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曉萌
王小波:『背叛者』的守望
——評房偉的《王小波傳》
○ 洪曉萌
王小波以其先鋒性的寫作技巧,啟蒙意識與性愛書寫,成為中國1990年代文化語境生產(chǎn)出的“背叛者”。他既打破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枷鎖,又區(qū)別于很多先鋒小說的虛無性寫作,是中國當代文壇“怪異”的存在。王小波死后爆得大名,成了青年人的“精神導師”,自由主義者的旗幟。也有評論者直指王小波的“性愛”寫作,認為他陰郁、戲謔,是被西方腐蝕了的“偽自由主義者”,非學理性的批判,實則吸引眼球、彰顯自我。不得不說,很多人喜愛的或厭惡的“此王小波”實則“非彼王小波”,而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與大眾心理“合謀”造就的“王小波”,承載了太多符號化的價值判斷。房偉的《王小波傳》,從“小說家之死”入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成長動態(tài)中的“凡人”王小波,褪去了強加于其身上的標簽,還原真實的個體本身,呈現(xiàn)了一個秉持自我價值與倔強人生態(tài)度的“作家王小波”。
房偉的《王小波傳》,基于大量資料考證,回歸歷史現(xiàn)場和作品本身。全書分為九章,從作家之死的迷霧,回溯王小波短暫曲折的一生。房偉延續(xù)了其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評論風格,同時對人物傳記的書寫有自己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其一,具有豐富的資料例證與宏大的歷史空間構建。王小波一生歷經(jīng)了中國發(fā)展的重大階段,人心瘋狂的大躍進,人性頑劣性的“文革”時代,到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社會的商品化、欲望化,這其中的政治風云,人性裂變,以及由此對成長中的王小波精神人格的塑造,房偉都對其做了細致的考察和詳盡的闡釋。同時,作者對王小波的書寫不僅限于人物經(jīng)歷梳理,還涉獵了文化生活的變遷,從社會學、文學、哲學、歷史等多方面展示了人物的動態(tài)成長。這種文化元素的延展與歷史空間的構建得益于作者對豐富資料的搜集。王小波一生輾轉幾處,資料搜集整理不易,房偉在這方面著實下了功夫,尤其到牟平地區(qū)深入生活,拜訪王小波的親人師友,對王小波的經(jīng)歷、個性、內(nèi)心,及其生存的環(huán)境、時代背景、文化土壤進行了解和體驗,才描繪了立體準確的人物形象。再者,豐富的文學性和深刻的思想性。一部好的人物傳記并不是對材料的堆砌呈現(xiàn),而在于作者體悟的把握與傳達。因此,如何選擇駕馭傳記的素材,使它重現(xiàn)王小波的精神價值,不僅考驗作者剪裁的技巧,還
考驗知人論世的水平,研究功力和多方面素養(yǎng)。房偉搜集整理大量例證,將筆觸深入人物內(nèi)心世界,展現(xiàn)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宣揚知識分子的人格力量。王小波是個典型且異類的知識分子形象,他的存在印證了中國當代文學體制存在的某些癥結。在復雜、曖昧且急于發(fā)展的時代語境中,作者以王小波為切入點,反思了某些我們本該正視的問題,同時對當代文壇發(fā)展寄予了希冀。王小波作家的特殊身份,使傳記具備很強的文學性。結合其成長經(jīng)歷,作者對其重要小說《綠水毛怪》《黃金時代》《革命時期的愛情》《我的陰陽兩界》等,及其大量雜文作品,進行了深刻解讀。
王小波的死始終充滿神秘感,尤其是他極賦象征意味的死相——頭抵南墻,佝僂著身子的躺臥姿態(tài),如房偉在書中所寫“這是一場猝不及防的‘偷襲’”,而這也是王小波一生的剪影:孤獨的自我掙扎。我們無法想象王小波在生命最后的想法,是對一生學術壯志未酬的遺憾?還是對堅守自我的問心無愧?彌留之際,他渴望回去的,是童年給予他神秘情結的“鐵一號”,還是充滿熱血、揮灑青春的云南農(nóng)場?這些都隨王小波的逝去而成為永久的謎,但他以最后的姿態(tài)告知世界,他的一生都活在痛苦的掙扎中,活在無言的抗爭中,孤獨而倔強。王小波童年歷經(jīng)了宏大革命的衰落,給他的童年埋下了神秘的情結,奠定了其反思體制、反思紅色革命北京的濫觴?!拔母铩敝醒c火的紅色恐怖席卷神州大地,王小波洞察了人類的愚昧,看透了人性的扭曲,也在心靈上涂抹了一層排斥與恐懼的底色。云南與牟平的插隊是王小波重要的人生經(jīng)歷,知青情結也深深影響了他此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政治陰霾漸散,革命熱度降溫,理想主義光芒也漸褪,二十三歲的王小波用知識改變命運,考上了大學,還憑借驕人的才氣與獨特的性格,收獲了與李銀河的完美愛情。與妻子一起前往美國讀書,成為他人生的又一重要階段。在美國,物質生活相對匱乏,但精神生活卻極大滿足,大量西方理論知識、文學作品的營養(yǎng)攝入,導師許倬云對其文學創(chuàng)作與思想上的指點,與妻子各處旅游,開闊視野。這一時期的王小波完成了《黃金時代》等重要作品。歸國后的“海龜”王小波不同于國內(nèi)作家,他接受了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人格與價值立場?;谥形魑幕瘜Ρ?,王小波敏銳地看到了當下中國的癥結。這不是非理性化的盲目崇外,而是站在體制之外的審視。他宣揚知識分子的自由主義精神,以此標榜對體制劣性的決絕反抗。他始終以“逍遙者”與“邊緣人”的姿態(tài)游離于體制之外,這是對既定文學場域的否定,從根本上撕開偽裝的面紗。但這并不影響王小波成為“高手”,他對小說、雜文、劇本等文學形式進行嘗試,對同性戀等“禁忌”話題關注研究,王小波越走越遠,與此同時,受到的爭議也增多。他如扎在文學體制上的一根刺,刺痛了我們慵懶的神經(jīng)。
