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昆山培本實驗小學 邱彩萍
舉一反三:讓語文學習更有味
江蘇昆山培本實驗小學邱彩萍
“舉一反三”這個成語出自孔子的《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边@是孔子介紹他在教育方面的體會。他并不覺得一個老師一言堂地給學生灌輸知識就能有好的教學效果,而是覺得教學的關鍵在于怎樣啟發(fā)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說:“為教縱詳密,亦僅一隅陳,貴能令三反,觸處自引伸。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蹦芰顚W生有舉一反三之貴,閱讀教學不僅要做到“潛心會文本”,還要讓學生學會自己提出問題,通過讀書討論交流去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經歷、閱歷和文化積淀,去體味、感悟作品;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去理解、鑒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文體美和語言美的認同與贊賞,并產生強烈的閱讀欲、創(chuàng)作欲。這樣,在長期的濡染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美感,觸發(fā)學生的靈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涵養(yǎng)學生優(yōu)美的文明氣質和優(yōu)雅的文化風度。久而久之,學生身上就會充滿濃郁的語文味即文化味,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品位、健全人格層次都會得到提升,這也就意味著,學生具有了獲取人生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養(yǎng)。因此,語文教學就是語文味的教學,語文味是語文教學的靈魂。
課堂上教師該如何通過課文這個例子,教給學生語文知識,發(fā)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筆者認為,教師應尊重文本,根據文本特點,探尋語文實踐的基本點,落實“舉一”目標,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其核心目標是學習語言文字。不凸顯語言文字的學習,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就無從談起。學習語言文字是落實語文教學“三維”目標的載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課堂上,教師應以讀書為主線,扣住關鍵字詞指導學生“咬文嚼字”、“舉一反三”,感悟語言,賞析語言,積累語言。
1.在“舉一反三”中感受漢字的魅力
中國文字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學生學習字詞時,要關注漢字詞的本身。教師在課堂字詞教學中應適當滲透漢字本身的造字規(guī)律,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漢字的魅力。
【《識字6》教學片段】
師:我們先來看這個“丁”字。最早的古文中,“丁”是指很小的木頭楔子,所以現(xiàn)在“丁”字也可以用來形容很小的東西。
師:比如把肉切成小塊叫——
生:肉丁。
師:把黃瓜切成小塊,叫——
生:黃瓜丁。
師:還有哪些呢?
生:雞丁。
生:牛肉丁。
……
師:后來,這個“丁”字慢慢演變,像一豎,上面加了個小帽子,就像干活的人。你又想到什么丁了?
生:人丁。
生:男丁。
生:園丁。
師:這些人在使用工具干活的時候,會發(fā)出“丁當丁當”的聲音,也是這個“丁”。
教學“丁”這個漢字,教師先引導學生認識最早古文字“丁”,根據它的意思組詞;接著演變到現(xiàn)在的“丁”字,表示像干活的人,學生根據這一意思組詞;最后導出象聲詞“丁丁當當”。教師扣住“丁”字,舉一反三,逐層深入,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將“丁”組成相應的詞語。從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既牢固掌握“丁”字的本義及引申義,又能感受到漢字本身的魅力。這樣識字,學生就不覺得枯燥乏味了。
2.在“舉一反三”中體會詞語的準確
從文字層面來講,閱讀教學應回歸母語的特點,學習作者語言表達的準確、靈動。語文教學講究的是字詞句篇的教學,教學時,如果我們抓住了文中最關鍵的詞語,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詞語、句子想要表達的意思,學生就能很順利地進行學習,達到預期目標。
【《霧凇》教學片段】
師:文章既寫出了霧凇的色彩、光澤,還寫出了它的姿態(tài)呢。文中有一個形容霧凇的姿態(tài)多的詞語——
生:“千姿百態(tài)”。
師: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眾多的姿態(tài),邊看邊想象。
多媒體顯示畫面,學生欣賞。
師:你們看到了哪些姿態(tài)?它們像什么?
