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善 趙然
摘要:游國恩是我國著名的楚辭專家,現(xiàn)代楚辭學的奠基人。1946年、1953年、1963年、1980年他出版過四個版本的《屈原》。通過比較四個版本的差異,分析游國恩對屈原形象、屈原思想以及對其作品認識的差異,勾勒出他學術思想發(fā)展演變的軌跡,并對四種不同版本背后的社會文化原因及游國恩個人的學術背景進行探討。
關鍵詞:游國恩;《屈原》;屈原形象;屈原思想
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碼:1005-6378(2016)02-0014-06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6.02.003
在楚辭學史上,游國恩作為楚辭學的集大成者,即繼承了傳統(tǒng)楚辭學的學術精神,又受到新文化的影響,其楚辭學研究也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1946年勝利出版公司的《屈原》是《中國歷史明賢故事集》第三集,潘公展、印維廉主編。195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屈原》是《中國歷史小叢書》中的一部。1963年的《屈原》由中華書局出版,是《知識叢書》中的一部。1980年版《屈原》由中華書局出版。透過四個版本的《屈原》,我們可以看到一代學人的學術發(fā)展軌跡。
一、屈原形象的重構
自王逸以降,屈原一直是一個忠君愛國者的形象。新文化運動以后,學術界開始重新屈原認識形象。胡適在《讀楚辭》中大膽地提出了屈原是一個“酸化”了的“復合箭垛式”的人物,開啟了20世紀楚辭研究的一個重要話題。以后學者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屈原的形象。
從解放前到建國后,游國恩眼里的屈原經(jīng)歷了從政治家到人民詩人的變化。在1946年出版的《屈原》中,游國恩把屈原定位成一個有道德的、忠貞的政治家的形象,文學成就是他政治上失意的產(chǎn)物。作為政治家,屈原有政治家的道德,不朝秦暮楚?!拔覈鴼v史上無數(shù)的忠義之士,每當亂國昏朝,肯以一身犯危難,抗權門,百折不撓,甘之不悔的精神,就是屈原這種寶貴的政治道德所養(yǎng)成的?!盵1]10
解放前游國恩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動蕩的時期,西方列強入侵中國,日本蠶食中國的領土,并不斷的挑起戰(zhàn)爭,國民政府執(zhí)行“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政策。他親眼見到“日本浪人搗毀膠海關,他們公開偷運白銀和白面,種種不法行為鬧得不成樣子。我真的在替國家擔憂?!薄拔夷菚r講《楚辭》,的確是有意在做宣傳工作,宣傳‘三戶亡秦的民族主義。”[1]34此時中國社會形勢與屈原所生活時代十分相似。作為一名愛國的知識分子,游國恩無比痛心。北大求學期間,他在學術上受到老師胡適的影響。胡適的治學箴言是“大膽的懷疑,小心的求證”。大膽懷疑,就是要大膽懷疑兩千年來的舊說,用社會學、歷史學、文學等綜合研究方法;小心的求證,就是用歸納比較的方法對字義及文法進行注解。因此游國恩在對屈原身份的定位上,把屈原政治家的身份放到了首位。
在1953年的《屈原》中游國恩提出屈原是“偉大的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的觀點。1963、1980年的著作《屈原》中一直延續(xù)這一觀點沒變。
1945年6月,游國恩的好友聞一多發(fā)表了《人民詩人——屈原》一文。聞一多作為一名愛國民主人士從四個方面論述了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2]31:從身份上來說屈原是楚王的同姓,卻不是貴族;屈原最主要的作品《離騷》的形式,是人民的藝術形式;《離騷》在內(nèi)容上,“無情的暴露了統(tǒng)治階層的罪行,嚴正的宣判了他們的罪狀”[2]29,喊出了人民的憤怒;屈原的《離騷》喚醒了人民的反抗情緒。此時正是國統(tǒng)區(qū)民主呼聲高漲的時候,這一觀點在學術界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也影響到了游國恩的楚辭研究。
