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兆兵
據(jù)《淳安縣志》記載:淳安縣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因為大饑,斗米二錢二分,百姓餓死不可勝計。
我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那時候,人們大都吃了上頓沒下頓。于是想方設法去地里、山上開地下糧倉。
人們?nèi)ゲ烧r麻葉、苦麻葉、小艾葉、牛蒡葉以及野菜、紫藤花等加工食用;有的去山上采摘野果、山楂、彌猴桃、野萄萄、野草莓充饑。還有的扛著山鋤上山去挖蕨根、葛根加工成淀粉,摻以野菜熬成湯來飽肚??傊裁茨艹跃统允裁?。人人餓得面黃肌瘦,臉無血色,手腳無力。我村更是有一位名叫童老八的村民因饑餓受不了上吊而死。
那天,他也和其他村民一樣扛著山鋤,有氣無力地到離村十幾里的一個地名叫松塘塢里的半山腰的茶園中掘蕨根,想想今后的日子沒法過,就用帶來捆蕨根的籮繩,把自己吊死在茶園的茅棚中。
這件事對我影響很深。
因為在我小的時候,一日三餐吃的大都以雜糧為主,馬鈴薯、番薯和老南瓜唱了主角。還有那玉米果、玉米糊,都是摻以野蒜和野菜做成的,難以下咽。我經(jīng)常吃一點就想把它扔掉,母親一看到我這樣,就嚴厲地教訓我說:“別扔掉,留著下一餐吃。你這個兒子一點不懂事,你沒聽說二隊童老八吊死的事嗎!”
那個時候一到采茶農(nóng)忙時,學校都放假支農(nóng),我經(jīng)常跟著母親和組里的婦女去采茶。而我組那塊茶園剛好在吊死人的那塊茶園邊。采茶時,我母親指著旁邊那塊茶園告訴我說:“童老八就在那塊茶園中吊死的。他要是還有一口飯吃,哪怕是玉米糊摻野菜,也不至于這樣!”聽了母親的話,我更是對自己從前浪費糧食的行為羞愧難當。
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人們的吃飯問題有所好轉(zhuǎn),但還是不能放開肚皮吃,更不用想吃到美味佳肴。雖然國家發(fā)給每人一定的供應糧,但我們還是很少吃到名符其實的香噴噴的白米飯。餐餐都是白米加雜糧做成的南瓜飯、馬鈴薯飯、番薯飯、野菜飯等等。
我清楚地記得在我讀中學時,星期天都帶些馬鈴薯、番薯回學校,再到糧管所買來幾斤大米,每餐蒸飯時將馬鈴薯或番薯洗凈切塊放入有些許米粒的飯盒中蒸飯吃。有時候我母親還將玉米在石磨中去皮磨成半粒半粒的,叫我?guī)У綄W校蒸玉米飯吃,還有的時候?qū)⒂衩啄コ纱址壅粲衩缀?。為什么這么做?還不是因為缺糧嗎!
改革開放以后,人人有飯吃,人人吃飽飯這一愿望終于實現(xiàn)?,F(xiàn)在人們一日三餐的食物相當豐盛,談論最多的,不再是有沒有飯吃,能不能吃飽,而是變成了怎樣吃得好、有營養(yǎng)、有利于健康。于是闊別多年的粗糧,又回到了我的餐桌上,望著這些曾經(jīng)讓我活下來的老伙計,大恩人,我卻總提不起食欲來。因為它們代表著那段不堪回首,讓人饑餓的歲月。
與我不同的是,那些年齡稍大的過來人卻還常常憶起當年那些缺吃少穿的事,尤其對吃的食物耿耿于懷。我八十余歲的老母親就常常在我面前不厭其煩地叨嘮:“現(xiàn)在的人真有口福啊,想吃什么有什么,這真是神仙過的好日子啊,我們可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
饑餓,給了我們太多的苦難記憶。面對它,有的人選擇忘卻,有的人選擇記住。我想,無論是忘卻還是記住,都是有情可原的,那都代表著如今可以告別地下糧倉的幸福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