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隋天歌
“祖蔭下”的家族理想
◇ 文 / 隋天歌
農歷七月剛剛過去不久。
在大理,七月半是一年中最為重要的時節(jié)。從七月初一起,每個家族都要在正屋或者祠堂掛出祖先牌位,舉行祭奠儀式,將祖先的靈魂接回家中小住,日日香火供奉。直到農歷的七月十三、十四“燒包”儀式過后,方才將祖先的靈魂送回冥界。
這個風俗在大理白族人家代代相傳,用一場人間煙火去慰藉和溫暖兩個世界,也用這樣的方式把大理白族人最真實的家族理想保存下來,希望后代都得到祖蔭的庇護。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可以說白族人是一群生活在祖蔭之下的人。70多年前,人類學家許烺光在大理喜洲開展田野工作,并完成了《祖蔭下》一書,在西方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學者認為它“非常詳細地描述和分析了以祖先崇拜為主的文化行為方式”,“令人稱羨地記述了一個敬祖幾乎統(tǒng)治著鎮(zhèn)內社會生活各領域的集鎮(zhèn)……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基本的社會體制做了非常有價值的分析”,“對于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家庭生活作出了新的重大貢獻”。
書中的民族志田野材料來源于1941-1943年的云南大理喜洲。直到今天,喜洲作為大理最具白族特色的鄉(xiāng)鎮(zhèn)之一,無論在經濟或者文化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許多人認為極具白族文化的代表性。
除了佛教、道教以及本主信仰外,祖先崇拜是生活信仰里很重要的部分。在許烺光的記述中:“喜洲人對祖先崇拜的程度達到令人吃驚的地步。不僅有權有勢、家資豐厚的宗族修建本族祠堂,普通百姓的家庭也要修建自己的祠堂,每家每戶都要根據(jù)‘泥土占卜’為選中一塊作為家族墓地的風水寶地而費盡周折?!倍嫦瘸绨菟鶐Ыo白族人的一種精神,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家族傳承、教育、生活等方面。
許烺光從人格、心理等方面切入,通過喜洲民家的小社會來闡釋一種大社會的現(xiàn)象。對于家族的興衰這個中國社會永恒的問題,包括為什么“富不過三代”等問題,都試圖從喜洲的田野中找到一個適用于中國的答案。
喜洲,無論是歷史上還是今天,都是大理地區(qū)非常重要的商業(yè)重鎮(zhèn)。經濟的繁榮讓這里誕生了諸多有名望的家族,而這些家族精神的傳承往往關乎家族存亡。
許烺光認為人格的形成對于家族的延續(x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人格的形成歸結為兩個原因:“權威和競爭?!碑敃r的喜洲社會中,“盡管父子關系形式上相同,但經濟條件的差別把貧富兩個階級的年輕人造就成為兩種完全不同性格的人。富者完全依賴父輩,聽命于傳統(tǒng)的父權;窮者獨立性較強,不甘愿受傳統(tǒng)父權所擺布……”這樣的現(xiàn)象往往會造成貧富家族的交替,也就是為什么常常會出現(xiàn)“富不過三代”這樣的社會現(xiàn)象。而這樣的現(xiàn)象不僅僅是在這個小鎮(zhèn),它被看成是一個中國社會的縮影。
這樣的現(xiàn)象在喜洲的大家族中又是如何去體現(xiàn)的呢?