新中國成立后以后,游國恩認真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并嘗試用這一觀點應用于楚辭研究。游國恩的學生褚斌杰在回憶文章《文學史專家 楚辭專家——游國恩》中寫道:“及至晚年,學力愈加深厚,識力愈加周密,但面對馬克思主義這一無產(chǎn)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先生以小學生自居,認真踏實地學習,并力求運用于自己的研究?!盵3]游國恩親眼目睹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政治風云的變幻,深刻地認識到人民在這場革命中的巨大力量。屈原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熱愛祖國,他的行為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屈原文學作品的“人民性”也就構成了值得崇敬的理由。楚辭學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依然具有當代價值,游國恩把屈原研究與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起來。
二、屈原的思想研究
關于屈原的思想也是學術界爭論較多的。近人梁啟超認為屈原的思想是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有老莊的成分。他在《老孔墨以后學派概觀》中說“太史公曰:‘濯淖淤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此明屈子深有得于老氏之學。而厭世思想與莊子之樂天思想正殊途同歸也。”[4]
胡適在《讀楚辭》中認為根本就沒有屈原這個人,“傳說的屈原是根據(jù)一種‘儒教化的《楚辭》解釋的。但我們知道這種‘儒教化的古書解是漢人的拿手戲,只有那笨陋的漢朝學究能干這件笨事?!盵5]在郭沫若的眼里屈原是一位南方的儒者,他有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義道德觀念,又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
在1946年的版本中,游國恩認為屈原的思想屬于雜家一流,兼有儒家、道家、陰陽家和一些不甚明顯的法家思想。1953年的版本中闡述了屈原愛祖國、愛人民的思想情感,沒有提到屈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陰陽家和法家思想。1963年的版本中,延續(xù)了1953年版本中的愛祖國、愛人民的思想。1980年的版本與1963年的相同。
在屈原的思想研究上,游國恩的觀點變化較大,1946年的版本中他認為屈原的思想屬于雜家一流,1953年、1963年、1980年的版本突出屈原的愛國思想。游國恩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又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他對新中國充滿了信心,因此他特別強調了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經(jīng)過了十年的學術沉淀,游國恩重新審視屈原的思想,并不斷修正以前的觀念,由此可見他的楚辭研究從鋒芒畢露過渡到了識力周密,學風更加嚴謹。
三、屈原作品研究
(一)《離騷》解題與創(chuàng)作年代
由于年代久遠,《離騷》主旨和創(chuàng)作年代眾說紛紜。游國恩在《離騷》解題和創(chuàng)作年代上提出了獨到的見解。1946年版的《屈原》中,游國恩對“離騷”二字做出了解釋。首先,他認為這是一個南方的曲子,為“勞商”,意為“勞愁”。其次,他對《離騷》的成書年代進行了考證。多數(shù)學者根據(jù)《史記》本傳的內(nèi)容認為《離騷》作于懷王時,游國恩認為《離騷》作于再放之時,時為頃襄王在位。游國恩此處延續(xù)《楚辭概論》中的觀點。
在1953年的《屈原》中的《離騷》部分,游國恩依然說明“離騷”是一支曲子,然后對“離騷”進行了解釋。1963年的版本中《離騷》除了解釋“離騷”外,增加了對《離騷》寫作時間的考證,這一點與1946年的版本相同。在1963年的版本中,游國恩在這一部分增加了騷體賦的演變說明。1980年的版本中的《離騷》與1963年的相同。
