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說老子也有老子的毛病,他喜歡講一面理,而且他還喜歡逆向思維,這很有個性,你這么說我偏那么說。所以盡管說不較勁,但其實老子也有老子較勁的地方,他有這樣一面。他特別提倡他認(rèn)為的最高境界,那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呢?提出來也許我們會覺得很不可思議,他說“復(fù)歸于嬰兒”,就是你能夠變得跟一個嬰兒一樣的單純,能夠沒有那么多的欲望、沒有那么多的要求,你能夠那樣的樸素、那樣的真誠,你也不會動心眼兒、不會算計誰。
老子說人如果最后能夠保持像一個嬰兒一樣的境界,這是最好不過的。我想完全嬰兒化也不行,這個操作有困難,比如說今天咱們的這個講座最后變成嬰兒節(jié)目,那得需要許多母親抱著聽眾前來,最后成為一個老嬰兒在這兒講老子。完全做到不容易,但是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從正面來想這個問題。
他在號召什么?人應(yīng)該保持某種純潔甚至于保持某種天真,你七十歲也好,你八十歲也好,你看見路上一朵花開放會不會感到愉快?你見到天很熱、很干旱,一場雨來了會不會覺得特別涼爽特別舒服?你見到一個老朋友是不是能夠興奮起來?甚至你在報紙上看到一首好詩能不能為這首詩而吟詠贊嘆甚至于擊節(jié)嘆賞?起碼你得有幾分天真。如果你這些東西都沒有了,如果你一點那種純潔的、天真的、信任的、真誠的東西都沒有了的話,這也是怪可憐的。想想看,一個沒有任何天真的人,他或她的生活還能有多少樂趣?所以老子所提倡的這樣一種被“大道”所武裝起來的,被“大道”所幫助了的人的這種心情、這種境界,并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甚至于是帶有壓迫感的高度,而是一種和普通人一樣,甚至于是和嬰兒一樣帶著天真、帶著快樂、帶著好奇,尤其是帶著對世界的信任的境界,而不是對世界充滿懷疑和仇恨。
我覺得要是能做到這一點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和兒童接觸的經(jīng)歷,無論是別人家的孩子還是自己家的孩子,他們在三歲到六歲的兒童階段就有這樣的特質(zhì),比如說好奇,比如說對他人的信任和對其他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事物的欣喜。家里來了陌生人,他也會特別地高興。可能我們現(xiàn)在的人因為生活壓力太大了,節(jié)奏也比較快,有一些事情就變得司空見慣了。我們小的時候,看見花開了會有一種欣喜的感覺,現(xiàn)在可能看多了,看著花擺在這兒就好像這里什么都沒有一樣。
(節(jié)選自《老子十八講》,有改動)
【賞析】
本文選自王蒙先生在北京電視臺“中華文明大講堂”講座節(jié)目的基礎(chǔ)上所著的書籍《老子十八講》中的一講,是對老子“復(fù)歸于嬰兒”“復(fù)歸于樸”思想的解讀。
無論是王蒙先生的演講,還是王蒙先生的著述,總是能帶給人一種“復(fù)雜問題簡單化”的感覺。盡管伴隨著當(dāng)下的“國學(xué)熱潮”,但是中國哲學(xué),甚至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是會給人留有枯燥、繁冗、晦澀難懂的印象,而王蒙先生的文字就很好地緩解了這樣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