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潔
印象·山西
曹潔
當一種感覺如蚌,裹沙和水,磨出如珠的溫潤質(zhì)地,一聲久遠而親切的呼喚,如約而至。風過塵凈,出陜北黃土高原,過湯湯大河入晉,穿六盤山底,走一條古商道,經(jīng)軍渡、孟門,抵一座明清古鎮(zhèn):磧口。磧口,是磧,也是口。這磧,是黃河道中沙石堆積的灘,是險灘,水面狹窄,布滿暗礁;這口,是渡口,是秦晉貿(mào)易繁榮鼎盛的好渡口,背靠臥虎山,胸懷萬里河,條條船筏,聲聲駝鈴,依依揮手。
磧口,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位于晉陜大峽谷中段、呂梁山西麓臨縣境內(nèi)。這里是黃河與湫水河的交匯處,曾是轉(zhuǎn)運貨物的水旱碼頭。民謠唱:“九曲黃河十八灣,寧夏起身到潼關(guān)。萬里風光誰第一?還數(shù)磧口金銀山?!泵髑逯撩駠觊g,磧口古渡商貿(mào)興旺,繁榮鼎盛,后隨著水運的式微,最終衰落,但古渡、古街、古鋪、古岔、古村等古跡,遺留至今,歷史悠久,文明遠古。
一條長街貫穿古鎮(zhèn),分西街、中街、東街三段。西街緊鄰黃河碼頭,聚集著大批貨運客棧和實力雄厚的老商號;中街是當時重要的商業(yè)區(qū),以經(jīng)營綢緞及日雜百貨為主;東街是東去旱路的起點,多為騾馬駱駝店和零售業(yè),也是密集的居民區(qū)。入西街,走一條蜿蜒而上的石砌通道,入一處油貨客?!皹s光店”,院落闊大,五層窯洞,氣派宏偉,一條條青石、一排排大甕、一個個油簍子、一座座飲馬槽,記錄著世事滄桑,也鐫刻著文明豐盛。大門洞上,數(shù)塊大石頭已被風化,粒粒分明。那些遠去的歲月里,背油簍的民工,進進出出,會在干凈的石頭上蹭一蹭手上油污,年長日久,自成化石。
另有兩處“四十眼窯院”,也是盛極一時的大貨棧,幾十孔窯洞,依山而筑,層層而上,人與大山,完美和諧。大院內(nèi)一塊青石上,安坐著一個老人,年逾古稀,滿臉滄桑,吧嗒吧嗒地抽著旱煙,眼霧深處,青煙繚繞。隨意攀談,一張口就是一段幽深的往事。他的記憶里,這座大院何曾這樣空蕩蕩的?當年的人聲鼎沸、車水馬龍,恍惚仍在耳際,聲過處,一顆顆種子落地,就地生根、發(fā)芽、長成樹干,后人在這大樹下,安心乘涼。
中街是古鎮(zhèn)活著的心臟。漫步在古色古香的石板舊街,著一襲布衣,荷塘月色的圖案,開滿月白風清的典意。兩邊高圪臺上,店鋪林立,房檐連著房檐,門對門,窗對窗,古舊而神秘。古玩店、木工店、布藝店、書店等等,一應俱有。一家老舊的鐵匠鋪子,門窗緊閉,打鐵聲隱約耳際,只不見火星四濺,交通工具快速發(fā)達的今天,少有騾馬打掌,也少有農(nóng)人打造農(nóng)具,鐵匠鋪子徒成擺設。一家布藝坊人去店在,分外寥落,輕叩門扉,叩不開一份隔世的棉暖。
漫步中街,一朵棉花靜靜地開在世俗之上,開成名叫“彩霞”的女子。她是磧口抹不掉的民國風雅,宛若西天的云,夕照依依,柔軟著那個時代堅硬而粗糲的磧。是她,站在湫水兩岸,吟唱著蒼涼的走西口,開闊成一個寧靜的渡口,召喚著來來往往的船只和行人。通向渡口的半彎月洞門,還在現(xiàn)世的陽光中明朗如月,恍惚正有伊人裊娜,隱入光陰深處。親親的你,可是去渡口守候良人歸來的女子么?月亮門靜默不答,空洞如一個茫遠的問號。古渡蕭條,如彩如霞的女子,再也亮不起磧口的暗。
入中街,只捧回一只小小編籃,柳條勻細,手工精致,白生生地,惹人喜愛。沒想著用它來做什么,只喜歡圓圓的滿,待清風拂過,可以盛放陽光,或者月色。
東街的騾馬駱駝店,遺址尚在,不聞馬嘶,沒有駝鈴。一條新的柏油馬路,重疊在古商道上,汽車轟鳴,喧囂不已,覆沒了舊時寧靜。道路變了,工具變了,商貿(mào)變了,晉商真誠和善的經(jīng)營心思,尚在乎?
