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愫英
“文面女”情結
——評攝影集《歷史的印痕·最后的文面人》
◎彭愫英
獨龍江公路高黎貢山隧道貫通后,一年中有半年以上大雪封山與世隔絕的歷史,成為獨龍江昔日神話,世人眼里神秘莫測的獨龍族文面女撩開面紗。隨著文面女在世的越來越少,作為探訪獨龍族文面文化的活標本,文面女顯得矜貴起來。
每每打開攝影集《歷史的印痕·最后的文面人》,觀賞一幅幅珍貴的照片,眼眸從一個又一個文面女的面孔上漫過,讀著中英文介紹的相關資料和照片說明,心靈被作者搶救民族文化的情懷和深厚的怒江情結打動?!稓v史的印痕·最后的文面人》由中國旅游出版社于2006年3月出版發(fā)行,本書由“撩開文面女神秘的面紗”、“遙遠的獨龍江”、“驛道天塹飄彩虹”、“勤勞善良的民族”、“自然崇拜與民族宗教”、“隆重的‘開強瓦’節(jié)和剽牛祭天儀式”、“最后的文面人”七輯組成。攝影作品精美而大氣,內(nèi)容豐富,文字簡潔凝煉,佐以典故,真實而又詳盡地介紹了生活在獨龍江畔的獨龍族人民生活環(huán)境、民風民俗,對獨龍江的壯美河山的熱愛和贊譽,在光與影的表達里一覽無遺。攝影集披露了獨龍族文面女的真實情況,對眾說紛紜的文面原因試圖進行考證。值得一提和稱贊的是,本書對怒江州當時還健在的65位獨龍族文面女從肖像特寫、生活寫意、生產(chǎn)勞動等方面進行拍攝,留下了珍貴的文面女照片資料,并為之存檔,這樣完整地介紹文面女的著作,在怒江州尚屬首次。無論對當時因為大雪封山長達半年時間與外界隔絕被稱為遺世孤立的獨龍江,還是對當今公路一年四季暢通顯得不再神秘的獨龍江,《歷史的印痕·最后的文面人》,其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不隨時光沉浮而湮沒,其厚重豐富而閃亮的內(nèi)涵在歷史長河中更顯珍貴。
作者楊發(fā)順是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羅金合是云南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在云南省攝影界,兩位作者都是頗有建樹的攝影家。生活和工作在云南省會昆明城的楊發(fā)順先生,為拍攝獨龍江的人文風情曾多次進駐獨龍江,有一次在獨龍江生活了半年多;羅金合先生是軍人出身,在怒江州貢山縣人民武裝部工作期間,多次深入獨龍江,拍下大量的珍貴資料照片。為了拍攝齊全怒江州僅有的文面女照片,調(diào)查她們的生活狀態(tài),用攝影作品及第一手調(diào)查資料建檔存照于世,羅金合徒步深入獨龍江村村寨寨,拍攝了居住在獨龍江鄉(xiāng)的60位文面女照片,又到貢山縣的丙中洛鄉(xiāng)、福貢縣的石月亮鄉(xiāng)、瀘水縣六庫鎮(zhèn)的老干村等地,拍齊了當時在世的65位文面女。
獨龍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獨龍族約有7400人,主要聚居在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nèi)的獨龍江河谷地帶。獨龍江鄉(xiāng)被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山夾峙在中間,舊社會時期,居住在那里的獨龍族沒有統(tǒng)一的族稱,自稱獨龍人。獨龍江沒有學校,獨龍人靠結繩記數(shù)、刻木記事,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漢族稱獨龍人為“俅子”“俅夷”,傈僳族稱“俅扒”,藏族則稱“洛”“曲洛”。1952年2月,時任貢山縣的縣長孔志清到北京參加全國民委擴大會議??字厩迨仟汖埲耍┲久褡宸b,周恩來總理接見會議代表時,引起總理重視,通過兩人交談,依據(jù)本民族的意愿,總理為獨龍人定族名為“獨龍族”。
