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由《詩經·衛(wèi)風·淇奧》中的“綠竹”談及竹意象的文化內涵

2016-10-25 14:37:37王志芳
名作欣賞·中旬刊 2016年9期
關鍵詞:文化內涵

摘 要:《詩經·衛(wèi)風·淇奧》以“綠竹”起興盛贊衛(wèi)武公。竹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和很高的觀賞價值,審美評價與道德認同的契合構成了中國獨特的竹文化。竹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象征之一,其自然植物屬性和社會人文價值相交融,構成了竹意象文化內涵的豐富多彩。

關鍵詞:竹 竹意象 自然屬性 文化內涵

《詩經·衛(wèi)風·淇奧》以“綠竹”起興盛贊衛(wèi)武公,“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睔v代學者對此處的“綠竹”主要有兩種解釋。一種以毛《傳》為代表,認為:“綠,王芻也。竹,扁竹也?!雹倭硪环N則是以“綠竹為竹”,此解盛行于宋代以后,北宋王安石、程頤、蘇軾,南宋朱熹、范處義、呂祖謙等人持是論?,F(xiàn)當代學者以持“綠竹為竹”觀點者為多,如袁梅、高亨、錢鍾書等先生。筆者從“綠竹為竹”解,衛(wèi)國多君子,衛(wèi)武公是衛(wèi)國君子的典范,《淇奧》以竹興高潔,借竹顯君子,使得竹與君子兩相輝映,竹與君子相得益彰。

我國先民對竹的記載很早,可追溯至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在仰韶文化遺存的刻畫符號和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已見有象形的“竹”字,甲骨文中有“竹”字頭的“”“”等字。中國開發(fā)利用竹資源比較早,在原始文化遺址中能夠看到一些用竹遺跡,如出土于陜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和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的許多陶器的底部都留有竹編織物的印跡,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一批竹篾編織品,有簍、籮、籃、簸箕、席子等②,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有竹制排簫③,長沙楚墓出土有竹弓④,《尚書·顧命》記載當年周成王喪禮上使用的諸多器具中就有青竹皮織成的席子⑤。

竹對我國音律的起源產生過重要影響,周朝以后,竹被用來定音律,晉代稱音樂為“絲竹”,唐代把演奏樂器的藝人稱為竹人,從這些稱謂上也可以看出竹與樂之間的密切關系。殷周時期竹制樂器已經比較常見,如竽、筑、篪、籟、簫、笛、箏等,甲骨文中的“禽”也是指一種竹制樂器。在《詩經》詠及的六種吹奏樂器中,有五種由竹制成,即簫、管、龠、笙、篪。在隨縣戰(zhàn)國曾侯乙墓⑥、長沙西漢馬王堆墓等墓葬中出土了笛、篪、排簫、竽和竽律等大量竹制樂器⑦,竹制樂器甚得人們喜愛,竹制樂器發(fā)出的聲音非常美妙,被譽為天籟,其中竹笛之音,被喚作龍吟。

從以上考古發(fā)現(xiàn)和文獻記載可以了解到竹被用于人們生產、生活的諸多方面,竹的眾多用途中尤為重要的一個要算是記載文字、傳播文化,“著乎竹帛,傳乎后世”⑧。隨著人們對竹的不斷開發(fā)利用,竹的用途更加廣泛,遍布于人們的物質生產和精神文明的諸多領域。

竹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和很高的觀賞價值,審美評價與道德認同的契合構成了中國獨特的竹文化。竹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傳統(tǒng)意象,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象征之一,竹文化是其他民族感受中國文化的一個門戶。何明先生在《中國竹文化小史》中理出了我國古代竹文化的產生、發(fā)展歷程,他指出我國的竹文化濫觴于原始社會, 確立于夏商至兩漢時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以充分發(fā)展,竹文化在唐宋時期得以豐富與完善,又于元明清時期被繼續(xù)推進。⑨及至于今時,竹文化更進一步長足發(fā)展,成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典型形象之一。

某些自然物象之所以成為意象,是基于人們不是單純地以物象觀之,不僅止于嗅睿拈香、朝游暮戲,更在此基礎上觀其形、觸其類、品其質,賦予其更深廣的文化特質,《淇奧》于眾卉之中獨取綠竹,竹以其獨特的品性成為一個典型的審美對象。源于觀察、體驗的多角度,文人雅士給竹以種種美好的別稱以表示敬重之意和喜愛之情,如:

