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歡
?
機遇與挑戰(zhàn):對國際體育社會學50周年大會的審視
熊 歡
通過對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成立50周年暨世界體育社會學大會48場專題討論會、265篇論文摘要、50篇發(fā)表于《國際體育社會學評述》大會特刊論文的整理,總結了當前國際體育社會研究的熱點、特點和發(fā)展趨勢。研究發(fā)現(xiàn),國際體育社會學研究選題具有時代性強、地域性強、針對性強、跨學科性突出等特點,其中“體育與性別”“體育與政治(策)”“體育與健康”主題備受關注,后結構主義、文化批判主義視角以及質性研究范式應用廣泛。目前,國際體育社會學的發(fā)展一方面擁有現(xiàn)實機遇和學科機遇,另一方面也受到來自自然科學、主流社會學、體育社會學自身的挑戰(zhàn);學術功利化趨勢、語言以及地域的差異是阻礙體育社會學國際化合作與發(fā)展的原因。要迎接這些挑戰(zhàn),國際體育社會學需要以全面服務人類社會為使命,激勵體育社會學內(nèi)部的創(chuàng)新力,最大發(fā)揮體育社會學的人文價值與反思精神。
體育社會學;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性別;健康;良好狀態(tài);政策
2015年6月9日至12日,法國巴黎笛卡爾大學,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ISSA)迎來了她50周年的生日。 50年來,體育社會學從一個從屬、被邊緣化的學科逐漸變?yōu)橐粋€較為獨立的、多元的、跨學科、跨區(qū)域的學術領域,對其母學科社會學和體育研究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力。50周年,以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為代表的國際體育社會學界展開了一次里程碑式的反思和討論。
20世紀20年代,第一本體育社會學教材在北美出版,標志了體育社會學的誕生,然而其真正的起航是60年代中期。1964年,8名體育社會學家在日內(nèi)瓦聚集在一起,并于1965年正式成立了國際體育社會學委員會(ICSS),在其領導下,1966年 《國際體育社會學評述》(InternationalReviewofSportSociology)創(chuàng)刊,成為體育社會學在國際范圍內(nèi)交流、合作、成果展現(xiàn)的平臺。1993年學會名稱改為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ISSA),期刊名字也稍有變動,改為InternationalReviewofSociologyofSport(IRSS)。 Sport Sociology 更加強調的是體育,而Sociology of Sport則更加強調社會學范疇內(nèi)的體育現(xiàn)象[1]。
國際體育社會學家們最開始把自己的研究目標鎖定為研究在不同社會背景下體育的功能、角色與意義。他們挑戰(zhàn)了體育作為“自然科學”的單一屬性,從社會范疇和用科學實證的方法去解釋和理解體育現(xiàn)象,為體育政策的制定以及各類體育組織的運作提供思路和方案。與傳統(tǒng)主流的體育科學相比,體育社會學研究更傾向于從廣泛的視角總結和產(chǎn)生對人類自身發(fā)展有益的知識,而不僅僅是狹隘地追求體育競技水平和成績的提高,因此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更為廣泛的體育,除了競技體育,也包括大眾體育、體育教育以及休閑娛樂活動[2]。這也使得體育社會學影響范圍和人群更加廣泛。雖然體育社會學一開始被作為社會學的子學科,然而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卻也在不斷汲取其它學科如歷史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人類地理學、經(jīng)濟學等的養(yǎng)分,其研究范疇也逐漸向社會學的旁支,如文化研究、傳媒研究、性別研究等方向擴展。
