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渝琳1,熊 婕 ,鄭效晨
?
異質性勞動力與崗位的匹配研究:基于納什均衡對我國失業(yè)與用工荒問題的解讀
劉渝琳1,熊 婕2 ,鄭效晨2
(1. 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重慶,400043; 2.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重慶,400043)
本文對DMP模型進行拓展,利用動態(tài)規(guī)劃和納什博弈研究兩個分割的勞動力市場的均衡失業(yè)流,并通過教育成本內生化使勞動力在市場之間流動。結論認為,由于教育成本和預期收入不同,在當前的人力資本結構和經濟結構下異質性勞動力失業(yè)的風險有所不同。若勞動者討價還價的能力較低,高學歷勞動力失業(yè)的風險低于低學歷勞動力,社會可能出現普遍性失業(yè);若勞動者博弈能力較高,高學歷勞動力失業(yè)的風險高,社會出現“技工荒”。并且高校畢業(yè)生的擴大可能導致高學歷的失業(yè)問題擴大。這正是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困境,反映了我國經濟發(fā)展結構和勞動力技能結構之間的矛盾。
異質性勞動力;崗位空缺;博弈;匹配;用工荒
長期以來,失業(yè)是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主要問題[1]。隨著經濟轉型,各行業(yè)崗位呈現多樣化和細分化的特征,求職者內部異質性特征也較為明顯。勞動力供需差異提高了崗位和求職者之間的匹配難度。2005年開始,我國沿海局部出現“用工荒”,而今已蔓延成為全國性的問題。勞動力市場同時處于高失業(yè)和崗位高空缺的尷尬中,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問題已然從單純的失業(yè)轉變?yōu)椤坝霉せ摹焙途蜆I(yè)兩難并存,用菲利普斯曲線等傳統(tǒng)失業(yè)理論解釋中國當前的困境顯得較為局限。
實際上,真實的勞動力市場很難達到市場出清的狀態(tài),供需雙方往往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進行有摩擦的匹配[2][3][4]。因此,解決中國勞動力市場問題的關鍵在于供需的匹配。國外搜尋匹配理論對此有較為全面的解釋。早期的搜尋匹配理論基于職位分布已知的假設,論證了勞動力一方對職位的搜尋匹配過程(Jovanovic;pissarides)[5]。Pissarides將待業(yè)者做出是否就業(yè)的決策的問題模型化[6]。而后的Mortensen和Pissarides、Yashiv完善了匹配模型和工資公告模型,在納什均衡的框架下對勞動者和企業(yè)之間的決策進行討論[7][5]。至此,搜尋匹配理論從勞動者單向搜索模型發(fā)展到連續(xù)搜索匹配、以及雙向搜索匹配理論。而在我國,勞動力從無限供給到結構性供給不足[8],從就業(yè)難到用工荒,搜索方式也經歷了單一的勞動者找工廠到雇主和求職者之間的雙向搜索。這一變化與搜索匹配理論的發(fā)展有一定相似之處。因此,本文認為雙向搜索DMP模型①更能合理地解決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問題。
DMP理論中搜尋匹配方式的差異,反映了勞動者質量和數量的變化。我國當前的“用工荒”逆轉了國內勞動力長期供大于求的局面,相關文獻對此進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與論證。一是認為勞動力數量降低。蔡昉指出民工荒的根源在于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率的下降[9]。楊凡認為人口波動和新增勞動力的減少,破壞了勞動力更替的補給通道。也有專家指出“民工荒”既是普通工人的絕對短缺,也是技能型工人的結構性短缺[10]。產業(yè)結構與勞動力就業(yè)結構的偏差導致勞動力市場不均衡性[11]。換而言之,用工荒既是勞動力絕對數量的降低,也是相對數量的減少。這就反映了影響匹配的另一因素:勞動者質量。劉傳江指出,僅僅將農民工視為同質群體的研究方法不適合當前勞工市場的供求狀況[12]。姚先國論證了勞動力的技能差異導致“技工荒”與“民工荒”的并存??梢姡瑒趧恿Ξ愘|性的假設可能會促使勞動力市場產生多種均衡[13]。而標準的DMP模型并沒有劃分勞動力的異質性,本文將標準DMP模型進行擴展,研究勞動力和企業(yè)的異質性與勞動力市場的均衡。