喜洲的街道還保留著古舊白族老街的風貌
七月半接祖祭祀用品買賣
如果說大理喜洲在學術界的名聲,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祖蔭下》,那么,在更早的時候,喜洲的“商名”就已經輻射到中國西南,甚至是南亞和東南亞。明代,大理地區(qū)手工業(yè)商品化已有了長足發(fā)展,喜洲在當時從事商業(yè)的人員已很多,所以在《滇略》中記載了喜洲集市的熱鬧:“惟大理之喜洲市,則以辰戌日夜集?!?/p>
根據(jù)《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一書的記錄,喜洲舊時稱大厘城、史城,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張旭在《大理白族史探索》一書中這樣評價大理歷史上三座名城:“如果說太和是舊都,陽苴咩是新都,那么大厘城應該是陪都或行都?!蔽覀冇纱丝梢酝茢喑鱿仓拊诖罄淼闹匾裕约按硇?。
在學者張錫祿所寫的《南詔大厘城河蠻名家大姓世系考》中說:“大厘城中居住的白蠻大姓便是今天喜洲白族大姓的先民,對他們的世系和兩千年來居民的情況,‘十大姓’家譜記載得十分清楚?!碑敃r大厘城的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已很發(fā)達,由于經濟的發(fā)達,喜洲的各大家族與商幫建立起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喜洲商幫”主要由“四大家”(董、嚴、楊、尹四姓)、“八中家”和“十二小家”組成。他們之間在經濟、經營活動中存在著往來,在親族、親屬關系上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實際上是以“四大家”為首的宗族、家族性財團。這些家族的存在,直接造成喜洲社會貧富家族的差異。
祖先崇拜則直接關系著喜洲各大家族“父子同一”的制度以及這些家族大家庭理想的延續(xù)。這種理想的目的是為了祖先的榮耀,同時,也能夠為家族中最有才干的后代帶來較高的社會地位。
《祖蔭下》一書中記載:“在喜洲,不論窮人、富人,競爭是激烈的。窮人因受生活重擔的壓迫而很少有閑暇再去顧及別的事情,因而祭祀祖宗的意識較為淡泊。無論如何,窮人們今天的生活狀況是不能自豪地告慰祖宗的……”
正因為喜洲特殊的社會構成和經濟地位,貧富差距成為當?shù)馗鱾€階層家族中存在的一種常態(tài),而這樣的常態(tài)卻能夠直接關系到一個家族對于祖蔭的認同。
假設“富不過三代”是社會流動的表現(xiàn),那么,在許烺光筆下的喜洲家族,在祖先庇蔭下,通過密切的父子關系與大家庭的理想相互結合,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一個家族經歷興衰的周期。
在大理,關于喜洲人有很多傳言。其一,大理壩子的白族人都認為喜洲人十分狡猾、精明;其二,他們具有十分先進的教育理念。直到現(xiàn)在,喜洲很多人家祖上出過“舉人”的掌故還常常被族人議論,很多人家都收藏著寫有“文魁”字樣的匾額,而書香門第往往會成為他們整個家族為之驕傲的一個標志;其三,關于喜洲商幫“四大家族”的傳言,有很多正面的信息,諸如幾大家族為富卻頗為仁義,經常行救濟等善舉;其四,至今依然保持著大家族的傳統(tǒng),白族人將這種家族稱為“本家”,或者“某某氏門宗”,以父子為家族核心脈絡、“分家”等傳統(tǒng)依然存在。
在喜洲,無論貧富貴賤的家族,都在追逐這一種祖先庇護之下的大家族的理想,這樣的理想是構成喜洲文化的因素之一。這種大家族理想的精神主要表現(xiàn)在:一方面要家庭成員共同分享榮譽以及內部和睦相處,具有集體精神;另一方面成員目標要一致,因此要有利益和物資資料的共同占有。
70多年以后的今天,曾經輝煌于喜洲鎮(zhèn)的“四大家族”子孫大部分都遠赴異國,但并不代表這些家族在這塊土地上消失,他們以另外一種形式重構起這個家族。大家庭的理想也依然充斥在白族民間的家族中。貧富階層的交替,并沒有讓這樣的理想斷層。我們仍然可以在今天的大理看到許多家族理想的延續(xù),這樣的精神可能存在于年復一年的祖先祭祀里,也可能在對子孫潛移默化的教育中。而祖先的庇蔭,充斥在白族的每一個家族里。
許烺光作品《祖蔭下》。初版書名為《祖蔭下:中國鄉(xiāng)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是作者在1941到1943年期間,于云南任教時,在距大理下關34公里處喜洲進行田野調查的成果,書中非常詳細地描述和分析了以祖先崇拜為主的文化行為方式。無意中保存了中國西南傳統(tǒng)鄉(xiāng)村的家庭生活習俗及宗教活動,這里的鄉(xiāng)村與外界保持著交流,所以并不閉塞,有一定的文化代表性。1967年再版,更名為《祖蔭下》。
(責任編輯 黃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