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祥松
摘要 常優(yōu)5號以其米質優(yōu)、食味佳、熟期適宜、高產穩(wěn)產、抗性好等綜合優(yōu)勢深受農民尤其是種糧大戶和稻米企業(yè)的青睞。總結了該品種的特征特性,從播期選擇、移栽、施肥、管水、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高產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 雜交粳稻;常優(yōu)5號;特征特性;栽培技術;安徽??;沿江稻區(qū)
中圖分類號 S51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033-02
Abstract Changyou 5 favored by farmers especially rain-production households and rice enterprises with comprehensive advantages of its good quality,good taste,suitable maturity,high yield,good resistance etc,the characteristics were summarized,and the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ere proposed from selection of sowing period,transplanting,fertilization,water management,pest control etc.,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hybrid japonica rice;Changyou 5;characteristics;cultivation techniques;Anhui Province;rice production are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常優(yōu)5號是江蘇省常熟市農科所用“常01-11A”與“CR-27”配組育成的三系雜交晚粳新組合,2010年通過江蘇省審定(蘇審稻201019)和國家審定(國審稻2010037)。常優(yōu)5號的米粒較長,外觀色澤透明,蒸煮米飯口感柔軟潤滑,富有彈性,食味品質上佳,米質經檢測達到國標二級優(yōu)質稻谷標準[1-2],同時以其熟期適宜、高產穩(wěn)產、抗性好等綜合優(yōu)勢深受農民尤其是種糧大戶和稻米企業(yè)的青睞[3]。為此,2014年和2015年筆者引入常優(yōu)5號進行了試驗示范,總結其高產栽培技術。
1 主要特征特性表現
1.1 生育性狀
2014年5月28日播種,9月3日始穗,9月7日齊穗,抽穗期比對照嘉優(yōu)2號遲1 d,11月10日成熟,比對照早熟2 d,全生育期166 d;2015年5月28日播種,9月2日始穗,9月7日齊穗,抽穗期同2014年,11月1日成熟,全生育期157 d。從2年總體的結果看,常優(yōu)5號生育性狀較穩(wěn)定(2015年全生育期比2014年短9 d的原因是2015年10月氣溫較2014年同期偏高所致),為單季粳稻中遲熟品種。
1.2 經濟性狀
2014年試驗結果:有效穗數242.1萬穗/hm2,穗總粒數168.23粒;結實率73.18%;千粒重25.49 g。2015年試驗結果:有效穗數216.45萬穗/hm2,穗總粒數201.24粒;結實率74.45%;千粒重26.32 g。從穗粒結構可以看出,常優(yōu)5號為穗粒并重型雜交粳稻組合,結實率一般,千粒重中等。
1.3 產量
2014年對比試驗產量9.0 t/hm2,比對照嘉優(yōu)2號增產6.44%;2015年對比試驗產量8.6 t/hm2,比對照常優(yōu)粳6號減產8.46%;2年平均產量8.8 t/hm2,由數值可以看出,常優(yōu)5號產量水平中等。
1.4 抗性
常優(yōu)5號植株較高,2年試驗株高均在130 cm以上,高于同期種植的雜交粳稻組合,顯著高于常規(guī)粳稻品種。2014年株高133.0 cm,比對照嘉優(yōu)2號高13.8 cm;2015年株高130.9 cm,比對照常優(yōu)粳6號高5.8 cm,由于植株偏高,因而表現抗倒性不強,成熟時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植株傾斜或倒伏現象。常優(yōu)5號熟期轉色順暢,不早衰。在2年試驗中,常優(yōu)5號均出現少量惡苗病病株,表現輕感惡苗??;2014年細菌性基腐病中等發(fā)生,2015年輕發(fā),表現易感基腐?。?014年稻曲病發(fā)生較重,2015年輕發(fā),表現易感稻曲病。2014年和2015年在水稻生長期間,天氣均有利于稻瘟病的發(fā)生,但常優(yōu)5號未見葉瘟和穗頸瘟的發(fā)生,表現抗稻瘟病,這與該品種在江蘇表現一致[1]。
1.5 農藝性狀