生1:有的像鹿角。
生2:有的像珊瑚。
生3:有的像大菊花。
師:想想霧凇是怎樣的“千姿百態(tài)”?用句式“有的……有的……有的……”將你看到的、想到的景象描繪出來。
生1:霧凇有的像鹿角;有的像珊瑚;還有的像大菊花……
生2:霧凇有的像銀白色的梨花;有的像美玉,還有的像珊瑚……
“千姿百態(tài)”區(qū)區(qū)四個字告訴我們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霧凇形態(tài)的變化,可見吉林霧凇被稱之為“四大奇觀”之首,不會單單因為它“潔白晶瑩”,更在于它形態(tài)的千變萬化??上У氖?,作者沒有寫出吉林霧凇有哪些“千姿”,有哪些“百態(tài)”。這是作者的疏忽嗎?我認為這是作者有意為之。這為我們解讀文本留下了絕好的想象空間,更為學生留下了絕佳訓練寫作點。教師可以從理解詞語入手,指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體會用法,明白字詞句的意思,既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又了解作者是如何表達的。由理解到感知到表達,由內容到形式,學生在“舉一反三”中真正理解了“千姿百態(tài)”的意思。
閱讀方法主要指的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如:文章的構段方式、描寫方法、語言風格等。每個年段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是不一樣的,不同學段應有不同的重點訓練目標。教學中只有凸顯了本學段的重點訓練目標,才能顯現(xiàn)不同年段閱讀課的特點。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文學作品,這樣的經典作品,往往蘊藏著“語言的秘密”,即語文知識、語言規(guī)律,也蘊藏著“情意的魅力”,即思想的力量、情感的熏陶。新課標在閱讀教學第二學段中提出:“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就是把感受文本的內容與學習文本的語言融為一體,既要使學生知道課文寫了什么,又要使學生明白課文是怎么寫的。因此在教學中應探尋優(yōu)美語段,讓學生在“舉一反三”中體悟文本表達之妙。
1.在“舉一反三”中賞析構段方式
語文課堂上關注表達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積累、理解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也是學生吸收、內化、外顯語言的過程。簡言之,在關注表達的過程中就要關注語言的積累,然后才能更好地運用。
【《北大荒的秋天》教學片段】
師: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見底。北大荒秋天的美,不僅在它的天空和小河,讓我們放眼望去,看!原野有什么特點?課文中有一句話概括了原野的特點,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第四小節(jié),請你用筆把這句話畫出來。
生:原野熱鬧非凡。
師:是什么讓原野變得如此熱鬧?找一找。
生:大豆、高粱、榛樹葉子。
師:請你讀讀書中的句子。
生讀句子。
師:在作者的眼里,這些大豆、這些高粱、這些榛樹葉子有什么特點?
生:大豆在笑;高粱在演唱;榛樹葉子在燃燒。
師:小朋友,成片的大豆搖動著豆莢,發(fā)出了嘩啦啦的笑聲。大豆會笑嗎?
生:不會。
師:誰才會笑?
生:人會笑。
師:挺拔的高粱揚起黑紅黑紅的臉龐,像是在樂呵呵地演唱。在這里作者把大豆、高粱當作什么來寫了?
生:作者把大豆、高粱當作人來寫。
師:是呀,把它們賦予了人的特征,多可愛呀!
師:小朋友們,大豆發(fā)出了“嘩啦啦”的笑聲,為什么笑呢? 高粱在“樂呵呵地演唱”,會唱些什么呢?
生1:大豆因為成熟而歡笑。
生2:高粱在唱《豐收歌》:“我們成熟了,我們成熟了,這是一個豐收年?!?/p>
師:大豆在笑,高粱在唱,而榛樹葉子——
生:全紅了
師:就像——
生:一團火
師:把人們的心燃燒起來,這真是——
生:大豐收呀!
師:同學們,作者用一句話概括寫出原野的特點——熱鬧非凡,然后再從豆莢,高粱,榛樹,將它寫具體,這樣的句子關系就是先概括后具體的關系,概括寫的句子就叫作“中心句”。在這一段里,中心句就是——
生:“原野熱鬧非凡”。
師:老師讀中心句,同學們讀具體描寫“熱鬧非凡”的句子。
(師生讀課文第四小節(jié)。)
師:北大荒的原野熱鬧非凡。你們看到過“熱鬧非凡”的景象嗎?
