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霞
(上接7月號)
三
2014年春天,張金寧、穆雷、惠敏背起行囊,背負“抓黨建促脫貧”的使命,來到沾化古城鎮(zhèn)的臺里、洼里和任家。
1
黨建怎么抓?脫貧怎么促?出發(fā)前,仨人做了幾套方案。但真到了地方,才發(fā)現(xiàn)有點兒紙上談兵。農村工作怎么干?那得看村民的意愿。
臺里村東頭有條通往大田的生產路,有年歲了,坑坑洼洼的,一下雨就積水嚴重,村民都盼著修。
“第一書記”張金寧立馬召集召開“兩委”會。原來,村班子也想修,可是沒錢吶。
“沒錢,我去籌。但是所有黨員都得義務出工。”張金寧瞅準了,這是增強黨員責任意識、樹立黨員干部形象的好機會。
大伙兒有那么幾秒的愣怔,以前沒人想過這么個干法呀,隨即叫好,全票通過。方案也被迅速制定出來,除年老體弱者外,在家黨員必須參加,在外務工的如果不回來,每天繳100元工時費。出工、出資和經費使用情況每天一張榜,公開透明。
這事兒一出,村民立馬沸騰了。黨員為民干好事,誰不拍手叫好。
開工那天,一大早人就到齊了,肖廣偉還主動開來了自家的鏟車,一幫人干得那叫個熱火朝天、汗流浹背。黨員李同社的兒媳因智障走丟了,必須馬上去找,原本通知他不用出工了,可老人家不肯,非得讓老伴來替工。感動吶!許多村民按捺不住了,主動加入到修路的隊伍中,群眾陳喜良還自掏腰包買了香煙來慰問。
路通了,村民的心氣兒也順了。修路的場景還被制成了光榮榜,與出勤表、賬目公示一起貼在宣傳欄里。問那些出工的黨員,累嗎?當然累,可心里有個大寫的傲嬌。
幫扶貧困戶,“第一書記”們也花了不少腦力。給誰,不給誰?只聽村班子的一面之詞,難以讓人信服,咋辦?全村公示。有民主、有公平,誰也沒意見。自此規(guī)矩也被定下來,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事兒,都得公開公示,讓村民監(jiān)督,落個眼底明白心里服氣,這也是培養(yǎng)大伙兒的集體主義思想吶!
氣兒順了,事兒也就好辦了。三村換屆選舉,村民像過節(jié)一樣重視,選舉那天,放下農活到現(xiàn)場投票。三村順順利利完成了換屆選舉,一批年輕有本領口碑好的村民,被充實到村班子。他們,是村子未來發(fā)展的“發(fā)動機”。
2
農村發(fā)展,需要人才。人才從哪里來?挖掘呀,引進啊,培養(yǎng)吶!
臺李村的李旭昌是個能人,提起他村民都翹大拇哥。張金寧上門動員,鄉(xiāng)親們這么認可你,你可得帶領大伙兒一塊干。還有村民李國紅,一直在外養(yǎng)奶牛,“第一書記”自然不會眼看著這樣的能人“流落”他鄉(xiāng),于是他也被請了回來。任家村有個從事冬棗收購的致富能人,惠敏是早晨堵晚上截,連續(xù)幾日也沒碰上面——人家在外面跑業(yè)務,忙著咧——最后還是通過電話找到他,把他“請”了回來。洼里村的蘭麗美在村民眼里很能干,可是因為曾經創(chuàng)業(yè)受挫,信心大打折扣,穆雷上門苦口婆心地勸說,給她報名參加全國職業(yè)女農民培訓班,硬是激發(fā)了她潛藏的小熱情。
這樣的例子太多啦,數(shù)都數(shù)不完。原來,三個村子都能人濟濟嘞。
能人自個兒干的時候挺能,可是怎么帶領大伙兒一起干,心里沒譜兒?!暗谝粫洝眰円缓嫌嫞瑤Т蠡飪撼鋈マD轉吧,看看這世界的不一樣,也學學人家的好法子。陽信、沂南、高唐的特色村,原來和咱情況差不多現(xiàn)在逆轉的兄弟村,挨個去看。
還別說,這一圈溜達下來,還真走出了熱血沸騰。大伙兒挽袖子揮拳頭地咋呼著,干!
心里有譜兒啦!
