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武林,李 明,鄧 芳,闞勁松
(安徽省腫瘤醫(yī)院檢驗科,合肥 230031)
?
·臨床研究·
某院2015年真菌感染分布及藥物敏感分析
單武林,李明,鄧芳,闞勁松△
(安徽省腫瘤醫(yī)院檢驗科,合肥 230031)
目的探討臨床分離的真菌分布及藥物敏感試驗,為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依據(jù)。方法對2015年1~12月該院臨床采集的標本進行真菌分離培養(yǎng)、鑒定和藥物敏感試驗。結(jié)果共收集患者臨床分離的病原菌2 109株,其中真菌138株,占6.54%。分離最多的為白色假絲酵母菌82株,占59.4%;其次為熱帶假絲酵母菌(22株),占15.9%。真菌分布前3位是痰液、尿液、血液。藥物敏感試驗結(jié)果顯示:兩性霉素B敏感性最高,敏感率達98.6%;唑類藥物耐藥率較高,達31%以上。結(jié)論腫瘤患者極易發(fā)生真菌感染,應加強腫瘤患者真菌感染的病原菌檢測和藥敏試驗,有效控制院內(nèi)感染。
真菌;藥物敏感試驗;敏感率;腫瘤
真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機體表面,當免疫功能低下、長期使用廣譜抗菌藥物、抗癌藥物等易引起感染。近年來,真菌引發(fā)的感染逐漸上升,已成為腫瘤患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1]?,F(xiàn)對該院腫瘤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藥情況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安徽省腫瘤醫(yī)院2015年1~12月住院腫瘤患者臨床送檢標本2 109株,剔除同一患者的重復分離菌株。分別以白色假絲酵母菌ATCC90028,熱帶假絲酵母菌ATCC750,光滑假絲酵母菌ATCC90030為質(zhì)控菌株。
1.2方法常規(guī)方法培養(yǎng)臨床送檢標本,培養(yǎng)的陽性標本經(jīng)革蘭染色進行形態(tài)學觀察,確認為真菌后,接種于科瑪嘉顯色培養(yǎng)基和使用API 20CAUX將真菌鑒定到種。
1.3藥物敏感試驗從培養(yǎng)基中挑取單個菌落于0.85% NaCl Medium中,調(diào)制成2個麥氏單位的菌懸液,取20 μL加入7 mL ATB F2 Medium中混勻,最后向ATB FUN GUS3真菌藥敏板條杯中加入135 μL菌懸液,35 ℃培養(yǎng)24~48 h,判讀真菌對兩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5種抗菌藥物的敏感性。
1.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WHONET 5.3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真菌的百分比及分布情況2 109株病原菌中真菌138株,占6.54%。138株真菌以呼吸道標本最多,占50.7%;其次為泌尿生殖道標本,占20.3%,血液標本比例比以前升高,占13.8%。見表1。
2.2真菌標本的科室及菌種分布情況138株真菌以ICU最多,占25.4%;其次為腫瘤內(nèi)科和腫瘤放療科,分別占18.8% 和15.9%。檢出的真菌以白色假絲酵母菌為主,占59.4%,其次為熱帶假絲酵母菌15.94%。見表2、3。
表1 真菌感染標本分布情況
表2 真菌標本的科室分布情況
表3 真菌標本的種類分布情況
2.3真菌藥物敏感試驗兩性霉素和氟胞嘧啶的耐藥率較低,分別為1.4%和5.8%,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藥率較高,分別為31.2%、34.1%、54.3%。5種主要假絲酵母菌對兩性霉素和氟胞嘧啶的敏感性較高,對伊曲康唑的敏感性較差。見表4、5。
表4 真菌藥物敏感試驗
表5 假絲酵母菌對5種抗菌藥物的敏感率[n(%)]
真菌屬于條件致病菌。腫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長期放化療、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等,導致真菌感染率逐漸上升[2]。
本研究檢出2 109株病原菌,真菌138株,占6.54%,檢出率與梁培松等[3]報道的結(jié)果相近。138株真菌主要為白假絲酵母菌82株(占59.4%),與國內(nèi)大多研究一致[4]。其次為熱帶假絲酵母菌22株(占15.94%)、近平滑假絲酵母菌9株(占6.52%)、光滑假絲酵母菌8株(占5.8%),與潘軍等[5]報道的所不同,提示醫(yī)院感染的真菌分布在不同地區(qū)和醫(yī)院間存在差異。