目前國外學者利用搜索匹配理論研究失業(yè)已有一定成果。如Xavier等人分析了技能偏態(tài)下假設下求職者的就業(yè)摩擦[14]。Albrecht等基于勞動力異質性的前提,在嚴格限制技能轉換的假設下對均衡的就業(yè)、工資、崗位進行了詳細討論[15][16]。國內鮮有搜索匹配模型的文獻,且多為綜述類論文[17][18][19][20]。本文在以上文獻基礎上,假定非技能型勞動者通過教育投入可以從非技能型勞動力市場流入技能型勞動力市場,并利用2000年以來的調查數據對我國勞工關系對失業(yè)的影響機理進行論證,這是本文的另一研究目標。
本文通過以下四個部分進行論證:第一部分是文獻進行。第二部分進行模型的梳理。通過最優(yōu)控制理論和納什均衡對崗位和求職者的最優(yōu)匹配進行推導。第三和第四部分結合中國勞動力市場形態(tài)進行經驗分析和模型結構的推測。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可行性建議。
1.1 基礎模型與假設
Mortensen和Phelps年的論文引入“流”方法分析勞動力市場,提出了搜尋理論的框架[21][22]。本文以Pissarides的標準DMP模型為基礎進行拓展,研究勞動力與崗位的博弈過程。
崗位和勞動者之間的匹配:假設勞動者為風險中立者,壽命具有時間的連續(xù)性。按勞動者自身技能和學歷劃分為兩類:、,服從兩點分布:→[0,1](其中=1、2。1代表非技能型,2代表技能型)。同時存在兩類性質的崗位:技術性崗位和非技術性崗位。勞動者和空缺崗位同時搜索對方,當勞動者技能滿足崗位需求時,勞動者和崗位匹配有效。匹配過程為隨機的馬爾可夫過程,匹配方程為非負的遞增凹函數:
技能型勞動者可以選擇兩類崗位,而非技能型勞動者只滿足非技能型工作的要求,但可以通過付出培訓成本成為技能型勞動力。當且僅當勞動力技能高于或等于崗位需求時匹配有效。針對企業(yè)和勞動者個人異質性,僅有四種有效的匹配關系。勞動力供需雙方按各自的需求以期實現產出的最優(yōu)化,而最終市場的匹配通過兩者的博弈決定。
1.2 模型設計
1.2.1 企業(yè)利潤的選擇:職位空缺
Subject to;
因此,在均衡狀態(tài)下填充空崗的新增勞動力流量為:
這說明:對于雇主而言,新入職的勞動力給其帶來的收益包含兩部分:一是勞動者的邊際產出與工資的差,即企業(yè)單位利潤;另一部分是由于工人下崗造成的損失。由于企業(yè)追求利潤最大化,理想狀態(tài)下的均衡空缺崗位為零。同理,在非均衡狀態(tài)下,崗位空缺的收益包含兩部分:由于職位空缺帶來的成本和由于空缺可能帶來的收益。貝爾曼方程為:
(9)
由于勞動者和企業(yè)的異質性,勞動者入職后的收益和工資薪酬也有較大差異,在模型(9)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定義為技能型勞動力在崗位產生的價值,表示技能要求為的崗位空缺的價值。從長期開放的模型看,勞動力和工廠基于收益最大化選擇的結果是崗位空缺的收益為0。假設人口中型勞動力所占比例為,型勞動力為;并假設勞動者的技能不能低于工作崗位要求,且不同技能的勞動力在同一類型的崗位上產出相同。并且中選擇參與就業(yè)的勞動力為,其余的選擇培訓再就業(yè)。因此非技能型崗位的空缺和技能型崗位的空缺的貝爾曼方程為:
(11)
1.2.2 勞動力的選擇:失業(yè)
影響勞動者就業(yè)的因素包括工資、市場匹配度以及機會成本等。定義勞動者失業(yè)的機會成本為,并且對于型勞動者而言,表示在型技能要求的崗位上所能獲得的收益,表示勞動力失業(yè)的收益。假設工作崗位中,低技能型工作崗位比例為,則技術要求為的崗位所占比例為。因此,失業(yè)流的貝爾曼方程為:
(13)
本文假設非技術勞動力通過培訓可以從事技能型崗位,同時將勞動者在崗位創(chuàng)造的收益內生化,即是教育成本的函數。
1.2.3 均衡的工資水平與就業(yè)
由于勞動力和企業(yè)的異質性,勞動力市場被分割為技能型和非技能型勞動力市場。一旦市場存在空缺崗位,雙方通過搜索尋找符合要求的崗位和求職者,并通過博弈實現匹配。假定ξ表示求職者討價還價的能力,對應的1-ξ表示企業(yè)討價還價的能力。因此,勞動力需求和供給都充分的情況下,分割的勞動力市場存在兩種博弈。如下:
(16)
(18)
由于在均衡狀態(tài)下職位空缺為零,所以式(10)和(11)為0。同時將(12)和(13)帶入(17)和(18)式得到失業(yè)流的價值。
(20)
通過分析(19)和(20)中勞動者博弈能力、異質性與失業(yè)的關系可以得到:
(1)求職者談判能力越低,主動選擇失業(yè)的概率較小,被動失業(yè)的風險較大;求職者的談判能力越高,主動選擇失業(yè)的概率越大。當時,求職者選擇失業(yè)的收益只包含機會成本而沒有變現的預期收入,失業(yè)的可能性較小。中國由于工會的作用并不明顯,工人的談判能力低。加之在人口紅利的優(yōu)勢下,大規(guī)模剩余勞動力亟待就業(yè),求職者數量大。即使企業(yè)支付的工資較低,但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而言放棄務工的機會成本仍高于務農收入,失業(yè)的損失較大。一旦有崗位空置,求職者會抓住難得的機會選擇就業(yè)。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力市場的均衡更主要由企業(yè)的生產能力決定,因此容易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而出現被動失業(yè)的情況。匹配方式主要是勞動者一方對工作崗位的搜尋,體現在我國90年代以來西部務工人員“孔雀東南飛”的現象。
