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暢
【摘 要】湯顯祖的詩歌題材設(shè)計范圍廣,蘊含內(nèi)容多樣化,但是整體來說,湯顯祖的詩歌遵從自然,倡導以詩歌來抒情,因此湯顯祖的詩歌呈現(xiàn)出寓情于景、情景妙和的藝術(shù)特點,以詩歌的形式對明代社會的各個層面做出了描繪。因此,從社會層面上看,湯顯祖的詩歌是當代社會現(xiàn)象的縮影。本文通過分析湯顯祖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特色,以期幫助讀者走進湯顯祖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湯顯祖詩歌的靈魂。
【關(guān)鍵詞】湯顯祖;詩歌;藝術(shù)特色
中圖分類號:I2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290-01
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是江西臨川人。湯顯祖生長在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了文學的熏陶,具有開闊的眼界。在擔任禮部祭司主事的過程中,湯顯祖目睹了官僚腐敗的現(xiàn)狀,大膽提出皇帝用人不當,被貶為徐聞典史,后就職于浙江遂昌縣。湯顯祖在遂昌當職的過程中,實行仁政,改善了遂昌民風,后因看透朝廷腐敗歸隱家鄉(xiāng)臨川,并開始了筆耕生涯,將自己的精力放在了戲劇和詩文的創(chuàng)作上。正因為湯顯祖經(jīng)歷了坎坷的人生,詩歌創(chuàng)作中才會擁有獨特的藝術(shù)特色。
一、虛實結(jié)合,感于世事
湯顯祖所處的明代,朝政已經(jīng)腐敗不堪,非常需要一場大型的整頓。湯顯祖上書《論輔臣科臣疏》,痛斥了輔臣科臣,盡管遭到了貶職,但是這種直言不諱的性格也充分體現(xiàn)在了湯顯祖的詩歌中。萬歷年間,浙江出現(xiàn)了嚴重的旱災(zāi),旱災(zāi)給當?shù)匕傩盏纳顜砹司薮蟮耐{,這時,湯顯祖已經(jīng)就職于南京,當他看到饑荒對百姓生活造成的壓迫,忍不住將這些慘狀用詩歌記錄了下來[1]。例如《疫》,詩歌一開始就對災(zāi)情做出了描寫,并采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災(zāi)情廟里的孤魂野鬼還是由于無法吃飽而日漸消瘦,更不用說那像河里的魚一樣多的尸體。而后,在詩歌的后半部分又采用了寫實的手法,對當前社會的不公平現(xiàn)象做出了抨擊,詩歌中說道:盡管由于自然災(zāi)害,百姓已經(jīng)飽受摧殘,但是上天似乎把精華的部分都留給了權(quán)貴子弟,有害之氣在百姓的身上縈繞不散。既真實地描寫出了當時的現(xiàn)狀,又反映出了作者所要抒發(fā)的情感:雖然天災(zāi)為百姓的生活帶來了磨難,但更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才是導致百姓被迫害到如此地步的罪魁禍首。
二、情景交融,以景抒情
湯顯祖的寫景詩歌也存在很高的文學價值,其詩歌中不僅有對美好景色的描繪,也有對自身心境的抒發(fā),是湯顯祖表達自己情懷的手段。由于湯顯祖在人生的不同時期擁有不同的心境,因此湯顯祖在詩歌中對景物的把握也存在不同的表現(xiàn)。如湯顯祖在被貶嶺南徐聞的過程中,盡管內(nèi)心十分不甘,且?guī)в袘嵟?,但是他并沒有將沉重郁悶的心情帶入到作品中,反而寫出了《九里》《曲江》這類短小清新的詩。以《九里》為例,“釣臺何用筑?吾自泛清波?!痹姼栝_頭便是描繪九里景色:連綿起伏的山,煙波沉沉,還有翠綠的山林,頗有景色這邊獨好的心境。在詩歌的后兩句,詩人認為根本不用建筑釣臺,泛舟在清波之上,更是逍遙自在,表達了湯顯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除此以外,湯顯祖在萬歷二十六年,由于看透了朝廷的腐敗統(tǒng)治,準備辭官歸隱。在這一過程中,湯顯祖也寫下了不少詩歌,如《題王逸人莊》,整首詩都是描繪悠然靜謐的風景:依山傍水的山莊、野草野花、天光云影,一切都是如此怡然自得。更難得的是,這里是一個富饒的魚米之鄉(xiāng),讓人忍不住想要長隱此地。湯顯祖這種對自然的向往的心情,與歸園田居心境相符合,字里行間都表現(xiàn)出了詩人熱愛自然的高尚情操。
三、語言樸素,情感真摯
湯顯祖詩歌辭藻并不華麗,主張語言樸素、通俗易懂,這也是其詩歌所具有的鮮明特色。湯顯祖在詩歌中喜歡以簡單的詞句表達清晰的情感,如詩歌《雁山迷路》中,整篇都是用簡單的語言描繪雁蕩山大龍湫的景色。湯顯祖在作此詩時說到:由于是第一次去雁蕩山,因此在行走的過程中迷了路,為了到大龍湫,作者詢問了采茶女,問采茶女還要走多久才到達大龍湫,采茶女回答:過了前面的剪刀峰就是大龍湫。湯顯祖利用詩歌簡單且形象地將大龍湫附近的地理環(huán)境表述了出來,即大龍湫位于前方的山澗之中[2]。這種問答式的詩歌方法,語言樸素,更利于讀者明白。另外,在湯顯祖的詩歌中,還有一部分是描寫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習慣,語言通俗,也融入了少數(shù)民族的風土民情。
綜上所述,湯顯祖一生撰寫了大量的詩文,其作品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湯顯祖詩歌中雖然采用了虛實結(jié)合的方式,但內(nèi)容還是較為獨立,并沒有因為虛實結(jié)合而導致內(nèi)容渙散。同時,湯顯祖詩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方式,雖然語言樸素簡單,但更能突出情感。
參考文獻:
[1]周衡.湯顯祖的《牡丹亭》與唐詩[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8(6):1223-1227.
[2]何曉琪.論湯顯祖《牡丹亭》之“雙線”藝術(shù)特色[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4,15(8):2-3.
作者簡介:
羅 暢(1990-),女,漢族,黑龍江牡丹江人,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