截至目前,粗略統(tǒng)計關于《離騷》的題解有十九種之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司馬遷、劉安為首的“離憂說”,以班固、顏師古為首的“遭憂說”,以王逸、汪瑗、蔣驥為首的“別愁說”,以戴震為首的“牢騷說”等。游國恩的“勞商說”,可謂獨辟蹊徑。以前的諸家之說均從“離騷”二字的意義和內(nèi)涵入手,探究其意蘊,而游國恩在其早期的著作《楚辭概論》中從音韻入手,釋“離騷”為楚國當時的一種曲名,意為“勞愁”,開音韻學解釋“離騷”的先河?!鞍础洞笳小吩疲骸谏讨?。王逸曰:‘曲名也。按‘勞商與‘離騷為雙聲字,古音勞在‘宵部,商在‘陽部,離在‘歌部,騷在‘幽部,‘宵‘歌‘陽‘幽,并以旁紐通轉,故‘勞即‘離,‘商即‘騷,然則‘勞商與‘離騷原來是一物而異其名罷了?!x騷之為楚曲?!盵6]之后也有學者從音樂的角度解釋“離騷”。如以浦江清為首的“離歌說”,他在《祖國十二詩人·屈原》中寫道:“離是離別,騷是歌曲的名稱,離騷就是離歌?!币怨橘F為首的“琴騷說”:“‘離騷即‘琴騷,是用琴彈的一首曲子……《離騷》乃楚人固有之琴曲也,抒離別之情?!盵7]這些解釋均有些牽強,未若游國恩的“勞商”說更有說服力,由此可見游國恩對“離騷”的解釋至今仍未被超越。
梳理楚辭學史,《離騷》的創(chuàng)作時間大致可以分成三種:一是作于懷王時期,以劉向、王逸、王夫之、蔣驥、孫作云、林庚、趙逵夫等人為代表;一是作于懷王末期至頃襄王初年,以劉永濟、姜亮夫、劉生良為代表;一是作于頃襄王時期,以游國恩為代表。
游國恩在推算《離騷》的創(chuàng)作時間方面超越前人的一個地方就是他從“疏”“逐”“流”結合文本內(nèi)容考證《離騷》的年代。陸侃如對游國恩這種歷史的研究方法和考據(jù)的精神大為贊賞,他評價道:“或者有人要譏他疑古太魯莽了,嫌他考證太偏重了,怪他批評太武斷了。但是,讀者們,當知疑古是我們的主張,考證是我們的方法,而所謂‘物觀的批評(Objective Criticism)原是世上所無的。魯莽也罷,偏重也罷,武斷也罷,若說此書是了解楚辭的捷徑,或者不是過譽?!盵6]他一方面肯定了游國恩的創(chuàng)新精神,不迷古、不盲目信古;另一方面肯定了游國恩求實的考證方法。在游國恩長達半個世紀的楚辭學研究中,他始終堅持這一態(tài)度,每提出一說,一定要論證充分。
游國恩還從文本入手論證《離騷》為屈原放逐以后的作品。詩中說:“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延佇乎吾將反”,此證明屈原放逐在外,希望回到郢都?!皾湎嬉阅险髻?,就重華而陳詞”,“朝發(fā)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懸圃”,詩中提到的這些地點是因為他的“放地與蒼梧相隔不遠”。詩中的“愿依彭咸之遺則”“獨窮困乎此時”“寧溘死以流亡”“伏清白以死直”“雖九死其猶未悔”等,可以看出這不是見疏的語氣,而是見放后的“憤語”。屈原偶然一次被讒見疏是很平常的事,應該不會想到自殺。因此《離騷》是放逐后的作品。
(二)《天問》解題與創(chuàng)作年代
《天問》是屈原作品中最為奇特的一部作品,采用了象征、假托、幻想的手法,因此也更不容易理解,考證創(chuàng)作年代也更為不易。游國恩在1946年版的《屈原》中《天問》部分解釋了兩個問題,一是為什么叫天問,二是天問的寫作年代。
游國恩認為“天問就是自然界的一切事態(tài)、事理的問題罷了”?!耙驗樘旖y(tǒng)萬物,無所不包,一切紛紜變換的人事,也可以包括在‘天的當中,所以題作‘天問?!盵1]151-152陳子展:“天問,不是問天的意思,只因為天道不可解,上帝之前有此一段疑情,就叫做天問。也就是說,此不是人對于天道的疑問,而是上帝的疑問,天的問題?!盵8]持此觀點的還有詹安泰。王逸以為屈原放逐之時,見楚國宗廟壁畫,因書其壁,“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洪興祖、屈復、郭沫若、孫作云皆從其說。柳宗元、王夫之及日本學者玲爾認為是“假天發(fā)問”。姜亮夫認為是以篇首所陳之事命題。
綜觀各家之說,游國恩的“天問說”對《天問》作品的內(nèi)容進行了概括,即“自然界的一切事態(tài)和事理”“紛紜變換的人事”,也就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這與其它說法相比,比較準確、客觀,具有唯物主義的色彩。
