福亦禍的特點,是時人男性在對待女人問題上矛盾心理的反映,即男子對美麗的女性既抱有幻想,又有所畏懼。許宣搖擺不定的態(tài)度就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這個生藥鋪的小主管天性有渴望男女之情的一面,他白天在西湖“見了此等如花似玉的美女,不免動念”,夜晚回家“思量那婦人,翻來覆去睡不著”,“心猿意馬馳千里,浪蝶狂蜂鬧五更”??梢坏┯腥酥赋霭啄镒邮茄?,他便馬上對她揮戈相向,絲毫不念夫妻之情。
這種心理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先民對蛇敬畏夾雜的矛盾心態(tài)上。即使在蛇圖騰崇拜時期,眾多的蛇神形象也是有正有邪:既有與顓頊爭帝、怒觸不周山,給天下帶來巨大災難的共工,又有被人們頂禮膜拜的人類始祖伏羲、女媧以及中原各民族的祖先黃帝軒轅氏。“蛇”代表著一種神異、一種力量的同時,也奠定了它具有正、邪兩種存在樣態(tài)的可能性。
在許多地方,人們還相信家宅中有保衛(wèi)平安的鎮(zhèn)宅之蛇,但澤國水鄉(xiāng)的越人在身上刺上蛇形的圖案,為的卻是避免水中蛟龍的傷害??梢园l(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蛇的這種既敬且畏、或敬或畏的矛盾情感一直貫穿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也使得“白蛇傳”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變幻著它的色調(diào)。
馮夢龍《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以法海的八句詩“奉勸世人休愛色,愛色之人被色迷。心正自然邪不擾,身端怎有惡來欺。但看許宣因愛色,帶累官司惹是非。不是老僧來救護,白蛇吞了不留些”來結(jié)尾,奉勸世人不要貪色,否則會有禍害,即女人帶來的“色禍”。就如許宣既喜愛白娘子美麗的外表、賢良的德行,又畏懼其恐怖的本相一樣,民眾對于白娘子及其所代表的“蛇妖”也是愛恨交加。
美女蛇精這一特殊的審美意象,帶給人們神與妖、人與獸、善與惡、美與丑相混雜的奇妙感受。她們從蠻荒時代走來,沉淀著遠古民俗圖騰崇拜的遺跡,給神話中的女性形象打上了深深的烙??;繼而又走下神壇,在精怪小說中異化為美女迷惑男子,成為千夫所指但又集寵愛于一身的矛盾客體。在時代意識的影響下,她們逐漸摒棄了面目可憎的一面,發(fā)展成了具有人性的一面,轉(zhuǎn)化為一個美麗多情、溫柔善良的賢淑女子,經(jīng)歷了脫胎換骨的演化。在從神到妖,進而到人的形象演變過程中,蛇女向我們越走越近,從高不可攀的神界墮入深不見底的妖界,最后成為我們生活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