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萍
小學手工課是一門集思想情感教育,知識傳授,技能訓練為一體的綜合課程。手工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圍繞美術教育的課程標準要求,即為了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啟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讓學生在手工課教學活動中,廣泛接觸,認知和欣賞各種手工作品,引導美感體驗,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提高學生對形式美的感知力和美術作品的理解力。
一、手工課教學彰顯生活化,要利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
當前手工課的教學目標定在認知、情感和技能三大方面,通過調查問卷得知,很多美術教師在手工課教學中在很大程度上更注重技能、技巧訓練,忽略對學生審美感受的引導和教育,造成學生學的和實際生活環(huán)境相脫節(jié);并且,一些學校手工課程的安排綜合性不足,趣味性不夠,于是呈現(xiàn)出學生在對手工課教學興趣不濃,主動性不夠等現(xiàn)象。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認為,一切學習都來自于經(jīng)驗,教育必須從經(jīng)驗,從每個人實際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藝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無處不在,“深化著生活,豐富著環(huán)境,改造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因此,手工課教學一定要彰顯生活化,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好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讓手工課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既看得見,又摸得著,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手工課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增強學生進行手工課學習的動力和進行手工創(chuàng)作的激情。作為美術教師應該有這樣的理念,我們對學生所實施的不應是專業(yè)美術教育,而應該是生活美術教育,我們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應該是對學生未來生活有幫助的,有利于他們身心發(fā)展的,也就是讓美術回到生活中去。
以前的手工課上,學生們大多按照教材與教師要求完成手作品,對作品生活實用程度沒有去考慮。在二年級上冊手工課《小扇子》教學中,課堂教學內容是制作小紙扇。由于現(xiàn)在多數(shù)學生的降暑工具多為電扇、空調以及塑料與布藝制作的扇子為主,紙扇的實用功能下降,學生接觸較少,所以在上該手工課教學時,學生對紙扇缺乏直觀認識,沒有相應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以紙為材料的扇子主題創(chuàng)作較為困難。
二、手工課教學彰顯生活化,要拓展學生的體驗渠道
學生的體驗是手工課教學的源泉,也是學生心智成長、美育培養(yǎng)的重要載體,手工課教學要彰顯生活化,就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不斷拓展學生的體驗渠道。因此,讓手工課教學應該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理解、自我嘗試、自我體驗,認識手工、了解手工課,主動地融入生活情境中并學會生活、體驗生活。因此,手工課的教學內容上不應受制于課本,要在學生的生活體驗中去提煉課題,讓學生在做中學,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要讓學生在手工制作技法學習時,收獲動手能力成熟的體驗;讓學生進行手工作品創(chuàng)作,去美化生活,收獲成功的體驗;讓學生參加手工制作競賽活動,去培養(yǎng)競爭意識,去發(fā)展合作能力,去收獲成長的體驗。以手工課《樹葉拼貼》為例,課前,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認識了解各種樹葉,包括色彩、形狀、肌理,增強了學生對大自然的體驗,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再比如《設計制作便箋盒》,學生利用小外包裝盒制作實用的便箋盒,將自制作品應用到家庭生活,裝小票、針錢等,讓學生有了生活的體驗。
三、手工課教學彰顯生活化,要豐富課堂的教學方式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因此,教師也要圍繞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斷豐富教學方式。在具體的手工制作過程中,每個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積累、技能基礎不一樣,因此,手工制作也具有各自的特點。作為教師,在手工制作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學生這種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要敢于突出教材、突出教學參考書的解釋或參考圖片,以及突破教師的范例,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并創(chuàng)設各種適宜的教學手段、方法和策略,讓學生都能自由表達,充分展現(xiàn)個性。