相反,求職者在談判中的優(yōu)勢地位可能提高失業(yè)率。如果求職者討價還價能力提高,選擇失業(yè)后的預期收入會越高、收益越大,求職者選擇主動失業(yè)的概率較大。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求職者和雇主之間談判能力提高。在分割的勞動力市場中,技能型勞動力在參與談判時對工作的期望值更高,談判的能力也較強。此時,如果薪酬體制不合理,工資較低,技能型勞動力選擇主動失業(yè),勞動力市場可能出現“技工荒”。同時隨著社會進步,技能型崗位的比例提高,技能型勞動力失業(yè)的價值越低,市場博弈的結果可能是低技能型勞動力的失業(yè)。
理論分析把標準的DMP模型從單一勞動力市場擴展到兩個勞動力市場,并內生化教育成本使勞動力在兩個分割的勞動力市場之間流動起來。通過以上創(chuàng)新,從微觀的角度把宏觀的失業(yè)問題細化,前提假設更加符合我國社會的現實問題,論證方式有更強的實用性。同時,論證結果中勞動者供給數量的變化、求職者技能的轉變、博弈能力的變化等特征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工作搜尋方式改變和勞動力市場問題從“就業(yè)難”到“用工荒”轉變的真實寫照,也反映了擴展的DMP模型的適用性。
2.1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yè)網站公布的季度監(jiān)測數據報告。該報告從2001年開始,分季度對全國59個定點城市勞動(到2012年第三季度擴大為100個)保障部門公共職業(yè)介紹機構的勞動力供需狀態(tài)進行監(jiān)測。被監(jiān)測的城市分布于全國各大區(qū)域,涉及市區(qū)人口近1.8億,約占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市區(qū)人口的46%;包括市區(qū)從業(yè)人員(含城鎮(zhèn)個體勞動者)5375萬人,約占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市區(qū)從業(yè)人員的55%①。
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市場求人倍率②的變化趨勢與GDP發(fā)展相似,前者峰值較后者有一定的滯后性。市場求人倍率的趨勢描繪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關系從供大于求到供不應求,反映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主要矛盾從失業(yè)轉變?yōu)閯趧恿Χ倘?,也反映出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勞工搜索關系的變化。
圖1 2001年—2012年我國勞動力市場求職者和崗位需求
數據來源: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yè)網站
2.2 均衡勞動力市場失業(yè)流的校準估計
表1中,設定失業(yè)率5%③和空崗率10%④。當整個社會以低學歷型勞動者為主,低學歷的崗位的減少會導致失業(yè)率的增加。此時,如果求職者在博弈過程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并且通過培訓能夠得到更大的收益,低學歷勞動者的失業(yè)價值有顯著的降低。在低學歷求職者和相應的崗位需求比例同步有所降低時,博弈的結果是失業(yè)率的明顯改善。因此,低學歷崗位比例的降低會導致低學歷求職者失業(yè)率的增加,增加低技能求職者的教育培訓成本是降低失業(yè)率的有效途徑。
表2中,在勞動者討價還價能力較低時,如果高學歷勞動力的比例不變,相應崗位需求量擴大的結果是失業(yè)收益的提高;反之,如果高學歷勞動力比例擴大,崗位需求不變,高學歷失業(yè)的收益降低。但是如果考慮博弈的影響,當求職者在博弈中比企業(yè)的討價還價能力更強時,由于預期收益較高,失業(yè)的收益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高學歷勞動力比例的提高可能導致崗位“技工荒”的出現,同時求職者討價還價能力的提高可能會增加高學歷勞動者選擇失業(yè)的概率,使問題嚴重化。結合表1和表2,在以上假設條件下,比較S1和S2型勞動力失業(yè)的價值,在社會人力資本水平較高時,由于對工作的期望值較高,高學歷勞動力失業(yè)的風險顯著高于低學歷勞動者。
