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亞歷克斯·米勒的作品《別了,那一道風景》中主要講述了戰(zhàn)爭、種族屠殺等事件發(fā)生之后,這樣慘痛的歷史給人們造成的身心創(chuàng)傷。戰(zhàn)爭不止給參與者帶來苦痛,甚至下一代同樣遭受精神上的折磨。本文具體探究在新歷史主義的情境下,我們應該如何正確面對歷史,這關系著我們如何對待暴行,如何反思暴行,最后達到如何防止暴行再一次發(fā)生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別了,那一道風景》;大屠殺敘事;新歷史主義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024-02
亞歷克斯·米勒是澳大利亞著名作家之一,他的多部小說獲澳大利亞文學獎和英聯(lián)邦文學獎。他出生于倫敦,17歲時跟隨父母移居澳大利亞,從此繼續(xù)其高中教育,生活至今。迄今為止,他最為中國讀者所熟知的應該是他的小說《祖先游戲》,因為這部小說取材于中國,以中國移民如何尋求身份歸屬為主題,并且廣泛書寫了他眼中的中國文化。而他的《別了,那一道風景》,則是繼《祖先的游戲》等著作后的又一力作。
最近幾年,他似乎特別關注澳大利亞歷史遺留的問題——澳大利亞原住民與殖民者之間由來已久的矛盾和斗爭。與眾多描繪大屠殺后文學注重幸存者的生活、心理狀況不同,《別了,那道風景》則是作者從另外一個角度、另外一個高度,從大屠殺發(fā)生后,犯下滔天罪行的國家、種族的后代如何面對先輩們殘忍的行為角度出發(fā),對澳大利亞人,乃至全人類從古到今都無法回避的問題——大屠殺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結果,進行的更加深刻的剖析。本書最值得關注的一點就是作者復原了一次大屠殺的前后經(jīng)過,采用第一人稱的角度全面描述了這次大屠殺的前因后果。并且,這一大屠殺敘事并不是單純的復述,在講述中插入了許多作者對于大屠殺的思考。作品中主人公重獲直面歷史的勇氣,重新面對殘酷歷史,也正寄寓了作者認同的正確態(tài)度。
一、戰(zhàn)爭的陰影
存在歷史主義認為“我們同過去的具體關系是存在的經(jīng)驗,是一個觸電般令人震驚的事件,遠遠要比19世紀末歷史主義實踐者的舒適美學鑒賞更為驚心動魄,擾亂人心。過去在觀察我們,審判我們?!痹谶@一觀點出發(fā),過去是一種既定的存在,是不論承認或否認都無法改變的事實存在。法西斯戰(zhàn)爭的反人類和殘酷性,讓全人類慘遭屠戮的傷害和恐懼的侵襲。這是一個十分沉重而可怕的歷史,主人公的父親作為罪惡的一方發(fā)起戰(zhàn)爭,造成了生靈涂炭,特別是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更是慘絕人寰。戰(zhàn)爭的傷害是大面積的,不論是對被侵略國家和民族,還有侵略國無辜的人民,戰(zhàn)爭給所有人帶去的只有傷害。作者設定的主人公正是法西斯德國無辜的人民中的一員,但是就算奧托沒有直接參與戰(zhàn)爭,他的父親卻是親歷者,這一點讓主人公始終無法釋懷。因對于法西斯戰(zhàn)爭的殘酷性心知肚明,所以非常害怕面對自己的父親有可能是戰(zhàn)爭罪犯這一事實。甚至在他心中始終有著與父輩“共謀犯罪”的想法,覺得自己也是戰(zhàn)爭的罪人,雖沒有直接參與,但同樣是罪惡的一分子。法西斯戰(zhàn)爭的殘忍性,表現(xiàn)出了人性最惡的一面,人人為之膽寒,難以接受。所以在戰(zhàn)爭結束之后,戰(zhàn)爭中的幸存者有些就選擇徹底回避這一歷史,否認殘酷事實的存在。