比如,在手工課外興趣小組活動中,教師根據(jù)對學生各自能力的了解,把不同特長的學生安排在一個組,組成“合作探究”小組,讓小組同學對手工材料如何搜集,手工作品如何創(chuàng)新進行探究。在《舊物改造》課堂教學中,把全班同學分成了十組,運用探究學習的方法完成以下要求:1.從自己的身邊找一些可以再利用的廢棄物,越多越好。2.觀察廢棄物的形狀、顏色、紋理和材質,巧妙的合作設計一件有個性的手工藝術品。全班同學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結果有的小組利用各種廢棄紙箱、易拉罐創(chuàng)作了一艘立體的大輪船;有的小組利用自然中的樹枝、葉、花等創(chuàng)作拼貼畫;還有的小組利用舊報紙、雜志、畫報、宣傳單等編織成儲物籃……另外,手工課的上課場地也可以進行改變,可以帶孩子們走進多媒體教室、走向郊外、在自己家中……在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習的,能開拓視野,提高學習興趣,發(fā)展智力,啟發(fā)他們進行新的嘗試,促使他們不斷的超越自我。此外,教師在手工課教學中還應該有一定的教學智慧,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要有應急措施。比如,學生材料沒有帶的情況,可以其與有材料的同學組成一組。對沒帶剪刀工具的同學,也可以嘗試變剪法為撕法,創(chuàng)意出另一種作品效果。
總之,通過手工課教學生活化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效益。一是增強了學生生活認知能力。通過深入挖掘教材、課程的生活因素,不斷開展課堂教學資料中的生活化內容,使課堂教學內容盡量貼近生活,把學生引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引導學生更加細膩的去貼近生活,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美化生活,更加熱愛生活。二是增進了家校互動。家長積極參與到學生手工制作過程中來,與學生共同完成手工作品,分享學生手工作品美化生活的喜悅,感受子女成長的幸福,從而關注、支持學生在學校的教育活動。有效地促進家校溝通交流,形成了對學生的教育合力。三是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實施了手工課教學的生活化導向,提高學生對手工作品形式美的感知力和美術作品的理解力,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又挖掘手工課教學的思想教育性,滲透德育,促進學生增強環(huán)保意識,保護環(huán)境,熱愛大自然,實現(xiàn)了對學生美育、智育、德育的整合,契合學校培育“做熱愛自然、愛護環(huán)境的綠色環(huán)保少年”的育人目標,形成文化育人合力,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不斷提高辦學品質。
何芳萍
小學手工課是一門集思想情感教育,知識傳授,技能訓練為一體的綜合課程。手工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圍繞美術教育的課程標準要求,即為了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啟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讓學生在手工課教學活動中,廣泛接觸,認知和欣賞各種手工作品,引導美感體驗,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提高學生對形式美的感知力和美術作品的理解力。
一、手工課教學彰顯生活化,要利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
當前手工課的教學目標定在認知、情感和技能三大方面,通過調查問卷得知,很多美術教師在手工課教學中在很大程度上更注重技能、技巧訓練,忽略對學生審美感受的引導和教育,造成學生學的和實際生活環(huán)境相脫節(jié);并且,一些學校手工課程的安排綜合性不足,趣味性不夠,于是呈現(xiàn)出學生在對手工課教學興趣不濃,主動性不夠等現(xiàn)象。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認為,一切學習都來自于經(jīng)驗,教育必須從經(jīng)驗,從每個人實際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藝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無處不在,“深化著生活,豐富著環(huán)境,改造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因此,手工課教學一定要彰顯生活化,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好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讓手工課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既看得見,又摸得著,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手工課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增強學生進行手工課學習的動力和進行手工創(chuàng)作的激情。作為美術教師應該有這樣的理念,我們對學生所實施的不應是專業(yè)美術教育,而應該是生活美術教育,我們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應該是對學生未來生活有幫助的,有利于他們身心發(fā)展的,也就是讓美術回到生活中去。
