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賢彪
在猴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歌手趙薇的一曲《六尺巷》不僅詞美曲韻,更是通過一個古老的故事謳歌了中華民族禮讓包容的美德,余音繚繞,久久地激蕩著人們的心房。
“六尺巷”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清康熙年間,安徽桐城人張英中了進士,當了宰相,成了文華殿大學士。張英桐城的老宅與一吳姓人家緊鄰。有一年,兩家修界墻,吳家欲擴張地界,張的家人寫信急報到京,意在讓張英出面予以制止。誰知,張英書詩一首寄回:“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就撤讓三尺。吳家被張家的義舉所感動,亦退讓三尺?!傲呦铩庇纱说妹魇?。
“六尺巷”的故事之所以為人們所傳頌,主要在于它傳遞了中華民族禮讓寬容的美德??思鹤屓?,寬容大度,歷來是為人們所稱道的處世原則。唐代詩人杜甫曾寫過一首《縛雞行》,其中兩句說:“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宋代詞人黃庭堅在《水仙花詩》中也說:“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他們都主張不計區(qū)區(qū)小事,而應該放開眼界朝前看。宋人林逋在《省心錄》中講“屈己者能處眾,好勝者必遇敵”;曹操在《禮讓令》中說“讓禮一寸,得禮一尺”,都是講的這個理兒。世界上許多事情,如果各自寸步不讓,那就只好怒目相向,持拳相待,而高姿態(tài)、好風格的帶頭禮讓,則可能使矛盾迎刃而解,進入柳暗花明、海闊天空的境地。
在禮讓寬容方面,古人不僅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諍言,而且流傳下來許多佳話。王泰讓棗、孔融讓梨、藺相如對廉頗讓出“將相和”,都是為人們所熟知的。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甄宇任青州從事,因其清廉有為,被拜為太學博士。每年歲終,皇帝都下詔賜給每位太學博士一頭活羊。因羊有大小肥瘦,怎么才能分得公平呢?有人建議殺羊分肉,有人主張抓鬮分羊。甄宇覺得這都不妥,他不聲不響地牽走了一只最小最瘦的羊,眾博士于是不再爭執(zhí)。后人賦詩稱贊甄宇:“多少長安苦吟客,瘦羊博士最風流。”
敬人者,人恒敬之。在爭與讓的問題上,我們共產(chǎn)黨人深諳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因而有著更高的品格和追求。河南南陽臥龍崗有座諸葛亮祠,當?shù)厝私形浜铎?,大門兩旁有副對聯(lián)曰:“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959年秋天,時為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到南陽檢查工作來到武侯祠,念了這副對聯(lián)后,對隨行的同志說:“我來改一改這副對聯(lián),你們看好不好?”說完,他高聲吟道:“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边@樣一改,立意頓變,境界驟升,表現(xiàn)了我們共產(chǎn)黨人心系天下、不計個人得失的博大胸懷和勇于擔當、樂于為民奉獻的高尚情操,隨行的同志無不贊嘆。
在我們共產(chǎn)黨人中間,不爭個人名利得失的事例比比皆是。有這樣一件事常被人們提及。1955年,許光達在得知自己將被授予大將軍銜的消息后,深感不安,連夜給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寫了一封《降銜申請》。不僅是許光達,置生死于不顧的羅榮桓、徐向前、徐海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有“見榮譽就讓,見困難就上”的境界。
晏子說:“凡有血氣者,皆有爭心。怨利生孽,維義可以為長存。且分爭者不勝其禍,辭讓者不失其福。”讓還是爭,雖一字之差,內(nèi)在的品質(zhì)頗耐人尋味,而后果更是相差甚遠。讓看似失,其實是得,得到的是心安,得到的是信任,得到的是福而不是禍。而爭就不同了,爭看上去是得,可一旦過分越界,就會失去風格、人格等許多更有價值的東西。
若再往深處說,爭與讓永遠是一對矛盾,無不考驗著我們的品德和智慧。今天充滿競爭的改革開放,應該大力提倡這樣一種“爭”的精神,即工作爭一流,個人爭上游,在克服困難中爭先恐后,在開拓市場中勇于競爭。這種爭,不但是必需的,而且應該大力褒獎。讓也不是一味的消極避讓。放棄原則和公平正義的讓,客觀上可能造成助紂為虐,使“小人”得寸進尺。正確的爭,能給人以朝氣、激情和力量;可敬的讓,能給人以溫暖、感化和醒悟。二者之間的界限并不難區(qū)分,只要用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去衡量和取舍,就可爭得有理、讓得其所,體現(xiàn)出寬廣胸懷和高風亮節(jié)。
實踐證明,禮讓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diào)和劑、黏合劑,離開了一個“讓”字,就像恩格斯所說,即便是兩個人的社會,也無法維持下去。對于共產(chǎn)黨員來說,其先進性也要體現(xiàn)在“讓”字上,不僅是日常生活中走路讓,排隊讓,在榮譽面前,在各種各樣的利益面前也應該讓。特別是在日常工作中,與群眾打交道,更要處處體現(xiàn)“讓”的理念,彰顯“讓”的要求。這不僅是一種個人品質(zhì),更是一種政治本色、政治智慧。時下,一些熱點難點問題能不能妥善解決,就看黨員領導干部能不能出于公心,讓利于民。我們講“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體現(xiàn)到具體工作上,就要站在群眾的立場上,以群眾利益為重,處處與群眾商量辦事。
史載,桐城人張英不僅學識淵博,留下許多著述,如《篤素堂文集》《恒產(chǎn)瑣言》《聰訓齋語》等,而且為官清廉,禮賢下士,頗有君子之德、仁者之風。一個“六尺巷”的故事流傳至今,足以說明禮讓是可以成人之名、成人之德、成人之美的。它不僅可以得安心之法,使自己的心靈免遭紛擾,變得豁達而純凈,而且可以提升人生之境,拓寬人生之路,使一生不毀其守、不舍其求,享受另一種幸福的美感,是謂讓者獲者,不亦樂乎!
“我家兩堵墻,前后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我家一條巷,相隔六尺寬,包容無限大,和諧詩中藏?!薄白屗摺钡男录言捜缃褚彩怯械?,但期盼再多一點,蔚然成風,豈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