圖2中,求職者中低學歷分別為60%和40%。對于求職者而言,勞工關系的改善可能會提高所有勞動者對工作的期望值,從而提高失業(yè)的收益。其中,在社會人力資本水平較低時(低學歷比例為0.6),低學歷求職者失業(yè)的價值大于高學歷;而當低學歷人口比例降低到40%時,如果相應的崗位比例不變,高學歷求職者失業(yè)的價值大于低學歷。圖3所示,即使在不考慮博弈能力的情況下,當低學歷勞動力的比例在10%以下(崗位需求40%時),低學歷勞動力失業(yè)的價值低于高學歷勞動力,高學歷的失業(yè)現象普遍化。這種高學歷的結構性失業(yè)是社會和產業(yè)發(fā)展速度與人力資本速度不協(xié)調的結果。
表1 低學歷勞動力的失業(yè)價值流表4
表2 高學歷勞動力的失業(yè)價值流
圖2 失業(yè)價值隨求職者討價還價能力變化
(φ=0.6和0.4,b=1,c=1,E=2,β=0.1,u=5%,v=10%)
圖3 失業(yè)價值隨低學歷比例的變化
(ξ=0.5,b=1,c=1,E=2,β=0.1,u=5%,v=10%)
總之,校準方法的初步估計結果認為,勞動者博弈能力的提高對降低失業(yè)率有負面的效果。低學歷勞動力比例的降低能夠有效的降低社會失業(yè)率。如果技能型崗位創(chuàng)造能力不足,也可能導致高學歷的結構性失業(yè)。因此在低學歷人口較多時,提高教育水平是減少失業(yè)的良策。同時,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勞工制度是保護勞動力市場健康發(fā)展的有效措施。隨著博弈能力的提高,通過兩個方面降低失業(yè)率:一是促進技術行業(yè)的產業(yè)升級,創(chuàng)造足夠的技術崗位;另一方面積極完善用工制度和最低工資制度,保證技術性勞動力就業(yè)的福利體制。
3.1 實證方法和變量說明
實證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社會保障部就業(yè)網站2001年到2012年共47期的季度調查數據,部分時變變量來自中國統(tǒng)計年鑒,相關數據以計數時間數據的形式進行記錄。在各季度調查指標中,設定已經發(fā)生的失業(yè)者數量為失敗變量①,該季度的求職者為刪截變量。求職者屬于未觀察到的變量,可能面臨失業(yè)和就業(yè)兩種狀態(tài),體現為右刪截。
自變量的設定。考察相關的自變量是為了研究求職者狀態(tài)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結合調查數據和指標的經濟學意義將自變量設定如下:一是時變變量,主要包括經濟增長、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參見表3);二是控制變量,崗位學歷要求、勞工關系、求職時期。
表3 自變量的名稱、類型及說明
勞動力與崗位之間的搜索匹配過程,記錄了求職者就業(yè)、失業(yè)、培訓、再就業(yè)的狀態(tài)變化,因此匹配函數是關鍵。為了避免函數模型的設計誤差對結果的影響,采用cox風險比例模型②進行實證。其形式為:
3.2 失業(yè)的生存表分析
(1)按勞工關系分布的生存估計圖。處于討價還價中的博弈雙方,由于博弈關系的差異,求職者找到工作與否也存在的差距。以2008年1月1日起實施的勞動法作為勞工關系的一個意義性事件,顯然勞動法頒布前后對就業(yè)的影響有明顯的差異。
圖9 按勞工關系分布的生存關系
(2)按學歷劃分的崗位的勞動力供需比劃分。
VRE表示各崗位的需求比,如果崗位需求大于求職者取值1,否則為0。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供需關系對就業(yè)的持續(xù)性有著相似的影響。在初始階段,較多的崗位能夠更好的維持就業(yè)。但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初中及以下學歷崗位的增加對社會就業(yè)的影響較初期發(fā)生逆轉。而高中學歷和大專學歷的崗位供需關系對就業(yè)的影響有著相反的影響。在高中學歷的求人倍率大于1時,生存函數遠大于求人倍率小于1的時候。這說明我國求職人口中高中學歷的比例較高,并且經濟發(fā)展對該學歷崗位的創(chuàng)造能力不足。相比之下,大專學歷和大學學歷的求人倍率大于1時,生存函數低于求人倍率小于1的時候。這說明技術型崗位的擴大能有效解決大學和中專學歷勞動著失業(yè)問題。
生存圖證明,解決失業(yè)問題并不單純的依賴于崗位的增加或者該學歷的勞動力比重的增加。各學歷的求職者和崗位之間的關系對就業(yè)的影響,是勞工雙方匹配的結果,反映為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