常優(yōu)5號水稻在前期表現為株高較高,分蘗能力處于中等水平,株型適中,較為緊湊;中期以后,葉片長勢上挺,長窄狀,葉片的顏色為淺綠色;后期以后,劍葉長度增大,挺直,稍微向內部凹進,株型緊湊,葉下禾;成熟時,葉色呈淡黃,莖稈順直,谷粒稍長,有1~2 cm頂芒,脫粒性中等,不易落粒。
2 主要高產栽培技術
2.1 科學選擇播種期
2014—2015年試驗表明,常優(yōu)5號在安徽沿江稻區(qū)屬單季粳稻中遲熟品種,為了確保品質,灌漿結實的時間宜安排在9月中下旬和10月上旬,據此倒推,該品種適宜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進行播種。由于常優(yōu)5號植株較高,早播極易導致植株偏高,增加倒伏危險,不利于機械收割,故在適宜播種期內適當遲播有利于提高抗倒性;常優(yōu)5號高產的灌漿結實期較長,宜在9月上旬齊穗,故高產栽培的最適播種期為5月25日至6月5日。由于常優(yōu)5號易感惡苗病,因此播種前一定要進行藥劑處理。
2.2 適時移栽,保證基本苗
在安徽省的沿江水稻生產區(qū),常優(yōu)5號對人工及機械栽插2種方式均比較適合。常優(yōu)5號屬優(yōu)質穗粒并重型品種,要提高產量,有效穗數一定要充足,保證達到225萬穗/hm2左右。要達到這個要求,首先必須保證基本苗充足,不同的插秧方式,適宜的基本苗數也有一定的差異。對于手工栽插方式,在秧齡30 d左右時進行移栽,行株距以16.7 cm×24.0 cm為宜,插植密度控制在25.5萬~27.0萬穴/hm2,每穴插3~4苗(含分蘗),基本苗保證達到75萬~105萬株/hm2;機插育秧硬盤播種量每盤掌握濕谷100~120 g,秧齡15~18 d移栽,此時葉齡在3.5葉左右,行株距以30 cm×(14~16)cm為好[3]。
2.3 施足基肥,適施分蘗肥和穗肥
常優(yōu)5號需肥量中等,適合中上肥力田塊栽培,一般施N 195~225 kg/hm2[3]。常優(yōu)5號雜交稻在生長的前期秧苗長勢旺,中期生長速度快,為了防止劍葉發(fā)生旺長,施用氮肥時要控制好各個時期用量比例,一般基肥、分蘗肥、穗肥分別占40%、25%、35%,氮磷鉀肥要保證均衡。基肥的量要施足。移栽后的7 d左右,在除草劑施入的基礎上,施入適量的尿素,在幼穗分化Ⅳ期,分別施氯化鉀、尿素140~160 kg/hm2。
2.4 科學管水,協(xié)調群體環(huán)境
水分管理上進行合理統(tǒng)籌,可達到減低病蟲害的發(fā)生幾率、提高米質的效果。對于栽插采取手工方式的大田,在幼苗生長的初期,重點的目標是促使早發(fā)快發(fā)。適時烤田,一般在苗的數量在210萬株/hm2時進行為宜,以對無效分蘗起到較好的控制效果。對于機插稻,一般在移栽的時候秧苗的根系數量少、長勢弱,因此栽插結束要要及時灌溉,適時烤田,一般在苗的數量在225萬株/hm2時進行,以對苗進行控制,切記,機插秧苗的根系分布范圍很淺,不能過重烤田,一定要采取輕烤的方式,且多次進行,直到葉片的顏色開始褪黃即可。水稻抽穗時前后,田間的水層深度要適宜,灌漿結實期的水分管理上要保證干濕交替,黃熟期的斷水不可過早,以免對水稻的產量及品質產生不利影響[4]。
2.5 大田病蟲害防治
在返青至分蘗前期,重點防治稻薊馬和白背飛虱危害,藥劑可選用啶蟲脒、吡蚜酮;中期重點防治螟蟲和紋枯病,藥劑可選用康寬、井·蠟芽、阿特米等;在孕穗期要特別加強對稻曲病的防治,藥劑可選用愛苗、阿米妙收等;破口前3~7 d,選用三環(huán)唑預防穂頸瘟;抽穗后重點防治稻飛虱,藥劑可選用吡蚜酮、烯啶蟲胺等。
2.6 適時收割,保證品質
常優(yōu)5號成熟期在10月底至11月初,溫度較低,進入黃熟慢,為了保證稻谷品質,不可提早收割。當黃熟谷粒達95%時,應根據天氣預報及時在晴天露水干后收割,脫粒后晾干,風干或間歇曬干,如采用烘干,宜選擇溫度中較低檔[5-6]。
3 參考文獻
[1] 鐘衛(wèi)國,王小虎,俞良,等.優(yōu)質雜交晚粳新組合常優(yōu)5號的選育與應用[J].雜交水稻,2013,28(1):22-25.
[2] 蘇建國,顧宗福,李小妹,等.“常優(yōu)5號”特征特性及其高產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yè)科技,2010(5):53-54.
[3] 孫菊英,趙品恒.優(yōu)質雜交粳稻常優(yōu)5號的特征特性及高效栽培關鍵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2(2):80.
[4] 張建平,李金鳳,楊青,等.“常優(yōu)5號”性狀特點及高產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yè)科技,2012(5):44-45.
[5] 何建華,陸海明,袁進康,等.優(yōu)質雜交粳稻常優(yōu)5號高產制種技術[J].雜交水稻,2011,26(4):36-37.
[6] 俞良,王小虎,季向東,等.三系雜交粳稻“常優(yōu)5號”優(yōu)質高產制種技術[J].上海農業(yè)科技,201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