走完古街,上臥虎山,謁黑龍廟。黑龍廟坐東北向西南,依山傍水,規(guī)模壯闊。始建于明代,雍正年間增建樂樓,道光年間重修正殿和東西耳殿。沿中軸線入山門,正殿雄偉,恢宏大氣,莊重肅穆;山門之上,筑一座樂樓,三道石拱門洞,自成音響,鼓樂聲傳千里;樂樓左右是兩座精致的鐘鼓樓,鐘在,鼓也在。登臨樂樓,磧口古鎮(zhèn)盡收眼底,河水滔滔,爽風習習,體味著“物阜民熙小都會,河聲岳色大文章”的意境,難知今夕何夕。當年紅火熱鬧繁華極盛的磧口,在水運式微之后,漸漸寥落。一抹安寧的夕照,投射在黃河水面,不蕭瑟,自孤單。何以現(xiàn)代文明的前行,必須以古老風韻的消逝為代價?
山風拂來,河水清香。驀然回首,湫水河畔,西灣依依。
磧口在前,西灣在后。這灣,是村,也不是村,是城堡。磧口張外,西灣守內(nèi)。若黃河為池,磧口為城,西灣則是它們傾心守護的內(nèi)城。這城池,背山面水,負陽抱陰,以金、木、水、火、土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彼此滋生、促進、助長,五行相生,生出水湄伊人,臨水嫵媚。
夕暮如綢,鋪成一條黃土路,深入西灣。西灣民居內(nèi)套三十余座宅院,參差錯落,渾然天成。金、木、水、火、土,五條南北走向的豎巷,分其局部,連其整體。每個巷口均砌有石拱門,石門內(nèi)側(cè)留有封閉巷門的石臼;各個院落內(nèi)有極為隱蔽的小門,與鄰院相通,只入一門一院,即可走遍全村。這樣的設計,既便于內(nèi)部走動,又預防突發(fā)事件下的快速轉(zhuǎn)移和集體防御,彰顯了陳氏家族對外排斥、對內(nèi)凝聚、重視防御、居安思危的設計理念。
長吁一口氣息,自東而西,細數(shù)西灣五行相合的風情脈絡。金、木、水、火、土,一道道依入大山巷子,是借以撫摸西灣的觸須。她們溫馴守候,只待你從南面來,一扇扇,打開她們的前世。
輕輕叩問金門,入金巷。石頭在腳下延伸,延伸至高處,陳家大院的繡樓,隱在云端。陳氏先祖是磧口繁榮昌盛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西灣民居的最早建設者。大院內(nèi),正房、廊記、廳臺、馬棚、柴房、碾磨房等,樣樣齊全,集木雕、石雕、磚雕之大美,門樓雕刻精美,獨具匠心,飛禽走獸,靈動逼真,各具神韻,栩栩如生。
走臺階,上繡樓,依廊柱,遠憑欄,一懷古韻自生。中庭,一只長約兩米的古琴架閑置在一盤土炕上,積著幾世光陰的沉重。手指輕觸,一抹弦音,掠過心疼。古琴不再,琴架自留,漫漫風塵處,有誰會再彈一曲《鳳求凰》?或者,一曲《高山流水》遇知音?
