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沁
摘 要:本文目的意在淺析中國自1999年高校擴招政策實施以來該政策對學生帶來的益處以及問題。擴招為更多學生創(chuàng)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益處不言自明,然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關鍵詞:高等教育;招生;利弊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觀念的深入,教育問題愈加引起政府重視。在之前的大躍進時期和文革時期中國的教育一度處于過左或過右的不合理狀態(tài),直至1977年,在一次鄧小平主持的科教座談會中,高考制度被正式恢復(李靜玉: http://learning.sohu.com/20070604/n250382777.shtml),鄧小平恢復高考的這一決策無疑對當時中國教育起到了很好的療傷之效。
據(jù)報道, 1977年高考恢復,1978年全國高考正式舉行參加高考的考生多達580萬,遠遠超過高校的招生計劃。1999年教育部公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力求到2010年實現(xiàn)大學毛入學率15%(即在校人數(shù)與適齡人口之比),“十五”計劃將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提前到2005年。繼1999年高校擴招之后,2000年高校繼續(xù)擴招,并且規(guī)定擴招比例要向西部地區(qū)傾斜。此后,高校擴招每年都以40萬人以上的速度遞增。大學新生從擴招前1998年的108萬人,激升至2007年的567萬人。(李愛華, http://learning.sohu.com/20091014/n267356720.shtm)
高校擴招政策的落實對中國高校教育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影響,本文將分析自1999年以來高校擴招所形成的影響中的利弊面。
一、利面分析
政府實施高校擴招的原因其實并不復雜,主要可以從該政策的利面進行解讀。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經歷了數(shù)年計劃經濟時期,那時工作可以包分配。雖然當今社會的就業(yè)機制有了很大的變化,但高學歷對好工作的決定性作用并未削減幾許,再加之中國自古以來的“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影響,高等教育成為學生們極其重視的競爭目標。中國仍是典型的農業(yè)大國家,中國農民的平均經濟狀況相比于其他工作者較低,因此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有了走出大山,去城里找份好工作的目標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而高校擴招無疑給更多這樣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實現(xiàn)人生目標的機會。
根據(jù)何長法的文章描述,在擴招政策實施之前,河北省高考人數(shù)高達17.3萬,錄取率僅為30.7%,僅有5.5萬學生獲得了深造機會。自1999年擴招政策實施之后,高考的報考人數(shù)為19.4萬,錄取率升至40.8%,有8.15萬人被錄取,比1998年增加了2.6萬人。從宏觀上看,高校擴招提高了中國國民的受教育程度,使更多學生擁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
除此之外,高校擴招還能通過推遲就業(yè)年齡來減輕人口遞增帶來的就業(yè)壓力。據(jù)調查顯示,中國有幾次人口大爆炸,其中最近的一次是在1981-1990年(http://wenwen.soso.com/z/q220333743.htm). 這期間的人長大后將伴隨著巨大的崗位需求,而此期間出生的人開始找工作的時間大約就在1999年,而政府應對該局面的方法之一就是讓他們不要急著就業(yè),而是繼續(xù)在學校學習。
二、弊面分析
相比于利處,高校擴招也帶來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似乎預示著中國提高國民素質的愿望有些操之過急。
1.學校財政及組織迎來挑戰(zhàn)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涌入校園,學校也迎來了巨大的壓力。擴招要求學校健全相應的設備和師資,但在學校還沒來得及增加寢室和教學樓用地以及擴招教師、擴建實驗室等情況下就出臺擴招政策,相當于要求學校迎接一場突如其來的挑戰(zhàn),那么結果只能是更多的學生去共享有限的資源,更少的學生能夠獲得充分的教學資源。這一問題并不能在短時間內由校方解決,因為這需要資金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2.學生和家庭迎接的挑戰(zhàn)
由于擴招帶來的經濟需求,學校需要更進教學樓、教學資源等設施,而中國現(xiàn)有的財政狀況又不足以讓政府支持學校擴建,學校若無法從政府獲得經濟上的實際支持,則學費就成了主要的經濟來源,為了滿足更多學生擁有使用資源的機會,學校只能提高學費,這使得貧困家庭面臨重大的經濟壓力。中國當前的經濟狀態(tài)決定了中國不適合將高等教育普及化,而應該先將高等教育精英化,抓好高等教育的質量,而非用數(shù)量取勝,因為即使招生比例增加,貧困家庭的學生還是無法承受高額的學費。
3.高等教育質量的下降
擴招還帶來一個更嚴峻的問題——教育質量的下降。根據(jù)高長松的研究顯示,自1999年以來大學生犯罪率驟升(高長松,73),也發(fā)生許多前所未聞的丑事,例如馬加爵的殺人案,木子美的性愛日記以及硫酸潑熊事件等。這些事件背后隱藏的原因是否與擴招有些許關系呢?
在擴招政策實施之前,中國高等教育走的是精英化的路線,但擴招之后由于師資匱乏,資源不足以及學生平均水準下降等原因,使得大學生質量驟降。在精英化教育時期,大學生大多勤奮刻苦,珍惜來之不易的深造機會,大學生的身份也象征著特殊的人群,廣受尊敬。而伴隨著普及化的開展,大學生人群出現(xiàn)混日子、不務正業(yè)的現(xiàn)象,而大學生的身份也不再像過去那么廣受好評。
4.教師面臨更大壓力
由于擴招導致的學生數(shù)量的增多使得教師工作量增多,分身乏術,無法對每位學生傾注以往那樣多的精力,這只是一方面。正如龐思勤和徐承俊在文中提到的那樣,2001年某校教師的需求量為950人,而實際擁有數(shù)卻只有另600人次(龐思勤、徐承俊,74)。除此之外,擴招造成的學生質量的下降使得課堂學習氛圍和紀律都不如從前,這讓教師的課堂較之前更難管理。
根據(jù)以上分析可知,中國高校擴招政策需要全面考慮其負面影響,在內容上可修正的地方還很多。
參考文獻:
[1]高長松,當代大學生犯罪原因剖析及其預防,德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1):72-77.
[2]何長法,由擴大高校招生規(guī)模引發(fā)的思考,中國高等教育,1999:13-14.
[3]李愛華,新中國六十年大事記——1999年:全國高校開始擴大招生,搜狐教育,200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