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毅
那天正是初伏天,通遼地區(qū)出奇地炎熱。全國第十八屆嘗試教育年會的代表到扎魯特旗三所民族學校考察。間隙,忙里偷閑,本刊記者在扎魯特草原上席地而坐采訪邱學華教授。魯北鎮(zhèn)酷熱難耐,而草原上卻涼爽許多,周遭的輕風送來淡淡的青草和羊糞混合的味道,不遠處有一輛廢棄的勒勒車孤寂地橫在草地上。
來自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第一小學的女教師沈姬霞也在采訪現(xiàn)場,她羞澀地說出了自己的困惑:“參與了邱老師的嘗試教學實驗以后,孩子可高興了,學習內(nèi)容當堂消化,沒有家庭作業(yè)??墒怯械募议L對‘輕負擔不理解、不認可,甚至還到校長、教育局告狀,認為這是老師不負責任。加上實驗初期,考試成績也不十分突出。這可怎么辦啊?”
慈眉善目的邱老師安慰說:“你不要急呦,堅持下去就會成功的,就會有人認可你的。你們內(nèi)蒙古阿左旗的王旗榮老師從1984年就這么做了,開始也是被人懷疑、否定的……”
王旗榮:戈壁灘上“嘗試”出的一個教育奇跡
在阿拉善盟左旗木仁高勒蘇木,有個塔爾嶺村,當年村里有一所山村牧區(qū)五年制微型小學,王旗榮是這里的教師兼校長。
學校背靠賀蘭山,面對戈壁灘。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里經(jīng)濟落后,交通閉塞,不通電、不通郵,一年半載見不到一張報紙,生活艱難,吃水要到4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拉。幾間矮小的土房里,除了舊桌凳和破黑板外,沒有一件像樣的教學設備。7位教師,教著100多個牧民的孩子。教學質(zhì)量可想而知,數(shù)學成績尤甚。1984年,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舉行全區(qū)小學數(shù)學畢業(yè)會考,該校數(shù)學平均分只有40.8分,及格率僅有37.4%。但是1985年以后,該校連續(xù)11年數(shù)學畢業(yè)考試的平均成績超過90分,曾有幾年居然成績名列全旗第一、全盟第一,優(yōu)秀率達100%,超過了六年制城鎮(zhèn)名校。每年畢業(yè)考試都由全盟或全旗統(tǒng)一命題,由教育局或教研室派人監(jiān)考,所以,該校的成績使許多抱有懷疑的人都信服了。創(chuàng)造這個教育奇跡的,就是邱老師創(chuàng)立的嘗試教學法和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蒙古族教師王旗榮……
下面是已經(jīng)退休的王旗榮博客里的文章《嘗試教學法指引我走向成功之路》的摘錄:
我從教30多年,其中29年在塔爾嶺村小工作。
1984年秋季,我開始了漫長的“嘗試為主,多法配合” 的教改實驗與研究,到1996年秋季止,我連續(xù)11年在畢業(yè)班進行了實驗,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是大面積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
連續(xù)11年畢業(yè)班參加阿拉善盟統(tǒng)考均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數(shù)學最低平均成績?yōu)?1.4分,最高平均成績?yōu)?9.7分,其中有三屆的平均成績?yōu)?8.6分,有四屆學生的優(yōu)秀率為100%。我校是最基層的山村牧區(qū)學校,教師流動特別頻繁,這11屆畢業(yè)班的學生學習成績在實驗前都不夠理想,但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實驗,全班所有的學生成績都有大幅度提高,特別是中差生成績轉(zhuǎn)化尤為顯著,達到了阿拉善盟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水平。
二是縮短了學習時間,減輕了師生負擔。
由于嘗試教學的環(huán)境始終促使學生處于獨立探索、追求成功的氛圍中,這就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生學得巧了,教師講得精了,課堂容量增加了,作業(yè)當堂完成,當堂批改,當堂輔導學困生,不留或少留家庭作業(yè),從而有效地減輕了師生負擔。