奧托年幼時經(jīng)歷了法西斯戰(zhàn)爭,父親也是戰(zhàn)爭中的一員,在戰(zhàn)爭結束之后,德國作為法西斯國家戰(zhàn)敗,奧托心中始終藏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父親在戰(zhàn)爭中是否犯下了罪行。但是他從來沒有問出口過。他的父親“他去世的時候,我慶幸我們讓他安安靜靜地死去。他死的時候,面帶微笑,握著我的手。我們保持沉默,直到最后一刻。我們從死一般的緘默中學到了什么。然而,這樣做并不對。我現(xiàn)在還后悔?;厥淄?,我認識到,我本該至少應該弄清真相,不管最終的結果怎樣??墒俏胰狈τ職狻!倍鴨柌怀隹诘脑?,當時年幼的奧托都明白,因為父親自己對身歷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緘口不言,那么作為親人更加不能觸碰父親內心的傷疤?!拔腋赣H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而幸免于難。對他那一代人而言,活下來的人不可能清白無辜?!边@是主人公對父親沉默的原因作出的猜測,正是基于擔心父親的心靈遭受二次創(chuàng)傷的考量,因為父親的原因,他的心里始終有這樣一道坎,阻止他對大屠殺作出深入研究。年老喪偶的悲痛使他沒辦法再繼續(xù)生活,直到在最后一次演講時遇到的澳大利亞原住民女教授維塔,經(jīng)她介紹,奧托聽取她的叔父,原住民文化顧問道佳爾德臨終前坦陳其曾祖父當年屠殺白人定居者的故事,感受到原住民對于歷史勇敢的態(tài)度和博大的胸懷,受到其感染,他終于獲得直面歷史的勇氣。
二、大屠殺之后
在澳大利亞道佳爾德的農(nóng)莊里,奧托不斷回憶起戰(zhàn)爭期間獨自居住在舅舅的農(nóng)莊時的情景。舅舅曾說他的父親在戰(zhàn)爭中是特務,這在他幼小的心中埋下了懷疑父親的種子,并將這種懷疑延續(xù)一生。并且在回憶中,偶然一次與吉普賽小姑娘的相遇讓他一直難以放下。他在舅舅的農(nóng)場看到了這個小姑娘,她向他討要面包,并對他說家里人都被殺害了。“那殘酷的屠殺,她說,就在這天凌晨,就在她眼前。”小姑娘的整個家族被人屠殺,小奧托覺得不寒而栗。在奧托的回憶中一直卻覺得“無論那時,還是現(xiàn)在,都讓我覺得遭難的不是她,而是我?!眾W托由此而加深了他“共謀犯罪”的想法,雖然不是他直接造成的對吉普賽人的屠殺,不是他直接參與法西斯戰(zhàn)爭,可是他內心絲毫不減輕負罪感。
一段時間的相處下,原住民道佳爾德向他袒露心中埋藏已久的故事,奧托將其寫了出來。道佳爾德的曾祖父是原住民的武士戈納帕,因為白人定居者占據(jù)了原住民神圣的運動場,拿原住民老祖宗留下來的石塊筑起了高墻,這在原住民看來是屈辱,是褻瀆。正是這樣的矛盾,武士戈納帕帶領他們屠殺了這19名白人定居者。大屠殺之后,武士戈納帕帶著族人遠走他鄉(xiāng),遠離曾經(jīng)的家鄉(xiāng),逃離到另一片土地。這次大屠殺是土著和殖民者的沖突導致的,先不說原因到底是哪方對錯,屠殺的行為本身是絕對殘忍的。道佳爾德曾祖父遠走他鄉(xiāng)的決定,更是顯示了他內心深深地痛苦。他基于信仰的原因殘忍地殺害了這些白人,包括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殺害了這些白人兄弟。在奧托復述的故事中,以武士戈納帕的角度,稱呼被他殺害的白人族長為“兄弟”和“另一個自己”?!案昙{帕擋住他的手,給他的兄弟足夠的時間從自己那雙眼睛里探詢?yōu)槭裁此榔趯⒅?,好讓他死個明白?!薄八麃G棄了那支矛,從那個正在死亡的人身邊走開。那個人,也是他自己?!备昙{帕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為祖先和信仰的褻瀆報了仇,可是他對于殺害白人沒有絲毫的報仇之后的暢快,而是厭惡自己這樣做的行為,殺害白人,就像殺害自己一樣。在成功地殺死白人族長之后,他反而對自己怒不可遏。“留著我的矛!他發(fā)了瘋似得叫喊著,憤怒、絕望,揚長而去?!彪m然是報仇的行為,但這場大屠殺給道佳爾德的曾祖父帶來的卻只有痛苦的折磨?!八溃裉煲呀?jīng)開始的反抗將貫穿余生,再也不會有讓他逍遙其外的時候?!?
