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煒
用手機短信威脅或恐嚇他人該如何定性處理
——評析侵犯公民人身權利與妨礙公務之區(qū)分
■ 趙 煒
2010年10月15日,某縣委組織部經(jīng)研究決定,派專人與本縣第九中學校長王某、第八中學校長李某、礦區(qū)中學校長陳某三人進行組織談話,就公開競聘校長職位讓三位校長先行離崗,再統(tǒng)一進行公開競崗。當時,其他中學校長已調整完畢,僅剩下該三所中學未調整。王、李、陳三人(均為中共黨員)對組織上的決定很不滿意,不能正確認識,抵觸情緒很大,認為教育系統(tǒng)的人事變動肯定與縣教育局長馬某有直接關系。三人合謀后,于10月16日晚9∶00~11∶00分別向馬某發(fā)去內容相同的手機短信,內容是:馬某,經(jīng)調查我們已知讓我們三位校長讓位的主意是你出的,我們堅決不同意,希望你盡快挽回局面,否則我們將對你不客氣。馬某收到三人的短信后驚恐不安,一段時間不能正常上班工作。10月20日,馬某持手機短信向縣紀檢委舉報了王某等三人,要求查處。10月25日,公開競崗工作正常進行,王某等三人未能競崗上任。
第一種意見認為:受害人馬某在本案中不是批評人或檢舉人,但應屬于縣教育局執(zhí)行公務的執(zhí)紀執(zhí)法人員。王某等三人對馬某進行威脅恐嚇,是一種打擊報復行為,應構成打擊報復違紀。
第二種意見認為:王某等三人對馬某發(fā)手機短信進行恐嚇是一種報復行為,但并沒有利用其校長的職權進行,而是采用一種隱蔽的方式夜間進行的,這與打擊報復的特征不同。王某等人如果對馬某的人身造成了嚴重傷害或影響到工作的正常進行,則應以妨礙公務違紀認定。
打擊報復是指對批評人、檢舉人、控告人、證人和其他人員打擊報復的行為。其侵犯的對象是批評人、檢舉人、控告人、證人和其他人員。這里的“其他人員”,是指除上述人員以外的人員,如執(zhí)紀執(zhí)法人員以及與執(zhí)紀執(zhí)法有密切關系的人。客觀方面表現(xiàn)的“打擊報復”,是指濫用職權,制造各種借口,侵犯上述人員的合法權益。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如:利用職權非法克扣工資、獎金,無故降職、撤職、調離工作崗位,故意壓制職務職稱的晉升,甚至栽贓陷害等等。本案中馬某不是批評人、檢舉人,但其作為縣教育局局長,應屬于教育系統(tǒng)的執(zhí)紀執(zhí)法人員,符合上述“其他人員”的條件。但王某等人對馬某進行報復時,不是克扣工資、降級降職或者栽贓陷害,而是悄悄用手機短信進行威脅。更何況王某等三人的身份是中學校長,是教育局局長馬某的下屬,下級對上級是不存在濫用職權的。因此,這些案情與上述客觀方面表現(xiàn)不符,本案不能以打擊報復認定。
妨礙公務,按照黨紀處分《條例》第163條之規(guī)定,是指妨礙黨和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他從事公務的人員依紀、依法執(zhí)行公務的違紀行為。其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社會的正常管理活動及國家工作人員或其他從事公務人員的人身權利。對象是正在依紀、依法執(zhí)行公務的國家工作人員。主體是一般主體。主觀方面是直接故意,明知對方是正在依法執(zhí)行公務的工作人員而故意妨礙公務活動的正常進行??陀^方面表現(xiàn)為妨礙公務,即采取各種手段,如暴力或威脅,或吵鬧謾罵、糾纏、非法強制等手段,影響黨和國家工作人員正常執(zhí)行公務。本案中受害人馬某的身份如前所述,是縣教育局執(zhí)紀執(zhí)法的主要負責人。對于本縣教育局系統(tǒng)的人事任免等重大問題的研究決策,是其工作職責范圍。因而不論“先行離崗,再公開競崗”的具體意見是否由馬某一人決定,均不影響其身份屬于“正在依紀依法執(zhí)行公務的國家工作人員”。王某、李某、陳某分別是三所中學的校長、黨員領導干部,當縣委組織部與其談話讓三人先離崗再競崗之后,三人便心懷不滿,認為是馬某一人所為,于是私下商議,以發(fā)手機短信的方式對馬某進行恐嚇威脅,要求馬某“盡快挽回局面,否則將不客氣”,意圖阻止公開競崗的正常進行。此舉造成馬某晝夜不安,一段時間不能正常上班工作??梢?,王某等三人出于主觀故意,針對正在執(zhí)行公務的馬某,采用威脅的手段,意圖阻止縣教育系統(tǒng)中學校長公開競崗工作的正常進行,侵犯了馬某的人身權利。這些案情均符合上述主、客觀諸方面要件。故本案王某、李某、陳某的行為應以妨礙公務違紀行為認定,但處理時應考慮后果較輕等情節(jié)予以從輕處理。
(責編:于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