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
【摘 要】在新編《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中對于中學美術教學的目的,明確的提出了“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和陶冶高尚的情操?!泵佬g教育既能起到基礎文化教育的作用,還突出了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線。審美教育是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綜合表現(xiàn),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農村初中學生進行美術審美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們感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并且能塑造學生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以及陶冶學生的性情、凈化他們的感情、美化他們的心靈,讓學生更加熱愛生命。
【關鍵詞】初中美術;美術教學;審美能力;培養(yǎng)
課改下推出的新教材打破了長期以來在美術教學上以繪畫為基礎的技能訓練的傳統(tǒng)模式,而強調了要以藝術觀和修養(yǎng)教育為中心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指導思想。農村學校初中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要重視以美術常識和欣賞為主導,要把美術學科的教學納入美育的軌道,注重對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審美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根本任務及中學美育的任務
審美教育,就是我們常說的美育,那么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國的近代美學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美育者,應以美學之理論于教育,應陶冶情感為目的者也?!边@個說法可能不全面,但是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質問題,這對初中美術教師們討論美育的根本目的有很大的啟發(fā)。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術教師在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糾正認為審美教育就是“藝術教育”的錯誤觀點。雖然藝術比較集中的表現(xiàn)了生活中的美,也可以全面的反映出人們的審美判斷和審美理想,但是審美教育的內容并不限于藝術。它包含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而其中社會美在審美教育中的基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由此,可以看出審美教育就是培養(yǎng)人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觀念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所需的新型人才。美術教學在中學教學階段的任務,主要是培養(yǎng)中學生能夠欣賞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使初中階段的學生初步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從而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
1.培養(yǎng)中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激發(fā)他們的審美欲望
美術是一門培養(yǎng)審美情趣的藝術學科。梁啟超曾經說過:“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藝術?!彼囆g教育即情感教育,這一說法,雖然不是很全面,但就從其功能上講,把情感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功能或許是可以的。如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課外的寫生活動,這樣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能自己去捕捉美、感受美,還能激發(fā)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并感受到大自然里的美景,從而對祖國及山川的美好景色產生由衷的喜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能培養(yǎng)自身的審美能力。不僅如此,美術作品也能讓學生的情感得以感化,因此,教師在美術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fā)掘美術作品內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并將其內在美充分向學生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從中受到美的感染,讓學生的身心都徜徉于作品之中。
教師想培養(yǎng)中學生的審美情趣,就要加強他們的情感教育。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走出課堂,置身于真實的美景之中,讓學生們身臨其境,這樣他們對美的感受才會更真切,而感情也會更強烈。同時,美術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多參觀、欣賞、解讀和臨摹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讓學生能從作品中感受生活、自然和人生,從而能夠真正領略藝術之美。
2.美術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理想并構建他們的審美追求
眾所周知,審美活動的最初表現(xiàn)形式是對美感而產生出的情感反應,但是這種感受和感化又都受到審美理想的制約。如果將審美比喻為大廈,那么審美理想就是這座大廈的基石。而在中學階段的美術教學,教師所面對的對象是身心都還在發(fā)展的中學生,他們由于自身條件的局限,導致他們在面對生活、藝術時,往往是非難辨、美丑不分。他們不知道什么是應該歌頌的,什么是應該批判的,也沒有明確的評判標準,但是,不同的審美判斷往往會引起不同的情感反應,可謂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因此,教師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一些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并通過語言的交流和分析,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正確而健康的審美觀念與審美理想的效果。
3.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形式美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作為視覺造型藝術的美術,無不依賴形式而存在,不管其內有各種各樣的內涵,最后都要通過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現(xiàn)出來。而美術教學首先要進行的就是對審美形式的教育,也就是構成美術作品的各種因素。如線條、色彩、質感、肌理等;以及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豐富多彩、無限變化的世界和有著高矮胖瘦、坐立行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形形色色的眾生相;最終,我們還置身于風光無限的自然界,還能感受到山勢的高大雄偉、溪水的變曲流傳、花卉的嬌艷等各種不同的因素。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就是通過對這些形式的感受,才能構成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整體感知。但是這些審美形式并不是一開始就能成為學生的感知對象,在沒有經過教師的講解、引導之前,他們往往只是一種潛在的因素,因此,培養(yǎng)學生對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審美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在他們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學生缺少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
所以,初中美術教師在進行中學美術教學的最初階段,要首先引導學生去認識線條的魅力。因為,在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中,線條是造型的基礎,各種不同粗細、濃淡、干濕、疏密、輕重及抑揚頓挫、剛柔并蓄、變化莫測的線條,都表現(xiàn)了不同造型、不同質感的千變萬化的事物。而在西畫中,線條不僅能用來勾畫輪廓,而且還是表現(xiàn)對象形體結構和質感造型的因素,在課堂中可以通過臨摹優(yōu)秀的作品,來培養(yǎng)學生對這一造型藝術的感受與形式美感。培養(yǎng)審美能力還要提高學生對色彩感知的能力,對色彩的感知因人而異,常人只能分辨諸如紅、橙、黃、綠、青、藍、紫等簡單的色彩,而美術專業(yè)的人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就較強。若學生有了良好的形式美感,對于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三、總結
在當今社會中,教育、文化以及藝術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遷,而審美教育是社會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是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如今的美術教育不再是簡單的繪畫作品,而是更加關注對精神以及藝術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其中,審美能力培養(yǎng)是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目標。審美是人們心理活動中的主觀意識,人們在看到一件事物時,通常都會以自己的審美觀點來對該事物進行判斷,因此,學生的審美會直接受到自身審美能力的影響。隨著美術教育的現(xiàn)代化以及國家對素質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完善,美術教育已經成為一種以審美素質教育為核心的社會活動,美術教育通過發(fā)掘和利用藝術中的審美因素,來對中學生的美術意識進行強化,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感受美是培養(yǎng)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前提和基礎;欣賞美是提高中學生審美能力的深入和發(fā)展;而創(chuàng)造美是培養(yǎng)中學生審美能力的鞏固和提高,初中美術教師如果能很好的把握好這三者的關系,那么就基本完成了美術教育的主要目標,并同時提高了中學生的綜合素質,還為社會主義社會培養(yǎng)了全面發(fā)展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孫蘭.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個性審美能力培養(yǎng)探析[J].中學課程資源,2015(5):10-11
[2]尹群.李光輝.電子白板助力初中美術教學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9):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