獨龍族被稱為“繡面部落”,女孩文面的原因眾說紛紜。作者用文圖介紹了獨龍族婦女文面的過程,攝影作品給人直觀感,加深了對文字介紹的印象和理解。獨龍族女孩從十二三歲就開始文面,文面前,先備好的一背籮西南樺的干樹皮,放在鐵鍋下燒,刮下熏在鍋底的煙灰,放入水中浸泡,調(diào)成“文汁”。在沒有任何麻醉條件下,文面師用拍針給躺在草席上要文面的女孩臉上打刺,每刺幾針就將血水抹去,敷上文汁。當時的條件,也沒有什么消炎藥,半個月后,文面女的臉消腫,呈現(xiàn)褐黑色的斑點,成了永遠洗不掉的面紋。獨龍江上游婦女文面,以鼻梁為軸心,全臉花紋圖案,圖像如飛翔的蝴蝶;下游婦女只紋鼻尖或只紋下唇一二路。作者在用大量的攝影作品發(fā)言的同時,運用大量的史料和多觸角的考證,闡述對獨龍江文面現(xiàn)象的分析和觀點:“(獨龍族婦女文面)是人類處于原始氏族時期圖騰崇拜的產(chǎn)物,由圖騰崇拜轉(zhuǎn)為美的裝飾的文面習俗,是具有區(qū)分氏族特征和婦女美的象征標志?!?/p>
攝影集以文面女貫穿始終,對文面女生活環(huán)境作了全面的概述。穿行在崇山峻嶺間的獨龍江清澈如翡翠,白云飄逸,雪山圣潔,飛瀑有聲,森林四季景色迷人,茶馬古道上走著馬幫。湍急的江面,文面女背著東西走在搖搖晃晃的藤篾吊橋上;野宿的帳篷上曬著紅紅的線毯,在一地綠色里鮮艷奪目,令人想象馬鍋頭枕在溪流上的夢;木楞房里織獨龍?zhí)旱奈拿媾察o祥和的眼神,引人向往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獨龍江;剽牛祭天中果敢的獨龍漢子……光與影構筑的世界,呈現(xiàn)給讀者豐富多彩的獨龍江流域風貌,令人感到親切和無限向往,眼眸一寸寸撫摸獨龍江的山水,心靈一點點感觸獨龍江的人文,流連忘返在號稱“世外桃源”的獨龍江山水和人文情懷里。
獨龍江馬幫路和公路沒修通前,獨龍江村寨之間及獨龍江到貢山縣城都是羊腸小道。山道崎嶇難行,人們攀藤附葛,過江過河主要靠藤索和篾溜索。20世紀60代,貢山縣城到獨龍江鄉(xiāng)之間,修建了一條人馬驛道,稱為馬幫路,馬幫成了物資運輸?shù)姜汖埥闹饕ぞ?,馬幫路要翻越南磨王山埡口,到達當時的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巴坡。20世界90年代末,貢山縣城到獨龍江之間的獨龍江公路修通了,公路翻越黑普破洛埡口,到達現(xiàn)今的鄉(xiāng)政府駐地孔當村。無論是馬幫路或者是獨龍江公路,每年雪封山期間,獨龍江就有半年以上的時間成了與世隔絕的世界。獨龍江被雪封山,一年中有半年時間與外界隔絕的歷史,直到二〇一四年獨龍江公路高黎貢山隧道開通才結束?!稓v史的印痕·最后的文面人》用攝影鏡頭真實地再現(xiàn)了獨龍江高黎貢山隧道開通前的獨龍江交通史,獨龍人之間往來不易以及馬幫的艱辛,攝影師用自己的足跡和審美眼光,通過攝影作品,讓讀者翻讀此書時猶如身歷其境,于山光水色里,感受獨龍族人民如大山般堅韌寬厚的精神,如獨龍江般清純美好的品質(zhì),對勤勞善良的獨龍族人民油然而生敬意和祝福。
攝影集不僅記載了獨龍族的生產(chǎn)生活畫面,對獨龍族的自然崇拜和民族宗教情感,用圖文給予表達,攝影作品多方位多視角地展示獨龍族人民的現(xiàn)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精美的圖片凝聚著兩位攝影師的心血和汗水,抒寫他們搶救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情懷。羅金合先生在其散文《尋找最后的文面女》中,詳細地介紹了拍攝路上徒步的不易,個中艱辛不亞于馬幫路上風餐露宿的馬鍋頭,也不亞于人生路上櫛風沐雨的獨龍人。尋訪文面女的艱辛,我從羅金合的散文中選擷兩段,足以管中窺豹:
“才到溜索邊,心都涼了,過去只在書上看過的篾溜索就架在湍急的克勞洛河上,三根篾溜空蕩蕩在河上飄蕩。過溜時用的溜邦,是在堅硬的栗木中挖個槽,槽的后背上留個小孔,要過江時,用繩子穿過小孔,把槽扣在溜索上,人捆好后,用腳一蹬,就向?qū)Π痘?。由于溜邦是木頭的,滑性極差,溜出二三米后就得用雙手抓住溜索,用力往前攀,才能到達對岸。此時已沒有退路,我們只好膽戰(zhàn)心驚地爬過了今生今世最難過的溜索。在拍文面老人時,手還在不停地抖動?!?/p>
“才到橋邊,著實嚇了一跳,這是什么橋啊,這是名副其實的藤篾橋,橋下,江水洶涌,橋上,斷裂的藤條在空中飛舞。只有五寸左右寬的橋板隨意搭在藤條上,藤條斷裂多的地方空出一個個可以塞下一頭水牛的大洞,腳踩在橋上,身子往下陷時,橋也發(fā)出‘吱嘎、吱嘎’的響聲,不看橋板,怕踩空掉下去,一看橋板,天哪,天在轉(zhuǎn)動,地在飛舞,令人頭暈目眩。趕快閉上眼睛,一切又恢復了常態(tài)。走著走著,又是一次次的頭暈目眩,80多米長的小橋竟然走了二十多分鐘。走完了這座橋,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心驚肉跳,什么是真正的膽顫心驚?!?/p>
羅金合的散文記載了一位攝影師尋訪拍攝文面女的艱辛歷程,也記載了獨龍族人民過去的艱辛生活,更是記載了怒江發(fā)展史上一個民族的烙印。原始生態(tài)的美中往往包含不被現(xiàn)代生活所能理解的艱難,殊不知一幅幅美妙的攝影作品背后,隱藏著攝影者在路上的多少汗水和難以想象的生命體驗的故事!
獨龍族婦女文面現(xiàn)象,隨著社會變遷成為歷史塵封的故事,終有一天,也會隨著文面女的離世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作為一種民俗文化搶救,楊發(fā)順和羅金合兩位攝影師的“文面女”情結,其拳拳之心可鑒?!稓v史的印痕·最后的文面人》付梓出版,無疑為后人留下了一筆財富,對研究獨龍族獨特的文化,以及怒江的社會發(fā)展和時代變遷,提供有力的旁證和無可辯駁的事實依據(jù)。
“文面女”情結,讓我感動于書里書外?!稓v史的印痕·最后的文面人》一書中的第七輯“最后的文面人”,文字介紹中有這么一段敘述:“到1968年后就沒有人再文面了,如今的文面婦女,也就成了獨龍族最后的文面婦女。截止2003年8月,生活在獨龍江兩岸的婦女還有60人,怒江兩岸有5人。她們平均年齡71.9歲,最年輕的生于1953年,最老的生于1895年”。記得,有一年夏季,我特意向羅金合先生請教有關獨龍族文面女的情況,他憂郁地對我說:“2004年有7個文面女去世,目前,全州的文面女估計只有50多個?!甭犞鐢?shù)家珍地講述文面女,我在神往獨龍江的同時,不由被他情懷感染,覺得捧在手里的《歷史的印痕·最后的文面人》沉甸甸。我在動筆寫此文時,又打電話問羅金合先生,目前文面女在世的還有幾個人?他回復,還有27個。我一時語塞,不知道該對他說啥才好。
身披獨龍?zhí)喊察o抽煙的文面女;拿著簸箕干活的文面女;挎著竹籠從獨木梯上走下來回眸一笑的文面女;曬麻時和梁上的猴子對話的文面女;依著木門前盼歸的文面女;拈線的文面女……眼前難以揮去《歷史的印痕·最后的文面人》用圖片刻畫的文面女形象。在歷史長河中,獨龍族獨具一格的文化現(xiàn)象,不可避免地會有所流失,而獨龍族文面文化,因為有了文字的忠實記載和圖片的真實再現(xiàn),終究會給后人彌補一些缺憾和心靈撫慰,這就是攝影集《歷史的印痕·最后的文面人》一書的審美價值所在。
(作者系怒江州民族中等專業(yè)學校教師)
責任編輯:胡耀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