本屆國際體育社會學大會歷時4天,涉及25個專題,進行了48場專題報告??v觀這次大會的25個專題,基本都是在體育社會學傳統(tǒng)研究領域之內(nèi):性別、政策(政治)、健康、身份認同、學校體育、殘疾人體育、體育傳媒是較受關注的熱點問題;除此之外,體育商業(yè)與管理、體育文學與哲學、種族問題、體育競技、社會階層、體育社會學學科發(fā)展研究等專題也進行了較為廣泛地討論;興奮劑問題、體育組織、青年體育、體育與衰老、體育活動與訓練、體育與暴力、體育道德、體育與文化、體育與新科技、體育與舞蹈等也成為討論話題。
從專題報告和會議論文在不同研究領域分配的數(shù)量,我們可以較準確地把握目前國際體育社會學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以及國際體育社會學的主要研究動向,其中體育與性別(38篇)、體育與健康(37篇)、體育與政治(策)(30篇)三大專題最受關注。
2.1 體育與性別
性別問題是最近幾年國際體育社會學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在這次大會上,關于體育與性別的文章數(shù)量最多,除了專門歸類到性別與體育專題的這類文章,在其他的專題中比如健康、傳媒、學校體育中也有較多關于性別的討論。體育女性主義作為體育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支系,在國際體育社會學的建設、成型與發(fā)展階段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次大會中,體育與性別專題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
首先,從研究路徑來看,和傳統(tǒng)體育社會學傾向于宏大的社會敘事不同,體育女性主義學者則總是以我們?nèi)粘5纳钊胧秩ヌ骄矿w育、社會與性別的關系。她們對社會新興事務敏感度很高,也慣于用批判的思維去審視這些新事物。比如在這次大會上,專門設立了一個專題探討一個在世界各地都很流行的電視節(jié)目“Dancing With Stars”(“與星共舞”,這個節(jié)目也有中國版本,在東方衛(wèi)視播出)。這些明星來自各個領域,其中奧運冠軍也常常是節(jié)目的座上客。這些在體育賽場上的運動員如何在舞臺上表現(xiàn),同為真人秀比賽,體育比賽和舞蹈比賽有什么不同,運動員如何通過舞蹈來改變和顛覆運動員(男性)氣質的形象,大眾對她們的接受度又是怎樣?三位女性主義學者通過西班牙、加拿大以及美國的實例,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3-5]。這個話題在主流體育社會學中不算是一個“嚴肅”的課題,但是在女性主義者的詮釋下卻有著深刻的理論價值和文化意義。
其次,從研究對象來看,以前在性別與體育的研究領域大多是為了揭示女性在體育中的地位,換句話說是關注女性群體,而在這次會議中,有一些研究是專門以體育中的男性、男性氣質以及同性戀為研究對象。這些研究很好地平衡了性別主題中女性問題的主導地位,也讓我們從更全面的視角理解了性別與體育的關系。雖然這些研究的對象超越了女性,但仍沿用了女性主義的視角,特別是文化批判主義、解構主義的思潮。
再次,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采用深度訪談法、民族志法等質性研究方法,她們不追求對事件普遍規(guī)律的總結,而希望從個體來反映和揭示本質問題。
2.2 體育、健康與良好狀態(tài)(wellbeing)
50周年大會的主題就設為“體育、健康與良好狀態(tài)(wellbeing)”(wellbeing 在中文中常常被直譯為幸福、福利、康樂,然而在本英語主題的語境下,wellbeing不僅僅是主觀的幸福感受,也不僅僅是外在的康樂,更不是所獲得的福利,而是指一種整體的良好狀態(tài))。這個主題的設定不僅僅符合了當代社會日益突出的民眾健康問題,同樣也是對體育如何服務人類本身的一次反思性的探索。與以往體育社會學所關注的社會發(fā)展、社會變遷、社會制度與結構、等級與權力等宏大敘事的思路不同,這次大會把對體育的社會學思考重新回歸到了個體:社會成員個體的健康、個體的良好狀態(tài)與體育運動是什么關系?所謂健康和良好狀態(tài)到底是什么?體育運動如何促進社會成員的健康和福祉?我們又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健康?體育運動又會起到什么樣不同的作用?