生1:下課鈴聲一響,我們的操場熱鬧非凡。
生2:節(jié)假日,大街上熱鬧非凡。
生3:每天傍晚,廣場上熱鬧非凡。
……
師:請同學們選擇一個場景,模仿課文先概括后具體的方式,寫一個片段。
這是本課要求進行段式訓練的重點部分,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教師將圖文結合,采用默讀,找中心句;再讀,找具體描寫“熱鬧非凡”的句子,體會出秋天豐收在望的景象,人們的情緒高漲,通過朗讀將此情此景表現(xiàn)出來;通過先齊讀、再分組讀的形式讓學生體會本節(jié)總分的構段方式。最后讓學生選取一個熱鬧的場景用先概括后具體的方式進行描寫,讓學生在理解、運用中儲備語言、理解材料。
2.在“舉一反三”中品味語言風格
品味語言是一種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是為了更好地感知語言、運用語言和發(fā)展語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重視了對語言的品味,選取“一”這個例子,啟發(fā)學生思維,指導學生探索實踐,逐步練成閱讀和寫作的實踐技能。
【《鳥語》教學片段】
師:喜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希望和安慰,讓我們自信地樂觀地面對。那么其他的鳥兒又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呢?找一找,你來讀讀。
生:“從終日忙碌的……學到頑強勇敢的精神?!?/p>
師:同學們,請你們自己讀讀這段文字,觀察觀察你有沒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我發(fā)現(xiàn)每句前面寫的是鳥類的特點;后面是給人的啟示。
師:那老師要考你們了,鳥兒的特點誰記住了?
出示:從的燕子那里,我認識到勤勞的可貴;
從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紀律的重要;從的蒼鷹那里,我學到了勇敢頑強的精神……
(生填空)
師:很好,坐下,鳥兒給我們帶來的啟示誰記住了?
出示:
從終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認識到;
從飛行整齊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
從搏擊風雨的蒼鷹那里,我學到了……
師:真不錯,同學們,鳥類王國的成員還有很多很多,它們都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啟示?從別的鳥兒身上你又學到了什么?
出示:從反復學飛的小鷹那里,我;
從反哺母親的烏鴉那里,我;
從捕捉害蟲的啄木鳥那里,我;
從那里,我
生:從反哺的烏鴉那里,我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重要。
師:烏鴉的特點是什么?——烏鴉反哺,我們學過的是不是?所以你懂得了——要孝敬父母,要孝順父母??梢缘?。你來——
生:從破冰的天鵝那里,我知道了團結力量大。
師:我們學過天鵝的故事,天鵝它們怎么樣?齊心協(xié)力破冰,他是從團結破冰的天鵝那里知道了——團結力量大。還有沒有?
生:從和平鴿那里,我學到了要和平相處。
生:從相親相愛的鴛鴦那里,我懂得了要相親相愛。
生:從為樹治病的啄木鳥那里,學到了要樂于助人。
師:同學們,如果說鳥兒的鳴叫是有聲的,那么這兒就是無聲的鳥語,它給我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啟示,難怪小作者他從心靈深處,發(fā)出了一聲感嘆,讀——
生:鳥兒的確是我們的好朋友哇!