3.3 時變變量cox模型的回歸結果
3.3.1求職者學歷和勞工關系的總體影響
cox回歸的結果認為,各種學歷的求職者的比重對勞動者失業(yè)的影響相似。各學歷比例的提高對就業(yè)風險產生負面的影響??梢哉J為提高國家的人力資本水平是保持和擴大就業(yè)的方法之一。Poisson的結果進一步說明了,高中學歷求職者的比重對就業(yè)的影響比率稍大于其他學歷。這反映了近十年我國經濟發(fā)展對中等學歷的勞動力的依賴性較強。從勞工關系博弈的角度看,如果把勞動法實施前后作為勞動力討價還價能力提高的一個參考時間,勞工關系指標對勞動力狀態(tài)的轉化率有顯著的負面的影響。
3.3.2各學歷崗位需求的影響
與其他學歷的需求不同,高中學歷的崗位供大于求的局面對求職風險有負面效應。增加高中、技校、中專學歷要求的崗位,擴大該層次的產業(yè),能夠有效的維持我國勞動力市場求職者的就業(yè)狀態(tài)。其次,大專學歷、研究生學歷崗位需求量擴大,對社會整體的就業(yè)風險有正面的作用。由于這些產業(yè)發(fā)展對要素的占用,可能導致高中學歷崗位的擴大。盡管能夠解決部分求職者就業(yè),但總體比例較低,可能會提高求職者從就業(yè)狀態(tài)到失業(yè)狀態(tài)的轉化率。從這一角度看,一方面目前我國經濟發(fā)展要積極創(chuàng)造中等學歷需求的崗位,另一方面有計劃的擴大高學歷(尤其是研究生)學歷的求職者比例。
3.3.3經濟環(huán)境因素
時變變量GDP和時間的交互項的系數證明,在一個動態(tài)的環(huán)境下,經濟的增長能夠有效的保持求職者的就業(yè)數量,避免失業(yè)的發(fā)生。具體到產業(yè),第一和第二產業(yè)對就業(yè)轉失業(yè)的風險產生正向的影響。側面反映我國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對第三產業(yè)比重的增加,有利于就業(yè)的擴大,降低失業(yè)的可能性。
本文通過勞動力異質性的假設對勞動力市場進行分割,并內生化教育成本使求職者在分割的市場之間流動。通過設定更為接近現實的理論假設,從勞動者微觀特征角度合理的解釋了我國目前勞動力失業(yè)和用工荒的現狀以及背后的原因。在當前,以中低學歷勞動力為主的中國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博弈能力的提高對降低失業(yè)率有負面的影響。其次,勞動者博弈能力較低時,低學歷勞動力受經濟周期影響而被動失業(yè)的風險比高學歷勞動力大,社會可能出現普遍性失業(yè);勞動者博弈能力較高時,高學歷勞動力失業(yè)的風險高于低學歷勞動力,他們可能因工資薪酬低而主動選擇失業(yè),出現“技工荒”。調查數據中求職者的供需情況反映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主要問題從失業(yè)逐步過渡到“用工荒”,搜索方式從對工作的單方向搜索到雙向搜索過程,這是我國二元經濟和社會制度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而異質性勞動力與崗位在匹配過程中出現的失業(yè)與“用工荒”的困境,實際是勞動者博弈能力提高、工資體系不完善、各層次人力資本的分布結構與經濟結構之間矛盾相互作用的結果。
異質性勞動力與崗位之間的搜索匹配問題,為解決失業(yè)提供了一些啟示。求職者和崗位之間的關系對就業(yè)的影響,是勞工雙方動態(tài)匹配的結果。僅僅提高各學歷求職者的比重,或者僅僅擴大對某一學歷崗位的需求并不必然降低失業(yè)的收益,提高社會的就業(yè)水平。目前在我國勞動力市場以高中學歷的勞動力為主導,產業(yè)發(fā)展對其依賴性較大。隨著大學學歷的勞動力的比例上升,在經濟結構的約束下,高學歷失業(yè)是勞動力市場的又一新問題。我國國家和地方性的教育規(guī)劃應該與經濟發(fā)展階段和結構匹配。首先避免勞動力群體中低學歷比重過低而出現的普遍性失業(yè)問題,目前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實施已然降低了這一風險的可能性。其次,我們必須重視高中、職中、學歷勞動力過多和經濟發(fā)展對其過渡依賴的問題,經濟轉型過程中有計劃和針對性的制定產業(yè)和崗位需求的規(guī)劃,努力創(chuàng)造相應要求的崗位。在經濟發(fā)展對高學歷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不足時,降低高校擴招的速度,以發(fā)展經濟為主,避免高學歷失業(yè)問題的擴大。
表4 回歸結果
[1] 蔡昉,都陽,高文書. 就業(yè)彈性、自然失業(yè)和宏觀經濟政策[J].經濟研究,2004,(9):18-25.