天問的寫作年代歷來有爭議,游國恩根據(jù)《天問》的韻腳,通過考證篇中錯簡斷定寫作年代。他認為調整錯簡的順序后,就可以看出真實的原貌。根據(jù)其文意“楚武王整軍”“吳王闔閭破郢”“令尹子文出生”“成王熊惲篡弒”可以推斷出此詩寫于放逐之時。他又根據(jù)《天問》后半部分的歷史鑒戒錄與《離騷》中的陳詞如出一轍,推出是再放之時。在此處,游國恩糾正了二十年前在《楚辭概論》中“《天問》絕無放逐的痕跡”的觀點。《楚辭概論》寫作時游國恩受疑古思想的影響,對古史大膽懷疑,同時他受到王國維“二重證據(jù)法”的影響,即將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參照進行研究。在《天問》的研究中,游國恩嫻熟地使用了“二重證據(jù)法”,并得出了可靠的結論?!短靻柟攀纷C》中,考證“有扈之事”就使用了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結合的方法。屈子所述“有扈之事”,經(jīng)傳無記,即使古書雜記也絕少考見。舊注見“有扈”之文,遂以《書》之《甘誓》中啟伐有扈以及少康中興之事。游國恩考證“有扈之事”為古諸侯逸事,即啟服有扈,且“有扈”非“有易”之誤。他參照《楚辭章句》《天對》《楚辭集注》《楚辭補注》《左傳》《淮南子》等,說明舊注“有扈”多“闕疑”。結合晉代出土的簡牘《竹書紀年》,他首先肯定了徐文靖、劉夢鵬考證的“該”為“垓”字之誤。他又結合《史記》《山海經(jīng)》《竹書紀年》《漢書人表》等文獻證明“亥”為殷王子之事,二人發(fā)前人之未發(fā),但并沒有考證出“有扈”的真實身份。然后游國恩又以王國維卜辭互證:“今按王先生所考,雖諸家多已言之,而其以卜辭《世本》及《呂覽》與《天問》互證,其說特精核博通,為前人所不及”[9]。
費振剛在《游國恩學術成就述評》中這樣寫道:“先生尊重古史派大刀闊斧、摧枯拉朽的學術風格,更敬佩王國維銳意求新而又冷靜沉實的態(tài)度,在論文中除糾正前一時期因疑古過甚和不夠成熟而導致的偏差,更多的是側重于以古史釋楚辭,又以楚辭來證古史,表現(xiàn)了先生學術研究的嚴密細致學風和實事求是的治學態(tài)度?!盵10]
1953年版本的《天問》部分,游國恩認同王逸“呵壁之說”,并強調“王逸的話是可以相信的”。1963年的版《屈原》的《天問》部分,游國恩對屈原在作品中提出在問題進行了歸類,分成“天象”和“天道”,這是對以前兩個版本的超越。天象是關于山川地理、宇宙洪荒的問題,天道是關于歷史傳說和治亂興衰的事。游國恩從中國哲學的角度出發(fā),對宇宙、自然、社會的最終本源問題進行研究,探求歷史和世界的本源。
關于《天問》的寫作年代游國恩觀點明確,是放逐時的作品,“再放比初放更有可能”。理由是《天問》后半部分的歷史鑒戒錄與《離騷》中的陳詞如出一轍。這與1946年的版本論述相同。1980年的版本中《天問》與1963年的相同。
(三)《九章》作者與創(chuàng)作年代
對于《九章》的形成,游國恩的觀點前后有一個變化的過程。1946年版本的《九章》部分對它的成書時間進行了考證。游國恩認為 “九章”這個詞當起源于劉向之前,而不是東漢。游國恩在《楚辭概論》中認為“九章”之名西漢未有,此處他對《楚辭概論》中的觀點進行了糾正。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傳中說:“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后又說“乃作《懷沙》之賦”,《哀郢》《懷沙》本是《九章》中的篇目,據(jù)此游國恩推出司馬遷做《史記》時尚無“九章”之名。1953年的版本中,游國恩只說明了《九章》中的篇目非一時之作,非屈原所提,乃西漢之后有人編輯在一起。1963年的版本中,游國恩依然以《史記》屈原傳中的“乃作《懷沙》之賦”做推理的基礎,《哀郢》《懷沙》本是《九章》中的篇目,據(jù)此他推出司馬遷做《史記》時尚無“九章”之名。接下來又依據(jù)劉向《九嘆·愁苦》章“嘆離騷以揚意兮,猶未殫于九章”,劉向是最初編集《楚辭》的人,斷定《九章》的篇名很可能是劉向加上去的。這與1946年版本中的說法是相反的。1980年的版本中的觀點延續(xù)1963年的觀點。
