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詩歌評判與詩歌創(chuàng)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v觀詩歌的流程,異態(tài)紛呈,波瀾壯闊,從舊體詩、近體詩(格律詩)到新體詩和新詩(自由詩),按歷史發(fā)展的演變,出現(xiàn)了不同的分類。本文擬就新詩的評判標準和創(chuàng)作方法展開討論。
關鍵詞:詩歌評判 詩歌創(chuàng)作
詩歌評判,實際上屬于詩歌欣賞的范疇。對詩歌本質的認識和把握,是詩歌評判始終進行并努力完成的一個過程。特別是在“九十年代詩歌”帶給人們“熱鬧后的沉寂”又轉入“沉寂后的熱鬧”的今天,詩歌評判在對切入詩性本質的現(xiàn)代漢語形式的探尋的狀態(tài)下,刺激了當代詩人及大眾的思考。臺灣詩人高凖說:“新詩盡管已成為當代詩創(chuàng)作的主流,迄今卻尚未得到大多數(shù)漢語人口的共同認可與喜愛。是否由于不少新詩人背棄或忽略了在人類心中今古共認的好詩應有的一些標準呢?不能不是令人值得深思的問題。”什么樣的詩才稱得上是好詩?筆者借鑒有關學者和詩評家的一些觀點,同時觀照當下的詩歌環(huán)境并結合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談談對詩歌評判的幾點看法。
一曰境界高。所謂境界,即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表現(xiàn)的情況,比如思想境界、藝術境界,等等。近代學者、文學評論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借用宋代詞人的詞句寫的三種境界比較有代表性?!白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保淌狻兜麘倩ā罚┦堑谝痪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保馈兜麘倩ā罚┦堑诙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保ㄐ翖壖病肚嘤癜浮罚┦堑谌辰纭4蠓灿性姼鑴?chuàng)作實踐的人,對以上三種境界都會有切身的感受。開始作詩,創(chuàng)作欲望高,又擔心自己寫不好,信心和希望若有若無,幾分癡迷,幾分迷茫,的確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覺。進入狀態(tài)后,總想著把詩寫得更美一點,更純粹一點,說是對語言的錘煉,實則是磨礪思想或者說是折磨思想的一個過程。得不到好句子,常常是連覺都睡不好,真可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思想的過程,又是一個發(fā)現(xiàn)甚或不斷發(fā)現(xiàn)的過程;而發(fā)現(xiàn),每每在不經意中巧遇新鮮的東西,這時候,你就會激動起來,眼睛一亮,豪情萬丈,你可能會旁若無人地唱上一段什么歌,甚至手舞足蹈起來,說得嚴重一點,有那么一點神經質,這就應了哪句話:“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三種境界,都離不開兩個東西,即人品與作品。也就是說,境界是作者的人格特質與品格高下的重現(xiàn),同時也是作品品格高下的展示。
二曰感懷深。有一句老話叫“詩言志”,志,即源于心懷的感動。觸景生情,感懷彌深。艾青的名篇《礁石》即可證明這一點。從詩人所謳歌的“礁石”的形象上,可以鮮明地感受到詩人崇尚的飽經磨難而又堅貞不屈的偉大氣質與精神。只要感懷深,哪怕語言樸素一點,形象簡略一點,也仍然能使人不能忘懷。感懷是心靈的到達,一切矯揉造作,搔首弄姿,只能使人生厭,使人反胃。意大利詩人但丁在他的名篇《神曲》中有一句詩說:“他是詩人,不是寫詩的人?!边@是什么意思呢?詩人難道不是寫詩的人?從字面上講,詩人不就是寫詩的人嗎?但丁不是在玩文字游戲,這里,前一個“詩人”的“詩”字是指真正的詩,而后一個“詩”字則只是形式意義上的詩?!霸娙恕?,就是忠實于自己的體驗感觸,不寫自己真實的心靈顫動以外的東西。
