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皓??
摘 要:人文精神是指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內(nèi)容,尊重生命個體價值的一種精神。高中歷史的教學是學生們觀念形成的轉(zhuǎn)折點,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可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對于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guān)鍵詞:高中歷史;中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內(nèi)容,尊重生命個體價值的一種精神。衡量一堂課是否具有人文精神,主要是通過其所傳授知識的道德操守、人生態(tài)度以及價值追求來體現(xiàn)。人文精神彰顯著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而學科教育中體現(xiàn)人文精神最多的便是歷史。所以說,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是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人格、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重要選擇。
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1.樹立正確的觀念。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社會,也離不開歷史,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為了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必須通過歷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在社會中,人的觀念主要分為三種: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三種觀念都是人類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實踐總結(jié)出來的,學生可以通過對中國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現(xiàn)代史進行初步的了解,再經(jīng)過世界的歷史發(fā)展史進行深化,最后在世界歷史的學習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逐漸培養(yǎng)對歷史遺留產(chǎn)物的珍貴情感,肯定自我,追求自由,不斷培養(yǎng)出人文精神。
2.高中生生活的需要。
高中生經(jīng)過小學啟蒙教育和中學的深化教育,已經(jīng)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在十幾年的生活感受中,已經(jīng)逐漸的融入社會生活,并熱切的希望了解這個社會,了解這個世界,在一些新聞事件或家庭與學校的生活中,總是想表達自己的看法,對于歷史也有較大的好奇心。順應高中生心理的發(fā)展特點,進行高中歷史的教授,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了高中生生活的需要。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幾點建議
1.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科學意識。
人文主義精神強調(diào)以人為核心,這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不謀而合,在歷史教學中為了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首先教師要嚴格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尊重學生主體,以學生為本,開展教學活動。這一點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通過開展探究性的學習來加以體現(xiàn)。在歷史學習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的觀點和看法,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歷史的真相,鼓勵學生以探索的精神去學習歷史。通過這種探究式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始終保持較高的積極性,同時其求真、求是的科學精神也會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例如在學習“五四愛國運動”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將整個運動的歷史背景和事件過程展示給學生,通過珍貴照片的展示讓學生感受當時民族的危亡和學生愛國的激情和救國的志向。然后將五四愛國運動為何被稱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教材內(nèi)容的閱讀和課外材料的參考來解答這一問題,在搜集課內(nèi)外歷史材料的同時,學生慢慢懂得如何去甄別和分析歷史資料,搜集能夠支持自己歷史觀點的佐證。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之下,學生慢慢掌握了通過自己對于歷史資料的搜集和整理來論證自己認為正確的歷史觀點,培養(yǎng)了學生求真、求是的科學意識,并且在一次次歷史真相的探究中,學生感受到歷史的沉重,也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和精深,為其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奠定了一個有力的基礎。
2.采取人文化教學模式。
人文化教學模式,就是指教師要根據(jù)教學任務和計劃,適當?shù)貙φn堂上所應呈現(xiàn)的內(nèi)容進行一定程度的調(diào)整,而這個過程就是展開人文化教學模式的過程。舉例來說,針對如何“中國如何應對經(jīng)濟全球化”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設計成辯論會的模式,就“中國加入世貿(mào)組織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來展開辯論。通過各自的辯論闡述,學生可以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認識到經(jīng)濟全球化既帶來了機遇也伴隨著挑戰(zhàn),但是經(jīng)濟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我們只能順應潮流,趨利避害,積極迎接挑戰(zhàn)。針對“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這一專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開展問卷調(diào)查,親自去感受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具體變化,并在后期整理調(diào)查報告的過程中再次感受到“時代變遷就在身邊”。針對《卓爾不群的雅典》一課,可以設計為角色體驗活動,讓學生回到伯里克利執(zhí)政時期,作為雅典公民,感受雅典的民主政治。由于高中歷史課程中不同章節(jié)各有其輕重,這就要求教師要針對不同課程的內(nèi)容挖掘出不同的人文信息,有側(cè)重點地突出對人文精神的講解和培養(yǎng),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3.發(fā)掘歷史材,確立講述的人文重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素材,或進行知識拓展,對學生進行激勵、感染和影響,滋潤和震撼學生的心靈。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的教學中,我們要突出對學生進行民族自豪和自信感、愛國主義情感。要通過中國人民百年以來不屈不撓、再接再勵的英勇斗爭,先進人物不少的濟世圖存的主張,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我們要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進行實事求是的褒揚,充分肯定它們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影響,從而為學生樹立公民意識、民主法制意識掃清障礙。
要想實現(xiàn)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絕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功的事情。它需要教師從深層次上挖掘人文化資源,采取人文化的教學模式,形成人文化評價。同時,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不僅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引導,更需要學生的全力配合,只有結(jié)合師生雙向的力量,才能更好地致力于人文精神培養(yǎng)平臺的搭建,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梁月芬,淺論高中歷史教學與弘揚人文主義精神教育[J],才智2012(2).
[2]史海燕、周晴,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J],教育2010(20).
[3]閆武倫,淺談高中歷史課堂滲透人文教育的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