三是提高了自學能力,培養(yǎng)了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
嘗試教學采用“先練后講”,即學生先獨立自學,嘗試探索的方法,由于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和固定思維的束縛,學生只能從不同知識的角度來溝通、遷移新知識。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這就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20年的實踐表明,嘗試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最初實驗時,能夠自學課本獨立解決問題的學生數(shù)僅占10%左右,但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實驗就能上升到60%以上,學生爭著搶著試做練習題,老師根本沒有必要再去布置家庭作業(yè)。每天早上我剛一進班,學生就搶先讓我批改自學作業(yè),開學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全班大部分學生基本上完成了全冊課本練習作業(yè)。
后來塔爾嶺小學撤并到中心小學了,我也調(diào)到阿左旗教研室擔任教研員,開始在全旗大力推廣嘗試教學法。由最初實驗的1所學校、1名教師、1個班級、20多名學生,發(fā)展到今天的32所學校、130多名教師、180多個教學班、近6000名學生參與。嘗試教學法已成為我們當?shù)亟處熥顦酚诮邮艿慕虒W方法。
我自己成長的道路是伴隨著邱老師的心血的。
1984年春季,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情向邱老師發(fā)出了第一封請教信,沒想到他立即回信,解答了我所請教的問題,還寄來了相關書籍和資料。1985年,邱老師又邀請我到常州參加培訓學習,當我趕到常州時,培訓班早已結束,邱老師只好在旅店給我一個人講解什么是嘗試教學法及操作方法;又在常州師范學校他的辦公桌前教我如何備課、上課。1987年7月,邱老師千里迢迢地來到巴音浩特為阿拉善盟地區(qū)教師義務講學、上示范課,深夜還為我修改教案。并且不辭辛苦,風塵仆仆到我所任教的簡易小學進行考察。以后經(jīng)常用信件、電話指導,幫助制訂研究方案、指導撰寫實驗報告。他用20多年時間幫助一個與他非親非故的蒙古族教師……
白老師:被夭折的“嘗試”
撰寫本采訪稿期間,呼和浩特市回民區(qū)教研員劉曉清老師“貢獻”了一段她塵封的記憶——
那是我從教的第七個年頭,應聘在秋實中學教高中語文。在這里,我和邱先生的嘗試教學法不期而遇。
當時有一位教數(shù)學的白老師,據(jù)說是北大畢業(yè),60多歲,高大魁梧,銀發(fā)飄飛,出語溫厚和氣,常于隱隱的笑意中透露著一種做學問人的清正風骨。
白老師是一位堅守教育原則的老師。雖是六旬老人,卻摒棄保守觀念,積極探求適合學生、重在培養(yǎng)能力的現(xiàn)代教育教學法。他曾慷慨借我一本《異步教學法》,他跟我說,自己正在班里給同學們講自學法,每天都給學生留有自學的內(nèi)容。也就是此時,我聽到了邱學華的名字和他的“嘗試教學法”。
白老師的“嘗試”異常艱辛。他先讓學生自學,嘗試練習之后再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況針對性地講解訓練,即今天所說的“先學后教”。教學進度很緩慢,學生也不理解。大約是那個學期將近結束的一天,我照常去上課,驚聞白老師辭職而去。于悵然中,我猜想,白老師的辭職大半與他的“嘗試”有關!
那時,我正在上臧克家先生的《納諫與止謗》,課堂上我引證歷史,讓同學們體會奴隸制、封建制時代家天下的政治體系,賢臣明君敢于進諫、勇于納諫的膽量、胸襟、氣度。第二天我再去上課的時候,教室門上居然貼出一張“大字報”,學生要求校方留任白老師,言辭間用到了剛學的課文。我叫來班長,簡單問詢得知: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原來老師先講、聽懂后再練習的教學模式;白老師的先自學,嘗試做題,后再講再練的模式,一開始他們并不適應,但經(jīng)過一學期的努力,他們嘗到了甜頭,醒悟了,不舍得讓白老師走……
學生們沒有挽留住白老師。白老師真的走了,接下來,我也走了。但年輕而執(zhí)拗的我,硬是追尋了一番邱學華先生的“嘗試教學法”。不,或許應該說,我在追尋邱先生和白老師們所堅守的那種教育原則!