悵然若失,去走木巷。木巷在木,古院廂房,一位木雕工藝師傅的手心,密密地攤開一把把大大小小的木梳。他寬大的手掌,如一片水域;那些梳子,密密的齒緊挨著,像是魚兒的鱗骨,鮮活著。他安寧地微笑著,看著那些魚兒,像是在端詳自己的孩子。的確,這些木梳就是他用心雕出的兒女,每一把梳子的質(zhì)地、模樣、寓意,都不一樣,龍鳳呈祥、秦晉之好、金風玉露,柳暗花明、春花秋月、水天一色,春蘭秋菊、歲寒三友、臘梅傲雪,桃紅柳綠、草長鶯飛、春蛙秋蟬,等等,寄予了一個木梳父親的萬般情思。
凡俗的生活瑣碎,被他一雙粗大的手掌細細把玩,雕刻得細膩精致。檀木沉香,桃木清香,哪一味也不舍,欣欣然淘得幾把,小心翼翼安放。其實,人生百味,風景種種,只在內(nèi)心的經(jīng)營,每一個日子都須以木頭的紋理,細數(shù)綿長生命的質(zhì)地。
木生水,水成巷。水巷的水,就水在一道道石砌門洞里。門門相望,洞洞相連,一脈清水,正穿過幽深的隧道,漫過前生,漫過今世,漫向來生。這水,流淌著母親河的脈脈深情,她從雪山走來,蓬勃而往,亙古不息地奔流,裹挾著大地泥沙,滋潤著萬物生靈,哺育了一代代炎黃子孫,傳承著中華文明。《漢書·溝洫志》將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shù),莫著于四瀆,而黃河為宗?!边@條綿延5464公里長的圣河,如一條游龍,在中國北方蜿蜒而動。久遠的時空,祖先就在這大河兩岸采集、捕魚、狩獵,繁衍生息,為黃河文明的誕生耕耘,度過了華夏文明的金色童年,拉開了古老文明的序幕。
《詩經(jīng)》的吟唱里,她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的勞動歌謠;唐詩的篇章中,她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邁灑脫;宋詞的風韻里,是“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的豪放豁達……這些亙古風雅,滾滾而來,匯聚成黃河水千古不倦的濤聲,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劇目,見證了一個個華夏傳奇。而西灣,是她寵愛的女兒,是她深藏的水阿嬌。我入水巷,只聞嘩嘩水聲,和風而流,風生水起處,是西灣繁華的前生,灼灼如火。
火巷在等我。火巷在暖么?走過大半村子,不聞雞犬相鳴,卻不想,在穿過火巷時,犬吠陣陣,大驚,屏聲息氣,悄然逃離。陶公詩:“犬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蔽鳛车氖浪着猓恢辉诮鹣锏那倥_、木巷的木梳、水巷的水聲,也在這火巷的犬吠。一時快意,欣然偷笑,地上沙土,粒粒分明,咯咯而笑。
土巷也在笑。土巷不在土,在土生了水。這水,是如水的女子。土巷與火巷之間的空地上,一座高大的木牌坊,素然而立,端莊著一個女子一生的寂寞和繁華。她十六歲入嫁陳家,未做人母先做后母,十八歲丈夫離世后,終生未生,看護陳家小兒,守著陳氏祖業(yè)。木牌坊的背后,陳家祠堂里,早年肅穆,已然隱遁。多少歲月流過,只有她還在,以灼灼年華,守緊生命的內(nèi)核,守空了青春,守空了歲月,守成這一座牌坊。這牌坊,經(jīng)風雨,抵日曬,蒙塵埃,黑黑的,宛若一面隔世的墻,以木頭的質(zhì)地,深藏了一個女子一生一世的繁華舊夢。