于是,縣里的技術員請了來,市里、省里的農藝師請了來,種養(yǎng)示范戶也請了來,手把手地教,面對面地聊。還有啥問題?木問題啦!項目熱熱鬧鬧地開展起來。
李旭昌首當其沖,在村里牽頭成立了富民糧食種植合作社,頭一年就為村民節(jié)省肥料支出1.2萬余元,還出錢清挖了村南淤堵的水溝,相當于疏通了社員的灌溉大動脈呢。
任家那個收冬棗的能人也不止收棗了,還帶領大伙兒種冬棗,用最新的技術,發(fā)展種植大棚。你若問有多成功?反正現(xiàn)在家家戶戶都不種糧棉了,冬棗賣到了飛機上,成了航空食品,收入比以前翻一番。
蘭麗美風風火火地搞起了肉牛養(yǎng)殖,當年就掙了2萬多,你說,村民能不效仿么?肉牛養(yǎng)殖成了洼里的重要產業(yè)。
還有李國紅,回村改養(yǎng)洼地綿羊了,帶頭承包了村里的標準化養(yǎng)殖小區(qū),成立了養(yǎng)殖合作社,有錢大家一塊兒賺。
農村零碎時間多,用好了也能來錢兒。干啥呢?搞縫紉加工和手工編織吧,村里多的是留守婦女。
說起來簡單,干起來不易。為這“兩小”產業(yè),三位“書記”下了大力,東奔西走地說和,當?shù)赝獾氐剡B線,愣是盤活了縣里(現(xiàn)為區(qū))駐古城的一家停產棉紡廠。廠子活了,不僅縣里、鎮(zhèn)里多了份收入,幫包村里的縫紉加工合作社也不愁沒活干了,加工棉被、窗簾、座墊,各種布藝都不在話下,不會縫紉的,做手工編織。那手腳麻利的,利用飯后嘮嗑、看電視的空兒,一天也能掙個三十五十。
3
王見南小學里坐著來自包括臺里和洼里等16個村的孩子?!傲弧眱和?jié),三位“第一書記”到學校去送書。42萬元的書籍,把古城大大小小的圖書館更新了個遍。
一進校門,大伙兒臉上的笑容就有點僵,這么破舊的學校,記憶里只在新聞中看過。且不說教學設施落后,就連教室的墻壁都布滿大片大片的堿花,有的地方甚至露天光。甭說抗6級以上地震,就是風大點也得落沙。鎮(zhèn)上人說,早有心翻建,可惜力有不足。
怎么辦怎么辦?一連幾天,張金寧都暗暗地問自己。這不屬于“第一書記”的既定任務,可是不改建的話,那些孩子……想起孩子,心里就覺得疼……可是如果建,沒錢吶!去哪兒找錢?這可不是三十萬五十萬就能解決的。她在腦子里把認識的人過了個遍,也沒理出個頭緒。
和另兩位“第一書記”商量,他們也拿不準主意。都糾結著呢。
翻來覆去掂量了好久,最后仨人咬牙決定:建!不管多么困難。
這是鎮(zhèn)上的夙愿,自然滿心歡喜,積極規(guī)劃。
可是錢呢?三人晚上在燈下研究政策、盤點資源、設計文案,白天分頭撒丫子去找人去化緣。朋友們不理解,招惹這大麻煩干嘛?再說,幫包時間已經過了一半,哪有時間建校園?萬一弄個爛尾工程,咋辦?
這些勸說他們聽不進去,已經決定了的事就得干好。市里、省里、教育部,挨個遞材料、寫申請,到商會里、到公益組織、到企業(yè)里去動員,哪怕人家出個兩三萬,也不嫌少,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嘛,頗有點武訓精神。
有一次,他們約好了和幾個企業(yè)家見面商談,沒想到卻遭逢大暴雨,開車能見度幾乎為零,可他們愣是瞎子摸象般趕了幾十里。也是拼了。
拼了兩三個月,終于籌了300萬元。國慶節(jié)那天,王見南小學改建工程正式開始了!周圍的村民那叫一個高興,臺里有個村民向張金寧顯擺:“張書記,過段日子,俺孩子就能搬進新教室啦,聽說學校還有伙房,以后晌午在學校吃,俺就不用再去接他了,也能多干點編織活兒!這接送孩子,占一個整人呢?!彼恢?,這事兒就是張書記他們促成的。
籌來的資金并不富裕,三人不敢松弦兒。這廂挖掘機轟隆隆開著,那廂他們又去化教學設備。取暖設施、教學儀器、體育器材、課桌椅,一樣一樣地談。甭說,這一圈下來,連一向用鍵盤說話的穆雷,嘴皮子都磨溜了,平時挺怕羞的小姑娘惠敏,也不怯場了,設備資助自統(tǒng)統(tǒng)拿下。
不過,即使學校建好了,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去上學。
臺里村有個唐氏綜合癥患兒叫李浩帥,父親殘疾,母親智障,他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老人家想送浩帥去上學,可是浩帥沒法隨班就讀,附近的學校都不收,兩位老人愁得直落淚。
得幫吶!第一書記電話打了一圈,得知陽信有特教學校,距離最近??墒菍儆诳鐓^(qū)就讀,不好辦。只能上下左右各種協(xié)調,費了老鼻子勁,終于把浩帥送進了學校。免費就讀。
浩帥入學那天,李家興奮得像過節(jié)。晚上,三位第一書記你掄鍋鏟我顛勺地加了道菜,打心底里高興。
4
產業(yè)項目熱熱鬧鬧地干,學校熱火朝天地建,暖心窩子的活動也不斷開展。比如,留守的孩子們去參加了航空航天夏令營,回來后嚷嚷著長大要開飛機,當航天員;冬天到來的時候,村里的貧困戶和老人孩子都收到了取暖的煤、保暖衣和棉被;白內障患者還免費進行了手術……
“三·八”節(jié),三個村子進行了“好媳婦好婆婆”評選表彰,媳婦婆婆排著隊上臺領獎。
熱鬧啊!活了一大把年紀,頭一回踩著音樂上臺領獎,以前沒有過呀,臉上掛滿羞澀,走路都順拐啦,但心里那個美呀。后來看光榮榜上的照片,覺得那美勁自己都有點繃不住啦。
春節(jié),他們在鎮(zhèn)上辦了一場聯(lián)歡會,可高大上了。最關鍵的是,這是自己辦的,現(xiàn)場觀看大演出,多少人這輩子是第一次。
鄉(xiāng)親們心里美,三位第一書記心里更美。這一年,穆雷握慣筆桿子的手,都能開手扶拖拉機了;冬棗大棚里的那些活兒,惠敏快趕上老把式了;張金寧則喜歡看鄉(xiāng)親們跳廣場舞,覺得那才是天底下至美的風景……
這一年,雖然在別人眼里,不過是一趟365天的旅程。但在他們眼里,這趟旅程的名字叫——
回家。(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