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大家成天都泡在微信和微博里,我們很欣慰你沒有忘記老朋友:《汽車之友》雜志。
如果你在汽車方面有任何疑問,歡迎你與雜志編輯們?nèi)〉寐?lián)系。我們的宗旨是:來信不拒,有問必答。
你可以在新浪微博@任何一位編輯,也可以在《汽車之友》微信公眾號留言,還可以發(fā)郵件給我們:iask@autofan.com.cn,甚至手寫書信至:北京市豐臺區(qū)南四環(huán)西路128號諾德中心2號樓17層 編輯部收
客車的車身結構
老編們好!最近出去玩,坐了一次長途客車,車型是青年尼奧普蘭,體驗蠻不錯的,車速跑得很快,車廂里也很安靜。很好奇,現(xiàn)在的大客車都是什么車身結構呢?一想到新聞報道說臺灣的大巴車組裝的居多,穩(wěn)定性很差,所以經(jīng)常翻車,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彈跳3下
這年頭,與商用車有關的問題是少之又少啊,所以我們大家都應該好好珍惜這樣的機會,不是嗎?好了,言歸正傳吧,借這個機會,我們好好聊聊公路巴士的車身結構。
如今這個時代,汽車技術在高速發(fā)展,客車當然也與以前截然不同了,事實上從1993年合肥淝河汽車制造廠(HFF)引入塞特拉的全承載式車身技術開始,國內(nèi)的客車制造業(yè)算是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技術革新,是一次從落后的作坊式生產(chǎn)模式向流水線作業(yè)進階的過程。
90年代以前,國內(nèi)的客車制造商基本奉行的還是卡車底盤加客車上裝的生產(chǎn)模式,那時候的高檔旅游客車屈指可數(shù),基本都是日本路線,像沈飛引入的日野客車技術都屬于標桿。而像那時候的公交客車更慘,大部分還是一如既往地使用一汽解放或者二汽東風的底盤,扣上一個簡陋的外殼,然后就成為了全國各地老百姓上下班的日常交通工具。這樣的體驗,相信對于許多80后來說記憶猶新,這樣的客車震動大、噪音大、動力弱,舒適性也相當差。只是那個時候物質(zhì)生活并不豐富,所以大家甚至樂此不疲。
客車像轎車一樣使用承載式車身技術始于上世紀50年代,德國人凱斯鮑爾創(chuàng)立的客車公司召集了一幫飛機工程師,利用設計飛機骨架的方式打造出了車身底盤一體化的承載式客車,而那時候凱斯鮑爾客車也更名為了Setra塞特拉。承載式客車的優(yōu)勢不言而喻:車身整體強度更高,側翻抗扭曲強度可以提高3-6倍,車體骨架的重量可以降低15%左右,這樣一來整車的操控性就可以得到改善,而且結構優(yōu)化之后還能提高碰撞安全性,提高燃油經(jīng)濟性、NVH等等。所以從塞特拉之后,歐洲的眾多客車制造商,諸如MAN、Vanhool還有沃爾沃、伊利薩爾等都投入到了承載式客車的制造行列。
其實客車采用承載式車身也可以使用乘用車的模塊化概念,也就是說把前門乘客踏步和駕駛室區(qū)域、前橋、后橋、中部封閉桁架車廂以及發(fā)動機分為五大模塊,根據(jù)車身長度、行禮廂高度進行隨意調(diào)節(jié),這樣的設計概念比傳統(tǒng)非承載式車身的客車在設計制造環(huán)節(jié)要更加高效。
像臺灣的客車(游覽車)為什么會頻繁發(fā)生翻車事故呢,主要還是因為臺灣市場體量小,客車制造技術還停留在組裝階段——大部分都是非承載式車身結構,只有一小部分是來自韓國大宇的整車。如果你經(jīng)??搓P于臺灣的新聞,就會發(fā)現(xiàn)對岸的客車都比較花哨,而且車身高度很高,如此一來對于行駛在中部山脈的山路上,操控性就會變差,如果操作不當很容易發(fā)生事故。
印度人喜歡什么車
突然很好奇,同為金磚國家的印度喜歡什么樣的車?和咱們國內(nèi)一樣是SUV嗎?之前看過雜志對巴西汽車銷售狀況的分析報道,受益匪淺,但好像沒有對印度汽車市場的報道。希望編輯能解答一下,多謝啦!
——老K駕車游天下
很抱歉,最近我們的確是對海外的汽車市場關注較少,在2015年我們做過關于巴西汽車銷售狀況的報道,信息顯示巴西人還是更偏重轎車產(chǎn)品。其實和巴西一樣,印度人的喜好也差不多,因為收入并不是太高,所以物美價廉的轎車產(chǎn)品更受當?shù)厝擞H睞。按照慣例,我們采取上一年的銷售數(shù)據(jù)來分析,也就是2015年全年的銷量,這很能說明問題了。
在2015年里,印度市場銷量第一的車型是馬魯?shù)倥c鈴木合資生產(chǎn)的Alto奧拓,過去一年里賣掉了272096輛;第二名還是鈴木的車,Swift雨燕三廂版DZire,賣掉了236038輛;第三名依舊是鈴木的車,Swift雨燕,賣掉了206924輛。所以從前三名的狀況我們大致可以摸到一些脈絡,比如說都是轎車產(chǎn)品,而且是單一的鈴木品牌,最重要的是這些車都足夠便宜。拿Alto來說,售價大概在25萬印度盧比左右,換算成人民幣也就2.5萬元,即便是尺寸大一級別的DZire和Swift,價格也不過40-50萬盧比,換算成人民幣也就是4-5萬元的入門級車,和自主車價格相當。
如果一定要在印度的銷量榜單里找一找SUV的身影,其實也會有一些收獲,比如馬恒達的Bolero、Scorpio,還有福特翼搏、現(xiàn)代ix25都是前20名暢銷車,但是這類車的全年銷量都沒有突破10萬臺大關,像馬恒達Bolero這款車還算比較暢銷,其最高售價也不過75.7萬盧比,換算成人民幣不到8萬元。要知道,咱們國內(nèi)目前暢銷的哈弗H6其售價可是集中在9-16萬元區(qū)間的。當然,車價便宜也要看印度人的收入,年收入在20-30萬盧比是大多數(shù),而這部分人買車并不算太容易,所以如此一來廉價車就成為了印度國民的首選。
其實在印度,還有一類車比較受歡迎,那就是MPV車型,或者說叫Crossover。比如豐田的Innova,還有雪佛蘭Tavera,都是建立在皮卡基礎上的車型,Innova是Hilux的變身,而Tavera則是五十鈴Crosswind的換標,這兩款車分別賣了60529輛和11320輛。另一款頗受歡迎的車型則是鈴木的Ertiga,它在2015年賣了60194輛,是屬于Swift的分支車型,共享平臺,但是車身經(jīng)過加長以及重新設計,車內(nèi)布置了七個座位。畢竟印度人口也是眾多,所以出行方面一臺車擁有多個座位還是較有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