青玉:竹色青如玉,故稱。唐白居易《秋霖即事聯(lián)句》:“竹沾青玉潤,荷滴白珠圓。”⑩

寒玉:竹清冷如玉,故稱。唐雍陶《韋處士郊居》:“門外晚晴秋色老,萬條寒玉一溪煙?!眥11}

玉干:竹干青綠,如同碧玉,故稱。唐盧綸《顏侍御廳叢篁詠送薛存誠》:“玉干百余莖,生君此堂側?!眥12}

玉管:竹中空,色如碧玉,故稱。唐韓琮《風》:“涼飛玉管來秦甸,暗裹花枝入楚宮。”{13}

青嵐帚:以竹形如長帚,故稱。唐陳陶《竹》:“青嵐帚亞思吾祖,綠潤偏多憶蔡邕?!眥14}

玉槊:竹挺直如長矛,故稱。宋蘇軾《佛日山榮長老方丈》五絕之二:“千株玉槊攙云立,一穗珠旎落鏡寒?!眥15}

此外,竹又被稱為綠卿、此君、綠玉君、竹君、抱節(jié)君、青士等。

中國文化與大自然關系密切,常借自然物性來闡幽發(fā)微,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如玉文化、竹文化等。在早期的文獻中,竹已非普通的自然生物,它的高清雅致在先秦時期已被充分肯定,《莊子·秋水》:“夫,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眥16}是鳳凰一類的鳥,“練實”即是竹實。將竹與百鳥之王鳳凰并置,言鳳凰“非練實不食”,可見出竹的卓異地位,同時表現(xiàn)了一種高遠的期待,表達了一種高遠的人生理想和不凡的人生價值。類似的記載還見于《韓詩外傳》,“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眥17}《禮記·禮器》將人的修為與竹的形態(tài)連類相譬,“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18}真是一物之情,關乎人生要義。

竹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心理,竹文化首先源于人們生活的需要,隨著人們對竹認識的不斷深入,人與竹的關系逐漸深化,竹的文化內涵得以豐富和充實?!朵繆W》中的詩句描摹出竹的部分特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瞻彼淇奧,綠竹青青”“瞻彼淇奧,綠竹如簀”。生長在淇水之畔的綠竹外形優(yōu)美,顏色清新,叢生茂密。人們屬意于竹的生長特征和形體屬性,將這些內質、外形主觀化,將人情、人性、人格向自然物投射,竹的自然植物屬性和社會人文價值相交融,構成了竹意象內涵的豐富多彩:其一,成竹秀麗,幼筍鮮美。竹之形修干長條,蒼翠清麗,其清新的色澤和優(yōu)美的形姿,足令人陶情冶性,心曠神怡。人們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竹筍的食用價值,將其作為可口的佐餐佳肴。其二,外體有節(jié),內里虛空。世人常贊竹:“未出土時先有節(jié),到凌云處更虛心?!碧撔?、有節(jié)、堅韌等文化內涵的附加是在竹中空、分節(jié)、常青等自然屬性基礎上的情感寄托與價值取向。“節(jié)”的本義就是指竹節(jié),先秦時期,人們把“節(jié)”和堅硬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將竹引入人格美的范疇。其三,根深蒂固,生命力強。《說文》釋竹為“冬生草也”{19},許慎之意蓋非僅言竹生長于冬季,而是著眼于竹在冬季仍然表現(xiàn)出郁郁生機;竹屬草本,是四季常綠之草,不類其他的一些草本植物常四時榮枯,竹乃經霜不凋,歷冬不枯,數(shù)十歲不易,其形柔弱,其質堅韌,夏不畏暑,冬不避寒,是生命力旺盛的體現(xiàn),因而又被作為吉祥的象征。人生韶華易逝,而翠竹生命常葆,不似那些花開隨謝、葉發(fā)終落之草木往往容易引發(fā)人們無限的留戀、感慨和惋惜。其四,生長迅速,繁殖力強。竹由筍至成竹生長速度很快,俗語有言:“清明爆半筍,谷雨成半林?!狈N族繁衍、生命延續(xù)是人們特別關注的事,先民非常注重通過增加人口以增強生產力,提高生產水平。竹旺盛的生命力和超強的繁殖力這一生長特性正與人們對生命的延續(xù)要求相符。