這一教學片段,教師主要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從“怎么寫”的角度,探究段落語言形式的表達規(guī)律。學生在賞析從鳥語所獲得的啟示這段中得出這段語言表達的規(guī)律,而后進行拓展訓練:第一步,提供身姿,學生填寫收獲;第二步,提供收獲,學生填寫身姿;第三步,學生自己填寫兩方面的內容。學生不僅品味、欣賞了課文的語言形式之美,亦能在反復的運用中真正讀懂“鳥兒是我們的好朋友?!?/p>
學習能力包括理解詞語的能力、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段落大意的能力、質疑問難的能力、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等等。教師需選擇好“一”這個點,“舉一反三”,在學習中積累,在積累中形成。
1.“瞻前顧后”,在“舉一反三”中發(fā)展
語文課應該注意“新”字。每一堂都應該是“新”課,但它同時又是“舊”課,既是“一”,又是“二”。既是“一”——讓全體學生都能進入新領域、學到新東西,登上新臺階,感受到攀登的艱辛與滿足;又都是“二”——都是前一課教學內容的延續(xù)、拓寬、提高或加深,都能保持知識的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解讀文本時,我們首先要考慮編者的意圖——為什么要選這篇,為什么要放在這一單元?為什么要放在這一年段?然后我們要考慮作者的意圖——為什么要這樣寫?表達了什么?接著考慮我們要怎樣教——學生們怎樣學,學什么?這一課要獲得什么?需要教師瞻前顧后,前后勾連,在“舉一反三”中獲得新知,發(fā)展學習能力。
課標把文體主要分成三類:一是敘事性作品,二是說明性文章,三是詩歌。不同文體的課文教學既要有其共性的目標,也要有其個性目標。例如說理性文章第一要指導學生悟理;第二要引導學生看看課文是如何說理的。上述片段學生不僅知道課文闡述的道理是什么,而且知道提出觀點的不同方法。同是說理文,不同年級要根據不同年級的文本去看,讓他們知道有不同的特點。比如:四年級《說勤奮》,五年級《滴水穿石的啟示》,六年級《學與問》,三篇同是簡單議論文,卻安排在三個年級段?!墩f勤奮》一課的教學重點:怎樣選擇典型的事例進行說理,讓人心服口服。《滴水穿石的啟示》一課的教學重點:選好典型事例的基礎上怎樣寫才能服人。而《學與問》一課則增加了道理論證。
教學時就應該“瞻前顧后”,既抓住共同點,讓已經掌握的帶有規(guī)律性的知識“投入周轉”;又找出不同點,采用不同的策略,幫助學生利用已知,走向未知,實現(xiàn)螺旋上升。而不是一提議論文,就是“三要素”,反反復復“炒剩飯”。
2.鏈接生活,在“舉一反三”中由理解到運用
課標對第二學段要求: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聯(lián)系生活或課文語境理解意思,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體會關鍵字詞所表達的特定情意。在教學中,我們怎樣做才能使學生感受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用意以及表情達意的真諦呢?教師需指導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結合生活情境感知、體會、表達。
【《鳥語》片段】
師:這樣無拘無束地一問一答可真有趣啊。(出示,引讀)一想起……(突顯:疏忽)這個詞請你來讀,你也來讀,告訴老師“疏忽”是什么意思呀?
生1:松懈。
生2:馬虎。
師:粗心大意,馬虎,在平時的學習中你有過疏忽的時候嗎?你說說看
生1:在英語考試的時候,一個單詞我疏忽大意了,就——
師:結果怎樣了?把話連起來說一說。
生1:在英語考試的時候,一個單詞我疏忽大意了,就失分了。
師:誰也來說說看?你來。
生2:在一次考試時,我疏忽大意了,就沒考好。
師:老師相信,如果細心一些,你會越來越棒的。同學們,再想想,生活中還有什么是絕對不能疏忽的,可以聯(lián)系各行各業(yè)。比如我是老師,在批同學們作業(yè)的時候就不能疏忽,如果把你們做對的題目給批錯了,那樣就要誤人子弟了。除了教師這個行業(yè),還有呢?
生1:開車。
師:說完整。
生1:就是在開車的時候方向盤不能疏忽,否則會出車禍。
生2:建筑工人不能疏忽怠慢,不然建筑會塌掉。
生3:醫(yī)生如果疏忽,把藥配錯,病人就沒命了。
師:看來做什么事都疏忽不得啊。所以小作者一想起——讀。
(生齊讀)
師:布谷鳥如此催人奮進,難怪小作者說——(出示)
生齊讀:鳥兒的確是我們的朋友哇!
一篇課文的教學有很多方法,就是一個詞語在理解時所用方法也是多樣的。這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的特點去精心設計情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苯虒W中不僅要使學生通過這些方法的運用理解詞語及課文,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掌握這些方法并逐步運用于今后的閱讀學習中,這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