王小波的一生短暫曲折,身處當下,遠離中心,他有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清高與倔強,不沾流俗,不附權貴,同時也有西方思想中的智慧,自由灑脫,特立獨行,比如貫穿作品的性愛的描寫,《黃金時代》中的陳清楊與王二,《革命時期的愛情》中的王二與X等。在中國傳統(tǒng)儒釋道文化的影響下,對性愛描寫的遮掩和回避,使我們不自覺得形成了“談性色變”的“維多利亞心態(tài)”。王小波的性愛書寫是純粹的,其所指的背后是荒誕的歷史與人性。他對同性戀題材的涉及也極具勇氣。1990年代是多元共生的時代,但
同性戀的問題仍然顛覆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王小波的書寫,無疑是對當下個體權力的呼喚,對傳統(tǒng)倫理觀念的質疑,對個體生命的復雜性與主體性的尊重??傊?,對王小波的研究是反思文學體制、反思當下知識分子精神立場的重要切入點,但遺憾的是,當下對王小波的研究呈現(xiàn)碎片化趨勢,缺少對王小波真實、整體性的研究著作。房偉的《王小波傳》彌補了這一空缺。作者以準確細致的筆觸講述王小波的一生,洞察人物靈魂的蛻變與巨大人格的構建。房偉很早就開始了對王小波的研究,相關論文有十幾篇之多,這些積累都為《王小波傳》做了鋪墊。同時,作為青年評論家,房偉對作品的感知體悟能力很敏銳,對待作品和感知人物時,能站在更客觀、廣闊、理性的視野高度上,把握當下文壇復雜現(xiàn)象,在與作品對話中開拓闡釋出無限的可能性。評論之余,房偉也創(chuàng)作詩歌、小說等,他的長篇新歷史主義小說《英雄時代》更以自由、幽默、犀利的文筆書寫了個人與時代、青春激情與夢想的“狂想曲”,頗有“王小波”意味。他將對文學、文字的熱情投入到《王小波傳》的創(chuàng)作中,使這部人物傳記更具有張力和“野性”,深入靈魂、直指人心。對王小波的研究也是場“精神的苦旅”,品讀王小波的一生,其中有苦痛掙扎,自我的迷失與尋找,思想的碰撞、心靈的共鳴,房偉基于知識分子的責任感,通過“王小波現(xiàn)象”表現(xiàn)當代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學境遇的思考。
在1990年代特殊的文化語境,王小波生成了另一種寫作可能性。文學寫作經(jīng)歷了1980年代意識形態(tài)打磨后,遇到了新的發(fā)展契機,但因襲的“重擔”依舊羈絆著寫作者的主體性建構;另一方面,西方“后現(xiàn)代”沖擊波不斷激蕩文壇。王岳川在《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研究》中,將闡釋學作為西方后現(xiàn)代精神發(fā)展的萌芽,闡釋學家伽達默爾也宣布,哲學的意義不再是研究恒定不變的本質,而是打破原有的一元中心論的客觀模式,生成解釋的循環(huán)和意義的不確定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標志著“后現(xiàn)代性”以斷裂的方式開始,承接了“現(xiàn)代性”而成為新的社會語境特征。在西方文化發(fā)展語境中,“現(xiàn)代性”到“后現(xiàn)代性”的演變是線性的、不可逆轉的時間意識。相對于中國而言,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同時涌動,糾結纏繞,變生出更復雜的、“中國化”的“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奇觀”。王富仁在《空間·時間·人》中,將中國引進西方“現(xiàn)代性”的概念,解釋為空間化的時間意識,引進的是與中國傳統(tǒng)之“過去”沒有關聯(lián)的“西方”所代表的“現(xiàn)在”。東方與西方思維、寫作方式的碰撞,自我內(nèi)部的蛻變與掙扎,致使1990年代的語境變得曖昧、雜糅。王小波的作品即出現(xiàn)在這樣的語境中,卻突破了膠著、曖昧的寫作境況。大膽純粹的性愛寫作,荒誕不羈的黑色幽默,無聲吶喊的自由主義,對同性戀問題的真誠對待,都使這個其貌不揚的人成為文壇“異類”。他破壞了文學體制心照不宣的“約定”。這個生長于體制內(nèi)卻又“背叛”體制的“異類”,始終逃脫于外,有距離地審視中國文壇。“王小波現(xiàn)象”有研究價值。但許多學者不可避免地進行自我類型化“塑造”,甚至將研究“王小波現(xiàn)象”作為彰顯力量的工具,標榜自我的手段,追隨者如是,謾罵者亦如是,熱捧與不負責任的詆毀,都不是站在學理角度上的有價值的研究,需要我們警惕。
“王小波現(xiàn)象”作為特殊個案,讓我們思考在復雜曖昧的文學場域探尋知識分子自我價值定位的別樣可能?!巴跣〔ìF(xiàn)象”反映出的中國文壇癥候,也值得學界更多關注。房偉的《王小波傳》打破了碎片化研究狀況,從整體把握王小波的成長動態(tài),從學理性方面定位了王小波之于文學史的意義,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嘗試。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歷山學院)
責任編輯 馬新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