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俐
每年的六月,獨屬于夏季的炎熱暫時還未降臨,而另一種獨屬于中國人民的熾熱,早已在期待著這噴發(fā)的一刻。無數(shù)莘莘學子,十年寒窗苦讀,只為那神圣的二字——高考。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其實“高考”一直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隋唐的科舉取士,不僅震撼了中國,更驚艷了世界。這一制度也曾選出眾多優(yōu)秀人才,“初唐四杰”中的陳子昂,唐宋八大家中的柳宗元,“小李杜”之杜牧,還有唐朝名相張九齡,他們都通過科舉成就了功名。直到后來的八股取士,盡管它日趨僵化,無數(shù)人仍將它當作成功的唯一路徑,渴望著通過它出人頭地。
如今,高考也被視作這樣的“成功之門”,無數(shù)學生,教師和家長將它看作人生的轉(zhuǎn)折點。更有甚者,認為“考上好大學”就是人生的終極目標,終極理想。若如此,那么高考不就成了絕壁,一旦攀登上頂峰,就再也找不到前行的方向。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有多少曾在高中拼搏奮斗的“高材生”,在考上名牌大學后驟然失去方向,整日混在大學,最終畢業(yè)后甚至找不到工作而成為“啃老族”?歸根到底,其實高考仍然只是一次考試,只不過是心中懷著熾熱的成功欲和與別人比較時的驕傲與虛榮的人將高考看做了自己的信仰,把高考當成了拼盡全力去追逐的對象。一旦這個階段性的目標實現(xiàn),失去了信仰,便茫然不知所從。
如果說成功就像遠方的山頂,那么高考就是一條通往山頂?shù)拇蟮?,明了,寬闊,而又擁擠,因為無數(shù)人選擇了這條路,不顧一切地加入這場殘酷的馬拉松。然而通往山頂?shù)穆凡⒉皇侵挥羞@一條,最美的風景也許并不在這條大道的兩側(cè),考上大學并不意味著成功,高考落榜也并不意味著失敗。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曾在1978和1979年兩次參加高考,都名落孫山。青年作家韓寒,高一因期末考試七科不及格而留級,后因再次掛科七門而退學。他們的高考并不順利,然而最終卻也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抱負??梢?,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大道,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才能真正的成功。高考之外,還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高考對許多學生來說,是機會,也是壓力。為了能夠在這一天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他們拼搏三年甚至更久,掙扎在題海中,做完了一摞又一摞和自己一樣高的試卷,縱然因此考上大學,看似贏得了這場比賽,其實付出的代價遠超出所得。在這短暫而又漫長的三年里,家庭的話題被高考占據(jù),友情甚至親情被考試取代,人格的獨立遠不如分數(shù)重要,為“應試教育”而生的“人才”,或許能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在社會上卻絕不會走的長遠。高考之外,還有許多應當學習的事情,教育,不僅應當教給學生知識,更應當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杀氖?,許多時候,學生得到的往往是前者而非后者。以“讓孩子專心讀書”為名,沒有提供給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學生失去的是溝通的能力,甚至是對身邊的親人、朋友、師長最起碼的關(guān)心與尊重;以“得滿分”為由,讓學生做著重復的題目,沿循著重復的思路和固有的套路,抹殺掉的是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獨立思考能力。按照這樣的方式走下去,一個民族只有一種思維,幾億張嘴說著同樣的話,創(chuàng)新的事業(yè)如何發(fā)展,民族的崛起如何實現(xiàn)。
高考制度也選出了不少人才,它的存在是有一定合理性的。說到底,高考只是一個平臺、一個工具,它所能展現(xiàn)的你,只是某一方面的你,你通過它所得到的,也只是對你部分能力的認可。學習不是為了高考,要學的也絕不僅僅是知識。有一個成語叫做“德才兼?zhèn)洹?,之所以把德放在才之前,就是因為社會需要的是有德之才。那些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難道都是高考狀元?他們有的人甚至目不識丁,但與那些公交車上不讓座、自私無禮的“知識分子”相比,他們才會被社會所敬。
高考之外,有許多值得學習和掌握的能力,更有自由翱翔的廣闊天空。不應為高考而學習,而要讓高考成為一個跳板,通過它飛向高考之外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