本組結(jié)果顯示,真菌分離標本主要集中在痰液,其次為中段尿標本,第3位的血液標本,分離率較以前上升,可能與該院大力推行血液標本送檢有關(guān)。真菌在各病區(qū)均可分離,提示分布范圍廣。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真菌最多的科室是ICU(25.4%),其次為腫瘤內(nèi)科(18.8%)和放療科(15.9%)。此2個病區(qū)患者大多為癌癥晚期和術(shù)后患者,大劑量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的應用,同時大量廣譜抗菌藥物的使用,導致真菌合并感染[6]。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性霉素B是至今治療系統(tǒng)性真菌唯一的多烯類抗菌藥物,5種假絲酵母菌對兩性霉素B的敏感性較高,與夏涵等[7]報道的情況相符。氟胞嘧啶對真菌的敏感性也較好(94.2%),但由于毒性大和易產(chǎn)生耐藥性,臨床應用受到限制。伊曲康唑?qū)俳z酵母菌敏感性較差,僅為45.7%。非白色假絲酵母菌對5種抗真菌藥物的耐藥率普遍較高,對唑類抗真菌藥物的耐藥性逐漸增高[8]。5種抗菌藥物對白色、近平滑假絲酵母菌的敏感性均較好,只有伊曲康唑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耐藥,耐藥率分別為45.1%和33.3%;熱帶假絲酵母菌分離率較高,且對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敏感性差,敏感率分別為54.5%、45.5%、36.4%,與相關(guān)報道相似。氟康唑?qū)巳峒俳z酵母菌敏感性差,只有16.7%,與其天然耐藥有關(guān)[9]。因此真菌鑒定到種及藥物敏感試驗非常重要,臨床應結(jié)合試驗結(jié)果,合理用藥。
綜上所述,真菌感染已經(jīng)嚴重影響腫瘤患者的預后,成為引起腫瘤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應引起臨床高度重視。因此,加強真菌感染的動態(tài)監(jiān)測和研究,同時也要重視真菌病原學檢查,合理使用抗菌藥物,預防真菌感染及其耐藥,有效控制院內(nèi)感染[10]。
[1]倪語星,尚紅.臨床微生物學檢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
[2]張笑影,劉正印,李太生.真菌感染狀態(tài)下免疫抵抗和免疫耐受的平衡機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3,93(6):477-479.
[3]梁培松,王結(jié)珍,孫各琴,等.446株臨床分離真菌的分布及藥物敏感性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35(1):108-110.
[4]李全亭,王力學.296株酵母樣真菌醫(yī)院感染分布和耐藥現(xiàn)狀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8):2880-2881.
[5]潘軍,許青霞,肖偉強.2010~2012年腫瘤醫(yī)院深部真菌感染動態(tài)監(jiān)測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35(5):572-573.
[6]林之光,陳波斌,許小平,等.院內(nèi)真菌感染的臨床特征及相關(guān)因素的研究[J/CD].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6(2):439-444.
[7]夏涵,張曉兵,黃君富,等.978株臨床分離的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4):1892-1894.
[8]張文.白假絲酵母菌對唑類藥物耐藥機制的研究進展[J].廣東醫(yī)學,2012,33(16):2515-2516.
[9]張文,柏彩英,周強,等.血培養(yǎng)真菌的菌種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3(15):1889-1890.
[10]景延婕,趙玲華,馮笑峰,等.腫瘤患者真菌感染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7):3736-3738.
,E-mail:kanjs123@sina.com。
10.3969/j.issn.1673-4130.2016.19.060
A
1673-4130(2016)19-2788-02
2016-02-16
201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