從審美角度來講,竹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其色澤、姿態(tài)、音韻、光影、意境……可謂無處不美,竹色、竹形、竹味、竹韻、竹情、竹性、竹理……諸多方面與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相同、相通,與生命觀照和人生體驗相同、相通,人們給予竹以特別的關注、特別的喜愛,竹生于山間水畔,為自然界佐靜添幽,為人生增情助趣。

人們賦予竹的這些文化內涵大多是把竹作為倫理觀念、道德標準的載體,并以此指導和影響人們的某些觀念和行為。竹意象的文化內涵滲透了人們豐富的生活經驗、深刻的處世哲理和獨特的生存理念,取法自然之竹,比附人生義理,是一種以自然比德、托物寄德的審美意識,是一個通過客觀的物體把抽象的審美標準、人格操守、道德實踐形象化的過程。以自然外物之形得內心義理之趣,是一種精神意趣,是人與自然契合的一種表現(xiàn),是一個由觀感愉悅到道德實踐的精神享受過程。竹意象便是自然美與道德美的融合,自然美與人文美的結合。竹形、質俱佳,以不俗、不凡、不驕、不弱之性深居人們內心深處,其象征、喻義被用得明朗、深致,人們對竹親近、感知、欣賞,以致充滿好感和美感,對自然物的觀照過程同時也是生命啟迪和審美享受過程。通過竹意象的文化內涵,可以從一個角度了解中華民族的民族特性和人文精神。清代書畫家鄭燮可謂深味幽竹之真趣:“十笏茅齋,一方天井,修竹數(shù)竿,石筍數(shù)尺,其地無多,其費也無多也。而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閑中悶中有伴,其唯我愛竹石,即竹石亦愛我也?!眥20}(《竹石》)在明倪謙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竹的多重象征意義,“吾之愛夫竹,以其有德也。彼其群而不黨,直而不撓,虛乎有容,潔然自高,溪壑幽閑足以遂其性,霜雪嚴寒不能變其操,此子猷所以一日不可無,而七賢、六逸恒于是乎游遨也?!眥21}

竹的實用性和審美性皆異常突出,我國竹資源豐富,竹文化深厚,竹的蹤跡和烙印在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中處處可見,是人們生產實踐和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竹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人們常將竹與君子、與神龍、與圖騰崇拜、與仙道佛釋、與隱者高士、與祛病療疾、與民間習俗等聯(lián)系在一起。

竹與君子。竹因喻指精深,情韻別致,遂成為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良伴佳侶,他們樂于出沒山間,游于竹林,愿有竹形常伴,竹影長隨。世人將君子與竹相比附,深以為友,希望能夠朝與竹游、暮與竹伴,白居易甚解竹意,甚得竹趣,他總結了竹具有“本固”“性直”“心空”和“節(jié)貞”等特性, 認為這些特性都是君子應該具有的品性,因為人們賦予了竹濃厚的主觀色彩,使竹成為有德行的君子象征。王徽之的“何可一日無此君”{22}之嘆與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之感,皆有因有由,人們都是借助竹意象表達自己對生活和生命的感受、理解與感悟,體現(xiàn)了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命認知。

竹與神龍。在人類的原始思維中,常把外觀相似的不同事物和現(xiàn)象看作是同一種東西,將竹與龍聯(lián)系在一起即屬此類。就身形而言,人們將竹與龍相連類,令竹具有了一定的神秘性。王立、蘇敏對竹意象的神話原型予以細致考察,發(fā)現(xiàn)在許多涉及神秘意趣的語境中,竹與龍都呈現(xiàn)出類似的神格品味,也就是說竹具有龍性。{23}這兩者相連自有淵源,龍和青嫩的幼竹同列于震卦的取象中,“震為雷、為龍……為蒼竹?!眥24}(《周易·說卦傳》)竹筍()被直呼為龍孫,由于細長形體的相似性,竹被作為了龍的一種植物的簡化形式,人們有時也會向竹林神祈降甘霖,人們祭龍神和祭竹林神在求雨這一愿望上是相通的。