扎魯特旗:草原上的全員“嘗試”
2016年7月11—14日,全國嘗試教育第十八屆年會在扎魯特旗召開,500多名來自15個省區(qū)的教師、教研員、教育局長參會。邱學華老師說:這可是第一次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召開年會和賽課啊,目的就是想告訴人們,嘗試教育適合任何地區(qū)、任何教育層次,客觀上也能起到“智力支邊”的作用。
扎魯特,科爾沁草原深處的半農(nóng)半牧區(qū),蒙漢文化交融地帶,是契丹人的發(fā)祥地。別看她遠離中心城市,但一直是教育的先行者。早在2005年和2007年分別順利通過了丁培中先生主導的“小語整改”“初語整改”課改驗收;2006年順利通過了自治區(qū)“兩基達標”驗收,實現(xiàn)了辦學條件的巨大改善; 2015年,扎魯特旗率先通過了教育部的“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驗收……這次年會上,扎魯特城鄉(xiāng)學校教育發(fā)展水平讓來自天南地北的會議代表著實驚訝、贊嘆了一番,顛覆了他們對內(nèi)蒙古牧區(qū)教育的看法……
那天,在不是采訪的閑聊中問鄧國范和金民兩位教育局長:如今課改也是趕時髦盛行啊,不少學校今天學洋思,明天學杜郎口,像掐了頭的蒼蠅,亂飛亂撞。你們怎么會選中了似乎有些“過氣”的 “嘗試教育”?
出口成章的教育局長鄧國范,因以縣域為單位積極推進嘗試教育,如今已被聘為“嘗試教育學院”的副院長。他率先說:一個理論,一項實驗,一個模式,能30年歷久不衰,不是曇花一現(xiàn),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它就是科學,它就是有生命力的東西!要不早就被淘汰了,你說是不?
金民,主管業(yè)務的副局長——
課改,說到底是學習方式“轉(zhuǎn)型”,跟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轉(zhuǎn)型一樣,需要改變“高耗低效”。 課改雖然走了10多年,但課堂教學仍然問題突出:
一是大部分課堂教學依然停留在傳統(tǒng)的“講授”模式中,教師主動地講,學生被動地接受。許多教師都在按照自己的設計“牽”著學生走,學生絕不是課堂學習的主人。二是學生課業(yè)負擔較重,存在相當程度的厭學、偏科現(xiàn)象。三是學校課改沒有找到“抓手”,沒有良好的教學方法支撐。一些模仿而來的教學模式,在很多學校難以堅持,許多“模式”成為了空架子,只有實驗教師能操作,難以在學校各學科普遍推廣,甚至有的“實驗教師”也難以堅持。課改工作進入一個“瓶頸期”,我們必須尋找“轉(zhuǎn)型”的突破口。正當一籌莫展之時,我赴上海參加了一個培訓,在聽了邱學華教授的講座后,豁然開朗:這不就是我們需要的東西嗎?
2014年7月,我們請邱老師來扎魯特旗講學,他不僅專門做了“嘗試教育理論”的學術報告,為了讓通遼地區(qū)的教師們深入體會“先練后講、先學后教、先試后導、先行后知”的教學理念,他親自“披掛上陣”教了一節(jié)語文課。
通過理論培訓與實踐觀摩,“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chuàng)新”這一理論核心深深震撼了與會的教師們。 “五步六結構”的操作模式, “一個觀點、兩抓、三看、四個當堂、五個一定要”的操作策略,都使老師們?nèi)绔@至寶。
10所實驗學校很快就找準了方向,“課改”真的動了起來。
扎魯特旗教研室副主任周雪揚——
經(jīng)過短短的近兩年的探索,老師們利用“嘗試教學法”上課后的益處,逐漸凸顯出來了。經(jīng)常能聽到校長、教師的反饋:
“我們施行了學案導學,感覺很好。有一個實驗班的男孩子變化特別大,在一次測驗中竟然考了90多分,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分了學習小組后,真是有變化,以前不愛說的孩子現(xiàn)在也愛表達了,過去不愛動的孩子,現(xiàn)在明顯地參與了進來……”巨日合中心校的副校長田秀華激動地在電話里向我描述……
“小周,你有時間能不能來我們實驗小學一趟,我想讓你們聽聽我們幾個實驗教師的課……”去實驗小學開家長會時,張福林校長熱情地邀請……
“我們在‘嘗試教學研究方面有些新的想法,你幫我們看看行不行……”在樓道中偶遇來局里開會的魯北三校劉天源校長,他迫切地邀請……
總體上講,實施“嘗試教育”之后,雖然時間短,但見到了一些明顯變化:
一是全旗漢授初中、小學的課堂教學發(fā)生了顯著變化,課堂學習變得不再沉悶、呆滯。新課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一定程度上得到落實,“課堂教學轉(zhuǎn)型”有希望落地了。
二是學生的成長有目共睹?!跋葘W后教”“先練后講”“合作交流”——這些有力的教學策略和步驟,提升了學生自學的能力,合作的意識,更重要的是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在轉(zhuǎn)型的課堂上,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有了主動權、話語權。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精神、審辯式的思維習慣也在課堂上初現(xiàn)端倪。
三是一批具備示范、引領作用的教師脫穎而出,極大地促進了教師們(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使得一批青年教師將先進的教學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為其今后的專業(yè)發(fā)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石皇冠:因“嘗試”而鏈接的忘年交
“學生從一年級起,在一個字還不識的情況下就開始學閱讀,行不?” “不教漢語拼音,學生也能學會普通話,行不?”“小學五年級學生能學著給《史記》《漢書》或《資治通鑒》中的‘白文斷句,信不?”