三曰情操美。情操是由感情和思想綜合起來的不輕易改變的心理狀態(tài)?!皩φ?、善、美、圣的尋求,對純情的執(zhí)著,對正義與正直的堅持,對罪惡的憤怒,對生命的喜悅,對亡故的哀傷,對國家民族復興的企愿,對眾生憂患的悲憫……莫非優(yōu)美之情操?!倍切┮栽{咒自己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榮,狂妄的自我膨脹,沉滄于迷幻藥之類的東西而沾沾自喜還以為值得大寫特寫等等,無疑為情操之卑劣。我們在評判詩歌的時候,必須做到愛憎分明。
四曰語言精。一首詩,是由語言構成的;語言,是由一個一個的字連綴的。語言精,就是要善待每一個字,選好每一個字,用好每一個字。就像我們欣賞建筑之美,不能忽視每一塊磚所起到的作用一樣,我們要讓每一個字找到應有的位置。語言精,就是要準確、凝煉、有新鮮感、有跳躍性。古人常提到“詩眼”這兩個字,現(xiàn)在我們把它稱之為“警句”。詩人田間說:“警句是詩的眼睛,明亮發(fā)光?!标翱思艺f:“詩要有警句,如果把詩中的每一個字比作磚瓦,那么,警句就是梁柱?!彼?,在詩篇中創(chuàng)造出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警句,有助于提高詩的品味,提高詩的感染力。現(xiàn)在有些詩歌中,通篇都是對瑣屑、無聊和乏味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描述,東拼西湊,雞零狗碎的。而且,這些詩中的描述不是去揭示日常生活的真相,而是對之擺出一種洋洋得意、津津樂道的姿態(tài),仿佛他們已經看透了生活,看破了紅塵。這絕不是一種新的藝術創(chuàng)建,而是一種傳統(tǒng)的劣根的生活態(tài)度的回潮和反彈,它借一種無聊的話語,在伸張一種卑鄙的趣味,一種粗蠻的生活態(tài)度。這無疑是不可取的。
五曰形象活。有一個謎語,謎面是這樣的:“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四季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边@個謎語的謎面就是一首詩或者說具備了詩的某些特征,它容易使人記憶,為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借助了形象來說話,很容易刺激人的聽覺,隨之實現(xiàn)聽覺到視覺的轉換。山、水、花、鳥、人,還有色彩,還有聲音,還有人的走動,這些形象的自然切入,叫人耳目一新。所謂“詩中有畫”,其實也就是要求有具體的形象感,使人讀后栩栩如生,若有一幅畫面浮現(xiàn)眼前。如果把創(chuàng)作詩歌比作制作豆腐的話,形象就好比制作豆腐時所用的石膏。如果沒有石膏,豆腐就會散架,不管你將那豆腐塊切得多么碎小,石膏都含在豆腐里,哪怕你肉眼看不見??梢赃@么說,你不會使用形象,你就沒有完成詩歌創(chuàng)作的準備,在這種情況下,你硬著頭皮寫下去,必定會打亂仗。中國自古有“賦、比、興”三種寫詩的方法,敘物以言情,索物以托情,觸物以起情。漢字本身就是最有形象感的文字,它所具備的結構之美,是任何拼音文字所不能達到的,要說詩歌的形象美,漢字就給了我們天生的姿態(tài)。無論欣賞詩歌,還是詩歌創(chuàng)作,我們都應該有一種自豪感,帶著一份好心情。
六曰結構緊。新詩以分行排列為外觀特征,它的結構與傳統(tǒng)詩最大的不同在于增加了排列美這一要素。從一個字到整篇排列,或整齊諧和,板塊醒目;或參差不齊,錯落有致,根據詩的需要和個人的審美取向,你可以自由選擇、自由發(fā)揮。視覺美,在未通讀正文的情況下,給你一種文字的排列所獨有的美感。你可以瞇著眼看,或者用眼睛就那么掃視一下,這種形體美,會刺激你的閱讀興趣。詩如何分行,每行以多少字為宜,并沒有一定之規(guī)。散文中有“形散神不散”之說,書法中有“形斷意不 斷”之說,詩的分行與之相通:形斷意不斷,意斷形相連。
七曰音韻暢。所謂音韻,即詩歌的音樂性,就是指詩歌在形式和語言所具有的與音樂相同或相近的藝術特質。音韻是訴諸聽覺的藝術。正象音樂必須通過演奏、歌唱來表現(xiàn)一樣,詩歌也只有在吟唱、朗誦中才能充分發(fā)揮其抒情的、審美的藝術效果。從詩歌的發(fā)展歷史看,音樂性是詩歌先天的素質。就新詩而言,盡管它打破了傳統(tǒng)詩那種一定的韻式,并不等于不要音韻感,事實上,音韻美正是詩歌語言與散文語言的重要分水嶺?,F(xiàn)在音韻的運用又有了新的分野和新的認識,不過,無韻的自由詩仍然要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才行,它以感情起伏為節(jié)奏,而在形式上,則消失了韻腳。至于有的人不懂韻而排斥押韻,那是一種不聰明的表現(xiàn)。