走完金、木、水、火、土,就像走完五行相生的輪回?;蛟S,我入西灣,也只是現(xiàn)世光陰里做一場夢,夢醒,夕照依依,西灣依依。她恰若一個素雅的古裝女子,以山為體,以水為脈,以土為膚,以屋為衣,裊娜在一座古鎮(zhèn)深處。她古典深婉,不沉魚不落雁,不閉月不羞花,只嫵媚自在,風韻悠然,與相守的男子,十指緊扣,營造出“天地交合,安康美滿”的唯美和生動。
中華美學原理講:“素者,麗也?!蔽鳛持庠谒?,情調(diào)微帶艷麗,二者兼美,風光無限,浩大繁盛。西灣,是女人安居的深閨,她們端莊繡樓,繡著女兒的錦瑟年華,也繡著男人的風霜雨露;西灣,也是男人??康母蹫?,他們逆流而上,通達水道,也通達著男人的骨骼經(jīng)脈,通達著女人的風花雪月。
但凡人間百味,棱角相觸,枝節(jié)相依,倘得彼此滋潤,則柔軟圓融,自成天地。磧口西灣,一陽一陰,陰陽相合,美善永和。磧口,是生計奔波的渡口;西灣,是安放性靈的地方。女人的柔情與男人的俠骨,在這里交融。若磧口是黃河水畔熟識水性的剛性男兒,西灣則是他深藏的水阿嬌。他豁達大度,臨河而立,關(guān)好窗子,拉上窗簾,把風、塵、沙、礫,遠隔在外面的世界,守護一灣溫潤,將如水的女兒家園,緊緊挽護。
涼夜,半彎月清懸天,晦暗而明朗,黑龍廟上,一場大戲剛剛謝幕。我以清明之心望朗朗明月,更覺清明圓潤。其實,盈虧明暗,自在人心,無關(guān)山月。就若磧口西灣,任你紅塵繁華,我自樸素如初。
大道自然,天人合一。古典的家園,在建筑上盡可能地與天地山水和諧融合,現(xiàn)代建筑卻純求外表的新感覺,高聳在自然之外,傲然而立,終落寞孤獨,乃至頹廢如無物。從這一意義上講,我渡到磧口,深入西灣,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一種空曠悠遠的聲音,像枯夜的洞簫,喚我醒來。透過鏤空木雕花窗,看雨線從屋檐垂下,恍惚間,我成了王家大院的一個小腳婦人。
輕擺水袖,衣袂飄然,循著古道,走回故宅,穿廊門,回庭院。很久很久以前,黃土高坡上,一座座房屋層起,一處處庭院錯落,一道道家門洞開,曲徑通幽處,是我初嫁的洞房。當初寬敞的庭院,人聲鼎沸,竟這樣逼仄了。他們擁擠著,進進出出,卻不是我的家人。庭院深深深幾許。這座高門大院,曾鎖住了多少豪門秘密,而今,院門大敞,迎送著一批又一批陌生的客人。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管遠隔多少世紀,我還是這里的主人,素手輕挽,為每一位客人上茶,給你們講講王家宅院里的故事。
我是王家主人的一員。這王家,是山西靈石靜升王家。王氏本籍瑯琊,后西遷太原,再遷靈石并定居。王家始祖王實,以一盤小石磨做豆腐,經(jīng)營生意,口碑極好,家境漸漸殷實。王家以農(nóng)耕起家,真正發(fā)達是靠經(jīng)商和做官。清朝初期,王氏族人棄農(nóng)經(jīng)商,至第14世孫王謙受、王謙和、王正居時,已為晉中巨賈。清代,王家出了9名舉人,4名進士,七品以上至二品的官員有43人,由尋常百姓晉升為地方望族。大興土木、建造宅院的,是王家第十四代王謙受兄弟五人。這座高大雄偉的房屋建筑群,整體布局甚為講究,以龍、鳳、虎、龜、麟五瑞靈獸建造五座堡:紅門堡居中為“龍”,高家崖居東為“鳳”,西堡子居西為“虎”,東南堡為“龜”,下南堡為“麟”。從大院平面圖看來,又有一個大大的“王”字鑲嵌在龍身之上,與龍融為一體。一橋飛架紅門堡與高家崖,龍鳳呈祥,氣勢宏偉。
