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梅
摘 要:在當今社會中,不少學生的感情變得越來越脆弱,心理承受力越來越下降,甚至有人經(jīng)受一點點挫折就輕生。一幕幕慘劇讓人痛心不已,也引人深思,為什么年輕的生命如此脆弱?當代學生生命意識的培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學校教育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也成為全社會關(guān)注的話題。語文學科,在對學生進行祖國語言文字教育的同時,也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重任。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生命意識;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的出臺更讓語文教師明白:關(guān)注生命,培養(yǎng)生命意識是語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體現(xiàn),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是一種責任。因此,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要講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確時機,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他們在關(guān)注生命存在中學會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關(guān)注生存危機,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zhì)量,使學生身心能夠得到充分自由、和諧的發(fā)展。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對學生實施生命教育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在語文教材中,我們處處都能找到閃爍著生命光澤的作品。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把那些蘊涵著生命意思的文字提煉出來,并物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與作者作品達到心靈的共鳴。讓學生用生命去感受生命,用生命去體驗生命,用生命去感悟生命,使學生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中,在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生命意識的“內(nèi)化”。如《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正是愛與信念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奇跡。
在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生命的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歷經(jīng)艱辛,經(jīng)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的同學。在歌頌偉大父愛的同時,我們更深一層地看到了:正是因為愛和信念才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奇跡。教師在教學中可向?qū)W生提問:是什么讓孩子在廢墟中活了下來?學生通過思考一定會意識到:是他頑強的毅力,是父親給予他希望,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從這個故事中讓學生體會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來。它交給學生的不僅是愛,更多的是對生命的珍愛,對生命的認可。教者還可以借機讓學生說說在汶川大地震中同樣感人的事,進一步讓學生感悟大愛無私的人間真情。
又如《白楊》這一課,課文描寫了白楊樹在大西北那樣艱苦惡劣的環(huán)境中能夠頑強地生長。我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欣賞、感受充滿生命力的意象,從自然生物旺盛的生命力中獲取生命力量,同時從白楊的身上認識生命的意義,欣賞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從而讓學生領(lǐng)悟到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頑強,無論周圍的環(huán)境怎樣惡劣,只要有一絲生命的土壤,它們就能頑強地生存下去,從而潛移默化的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二、進行拓展延伸,在課外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語文教學,有著極大的拓展空間。許多名人都具有同樣的生命意識與珍愛生命價值的體驗。如古代的司馬遷、范仲淹、蘇軾……現(xiàn)代的魯迅、冰心、巴金……國外的高爾基、海明威、海倫凱勒等等都是如此。他們的作品都是課外閱讀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題材。語文教師可以在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時適當?shù)剡M行生命教育的滲透。體會作品的人物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追求,用他們的人格精神來影響學生,讓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指導學生閱讀有關(guān)具有強烈生命意識的課外讀物和有關(guān)生命知識的科普作品或影視作品,教師不但給學生開出書目,并讓學生寫出讀書報告或讀后感。如教學《向命運挑戰(zhàn)》之后我及時向?qū)W生推薦閱讀《張海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書籍,進一步對學生進行熱愛生命的教育,讓學生從這些身殘志堅的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反省自身,學生就會懂得更應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一切,讓生命煥發(fā)出光彩。
三、加強作文訓練,在寫作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一篇作文就像一面鏡子,它既能照出一個人的文采,也能折射出一個人的思想。在作文教學中引入生命問題的題材,可以促使學生思考生命問題,從中體會生命的偉大、生命的可貴、生命的可敬,體會生命的意義。教者常在平時的作文教學和評講中將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自然滲透進去,讓學生探究生命的規(guī)律、內(nèi)涵和本質(zhì),對自然界生命和人類自身的生命現(xiàn)象進行深入的思考,進而培養(yǎng)積極進取的生命意識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質(zhì)量,以期得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寫作中的生命教育,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生活實際,順著學生的思路來做文章。如幾位同學在考試失利后,灰心喪氣,教者不僅要安慰他們,還要找他們個別談心。事后,教者還可以讓學生以《怎樣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為題作文,讓學生去細細品味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并能有所感悟。又如,面對電視、網(wǎng)路中學生自殺的相關(guān)報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討論,讓學生思考生命與人生的問題,懂得如何善待自己、珍愛生命、尊重生命。遇到挫折和困難,應當經(jīng)常與親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師的溝通和交流,與家人和睦相處,學會與同學友好相處,心胸寬闊、善待他人,珍愛自己。在學習、實踐中,學生的生命意識得到加強,抗挫折能力不斷提高。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形式,滲透生命教育,樹立正確人生觀,教育學生熱愛生命、善待人生,激發(fā)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心他人的美好愿望,幫助學生產(chǎn)生并形成積極的心態(tài)和崇高的人格,具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意志,從而有完整的生命和美好價值的人生。學生能在學習中感悟到人的生命歷程總會遇到許多苦難和挫折,但只要每一個人能勇于面對,敢于挑戰(zhàn),生命將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