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種育種同行,助力農村小學教師成長
湘西東就村留守兒童美術夏令營暨蒲公英種子教師美育培訓工作坊活動開幕式合影
吳奎蓮老師苗族銀飾課程作品展示
“蒲公英行動”十多年前在湘西啟動,隨著國家對農村地區(qū)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農村地區(qū)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重視、對地域文化開發(fā)力度的加強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深入,“蒲公英行動”的種子以課題實驗方式,撒向了全國多個省、市、區(qū)并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2016年暑假,我與廣州美術學院、廣東番禺沙灣中小學美術老師一行,在鳳凰縣山江鎮(zhèn)東就村小學開展湘西留守兒童美術夏令營暨蒲公英種子教師美育培訓工作坊活動,探索在新的歷史時期“蒲公英行動”如何繼續(xù)。
早期在湘西參與“蒲公英行動”的老師們,已逐漸成長為資深種子教師。鳳凰縣臘爾山希望小學龍俊甲老師是“蒲公英行動”的第一批種子教師,他所在的學校是“蒲公英行動”的發(fā)源地,經(jīng)過十幾年的歷練,龍俊甲老師現(xiàn)已成為湘西州美術學科帶頭人、鳳凰縣唯一在崗的特級教師,先后榮獲“美術報年度十大人物”“運達鄉(xiāng)村教師獎”等榮譽稱號。鳳凰縣阿拉完小學龍林章老師,帶領三位非美術專業(yè)的教師汲取苗族文化,開發(fā)了《美麗的黛茍黛帕》《美麗的苗族花兜》《苗族圖案畫法》《虎頭鞋》《魚尾帽》《蔬果妙趣》等校本課程,所在美術教研室被評為“湖南省優(yōu)秀教研室”,個人榮獲“桂馨·南懷瑾鄉(xiāng)村教師獎”等榮譽稱號?,F(xiàn)任湘西州教科院美術教研員的徐鋒老師,早年在吉首大學師范學院附屬小學擔任美術教師,對湘西民間美術資源進行過系統(tǒng)的田野調查,教學之余堅持美術創(chuàng)作,德藝雙馨,通過參與“蒲公英行動”課題成績卓著,成長為湖南省為數(shù)不多的美術特級教師。
怎樣更好地發(fā)揮蒲公英種子教師的力量,帶領更多的鄉(xiāng)村教師成長,播種與育種同行是湘西留守兒童美術夏令營暨蒲公英種子教師美育培訓工作坊的活動初衷。在活動中,我們嘗試讓蒲公英種子教師上示范課,夏令營所在村小學教學點教師熟悉蒲公英教學模式后再尋找資源上課。龍俊甲、龍林章、徐鋒三位種子教師先后向教學點教師們展示了《蝴蝶媽媽》《苗族花兜》《村寨文化采風寫生》等課程,三位種子教師的教學活動始終圍繞東就村本地文化資源及苗族文化內容展開。
龍俊甲老師的《蝴蝶媽媽》課程根據(jù)年齡把孩子們分為兩組,學生上課時分別圍坐在內外兩圈,小一點兒的孩子圍坐在內圈,大一點兒的孩子圍坐在外圈。龍老師以蝴蝶媽媽的傳說導入課題,通過實物來講解在苗族銀飾、剪紙、刺繡中蝶戀人、蝶戀樹、蝶戀花等各種蝴蝶的造型特點,升華出苗族人民因為苗族古歌歷史傳說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而喜愛蝴蝶,把蝴蝶尊稱為“蝴蝶媽媽”。講解完后孩子們分為繪畫組、手撕組、剪紙組完成作品,根據(jù)苗族古歌中有“楓樹心生蝴蝶”的傳說,志愿者們提前在教室背后的墻上繪制了一棵大楓樹,創(chuàng)作結束的孩子們高興地將作品貼在了志愿者們提前繪制在墻上的楓樹周圍,形成一幅由志愿者們、種子教師、當?shù)亟處熀秃⒆觽児餐瓿傻木薹尘皦Α?/p>
龍俊甲老師點評學生作品
吳奎蓮老師講解苗族銀飾
徐鋒老師村寨文化采風寫生現(xiàn)場示范
龍林章老師的《苗族花兜》課程首先由龍老師聲情并茂地講解了苗族花兜的來歷,苗族花兜記載了苗族先民從中原地區(qū)跨越長江、黃河,歷盡千山萬水來到云貴高原的歷史,苗族花兜被稱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書”,除了日常所用的報紙、毛線、卡紙,龍老師還為孩子們帶來了荷葉、鮮花、葉片等材料,龍老師通過教授花兜制作方式,讓學生分組合作進行苗族花兜的創(chuàng)作,進一步加深了孩子們對苗族服飾的認識與了解,孩子們的作品有用荷葉、花草手工制作的,也有用廢報紙、毛線等材料制作的,作品形式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效果。