這超凡脫俗的建筑構(gòu)想,是王氏家族意念的拓展與完善,寄托著王家期望子孫后代成為人中龍鳳的心愿;也體現(xiàn)著王家人的卓越理想,他們將北方院落的大氣、南方園林的靈秀與儒家文化的精深融為一體,想以此為訓,歷代相傳。這氣度,豈是“自一山川”所蔽之?且讓我引帶著你們,看看我們家的院,走走我們家的門,聽書聲瑯瑯、笙歌四起。
王家走了一條由商及官、官商結(jié)合的道路,大院的建筑設計既有商家的奢華,也有官家的大氣,體現(xiàn)了主人意愿,包孕了深厚文化。整座大院依山巒之體勢,鋪展在黃土坡上,自然順意,天人合一。宅院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院院相通,戶戶連接,珠聯(lián)璧合,獨立成章。門戶設置,或隱或現(xiàn),既有封建大家族的森嚴等級,又有血緣家庭的親情和睦。不同格局的院內(nèi),不同級別的人走不同的路、過不同的門、吃不同的飯,尊卑有分,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相容和睦。
想當年,每個庭院就是一個大家庭,長輩們住正房,兒孫們住廂房,小姐們安居繡樓。你看,這條通往繡樓的石階共十三個臺階。“十三盤頭十四嫁”,那時的女兒,小小年紀就說媒提親,打理嫁妝。如今十三歲的小女孩兒,天真活潑,爛漫無邪,哪里會煩惱要嫁出去呢?這一盞盞紅燈籠,猶如一個個深閨小姐婉轉(zhuǎn)輕訴的長嘆,在風中懸空。
門,在王家大院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它不僅是住宅、防盜的必要設施,以及內(nèi)外空間的轉(zhuǎn)換過渡,更體現(xiàn)著官級品位的大小、身份等級的高低、擁有財富的多少、文化素養(yǎng)的層次等。整座大院,院里套院,門里套門,院多、宅多、門多。門廊千回百轉(zhuǎn),曲徑通幽,“一關(guān)轄三門,三門通四院”,通院、通樓、通甬道,各種門達66道之多,有堡門、府第門、宅門、院門、雞門、光亮門、金柱大門、如意門、小墻門、垂花門、垂花隨墻門、平門、旁門、腰門等等,造型各異、功能不等。
這些門融裝飾、保安于一體,互通院落,相連小家,和諧而有韻味,仿佛身體里的每一處穴道,疏通經(jīng)脈。門,不僅通達了院內(nèi)院外,而且暢通了王氏家族的命脈,貫通地域,也點透了心靈,王家子孫在無限的領(lǐng)空領(lǐng)地,自由地馳騁。后人評價:“這座大院里各種各樣的門,創(chuàng)建了明清時期民居門戶的文化藝術(shù)?!逼鋵?,當初的我們,不說藝術(shù),只說家,只說家門。
這是“凝瑞”居的“養(yǎng)正書塾”,供孩子們讀書習字、幼年啟蒙。這里特設一道寓意深遠的竹雕門:門檻雕有竹根,山石盤繞竹根,成“壽石盤根”圖,意在打牢根基;兩側(cè)門框是秀勁挺拔青竹,自下而上,寓學業(yè)進步、節(jié)節(jié)而高;門楣整體雕有“歲寒三友”,喻示王家子孫要有松、竹、梅的高風亮節(jié)。家塾內(nèi)壁留有:“心無妄思,足無妄走,人無妄交,物無妄受;勤則有功,儉則足用,恭則不侮,恕則不怨?!边@樣的警示與教化,王家需要,后人也需要。