[2] Blanchard, Olivier J. and Peter A. Diamond, The BeveridgeCurve [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89,1:1–60.
[3] Hosios, Arthur J., On the Efficiency of Matching and Related Models of Search and Unemployment[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0,57:279–98.
[4] Mortensen, Dale T., Job Search and Labor Market Analysis[J]. in Handbook in Labor Economics,O. Ashenfelter and R. Layard (eds.),Amsterdam: North Holland. 1986.
[5] EranYashiv ,Labor search and matching in macroeconomics [J].IZA and CEP LSE Available online 6 July 2007,95 (1): 25–49.
[6] Pissarides, CA,.,Search unemployment with on-the-job search[J].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 , 1994,61:457-475.
[7] Dale T. Mortensen,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Unempolyment responses to skill-biased technology shocks: the role of Labour market policy[J]. The Economic Journal.1999, 109:242-265.
[8] Wang, Meiyan and Fang Cai (2008) Gender Earnings Differential in Urban China[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2(2): 442–454
[9] 蔡昉. “民工荒”現象:成因及含義分析[N].開放導報,2010,(4).
[10]楊凡.民工荒:是劉易斯拐點還是伊斯特林人口波谷[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8):5-9.
[11] 王一然.對當前“民工荒”的認識和思考[J].農村經濟,2011,(8):118-119.
[12] 劉傳江,徐建玲.農民工勞動供給行為視角的經濟學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6,(5):73-80.
[13] 姚先國,周禮,來君.技術進步、技能需求與就業(yè)結構—基于制造業(yè)微觀數據的技能偏態(tài)假說檢驗[J],中國人口科學,2005,(05): 47-53.
[14] Xavier Cuadras-Morato , Xavier Mateos-Planas. Skill Bias and employment frictions in the U.S. labor market 1970-1990[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6,47: 129-160.
[15] James Albrecht ,Susan Vroman, A Matching Model with Endogenous Skill Requirement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2, V.43 : 283-305.
[16] Dale T. Mortensen, 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Dynamic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99:889-914?
[17]MORTENSEN, D., C. A. PISSARIDES, New developments in models of search in the Labor Market[J]. in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1999, Vol. 3B. Ashenfelterand D. Card, eds. Amsterdam: North-Holland.
[18] 鐘春平. 失業(yè)波動之迷與搜尋匹配模型的進展與爭議[J]. 經濟學動態(tài), 2010,(06):115-119.