竹與圖騰崇拜。圖騰是指被先民認定為自己族群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的標志和象征的某些自然界或者神話傳說中的動物或者植物,何坦野先生在《中國先民植物圖騰之考釋》中指出彝族、傈僳族、摩梭族、夜郎族、布依族、苗族等民族都存在竹圖騰崇拜。{25}以竹為姓氏緣起較早,甲骨卜辭中能見到關竹氏的活動。

竹與仙道佛釋的不解之緣。竹是道教中的靈物仙體,具備送子和延壽的功能,人們往往將竹強大的繁殖能力與人類祈求子嗣、延年益壽結合在一起。道教故事常見竹杖化人、竹杖化龍等故事,如《后漢書·方術列傳》記敘費長房欲離家求道,而顧家人為憂,仙人以竹為替身讓其家人寬懷。{26}竹又是佛界的清影潔形,在此,竹被作為佛教教義的象征。佛教故事中的諸多神佛修行處多有竹林,現(xiàn)實生活中諸多寺廟周圍多見翠竹環(huán)繞,“青青翠竹,盡為法身?!痹诜鸾绦叛鲋?,竹有著特殊的意義。

竹與隱者高士。竹在有些詩文曲詞中是清逸淡泊的高人、隱士的化身和象征,竹素來被有歸隱之志的文人雅士們當作嘯詠靜坐、彈琴對飲的佳侶良伴,如:魏時竹林七賢縱酒山陽,嘯歌竹林;唐時竹溪六逸酣飲徂徠,遨游竹溪。

竹與祛病療疾。有些神話傳說中的竹具有特別有效的祛病療疾功能,如托名漢東方朔的《神異經·南荒經》:“南方荒中有涕竹,長數(shù)百丈,圍三丈五六尺,厚八九寸,可以為船。其筍甘美,煮食之可以止創(chuàng)癘。”{27}竹子的葉、實、根及莖稈加工制成的竹茹、竹瀝等都是療疾效果顯著的藥用材料,竹黃、竹蓀也是治病良藥。我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東漢張仲景《傷寒論》《金匾要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都提到了竹的藥用價值和入藥方法:竹葉,味苦平,主咳道上氣,溢筋、惡瘍、殺小蟲;竹根,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竹汁,主風痙;竹實,通神明,輕身益氣。

竹與民間習俗。竹有借竹取吉、祈求生殖、驅煞辟邪、歸宗敬神等多重民俗意象,還具備媒介功能和堅貞不渝的愛情象征等符號意義。婚戀習俗中的竹意象有純潔、堅貞、多子等文化內涵。竹梅皆能忍冬凌寒,取義愛情堅貞、幸福久遠,因而產生了喜慶的“竹梅雙喜”吉祥圖案。竹與足音近,象征富足;取“竹子”的諧音“足子”,以求多子。在民間習俗中,人們對竹的特別喜愛體現(xiàn)的是人們對和平吉祥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竹以其獨特的風姿品性進入人們的審美視野和價值體系。竹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中的重要題材之一,在中唐時期已形成專門的繪畫門類,其后歷代都有很多喜歡畫竹的著名繪畫大師,如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瓚,明代的王紱、夏昶、徐謂,清代的石濤、鄭板橋、蒲華、吳昌碩等都鐘情于畫竹,并取得了非常高的藝術成就。

竹是我國古典園林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史載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從山西云岡引種竹子到咸陽,以美化上林苑。在眾多著名的園林中,所見則莫不桃李夏綠、竹柏冬青。

因竹具有堅貞人格和高雅情趣的價值比附,所以人們常將竹與旭日、細雨、滿月、斜陽、微雪、晚霞、清溪、綠苔、頑石、吹笛、琴音、鳥語、戲魚、清茶、詩畫等結合在一起,竹又與松、梅被并譽為“歲寒三友”,與梅、蘭、菊共稱為“四君子”,凡此種種,皆意趣自生,情趣盎然。