以前的手工課上,學生們大多按照教材與教師要求完成手作品,對作品生活實用程度沒有去考慮。在二年級上冊手工課《小扇子》教學中,課堂教學內容是制作小紙扇。由于現(xiàn)在多數(shù)學生的降暑工具多為電扇、空調以及塑料與布藝制作的扇子為主,紙扇的實用功能下降,學生接觸較少,所以在上該手工課教學時,學生對紙扇缺乏直觀認識,沒有相應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以紙為材料的扇子主題創(chuàng)作較為困難。
二、手工課教學彰顯生活化,要拓展學生的體驗渠道
學生的體驗是手工課教學的源泉,也是學生心智成長、美育培養(yǎng)的重要載體,手工課教學要彰顯生活化,就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不斷拓展學生的體驗渠道。因此,讓手工課教學應該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理解、自我嘗試、自我體驗,認識手工、了解手工課,主動地融入生活情境中并學會生活、體驗生活。因此,手工課的教學內容上不應受制于課本,要在學生的生活體驗中去提煉課題,讓學生在做中學,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要讓學生在手工制作技法學習時,收獲動手能力成熟的體驗;讓學生進行手工作品創(chuàng)作,去美化生活,收獲成功的體驗;讓學生參加手工制作競賽活動,去培養(yǎng)競爭意識,去發(fā)展合作能力,去收獲成長的體驗。以手工課《樹葉拼貼》為例,課前,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認識了解各種樹葉,包括色彩、形狀、肌理,增強了學生對大自然的體驗,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再比如《設計制作便箋盒》,學生利用小外包裝盒制作實用的便箋盒,將自制作品應用到家庭生活,裝小票、針錢等,讓學生有了生活的體驗。
三、手工課教學彰顯生活化,要豐富課堂的教學方式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因此,教師也要圍繞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斷豐富教學方式。在具體的手工制作過程中,每個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積累、技能基礎不一樣,因此,手工制作也具有各自的特點。作為教師,在手工制作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學生這種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要敢于突出教材、突出教學參考書的解釋或參考圖片,以及突破教師的范例,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并創(chuàng)設各種適宜的教學手段、方法和策略,讓學生都能自由表達,充分展現(xiàn)個性。比如,在手工課外興趣小組活動中,教師根據(jù)對學生各自能力的了解,把不同特長的學生安排在一個組,組成“合作探究”小組,讓小組同學對手工材料如何搜集,手工作品如何創(chuàng)新進行探究。在《舊物改造》課堂教學中,把全班同學分成了十組,運用探究學習的方法完成以下要求:1.從自己的身邊找一些可以再利用的廢棄物,越多越好。2.觀察廢棄物的形狀、顏色、紋理和材質,巧妙的合作設計一件有個性的手工藝術品。全班同學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結果有的小組利用各種廢棄紙箱、易拉罐創(chuàng)作了一艘立體的大輪船;有的小組利用自然中的樹枝、葉、花等創(chuàng)作拼貼畫;還有的小組利用舊報紙、雜志、畫報、宣傳單等編織成儲物籃……另外,手工課的上課場地也可以進行改變,可以帶孩子們走進多媒體教室、走向郊外、在自己家中……在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習的,能開拓視野,提高學習興趣,發(fā)展智力,啟發(fā)他們進行新的嘗試,促使他們不斷的超越自我。此外,教師在手工課教學中還應該有一定的教學智慧,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要有應急措施。比如,學生材料沒有帶的情況,可以其與有材料的同學組成一組。對沒帶剪刀工具的同學,也可以嘗試變剪法為撕法,創(chuàng)意出另一種作品效果。
總之,通過手工課教學生活化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效益。一是增強了學生生活認知能力。通過深入挖掘教材、課程的生活因素,不斷開展課堂教學資料中的生活化內容,使課堂教學內容盡量貼近生活,把學生引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引導學生更加細膩的去貼近生活,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美化生活,更加熱愛生活。二是增進了家?;?。家長積極參與到學生手工制作過程中來,與學生共同完成手工作品,分享學生手工作品美化生活的喜悅,感受子女成長的幸福,從而關注、支持學生在學校的教育活動。有效地促進家校溝通交流,形成了對學生的教育合力。三是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實施了手工課教學的生活化導向,提高學生對手工作品形式美的感知力和美術作品的理解力,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又挖掘手工課教學的思想教育性,滲透德育,促進學生增強環(huán)保意識,保護環(huán)境,熱愛大自然,實現(xiàn)了對學生美育、智育、德育的整合,契合學校培育“做熱愛自然、愛護環(huán)境的綠色環(huán)保少年”的育人目標,形成文化育人合力,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不斷提高辦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