這一大屠殺敘事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佳爾德曾祖父對于大屠殺的態(tài)度,以及撰寫者奧托受到啟發(fā)后轉變的歷史觀?!靶職v史主義把現(xiàn)實加以歷史化,把過去加以現(xiàn)實化。過去塑造現(xiàn)在,而現(xiàn)在也在重釋過去?!眾W托將大屠殺的歷史付諸文本,這是發(fā)生在過去的事,但同時也警醒現(xiàn)在。因為歷史不僅僅是作為一種過去的存在,歷史更是一種發(fā)展規(guī)律,它能夠給人以經(jīng)驗,吸取教訓,不至于再犯下類似的錯誤。作為大屠殺的始作俑者,道佳爾德的曾祖父逃離自己的家鄉(xiāng)。他對屠殺的事實供認不諱,誠實地面對自己所犯的錯誤,并講述出來讓后輩知曉。目的是希望最大程度上警示后輩,不再將錯誤的行為延續(xù)。而他的后輩道佳爾德向奧托講述這一大屠殺經(jīng)過,誠實地還原歷史真相,不遮掩,不忽視,展現(xiàn)出歷史原貌,以其給予后世警醒,不要再重蹈覆轍,這才是歷史最重要的意義。
三、人類共同的悲劇
無論是令世界生靈涂炭的法西斯戰(zhàn)爭,還是澳大利亞土著對殖民者的大屠殺,其實質都是人類的悲劇。面對這樣慘痛的歷史,逃避面對,刻意忽視,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直面歷史,才能吸取歷史教訓,不至于再犯同樣的錯誤。主人公奧托正是因為看到原住民顧問道佳爾德講述歷史,不躲避不遮掩的態(tài)度,才真正地受到觸動。長年以來害怕面對父輩可能犯下的錯誤,甚至覺得自己與父輩“共謀犯罪”的念頭,他雖沒有直接參與戰(zhàn)爭,但總感覺自己也在犯罪。因為戰(zhàn)爭對最親近的父親的懷疑,讓他甚至對人類的本性產(chǎn)生了懷疑?!敖?jīng)歷了那場戰(zhàn)爭,我們不再相信自己。在那遙遠的過去,尚有清白可言,而在我們這個時代,所謂清白無辜已經(jīng)是永遠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边@是奧托的真實感受,戰(zhàn)爭之后,他感受到人類惡的一面,甚至沒辦法相信自己能夠面對,因為歷史的真相很有可能可怕到讓人難以承受。
道佳爾德的曾祖父對自己所做的屠殺,十分悔恨和痛苦,他無論是在計劃大屠殺行為,還是在大屠殺過程中抑或大屠殺結束之后,他從未感到報仇的痛快,只留下深深的厭惡和痛苦。作為暴行者的后代,道佳爾德仍然將這件事講述了出來,讓后代知曉這場大屠殺悲劇。不躲避,不隱藏,甚至也沒有對祖父這一暴行作出任何辯解。曾祖父當時是十分后悔而痛恨自己的行為的,并且在余生中懲罰自己,不再回到故鄉(xiāng)。道佳爾德將這個故事全盤托出,目的正在于表達祖父的遺愿,希望諸如此類的錯誤暴行不再發(fā)生。奧托在聽到這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后,真正感覺到屠殺對于人類的任何一方都是一場悲劇。反思歷史的前提,只能是直面歷史,正如新歷史主義看來,“歷史并不是‘一件事接著另一件事,并不是任意的古物陳列,甚至也不只是發(fā)生在過去的事?!睔v史并不是過去,歷史中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規(guī)律。直面歷史,不僅挖掘過去,而且有益于現(xiàn)在,更有利于未來。
總而言之,本書通過澳大利亞土著屠殺白人定居者的敘事,反映了主人公奧托對大屠殺,戰(zhàn)爭的歷史態(tài)度的改觀,以此警示后人,面對歷史,不僅需要勇氣,更加需要一個開放的歷史觀念。正如新歷史主義所倡導的,歷史就是現(xiàn)在,就是未來。直面歷史,研究歷史,以至于反思歷史,才有可能避免人類社會的慘劇不再發(fā)生。
參考文獻:
[1]《別了,那一道風景》,亞歷克斯·米勒著,李堯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2]《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張京媛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3]《新歷史主義文藝思潮通論》,張進著,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4]《后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王岳川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作者簡介:李洋洋(1991-),女,漢族,江西上饒人,文學研究生在讀,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研究方向:歐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