八曰風味醇。風味是一首詩能否具有魅力的主要決定因素。風味醇,就是風味醇郁。醇,有許多的近義詞,醇厚、醇美、醇香、醇正。也就是說,風味,你不僅可以品,可以聞,還可以聽,可以看,可以悟,可以思。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對某些作品風味的肯定,也就是對這些作品的作者的人格的肯定。通常情況下,這樣的判斷,很少出現(xiàn)偏差。
如果說詩歌評判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準備的話,那么,詩歌創(chuàng)作則是對詩歌評判的重構與完善。詩歌創(chuàng)作有無規(guī)律可循?這其實是一個不便回答的問題。每一位詩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排出表面的繁復,筆者以為,吸收傳統(tǒng),借鑒現(xiàn)代,讓詩歌返璞歸真,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路。
從題目入手。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往往容易忽略題目的重要性,或以清一色的名詞作題;或寫出的題目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等等,這些題目都很難調動人們閱讀的興趣。當然,這并不是說,別人寫過的題目就不能再寫了,如果能出新,也未尚不可;如果是炒現(xiàn)飯,那就有點煞風景了。有一個說法,題目要當詩來寫,或者干脆說,題目,是詩的一半。有了好題目,你就會激動不已,你就會按捺不住,你就會以一種良好的狀態(tài)投入到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中去。比如《花朵的方向》?;ǘ溆蟹较騿??從語法的角度講,似乎是一個病句?;ǘ溆猩?,花朵有香味,花朵哪里有什么方向?不,花朵有方向,它的方向是向上的,因為光合作用,它每時每刻都在向上,這個題目給了我們多少想象的空間:花朵有根,植根大地;花朵向上,有太陽、有天空,更有詩人的目光。又比如《停在記憶上的云》。記憶是保持在腦海里的過去事物的印象。一朵云,停在了記憶上,它是什么樣的顏色?什么樣的狀態(tài)?或許每個人回答都不一樣,看到這樣的題目,首先就叫人沉默。從題目入手,往往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一是有一個題目突然從心里冒出來,或許這就是所謂的靈感吧;二是有了一個揮之不去的形象,再考慮圍繞這個形象作一個什么樣的題目;三是有了某樣一種氛圍,暫定一個題目,然后邊寫詩邊修改題目。強調題目的重要性并靈活地運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常常會使讀者在閱讀的阻礙中獲得發(fā)現(xiàn)的驚喜。
用形象說話。一首詩有沒有生命力,在于它有沒有形象。形象能給人色彩感、畫面感、動態(tài)感。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就有許多美好的形象留在我們的記憶中,你說記憶深刻也好,你說刻骨銘心也好,形象的穿透力,常常會使我們驚訝不已。我們的記憶,因為有形象來幫忙,才找到了一個又一個支點。來看 《火焰》?;鹧婧芷匠?,大家都見過??梢獙懱厥獾幕鹧?,第一朵火焰,人類的第一朵火焰,燧木取火,這屬于歷史知識的范疇了,我們誰都沒有能力去講述這段歷史,而我們感興趣的是那第一朵火焰像“試翅的黑蝴蝶”。黑蝴蝶,便是我們要捕捉和描繪的形象。第一朵火焰叩響天空/燒毀了一片森林/回響的空曠里/飄滿試翅的黑蝴蝶/紛紛揚揚/是一些故事的種子/認識了火焰/其實就是掌握了光明/太陽的微笑/曾是紅色的狡黠/使我們的祖先/學會了思考和拼搏/作為火焰的映襯/黑夜與寒冷目光炯炯/像一對謫仙/從另一側面為我們指點生活/還有饑餓/把我們每個人都培養(yǎng)成/火焰的捍衛(wèi)者。這首《火焰》,除了黑蝴蝶,還有許多與之相關聯(lián)的形象,天空、森林、種子、太陽,還有“紅色的狡黠”,黑夜與寒冷也擬人化了,可以“目光炯炯”,像一對受了處罰下界到人間的神仙,為我們指點迷津。用形象說話,代替了我們口舌的笨拙,同時又使我們的思想有了一個舞蹈的空間。