另一座“桂馨書院”是一處高級書齋,是王家子孫讀書講學、修身養(yǎng)性的清凈之地,意寓王氏家族的文化氣息有如丹桂之馨,淡雅明凈。書院前、中、后三院相通,每道門前有三組三級臺階,寓意連升三級,期盼著子孫秀才、舉人、進士,步步登高;門墩猴背猴的造型,寓意輩輩封侯。王家祖輩對后代給予了很高期望,在養(yǎng)兒訓誡方面,多下苦心,處處經(jīng)營?,F(xiàn)在的父輩們,大多滿足供應孩子們的物質(zhì)需求,卻少了這樣的啟蒙與點撥,忽略了孩子心靈空間的延伸與拓展。
最富詩韻的是月洞門。月洞門一般設四扇木門,半開半掩時,遠望像云里追月;當四扇齊開,清風徐來,若“清風不識字,無由亂翻書”,四扇門就是翻開的書頁。最有風情的也是月洞門,想當初,女人們踮著小腳,風入羅衣,穿過堂屋,飄過通道,裊裊娜娜,隱入月洞門,多么搖曳生姿??上?,這誘人風姿已瘦入歲月深處,高居高樓的現(xiàn)代人,怎么能品到這般女人風韻?
當你走進王家大院,便走進了門的世界。一道道門進去,一道道門出來,婉轉(zhuǎn)有致,別有洞天。如果說,一院有一院的故事,一門有一門的景致,那么,貫穿期間的就是一景有一景的典意了。這典意,掩映在院內(nèi)院外、門內(nèi)門外、窗內(nèi)窗外,精致的木雕、磚雕、石雕,雕工精致,典雅華美,光澤可人。多雕飾以書案、棋琴、花瓶、香爐、喜鵲、梅花等圖案意象,將心愿祝福、生活情趣、處世哲學等,昭示于一方小窗、一座門樓、一個門墩。
走進王家大院,你可以隨意穿堂過屋,去撫摸活生生的浮雕,大到窗欞影壁,小到扶手踏跺,纖細縝密,內(nèi)容豐富。徜徉在大院的曲折長廊、幽深花徑,精美雕刻會讓你滿眼生機。亭、臺、樓、閣、堂、館、軒、齋、室、門樓、照壁,大小物類、山水景觀、人文風物,無不意趣盎然,超凡脫俗。王家先祖將木雕、磚雕、石雕陳于一院,將繪畫、書法、詩文熔為一爐,將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更將祝福、警示、期望蘊含其內(nèi),以雕刻的形式長久地保存在每個角落,讓子子孫孫隨時隨地看到長輩的殷殷期望和拳拳之心,以及家人對富貴吉祥的祝福。
你看,這幅題為“敦安”的門匾,貝葉石雕,蘊含李漁“雪里芭蕉”的詩詞意境。長方磚雕為卷軸,瓦當像一片片竹簡,貝頁翩若扁舟。整幅磚雕,以精美構(gòu)思告誡后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單讀“敦安”這樣穩(wěn)篤的文字,也足以讓人遠隔喧嘩浮躁,千愁盡忘,萬慮皆消。這些精致的物象雕刻,以木、石、磚的硬度和溫度,自成一幅幅無聲畫面,恰如一扇扇窗口,讓你看到一個典意豐厚的大觀園。諸如飛馬報喜、五子奪魁、指日高升、麒麟送子、江革供母、吳牛喘月等典故,鮮活在磚墻瓦縫之間,一幅幅漸次展開,情韻綿長、溫和親切,如一聲聲溫暖的叮嚀。在這樣有關(guān)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家和萬事興的親和溫馨氛圍中,你會品出責任的分量。
好了,歇歇吧。走出一個又一個院落,踏過一道又一道門檻,穿越一段又一段通道,當你們走出王家大院,腦海里會裝著門、列著戶、雕著意……
