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碧琳
何為語文意識?百度網(wǎng)上的解釋是“言語本身的價值存在”,需要從語境、整體等關(guān)系中反復(fù)審視、掂量、咀嚼、玩味。由此可見,語文有著悅耳的聲響、美麗的色彩、誘人的味道、溫柔的觸覺和適宜的溫度。應(yīng)該在追求語文的“言”和“意”高度統(tǒng)一的過程中,營造自由活潑的氛圍,吸引學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從而構(gòu)建靈動而有趣味的語文課堂。
一、“學”得歡暢,牧養(yǎng)更自在
讓學生自主學習是教學的本質(zhì),其中體現(xiàn)著對學生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的關(guān)注,體現(xiàn)著教師轉(zhuǎn)變教學理念與方法的自覺與自信。教師主動移位,給學生騰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自我探知與主動實踐中積淀深厚的知識感知,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學生真正愛上語文,為他們的親自實踐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為他們的自由成長和個性發(fā)展提供廣袤的天地。
語文教學的根本立場應(yīng)該是“學生”,從學生出發(f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從怎樣讀、寫什么出發(fā),給他們提供豐富的“料場”。如在蘇教版(下同)八年級下冊《白楊禮贊》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的特征,我要求學生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查閱白楊樹的生長習性、生長環(huán)境和生長特征等資料,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一定的印象。以這樣的感性認知為出發(fā)點,讓學生發(fā)揮想象:作者贊美白楊樹,是出于怎樣的用心?讓學生去思考其與北方農(nóng)民的相似點,找出彼此之間“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的共同點,讓學生在融會貫通的過程中理解課文“象征”(托物言志)手法的運用。
成長需要光合作用,離不開水和陽光。語文教學應(yīng)該以尊重學生的生命價值和尊嚴為出發(fā)點,給學生的語言成長提供廣闊、自由的空間,在自然狀態(tài)下順應(yīng)其發(fā)展,將課堂打造成“學堂”與“賣場”,讓學生在生態(tài)化的課堂上大膽探索和熱烈追求,這便是真正的“牧養(yǎng)”,學生學得輕松、歡暢。
二、“導”得無痕,憤悱更有效
不讓每一名學生掉隊,這是語文課程標準首要遵循的原則。教師站在學生身后,多駐足觀看和適時點撥,讓他們在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過程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更能夠使課堂教學產(chǎn)生親密無間和怡然自得的狀態(tài),讓學生不再為空白“絞盡腦汁”。
如在七年級下冊《松鼠》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松鼠的認知缺少一定的體驗,特別是在說明表達順序安排時缺少一定的邏輯思維和語言感知能力。我則有意給學生提供一幅松鼠的照片,讓學生從松鼠毛茸茸的尾巴、有神的雙眼、豎著的雙耳以及小巧的四個爪子中列出說明的順序與重點,讓學生有自己的感思。通過這樣的引導,能夠使得學生跳出教材的思維定式,讓他們在不斷梳理知識要點和主動查閱的過程中探尋到更多破解對策和方法,讓他們的自我質(zhì)疑更有意義。
多關(guān)注學生的“不能為之”,正確認識他們的“空白”、認知時的“盲點”以及表達時的“語塞”,讓他們在毫無保留的過程中將其暴露出來,幫助他們在主動顯現(xiàn)中深化理解感知,這樣更利于教師有效調(diào)整教學策略。時刻洞察學生在學習中的不足,多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搭把手,讓他們在虛心接受意見的過程中探究出所以然,幫助他們形成更多的科學應(yīng)對策略方法,這將有利于他們加深理解。
三、“生”得新穎,過程更深刻
語文教學要想達到“言意共生”的最高境界,需要學生在準確理解文本和把握意象的過程中宕開一面,有更多的奇思妙招,讓文本更有人文性和理性色彩。從這一過程中指導學生主動探究生成,有利于學生在總結(jié)反思中獲得深刻感知。
讓學生有七嘴八舌的討論機會,讓他們在主動探知求解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與眾不同,更能夠使得學生獲得豐富感知。多鼓勵學生帶著好奇心和新鮮感探讀文本,讓他們在讀出個性和發(fā)現(xiàn)不同的過程中生成語感,更利于他們在開闊視野和發(fā)散思維的過程中獲得深刻體驗,讓他們的認知更有深度和廣度。跳出教師的定式指導、教參的教條評述、前人的過度解讀等框框,讓學生能夠有屬于自己的學習認知的安全空間,更能使得語言學習認知的生成富有亮度,更能夠打動學生的學習好奇心。
總之,離開了生動,語文將是“死水一潭”;離開了活動,語文將是“死氣沉沉”。走出死記硬背的窠臼,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中找出自己的所缺、所需、所能,定會使得他們在生意盎然的課堂教學中獲得感思,積累豐富的體驗。圍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注重引導自學、引導探知、引導生成,更能使得學生不再局限于文本,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更為豐富的體驗感悟,滿足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四安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