龍林章老師為同學們分析材料
鳳凰縣板建業(yè)農村小學吳奎蓮老師頸戴苗族銀項圈進行講解
學生繪制花帶草圖
徐鋒老師的《村寨文化采風寫生》課程則體現(xiàn)了一位資深教師因材施教的特點,雖然農村小學的孩子以前基本沒上過美術課,更不用說畫風景速寫,但徐老師能通過教學把復雜的速寫方法很輕松地讓孩子理解。徐老師凌晨五點早起到村里畫速寫,為上課準備教學資料,教學中徐老師分別講解、示范速寫的構圖要點,石板路、房子和各種植物的繪畫方法等知識,引導學生留意觀察身邊的事物,體會自己所在村寨的獨特韻味。講解完后同學們在徐老師的帶領下走出校園寫生,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打亂了預定計劃,徐老師臨時調整計劃到村民家一邊躲雨一邊畫老鄉(xiāng),雨停后繼續(xù)完成風景速寫。同學們不僅完成了風景速寫作品,還多畫了一張人物速寫。課后徐老師點評了孩子們的作品,并帶來了自己早上深入村寨采風所繪的作品贈送給孩子們。
通過“蒲公英行動”資深種子教師的言傳身教,農村小學老師熟悉了“蒲公英行動”教學理念,大家也嘗試尋找資源上課。鳳凰三江學校老師所上的課程中,吳秀懷老師的《苗族花帶》和吳奎蓮老師的《苗族銀飾》兩課也非常精彩。
吳秀懷老師1995年畢業(yè)于吉首民族師范學校,畢業(yè)當年被分配到鳳凰縣臘爾山希望小學,1999年調入山江小學工作至今,擔任班主任主教數(shù)學,同時負責鄉(xiāng)村少年宮的苗族花鼓教學和美術教學。吳老師根據(jù)苗族花帶類似二方連續(xù)的原理,結合東舊村多石頭屋、石板路的特點開發(fā)了《苗族花帶》校本課程。上課之前,吳老師帶領孩子們手牽手考察村里的石板路,正式上課時吳老師為大家分別展示冬季與夏季的苗服,其中還包括吳老師自己手繡的花帶,吳老師帶領大家觀察苗服上花帶紋樣造型和數(shù)量上的變化,觀察討論之后,吳老師向孩子們介紹創(chuàng)作花帶的步驟及花帶紋樣的種類。由于學生較多而教室空間有限,孩子們分為了三組繪制草圖,有的來到了操場乒乓球臺旁,有的在樓上陽臺上,有的則留在教室。孩子們在卡紙上小試牛刀之后,再次走進村寨直接在石板路上繪畫,為我們的苗寨大地也“戴上花帶”。
為了驗證前期編寫的苗族教材是否適用,按照“農村小學老師”“無美術基礎”的要求,我們邀請吳奎蓮老師執(zhí)教《苗族銀飾》這一課程內容。吳奎蓮老師2000年畢業(yè)于吉首民族師范學校,先后在鳳凰縣山江學區(qū)古塘村小學、東就村小學工作過,現(xiàn)為板建業(yè)村小學老師。作為一師一校,她要同時對幼兒園、一年級、二年級這三個層次的學生進行復式教學。
上課前一天,吳老師臨時拿到教材還有些忐忑,有些猶豫,但是第二天上課時吳老師滿面春風地身著苗族服裝,頸戴苗族銀項圈走進教室的時候,我們感到吳老師充滿了信心。吳老師以談話的方式進行導入,向孩子們介紹了苗族銀飾的作用、苗族銀飾的特點以及苗族銀飾的種類等等,教學中時不時穿插著苗語,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為了方便孩子們觀察,吳老師將銀項圈拿到孩子們面前并讓孩子們一一用手觸摸,感受銀項圈凹凸不平的質感,觀察銀項圈上的圖案。對銀飾知識有了深入了解之后,同學們使用卡紙用手工的方式制作了獨一無二的銀項圈,同學們的作品讓湘西州美術教研員徐鋒老師贊不絕口,這也證明了“蒲公英行動”課題組編寫的苗族教材的適用性,可以讓沒有美術專業(yè)基礎的鄉(xiāng)村教師正常使用。
通過“老種子”帶“新種子”,蒲公英迎風飛揚,落地即生,實現(xiàn)一顆種子成就一片蒲公英的輝煌。湘西鳳凰東就村留守兒童美術夏令營暨蒲公英種子教師美育培訓工作坊活動,在將民間美術引入教學及活動的同時,推廣了“蒲公英行動”的理念,增強了兒童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同。2016年暑假的湘西的美術夏令營活動,既豐富偏遠村落留守兒童假期生活,同時也對鄉(xiāng)村教師也進行了有效“蒲公英行動”教學培訓。
學生走進村寨直接在石板路上繪畫
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體會東就村的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