這些問題,在一些人的眼里就是古今奇談,就是“講故事”,但他以自己六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學生是可以“零負擔識字的”,三年就可以完成六年的“法定”識字量;一入學就“學閱讀”也是可行的,學生六年可以閱讀五六百萬字,甚至更多;五年級的學生經(jīng)過適度的訓練是可以給無句界的文言文斷句的……
創(chuàng)造這個“奇跡”的就是曾在包頭市土右旗一所農(nóng)村學校執(zhí)教的語文教師石皇冠。撰寫本文時,石老師已經(jīng)調(diào)往廣州,做教研員去了。
他所有的大膽設想,無不滲透著邱學華老師的“嘗試思想”——
2000年前后,石皇冠從一套全國特級教師的叢書中知曉了邱學華老師。他冒昧地查114臺,居然找見了邱老師。2002年,在云南的一次年會上,他見到了久仰的真人,虔誠的態(tài)度和對現(xiàn)行教育的憂慮,使他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其后,在邱學華的舉薦下,他到寧波一所私立學校任教。但私立學校為了生存,會把應試教育推到極致。這是他和邱老師無法忍受的。2004年,他們師徒二人先后撤退。如今,邱老師每出版新書,都要請這個內(nèi)蒙古的鄉(xiāng)村教師校對、審讀,他們成了“忘年交”。
“奇跡”到底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是誰啟示了他?
他的實驗,從起步就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他教漢語拼音,沒有“a o e,i u ü”地教,先是看加注漢語拼音的文本,繼而抽掉漢字,嘗試閱讀純拼音文本,最后利用微軟經(jīng)典全拼(帶聲調(diào))學打字和聽朗讀錄音帶。時間久了,學生居然不知不覺地學會了漢語拼音,還達到了普通話發(fā)音比較標準的水平,也學會了普通話流利朗讀和交流。
從一年級起,在學生一個漢字不識的情況下,他就嘗試開展“學閱讀”訓練,做法是從“聽”入手,由“聽覺語言”漸進到“視覺語言”。
為了減輕負擔寫會漢字,他設計了“嘗試學字法”。以學習漢字構字規(guī)則為中心,寫會一個字,可以迅速寫會六七個。
石老師說:十幾年前,我開始系統(tǒng)學習嘗試教學理論創(chuàng)立者邱學華老師的專著,并在教學中試著落實邱老師的教學原則,這些原則落實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就成為:學生先嘗試獨立斷句,后展示學習結果,老師只針對性地糾錯、反問、啟發(fā)、歸納……
春秋,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國,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今邱學華三十年如一日,創(chuàng)立、完善、傳播、推廣植根于本土的“嘗試教育”,同行者數(shù)以十萬計,其教育理論和實踐模式,惠及無以計數(shù)的學生,包括內(nèi)蒙古從西到東無數(shù)的學校、無數(shù)的教師和學生。其參與人數(shù)之多,影響之廣泛,持續(xù)時間之長,無人出其右。
年會期間,邱老師以82歲高齡奔走于臺上臺下,應接于天南地北的教師,有兩天都是半夜12點之后才能休息,其情其景,感人至深。邱老師對教育的情懷,對多少基層教師的慈愛和教誨,正如朱永新在給 《嘗試之路》一書寫的序言標題那樣——《情懷造就高度》。
情懷造就高度,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