文人雅士往往通過妙文、丹青等種種藝術形式描摹竹的美姿秀質,在頌美竹的詩語畫言中表達對竹的喜愛,這實際上也是人們的情感、思維、觀念、價值的具象化表現(xiàn)。人們對竹形姿內質的觀照和認可,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對自身生命和社會生活的觀照和認可,是借竹的清幽之姿傳淡泊之志,以竹的虛節(jié)之質表高潔之情。中國竹文化以其深厚的內涵、獨特的魅力,影響著中國人的道德觀、審美觀,影響著中國的繪畫音樂、園林建筑、文學藝術、工藝美術、宗教民俗等諸多領域。竹給予了中華民族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重影響,是中華民族價值判斷的載體,是品格和情操的具體化,是抽象理念的形象化。自《淇奧》始,竹頻繁被吟詠,占盡風情。在這些美麗的詠竹詩章中,我們看到了詩人對美好的人生價值的肯定,對美好人格的尊崇,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是民族文化的積淀,是審美意識的成熟,即如朱光潛先生所分析的:“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對象里去,使本無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動?!眥28}從而把無情的事物有情化。世人對竹一往情深,著墨于竹,寄情于竹,真是竹即人,人即竹,亦竹亦人,兩相輝映。

就人格象征而言,竹的文化內涵隨時間的延展不斷遞增,至今日已是相對穩(wěn)定和持久,人們賦予了竹人格的比附意義、愛情的象征意義、宗教的指涉意義……通過竹承載主觀體驗,表達審美情趣,抒發(fā)人生感慨,傳遞理想抱負,描述藝術追求……使竹意象的文化內涵豐富而深遠。竹意象標示的是人們對竹了解的全面性和觀照的人文性。竹意象是具有無限生機與活力的中國文學意象的典型代表,是人們精心選擇的一個最佳象征體。

{1} 《毛詩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21頁。

② 《吳興錢山漾遺址第一、二次發(fā)掘報告》,《考古學報》1960年第2期。

③⑥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79年第7期。

④ 《長沙楚墓發(fā)掘報告》,《湖南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

⑤ 《尚書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39頁。

⑦ 《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74年第7期。

⑧ (戰(zhàn)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頁。

⑨ 何明:《中國竹文化小史》,《尋根》1999年第2期。

⑩{11}{12}{13}{14} (清)彭定求等:《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8898頁,第5920頁,第3134頁,第6549頁,第8489頁。

{15} 《蘇東坡全集》,中國書店1986年版,第85頁。

{16}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42頁。

{17} (漢)韓嬰撰,許維校釋:《韓詩外傳集釋》,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9頁。

{18} 《禮記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430頁。

{19} (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95頁。

{20} 《鄭板橋文集》,齊魯書社1985年版,第223頁。

{21} (明)倪謙:《倪文僖集》卷一,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版。

{2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華書局諸子集成本》,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97頁。

{23} 王立、蘇敏:《古典文學中竹意象的神話原型尋秘》,《大連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24} 《周易正義》,《阮刻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95頁。

{25} 何坦野:《中國先民植物圖騰之考釋》,《邯鄲師專學報》2004年第2期。

{26} 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743頁。

{27} (漢)東方朔:《神異經》,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版。

{28} 朱光潛:《談美書簡》,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頁。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詩經》邶風、風、衛(wèi)風地域文化生態(tài)考論”(項目編號:14WXJ13)

作 者:王志芳,博士,濱州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山東省黃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基地兼職研究人員,研究方向:先秦文學。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歡
文化內涵
英漢數(shù)字的文化內涵差異分析
人間(2016年30期)2016-12-03 23:07:47
淺議英漢色彩詞匯的文化內涵異同
現(xiàn)代中國歌劇表演的藝術形式與價值體現(xiàn)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18:55
廣西賀州過山瑤尖頭頭飾藝術特征及文化內涵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5:46:16
淺議蛙崇拜及其文化內涵
大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52:15
對中國傳統(tǒng)錫工藝傳承的思考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7:10:58
對太極拳雙語教學中教學技巧的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48:48
墨江哈尼族扭鼓舞的文化差異性研究
淺談對傳統(tǒng)紫砂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塔河县| 大足县| 十堰市| 宁晋县| 西宁市| 达拉特旗| 鄂托克旗| 苍溪县| 定南县| 保亭| 保靖县| 顺义区| 宝山区| 德庆县| 夹江县| 桐梓县| 类乌齐县| 贡山| 二手房| 依兰县| 新化县| 原阳县| 柏乡县| 仁怀市| 孟州市| 西丰县| 丽水市| 长阳| 兴文县| 昌平区| 黎川县| 元氏县| 桂平市| 宕昌县| 隆回县| 敖汉旗| 德清县| 平江县| 贵溪市| 福州市| 屯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