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正忠
【摘 要】
教材補白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想象的空間,通過鎖住標點、關注詞語、合理延伸等教學方法讓學生自由馳騁,既充實了文本,又圓滿了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語言運用
補白就是補寫課文的空白,簡而言之就是一個無中生有的言語過程,它需要教師捕捉到文本資源中的空白點,就是指文本中某些內(nèi)容有意不寫或?qū)懙煤喡?,敘述描寫留有發(fā)揮余地的地方。這種“空白”往往存在于詞、句、段、標點等中,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間。教師可充分抓住這些空白,讓學生把寫得簡練的地方補寫具體,把寫得含蓄的地方補充明朗。抓住這些“空白”讓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想象,進行從“無”至“有”的言語轉換。
(一)準確鎖住標點
標點符號是與文字粘連配合,是重要的書面語言的組成細胞。一個看似平常的標點符號,卻可以增強表達效果,延伸出文本的未盡之意。有些課文往往用省略號留下空白,讓讀者去聯(lián)想,去補充,在這些“無”的空白之中,往往滲透著極豐富的“有”。
曾在一份雜志上看到有人是這樣處理《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中的標點符號:透過表面的文字,引導學生初步感受老人與海鷗相依相隨的深厚情感。抓文中六處的省略號,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仔細體會。如“聽到這個消息,我們仿佛又看見老人和海鷗在翠湖邊相依相隨……”此處的省略號,省略掉了十多年來老人與海鷗相伴的場面。又如“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視著周圍盤旋翻飛的海鷗們,注視著與他相伴了多少個冬天的‘兒女們……”老人注視著海鷗,他還在喃喃自語些什么呢?引導學生走進老人的內(nèi)心,去聆聽他對海鷗的牽掛。通過孩子對課文語言的補充,將一個個省略號轉化為一個個動人的場面,一句句感人的話語,此時的“空白”,更富有色彩,真是令人驚嘆。
在教學《盤古開天地》時,我效仿上面那位教師的做法,抓住句子: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云;他發(fā)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變成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他的血液,變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變成了茂盛的花草樹木;他的汗水,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此時省略號里的內(nèi)容是什么?你能把它補充出來嗎?學生想象力特別豐富,他的鼻子,他嘴巴,他的耳朵……自然而然地就涌到筆尖了。
一個省略號,道不盡心中萬般言語萬般情,它與文字相配合,為文章增添了許多內(nèi)涵,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想象余地。因此,教師應重視文本資源中一些重要標點,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為標點補白,把一個個靜止的標點變成一朵朵思維的火花,化為一個個靈動的字符。
(二)廣泛關注詞語
許多文本表達的情感含蓄、內(nèi)斂,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思考空間。我們在閱讀文本時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詞語非常的概括。教師可以抓住這些詞語進行合理的想象,引導學生沿著文本情感發(fā)展的方向或作者寫作的意圖,進行拓展延伸。
如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在執(zhí)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對“飽經(jīng)風霜”一詞的練筆是這樣設計的——師:請大家想一想,那位車夫“飽經(jīng)風霜”的臉是什么樣的臉,想好了,請用幾句話寫出來,我給大家開個頭:“那位拉車的才三十多歲——”請同學們接著寫。(學生練寫,巡視教師指導)師:寫好后,自己讀一讀,修改一下。誰來讀給大家聽?生:這位拉車的不過三十多歲,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歲,臉黑瘦黑瘦的布滿了一道又一道皺紋,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蒙著一層灰,看上去這張枯瘦的臉,像一個霜打的茄子。師:寫得多好啊,“飽經(jīng)風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此教學環(huán)節(jié)既讓學生理解了“飽經(jīng)風霜”的意思,又讓學生作了一次人物外貌寫的練習,新穎有趣,在理解課文語言的基礎上加以運用,又深化了理解,使理解和運用相得益彰。
例如,最近在教學《草原》一課時,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作者描寫了一幅草原美麗的風光圖。在這段里,我抓住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帶領學生抓重點詞句,品味語言,再感情朗讀等方法,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了感受到了草原的遼闊與美麗,趁機讓學生進行語言補白:“如果此刻你就在草原上,你會低吟一首什么樣的小詩呢?讓我們也來做一次小詩人吧!”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diào)動了,大家躍躍欲試,都想嘗試著當一次“小詩人”。于是,學生們紛紛都寫小詩。通過這一語言的補白,學生們對草原美麗的風光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感受,同時也進行巧妙的練筆。
(三)合理延伸結尾
一篇好的文章,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的文章寫至高潮處特意不寫結局,戛然而止,留下一段藝術空白。學生學到此處,課文已經(jīng)結尾,學習興致卻仍然高漲。這時老師就可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想象,后續(xù)課文情節(jié),將學生引向深處。
如《凡卡》一文結尾只寫凡卡在郵筒里投送他寫給爺爺?shù)男?,回來后睡覺時做了一個甜蜜的美夢。此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想象“小凡卡做了一個怎樣的夢?”“小凡卡滿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爺爺能收到他的信嗎?他的美好愿望能實現(xiàn)嗎?他悲慘的命運能改變嗎?”這都是學生非常有興趣想要表述出來的。我們要給予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去發(fā)揮,去創(chuàng)作。
再如《半截蠟燭》中,“正當他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毕灎T熄滅之后,杰奎琳真的睡了嗎?她在樓上又聽到哪些動靜?三個德國軍官走了之后,他們一家會有怎樣的想法與做法呢?最終他們會怎樣收藏那份情報呢?這些問題,學生們都有可能想到,甚至想得更精彩!還有《我為你驕傲》,文中的我寫給奶奶的便條的內(nèi)容略寫,教師可讓學生依托文本發(fā)揮合理想象,寫便條的內(nèi)容。
這種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作,學生興趣盎然,既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進一步理解,又是對文本意蘊的進一步開拓,從而完滿了文本的情感體驗。給予了廣闊的空間,讓學生自由馳騁,既充實了文本,又圓滿了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