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條“最美野長城被砂漿抹平,700年歷史的國寶面目全非”的帖子引起關注。原來,位于遼寧綏中的小河口長城的一段城墻與地面被灰色路面覆蓋,被網(wǎng)友戲稱是把“長城”修成了“水泥路”。
近年來,城磚被盜、販賣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加之野長城旅游熱,人為破壞正在成為長城保護越來越大的威脅。此次的不當修繕,也正成為長城保護的新“敵人”。當?shù)匚谋2块T的相關負責人認為,小河口長城的整個修繕過程合理合法,工藝沒有問題,但也承認“修得不好看”。作為一個異常復雜的線性文化遺產,長城保護牽涉多省多地,實際狀況更是紛繁錯綜。人們熟知的山海關、八達嶺等長城不足明長城總長度的3%,絕大部分都是分布在偏遠地區(qū)的“野長城”。常年風吹日曬,保護狀況堪憂。一般人想不到,10多年前,長城就已登上了全球100處最瀕危遺址名單。萬里長城正在“變短”。
(《人民日報》2016年9月23日)
【多維解讀】
1.文化遺址保護。長城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更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符號。如何保護長城遺址,值得每個人去關注。將“長城”修成了“水泥路”,不僅使其失去了文化底蘊,更是對歷史文物的不尊重。文物保護部門應該高度重視,采取合情合理的辦法去補救,而不能弄巧成拙,成為笑柄。
2.責任心與使命感。無論做什么事,都離不開責任心,更要具備使命感。關于長城的修繕,業(yè)內一直存在爭議,到底什么是長城的原狀,又如何使其保持原狀?目前,雖然還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但施工單位一定要從大局出發(fā),著眼于長遠,不能只做皮毛功夫,而不顧世人的態(tài)度。增強責任心,加強使命感,也許會避免一些“面子工程”,而真正將文物保護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