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恣嫻
【摘 要】《三國演義》要解決的是有志于天下者應(yīng)該如何做的問題,它給出了王天下的政治良方——“三本”思想,以民心、人才、戰(zhàn)略為本。并且,為明君賢臣良將樹立了典范榜樣。羅貫中的“仁義”思想使得《三國演義》實中有虛,改變了歷史上劉備的形象。
【關(guān)鍵詞】三國演義;羅貫中;三本思想;仁義
中圖分類號:I207.4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279-01
一、《三國演義》的政治理想
(一)“三本”思想
《三國演義》是說給“有志圖王”者聽的英雄史詩,對明君賢臣良將提出了相應(yīng)的要求。它宣揚“忠義”思想,崇尚忠義是它對臣民人格提出的要求。除此之外,它還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價值,在于宣揚一種“三本思想”:民心為立國之本,人才為興邦之本,戰(zhàn)略為成敗之本。[1]也就是說,《三國演義》對君主提出了以民心、人才、戰(zhàn)略為本的要求,對臣民提出了忠義的要求。
首先是民心問題,“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曹操深知民心的重要性,王霸相濟,殘忍與仁愛并存。他可以草木不留,“盡殺徐州所轄之民,并四下郡縣百姓”,也會下令“如有下鄉(xiāng)殺人家雞犬者,如殺人之罪”。而真正以民為本的是劉備,他以“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為宗旨信條。劉備初作安喜縣尉,“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在徐州時,深為百姓擁戴。在新野,百姓歌曰“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敗走江陵,百姓十萬相隨,劉備寧可被曹軍追上,也不拋棄百姓。其仁厚也若此,故民心歸附。
其次是人才問題,能否知人善任,用者不疑,是一方軍事力量能否強大的重要因素。袁紹“空留俊杰三千客,謾有英雄百萬兵”,不能用才,只強盛得一時。曹操招賢納士,知人善察,但他生性多疑,力統(tǒng)懾服,而非真誠以待。真正做到知人善任的是劉備,結(jié)義關(guān)羽、張飛,相惜趙云,更是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既得諸葛,如魚得水,言聽計從,完全信賴。明君賢相良臣,上下一心,故而能敗曹操,得荊州,取西川,把蜀漢事業(yè)迅速推向高峰。最后,戰(zhàn)略為成敗之本,是興衰強弱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因為有智謀,才會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役。袁紹尚力,“雖強必若”;曹操尚智,“雖弱必強”,官渡之戰(zhàn)即是如此。
(二)理想典范
既然《三國演義》要解決的是有志于天下者應(yīng)該如何做的問題,除了給出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三本思想”外,自然會為他們樹立典范榜樣。以這些典范的實踐,來給出示范,同時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來影響有志于天下者和社會大眾。劉備是“仁君”的典范,他施行仁政,愛民如子,與民同甘共苦。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待人以寬。諸葛亮是“賢臣”的典范,他足智多謀,明察天下大勢,運籌帷幄。“奉命于危難之間”,為報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最可貴的是他有統(tǒng)一天下的壯志與智謀,卻沒有個人野心,忠心輔佐劉氏。關(guān)羽是“良將”的典范,他義薄云天,重承諾,與兄弟共患難。身在曹營,不忘舊情,千里單騎,報主志堅。
二、羅貫中的“仁義”思想
《三國演義》“體現(xiàn)著現(xiàn)實和理想的結(jié)合,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jié)合”[2],是“七分真實,三分虛構(gòu)”,這“三分虛構(gòu)”里便有作者個人思想傾向和創(chuàng)作個性。《三國演義》與真實的歷史和之前的三國作品相比較的不同之處,也就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個性。這些不同和改動,正是羅貫中的個人之“心”的流露。
《三國演義》塑造了以某種道德品質(zhì)為基本特征的人物形象,劉備是仁絕,諸葛亮是智絕,關(guān)羽是義絕,曹操是奸絕。通過這種絕好與絕壞式的極端,來展現(xiàn)作者的贊揚與批評,突顯作者的愛憎喜惡。其中改動最大,著墨最多的當屬劉備。歷史中或者前代的作品中,劉備是一位平庸的君主,他戎馬倥傯,基本沒有真正的固定領(lǐng)土,也沒有足夠的時間讓他施行仁義主張。他同曹操一樣,也是個心懷詭詐,不守信用之人,教殺呂布,奪劉璋益州。劉備對阻礙自己稱王的從不手軟,降職或處死。劉備不善用兵,缺乏軍事才能。據(jù)統(tǒng)計劉備參與的戰(zhàn)爭有25次,其中失敗16次,成功僅9次。他不善分析形勢,易被感情左右。與孫尚香完婚后,曾在江東樂不思蜀。關(guān)羽被殺后,錯誤估計形式,為小義而損大義。三國鼎立,蜀漢先亡,劉備應(yīng)當承擔一定責任。而作者完全將劉備“德君”化,“以德及人”是他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作者編造宗族世譜,抬高劉備身世。變假為真,篡改史實。虛構(gòu)戰(zhàn)役,夸大戰(zhàn)功,雖敗猶榮。特別是增加了對劉備哭和眼淚的改動,塑造了一個任絕的德君形象。對劉備形象的改造,與作者的“仁義”思想和對明君的渴慕緊密相關(guān)。“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的君道觀,《三國演義》曾先后六次借五人之口侃侃而言之,可見羅貫中對這一君道觀是如何傾心。[3]謳歌“仁義”之心,贊美“仁義”之舉,頌揚“仁義”之人,而悵然于天道不公,蜀漢未有天下,這是羅貫中創(chuàng)作個性的鮮明特點。
參考文獻:
[1]張錦池.論《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三本”思想[J].文學(xué)遺產(chǎn),1992年(02).
[2]張錦池.論《三國志演繹》的創(chuàng)作原則和人物描寫[J].明清小說研究,1993(01).
[3]張錦池.《水滸傳》三綱觀念識要[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