靠語言造型。寫詩,對語言的要求是極高的。它不僅僅是停留在句子通順、語法規(guī)范的層面上,而是要洗煉、獨到、本質、純粹。用語言造型,是對一首詩的整體關照。選擇什么樣的詞語,準確地說,是選擇什么樣的字,在字的組合中結構什么樣的形象,折射出什么樣的思想,語言起著關鍵的作用。一個字的重復,一個字的變化,都是很有講究的。現(xiàn)以《小孩與桌子》為例:小孩的頭/撞在了桌子上/桌子未笑/小孩哭了/媽媽拿過木尺/連連敲打桌子/桌子未哭/小孩笑了。全體只有兩段、八句,記述的事情也很簡單:小孩的頭撞在了桌頭上,疼得哭起來;媽媽用善良的、欺騙的手段用木尺敲打了幾下桌子,小孩不哭了。小孩的頭撞在了桌子上,可見小孩還小,一、兩歲吧,只有桌子那么高。這是詩中的暗示。關鍵是字的變化,使這首詩在童趣中多了一些機警,桌子未笑/小孩哭了/……桌子未哭/小孩笑了。無非是將“笑”與“哭”換了一下位置,效果就出來了。自然,桌子既不會哭,也不會笑,可小孩由哭變笑,這首詩也就完成了。另有一首《門》:我想把門關上/然后坐在諦聽里/細品你不期的腳步/與叩門的聲響/我又想把門打開/好讓你夢幻般的眼睛/和我灼熱的心/來一次自然的碰撞/到底是打開/還是關上/我來不及想/卻又想了一個晚上。這首詩寫了一種等待,等待誰?詩中沒有說出來。也許是朋友,也許是戀人,這都不重要。關鍵是把那種“等待”寫得有了味道。不知道是把門打開好,還是關上好,接著又說“來不及想,卻又想了一個晚上”。來不及想,時間那么短;一個晚上,時間又那么長,門到底是個什么狀態(tài)?這其中有太多的暗示。詩的語言,不能容忍多出一個廢字。長思考,短文字,這樣才有了語言的張力。
以情感取勝。寫詩,要有感情投入,這是不言而喻的。沒有感情,詩就沒有了靈魂,而感情的基礎是思想。來看《瓶子在清晨碰撞》。瓶子是什么樣的瓶子?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啤酒瓶子,是液體被人吸干了的空啤酒瓶子。那空瓶子在清晨碰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詩記下了一個真實的片段。一個收廢瓶子的人在他的竹簍里裝瓶子,那兩只竹簍分別架在自行車后座兩邊。就那瓶子碰撞的聲響,使詩人的內心隱隱作痛,想到了生活的艱難。詩人不知道這許多的空了的酒瓶子能賣多少錢,也許夠不上一包上好的煙錢,或者等于半個月的早餐(或許每次只能吃一塊錢一碗的面條)。但詩人被他那種用平靜的心態(tài)享受生活的精神感動了,于是有了寫作的沖動,記錄下最本質的生活。瓶子不經意的碰撞/好響/這分明是窗外的事物/正在行走的事物/行走的瓶子和人/悄悄中/帶著某種液體的重量/急驟的腳步聲/像砂礫一樣雜亂無章/我不能很好地去傾聽/城市的清晨/仿佛瓶子的破碎/撒落些什么/沿著記憶的街道/我讓疲憊臨風而舞/漸漸模糊的空洞里/開滿失眠的燈光/我無法將瓶子進行概括/瓶子太多/而且各式各樣/都有精美的包裝/人們反反復復將它們搬運/用盡氣力/朝著夢中的方向/瓶子在清晨碰撞/在夢的邊緣碰撞/掌握瓶子的人/變得一天比一天匆忙/而瓶子在破碎前總要碰撞/我不知道它們停頓在什么地方。要想以情感取勝,必須注重生活的積累,從細微處著眼,多觀察、多思考、多記錄。厚積薄發(fā),乃是詩歌創(chuàng)作之精要。
還有一點是不能忽視的,就是要從寫短詩開始,并從中錘煉語言,塑造形象,完成情感的酵化。多寫短詩,或許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注釋:
①引自高凖《試論詩的評判標準》,載《詩刊》2001年第2期。
②同上。
③黃明山:《花朵的方向》,載《飛天》1992年第5期。
④參見黃明山《幸運的翅膀》,載《飛天》1995年第5期。
⑤黃明山:《火焰》,載1998年8月8日《文藝報》。
⑥引自《中國詩歌精選》,中國作家協(xié)會選編,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⑦引自《中國當代青年詩人詩萃精評》,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⑧黃明山:《瓶子在清晨碰撞》,載《詩刊》2000年第6期增刊。
(作者單位: 湖北省潛江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