從一段夢幻中走回,夕陽正斜斜地從巷道、瓦檐漏泄下來,大大小小的雕飾,溫暖如初。這是一座曾經(jīng)的家園,這一家人都還在,還在走動、說笑、談論,羽扇綸巾,雄姿英發(fā);一個淡施脂粉的小婦人,微笑著,正在花窗下招呼著孩兒們玩耍、嬉戲,親和善意;一位老奶奶拄杖而立,笑瞇瞇地,看著一輩輩兒孫成長。這些溫暖的場景,讓我消弭隔膜,微笑地看著他們,猶如看著自己的親人。
王家人真幸運,當窗入畫,窺窗見畫,足不出戶,卻能于尺幅間見大世界。他們以自然山水、珍禽異獸、歷史掌故、傳說風物為畫,情思相融,虛實相生,化景物為情思,融情思于景物。所有圖案、楹聯(lián)、牌匾、雕飾,以象征、隱喻、諧音等手法,寓含古老啟示與無聲告誡,把中國文化、傳統(tǒng)民俗、人文情趣嵌入日常細節(jié),耳濡目染,自覺修養(yǎng)。這樣的氛圍里,宅院不僅是一個個生命繁衍生息的所在,更是一個傳承精神文化的家園。
其實,建筑不只是一種藝術(shù),更是一種韻味、一種民俗、一種文化。古老的王家大院建筑群,以獨特的風格魅力將已經(jīng)塵封的歷史信息傳遞,托物寄情,如一曲無聲的樂、一本無字的書,為我們做了恒永的傳達??上?,王家古人的這份儒雅風范、閑情雅致,今人雖一毫而難取。
家是一個院。一個院,只是一個家。王魯湘先生說:“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入王家大院,不想姓,不重城,不說國,只在意她曾是一個溫暖的家園。
平遙,一座平安而不遙遠的古城。這古城已在心底住了很久。也許,緣了天性,不尚繁華,唯傾心古老。仿佛遠古世界,定有某個角落,是我駐足的地方,有我遺留的氣息,我感覺得到那種溫暖與熟悉。
一個人去平遙,傾聽它千年的呼吸與慨嘆。從綿山一路而行,至平遙古城南門,已是黃昏?;疑墓懦菈透吒叩某菢?,挾著2700年的古老雍容、莊嚴神圣,重重地撞入視野,撞得眼睛有些疼,我知道,這是幸福的疼。駐足良久,步入幽深的城門洞,沿城墻根兒前往客棧。我屏住呼吸,近距離打量這座古城,有些怯。神往她太久,真的靠近了,只怕打擾它黃昏的安寧。
至“長生驛”客棧時,華燈初上,一長排紅燈籠,映照著有些涼薄的游子的心,有了暖意。這是一座傳統(tǒng)四合院古民居,窗欞黝黑,雕刻精致,紅彤彤的燈籠懸在古宅中,大紅的亮麗色彩與古宅的幽暗肅穆形成反差,像傳遞著某種幽深的訴說。這是我喜歡的氛圍,欣欣然,安置好后,游走在那條千年古街上。
明清一條街,這是一個風格迥異的世界。沿街的鋪面、市樓都保留著明清形制,讓人有恍若隔世的感覺。潤滑的青石街道上,風姿各異的現(xiàn)代人,摩肩接踵。漫游長街,仿佛這里就是一條星星的河,或者就是天上的街市。兩排古老的商鋪,藝術(shù)品琳瑯滿目,花色各異的繡花布鞋,一針一線,細膩神韻。晉商的包容大氣與雍容厚重,在這里盡顯。這一條古老的街道在燈河中蔓延,幽深又漫長,你一眼望不到她的盡頭,也穿不透蒼茫的遠古。
一直以來,晉商文明以別樣的厚重蕩滌著每一個追慕而來的人。身處其間,多么想細數(shù)古城的每一處,可惜有誰可以數(shù)得清,2700多年時光的劍,在這里雕刻了多少歲月的滄桑?厚重的城墻里積淀了多少歷史的繁華與衰敗?尋常巷陌掩藏了多少族人的夢想與失落?古老的四合院里,上演過怎樣風花雪月的一幕又一幕?幽古的風中,搖曳著怎樣的撲朔迷離?一切不得而知。