游國恩對《九章》作者的認定上的變化,恰恰說明了一代學人對歷史真實的不斷探究的過程。《漢書·藝文志》有“屈原賦二十五篇”“宋玉賦十六篇”的記載。班固的《藝文志》是根據(jù)劉向父子的《七略》而來。班固:“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nóng)求遺書于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jīng)傳諸子詩賦,……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yè)。歆于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shù)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被篇籍?!盵11]可見班固根據(jù)《七略》刪定成《藝文志》。所以游國恩認為《藝文志》中的屈宋諸家賦為劉向所校訂的。除此之外游國恩還提到一個有力的證據(jù),今所傳《楚辭》都題作“漢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劉向集”。劉向每校訂一書都要寫一篇《敘錄》或者《書錄》,類似于《書錄題解》和《書目提要》。由于今天《書錄》已經(jīng)亡逸,無法斷定劉向編訂的篇目。但是游國恩以為可以《藝文志》推知,其原目大概是二十五篇。他又依據(jù)王逸的《楚辭章句》推知屈原作品有《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游》《卜居》《漁父》共二十五篇正好是《藝文志》所言之篇數(shù)。由此游國恩判斷《楚辭》“可能就是劉向所寫定和編集的”[6]202。
目前學界認為《楚辭》并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它經(jīng)過了從戰(zhàn)國到秦漢五百多年的時間,多人不斷增補編輯而成。游國恩關于《九章》作者的研究過程,為今天判定《九章》的作者提供了充分的研究資料。
(四)《遠游》真?zhèn)伪?/p>
游國恩對《遠游》的認識,前后也經(jīng)歷了一個從否定到肯定的態(tài)度。游國恩在《楚辭概論》中曾懷疑《遠游》是西漢人的偽作,后來在《屈賦考源》里做了糾正。1946年的版本中游國恩認為《遠游》確實是屈原的作品。1953年的版本,他對《遠游》中的神仙思想的成因做出了解釋,道家學說在南方盛行,所以在屈原的作品中會出現(xiàn)神仙思想。這個版本中他還提到《遠游》的浪漫情緒是與《離騷》相同的。1963年版本中的觀點與1953年的相同,并對神仙思想與道家思想的關系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吧裣伤枷氤鲇诘兰摇保捎诘兰覍W說在南方盛行,所以在屈原的作品中會出現(xiàn)神仙思想,這樣解釋比較確切。1980年的版本與1963年的相同。
關于《遠游》作者的爭論有三種聲音,以王逸、朱熹、蔣驥、姜亮夫、湯炳正等人的屈原論,以趙逵夫、孫元璋的唐勒論,以胡濬源、吳汝綸、劉永濟、胡念貽、潘嘯龍為代表的漢人論。對《遠游》作者的考察,學界多是從文本、語言和思想的角度切入。游國恩在對《遠游》作者問題上的態(tài)度前后有變化,經(jīng)歷了一個從承認到不承認的過程。游國恩1946年的版本中認為《遠游》確實是屈原的作品,實際上等于承認了屈原的道家思想。這與他的著作《屈賦考源》中提出的屈賦的三大來源密切相關。如果否定了屈原對《遠游》的作者權,也就否定了屈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家思想,屈賦的三大來源也就沒有了依據(jù)。
(五)《九歌》作者及創(chuàng)作年代
在《九歌》的作者歸屬和創(chuàng)作年代上,游國恩的觀點經(jīng)過了反復變化的過程,最后把著作權判歸給屈原。在《楚辭概論》中游國恩認為《九歌》不是屈原所作。在1946年、1953年的版本中均未涉及《九歌》。其原因在于游國恩認為《九歌》非屈原所做。陸侃如首先贊成此說,“用歷史的眼光來斷定《九歌》的時代,我以為是很不錯的”。他在《屈原評傳》中曾舉出胡適的兩條重要理由:“一,若《九歌》也是屈原作的,則《楚辭》的來源便找不出,文學史便變成神異記了。二,《九歌》顯然是《離騷》等篇的前驅。我們與其把這種進化歸于屈原一人,寧可歸于《楚辭》本身?!盵12]
在1963年的《屈原》中游國恩加入了《九歌》的內(nèi)容。關于《九歌》作者問題他贊成朱熹的說法,屈原僅僅對《九歌》這一民間祭歌做了修改潤色,“頗為更定其詞,去其泰甚”。游國恩認為《九歌》起初本是民間口頭創(chuàng)作,它的歌詞應出于勞動人民之手,或者是巫祝們編造的,屈原對其進行加工潤色。在1980年的版本中,游國恩延續(xù)1963年版本的觀點,沒有再做進一步的考證。