[19] 鄧樂平,竇登奎. 戴蒙德-莫滕森-皮薩里季斯模型研究與進展[J]. 經濟學研究, 2010,(12):87-94.
[20] 姚林如,楊忠直.關于教育程度的“就業(yè)擠出效應”研究[J]. 系統(tǒng)管理學報, 2007,(02):52-55.
Heterogeneous Labor and Vacancy Matching:Nash Equilibria-based analysis on the dilemma of unemployment and labor shortage
LIU Yu-lin1,XIONG Jie2, ZHENG Xiao-chen2
(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3,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3, China)
Labor shortage continues to be a major problem after theImpact of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 China is facing the dilemma of unemployment and labor shortage.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about unemployment rarely use the theory of searching and matching under the hypothesis of heterogeneous labor.
After reviewing literatures, this paper uses extended DMP model to deduce the equilibrium employment flow of segmented labor market. The results of dynamic programming and Nash bargaining prove that heterogeneous labor has different employment values under the existing structure system of human resource and economy.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since 2000 in China, calibration analysis method shows that if job-hunters’ wage bargaining power is weak the value of well-educated unemployment group is lower than that of poorly educated group. This can result in massive job losing.
On the contrary, if the bargaining power and value of well-educated unemployment group is higher the phenomenon of “Lack of Technicians” will increase. In addition, expanded scale of college graduates would worsen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 These reasons cau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ucture and skill structure of heterogeneous labor.
This paper provides new evidence to analyze Chinese macroeconomic issues from micro perspective. It is structured in five parts. Section 1 briefly discuss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introduc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andard DMP model, section 1 relaxes the assumption of labor homogeneity and single labor market. In addition, we assume that unskilled labor flows between two labor markets by making training cost endogenous. Based on these assumptions, this part theoretically analyzes the impacts on unemployment flows from labor quantity, technical ability and power of players in game. Section 2 uses calibration method to prove the negative effect on employment from power of players with some tables and figures. The study shows that de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poorly educated labor would reduce unemployment but the disability in creating jobs would result in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for highly educated labor. Section 3 conducts a survive analysis of Chinese labor market data. Our analysis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mismatch between job hunters and vacancy jobs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power of players in game and incomplete wage system.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structure is one of essential reasons.
Studying the problems of searching and matching between labor and vacancy job provide us some suggestions for resolving unemployment issues in China. Employment is the result of dynamic matching between job hunters and jobs. Increasing the percentage of skilled labor or creating jobs alone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lowered unemployment rate.
heterogeneous labor; job vacancy; game theory; job matching; labor shortage
中文編輯:杜 ??;英文編輯:Charlie C. Chen
F061.3
A
1004-6062(2016)02-0056-08
10.13587/j.cnki.jieem.2016.02.007
2013-06-25
2014-02-13
2013年教育部重大攻關資助項目(13jzd023)
劉渝琳(1966—),女,重慶人,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
①DMP模型是Diamond-Mortensen-Pissarides模型的簡稱。因 2010年Diamond、Mortensen和Pissarides三人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故該模型以三人名字的首字母命名,即DMP模型。
①Pissarides通過歐拉方程求解資本邊際產出和勞動力的邊際產出本文選擇漢密爾頓函數求解最優(yōu)值。
①被監(jiān)測的城市分布在華北的8個、東北15個、華東30個、中南22個、西南8個、西北17個。
②求人倍率=空缺崗位數量/求職者數量,是反映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的指標。
③我國官方公布的2012年失業(yè)率為4.2%,學者調查和民間數據認為在5%—10%之間。為了便于計算和控制,取失業(yè)率5%。
④社保部監(jiān)測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的求人倍率在0.9左右,在求職者全部就業(yè)的情況下,新增崗位的空置率在10%左右。由于我國金融危機以前主要以失業(yè)問題為主,崗位空置率低,所以本文以行政崗位的空置率10%作為一個參照。
①生存事件研究主要分析狀態(tài)的變化,如從工作到失業(yè)再到就業(yè)的變化過程。該方法定義在時間t過程中發(fā)生失敗的數據為失敗變量(如失業(yè)),還未發(fā)生過的事件稱為刪截變量(如正在尋找工作的求職者)。
②cox模型的優(yōu)勢在于,它不需要對事件發(fā)生風險的分布進行任何假設,并且能夠用于絕大部分縱向數據,所得結果與正確的參數模型所得的結果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