一家手工店內(nèi),淘得一只漆工手鐲,朱紅底色,大黑勾勒,樸素雅致,木質(zhì)的溫暖。另得一幅墨色剪紙,一古裝女子,神情落寞,在吹笛,捧了這幅剪紙在手,耳際仿佛響起悠長笛音。我會襯了白紙,以木框來裝她,懸在書屋,清渺的笛,就會吹響每個晨昏吧。
回到客棧,已是子夜,思緒飄忽,不能停落。我想要的平遙啊,終于身在她的懷抱了,如何能安然獨自睡去?站在二樓晾臺,望向街面。這是一家當街鋪面,就在明清一條街。后院兩層開了客棧,我住的房間在鋪面二樓,恰可以望得見街面。街上已不再擁擠,燈籠在微風里搖曳,襯著蒼穹,別樣美意,古老、安靜、沉穩(wěn)。
今夕何夕,又回到了當初的家園嗎?午夜的微風里,我環(huán)著手臂,想把自己靜默成一只紅燈籠,我的紅里,盡是隔世的容顏。那一夜,睡在平遙的燈河,仿佛就睡在搖籃。
第二天,晨曦微露,已整裝走出客棧,街上清靜。去北門,登上古老的城墻,一步步走近滄桑,走入歷史深處。這里的每一塊青磚,都如古老的象形文字,王朝的起落與更迭、一世的繁華與衰微、滄桑歲月與悠悠遠古,都濃縮在這里了。撫摸著它們,我無法讀得懂曾經(jīng)的語言,無法掂得出古城的分量。整座城墻,垛堞綿延,樓檐聳峙,方圓百里,盡收眼底。天色蒼茫,像極了城磚的蒼灰?;蛟S,這里本不需要太炫亮的陽光照透,靜默、莊嚴、肅穆,更能直逼人心。
與古城西安相比,這里的城墻遠不及西安城墻雄偉、寬闊,但它保存完好,這便彌足珍貴了。不知道究竟沾了什么靈氣,讓這古城躲開紛爭與切割,如此完好著古老而年輕的生命?
高高的城墻外,碩大的垂柳相繞,柔枝萬千,流瀉如瀑。這些垂柳見證了歷史的風云傳奇,也一定有傳奇。“昔我往亦,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薄对娊?jīng)》水畔,征人正迎風而歌。愛了這柳,愛了這墻,愛了這磚,我坐入城墻垛口。這一坐,仿佛坐在平遙的隔世,看得見先秦諸子文思縱橫的鮮活容顏,看得見東晉陶潛自在的山水桃源,看得見君王李煜憑欄而望的一江春水,看得見大唐空前絕后的雍容華貴,看得見詩仙用雙腳生動了大唐的山水、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看得見子美登高而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悲涼,看得見東坡拄杖而行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看得見稼軒醉里挑燈看劍、一身豪氣與落寞……
多想穿越時空隧道,尋覓古老,撫摸故城,透視歷史,或者,去握住早已落定的塵埃。但我無法渡過時光之河,去拜謁故人,目睹故地的消失與復活,撫摸斷壁殘垣的傷痕和微笑;無法撿拾散漫一地的吉光片羽,更無法將自己融入流淌了千年的歲月長河。也許,每一處故地,能夠這樣靠近,已經(jīng)很好?無法知曉,我所貼近的是這座龜城的哪一部分?它的身軀還是四肢?或者是它昂然的頭顱?但我能感覺到,這只潛伏近3000年的巨龜,仍緩緩爬行,一路向前。
自北門上,經(jīng)東門而下,穿越了近3000年時光隧道,回來。從歲月深處走出,滿心豐腴而寧靜。
責任編輯 高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