新中國成立后,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游國恩對《九歌》進行了重新認識。在早期的《楚辭概論》,游國恩認定《九歌》不是屈原的作品。游國恩說:“雖然已考定了楚辭的遠祖,但那些楚語古詩大都產(chǎn)生于七六世紀。自此時至屈原,尚有二百多年,竟無可靠的詩歌留傳下來。若說是年久失傳,則為何前后都有,而獨少此時期內(nèi)的?我們?nèi)舭丫鸥杼钛a在內(nèi),則在楚辭進化史上自然更易解釋了?!盵6]51之后,游國恩重新研究,到1963年《屈原》出版時,采取了完全肯定的態(tài)度?!啊毒鸥琛吩敲耖g祀神的歌曲,經(jīng)過屈原加工潤色成為無比優(yōu)美的詩篇,它與楚國地方風俗、民間歌舞的關系,自然尤為深厚。這些都說明屈原善于從民間吸取創(chuàng)作素材和藝術養(yǎng)分來豐富自己的創(chuàng)作,從而他的作品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1]51。
面對時代變化,游國恩緊跟前進的步伐,努力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進行古代文學研究。1950年2月1日,《北大周刊》發(fā)表了“《游國恩先生怎樣講授中國文學史概要》的長篇介紹文章,以大量事實說明先生講課不僅有很強的計劃性,而且‘開始掌握了歷史唯物論的觀點”[13]。文章還評價說游國恩“并不是生硬地、機械地將這些觀點套進文學史里去,他是有計劃、有組織、有方法的掌握了這些觀點而靈活地自然地運用著”,是“利用現(xiàn)成的史料和文獻來說明(所講的問題)的”[13]。
綜上所述,從1946到1980年《屈原》四個版本的差異,可以看出游國恩關于屈原的研究成果集中在1946到1963年之間。從對屈原的形象、屈原的思想、屈原作品的認識的變化可以看出游國恩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不斷進取的探索精神。正如褚斌杰所言,游國恩“及至晚年,學力愈加深厚,識力愈加周密”。當然游國恩對屈原的研究還受到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些觀點的變化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解放前到新中國成立,中國楚辭學學術演變的一個軌跡。楚辭學實現(xiàn)了從古典學術實現(xiàn)了到現(xiàn)代學術的轉型,在逐步摒棄中國傳統(tǒng)楚辭學研究中的以體悟為特點的主觀色彩,向著客觀、科學的方向發(fā)展。游國恩在學術演變的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開啟了建國之后楚辭學研究的新高潮。
[參考文獻]
[1]游國恩.屈原[M].南京:勝利出版公司,民國三十五年.
[2]聞一多.聞一多全集(12)[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3]褚斌杰.文學史專家 楚辭專家——游國恩[J].文教資料,2000(3):27.
[4]梁啟超.飲冰室合集(8)[M].北京:中華書局,2003:26.
[5]褚斌杰.屈原研究·讀《楚辭》[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34.
[6]游國恩.游國恩楚辭論著集(3)[M].北京:中華書局,2013:87.
[7]郭祥貴.“離騷”別解[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4):64.
[8]陳子展.楚辭直解·天問解題[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513.
[9]游國恩.游國恩文選·天問古史證[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04.
[10]費振剛.游國恩學術成就評述[J].江西社會科學,2005(1):243.
[11]班固.漢書·藝文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9:1351.
[12]游國恩.楚辭概論[M].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八年:72.
[13]游寶諒.回憶父親游國恩先生[J].文史知識,2000(4):108.
【責任編輯盧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