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轍
多年以來,有位朋友一再忠告我:你在鐵路工作,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膠濟鐵路,這條鐵路太重要、太值得研究了,它是晚清以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縮影。他還說:這么多年了,居然沒有人研究!也難怪,這種研究,不是你們鐵路人做不到。我深以為是。但一想到這項工作浩繁的工作量,所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就心存畏懼,一直沒有著手。當建勇把他的《圖說膠濟鐵路故事》送給我時,我很驚訝,同時心里落下一塊大石頭——建勇把朋友希望我做、但我沒有勇氣做的事做成了。
出于個人的喜好,我每到一地,喜歡搜集當?shù)氐氖分绢悤?。讀到當?shù)氐臍v史故事,就感覺到那里的天、地、空氣和人物,都生發(fā)出特有的氣息,不再是其他城鎮(zhèn)、山野、景區(qū)的復制品和暴發(fā)戶顯富的“杰作”。滄海桑田、風云變幻,有的留下些許遺存,有的連影像也難尋覓。而記載在歷冊中的人物和故事,卻是歷久彌新的文化。
人注重當下,是現(xiàn)實的利益的驅(qū)使,也屬正常。但僅注重當下,靈魂就不會有厚度、廣度。學習些歷史,至少等同于為思維加上廣角或長焦鏡頭,為存在提供諸多參照參謀。每個人的人生,都短暫而局限,如果不了解些歷史,就像乘悶罐車前行,就像根淺的植物。
認真讀了《圖說膠濟鐵路故事》,再走在膠濟線上,就如同穿行在陳列了豐富歷史故事的長廊。這是一部填補了地方和行業(yè)史空白的史冊。感覺這部書彌足珍貴,是因為具備了這樣幾個特點。首先是豐富的故事存儲。大到德國政府對膠東半島的垂涎,清王朝和地方官員與德國、日本的博弈,小到百姓與官府圍繞鐵路的紛爭,都以圖說形式囊括書中。德皇、李鴻章、袁世凱、孫中山等著名人物一一出臺;遺跡、史料紛紛亮相。第二是它的史料價值。所有的事件和人物言行都有出處、有證據(jù),真實性無可質(zhì)疑。第三是它的可讀性。歷史事件都曾經(jīng)是鮮活的,但寫鮮活了卻不容易。像《春秋》《三國志》那樣的史書,固然嚴謹嚴肅,但非專家學者讀起來就有嚼蠟之感;但像《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之類的小說,作者又過多地介入了評價和想象,作為文學固然經(jīng)典,但作為史實卻不能較真。建勇采用了圖說故事的方式,內(nèi)容是史實,構(gòu)思和行文使用了文學的手法,可讀性非常強,有些章節(jié)可以給兒童當故事來讀。因此,無論作為消閑讀物,還是作為研究的資料,都是非常好的文本。
與建勇是多年的老朋友。建勇總是笑容滿面,總是那么客氣隨和,總是那么容易相處。張揚、狂妄與自大從來與他無緣,眾人聚集的時候,他不僅不會當主角,而且常常被忽略。有相當?shù)牟艑W,又具備這樣的人格的人,十分少見和可貴。熟悉他的人都會對他非常尊重,因為他做事非常認真,無論在局報還是局電視臺工作,都完成過不少有分量的作品。我知道,喜歡歷史是一回事,做歷史研究是一回事,讓歷史事件從時間的塵封中鮮活地呈現(xiàn)出來又是一回事,非有沉潛的功夫不能有所建樹。輕松地翻閱這本書,我深知,作為作者的他絕不輕松。著書如同建設大廈,是龐雜的大工程。若說與建設大廈有所不同,那就是從設計到籌備建材到施工,都由一人來完成。他需要閱讀多少材料和書籍,跑多少路,留多少心,占有多少素材,才完成“建設材料”的準備工作。為完整、準確、生動地敘述一個事件,他需要耗費多少腦力和智慧,才使得大廈遠觀氣宇軒昂,近看一個窗扇甚至一個鉚釘都獨具匠心。甘苦自知。想想建勇為這部書的付出,腦海里就出現(xiàn)一幅畫面:在人跡罕至的地方,一個孤獨的身影在揮汗如雨地掘井。他就是要把深藏于地下的甘泉,化成為人世共用的資源。這部《圖說膠濟鐵路故事》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今后,無論過去多少年,不管是想了解膠濟鐵路的、想研究膠濟鐵路的,還是研究地方史、行業(yè)史的,都可由此登其堂而入其室。文學藝術(shù)家們,更可以任意使用其中素材,演義出生動的作品。
建勇做起事來非常像單純、樸實、勤勞的工匠,其實他絕非一般的工匠。他是有大情懷、大擔當?shù)?,這可從他的自序《歷史睡了,時間醒著》中管窺一二:
“追溯歷史,是為了觀照現(xiàn)在。歷史睡了,時間醒著?,F(xiàn)在的我們,常常因為走得太快,而忘了為什么出發(fā)。特別是在精神、文化層面,‘大拆未能‘大建;‘大破未能‘大立。當我們走得太快時,應該停下腳步,等一等自己的靈魂。靈魂的‘根在哪里?在歷史的深處?!?/p>
從事的是歷史發(fā)掘整理,成果是再現(xiàn)一條鐵路林林總總的往事,目標卻是靈魂和文化建設。若沒有大的心胸和巍峨的信念,料想也下不了研究的決心,也不會有持續(xù)數(shù)十年堅持研究創(chuàng)作的定力,也出不來這樣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