來自加拿大的著名體育社會學家、體育女性主義學者Genevien Rail 在題目為“良好狀態(tài)勢在必行:論生物性他者、解救的使命和社會公正”(The Wellbeing Imperative: On Bio-Others, Rescue missions and Social Justice)一文中延續(xù)了體育社會學家和女性主義者批判和質疑的學術精神,Genevien 對在新自由主義經(jīng)濟下人們對“生物制品”(bio products)的狂熱進行了反思。她一開始就質疑了打著“健康”旗號的各種生物制品和各種對個人健康進行監(jiān)控、診斷和維持的電子產(chǎn)品。她認為這些產(chǎn)品都在新自由主義經(jīng)濟下,為了追求利潤而產(chǎn)生的。這些產(chǎn)品標榜著能帶給人健康,能維持人的良好狀態(tài),與此同時制造了愉快、健康、積極的“生物公民(biocitizen)”的形象,比如要求每天要吃哪些營養(yǎng)品、買有機食物、進行鍛煉、控制飲食、定期旅行等等,“健康”地生活成為了一種社會道德(biomorality), 不這樣做的人則會被歸為是不健康的“生物的他者”(bio-Other),被排斥在主流的健康文化之外, 窮人、女人、殘疾人、同性戀者、胖人、有色人種這些群體都是生物的他者,他們沒有錢買有機食物、沒有時間進行定期鍛煉、沒有機會常常旅行放松自我、沒有精力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形象上,因此被貼上了“不健康”的標簽。而那些制定“生物公民”概念和狀態(tài)的群體只代表了男性中產(chǎn)階層白種人的話語權。在這種背景下,體育運動逐漸被工具化以服務不斷擴大的、以健康為名的體育市場,換句話說體育運動成為“生物政治”(bio-politics)的工具。Genevien 認為要改變這種情況,必須把健康和良好狀態(tài)放入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同時要反對把公共健康作為區(qū)分階層、性別和種族等級的工具。 要做到這點,則需要用一種新的思路來看社會成員的個體健康,即容納不同文化、族群、性別、年齡、身體狀態(tài)下多內(nèi)涵、多元化的健康概念,這樣我們追求的就不僅僅是社會成員個體的健康,而是更具廣泛性的社會健康(social wellbeing)[6]。Genevien 從后結構主義的思潮對我們當前的健康文化進行了反思和解構,當我們還在孜孜不倦地尋求如何變得更健康時,她的發(fā)言把我們拉回到了此問題的原點:“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健康的生活?”“誰設定的健康標準?”“誰定義了健康生活方式?”“對健康內(nèi)涵的劃定到底是符合了誰的利益?” 這些問題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同時也體現(xiàn)了社會學家所秉承的批判與反思精神。雖然沒有正面回應“體育與健康的關系”“體育如何促進健康”等現(xiàn)實問題,但她所進行的反思和批判還是有一定的啟發(fā)性。
通過體育運動來促進民眾的健康已經(jīng)成為一種共識。從這次大會的論文來看,當前社會學家們對健康的理解與詮釋不再是從較宏觀、抽象的視角贅述體育維持社會健康的功能,而是從各種小的案例去發(fā)現(xiàn)、揭示和反思目前在人們體育鍛煉風潮中的個體經(jīng)驗以及健身文化對個人生活、認同的影響。在這一批研究中,身體成為了一個重要內(nèi)容,通過身體的敘事,各國研究者們試圖從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去發(fā)現(xiàn)為什么一些人能堅持體育鍛煉,一些人則從不運動,運動到底給了個體什么樣的身體、心理和社會感受,這些感受到底多少是積極的,多少是消極的;對于那些不運動的人,他們的經(jīng)驗又是怎樣的,是在什么因素的影響下他們選擇不運動,不運動是不是就等于不健康、生活態(tài)度不積極。在這些問題的熱烈討論之下,“運動-健康”的話語結構開始被學者們質疑、解構。
從研究對象來看,兒童、青少年、女性、殘疾人、移民群體的身體健康更加被關注。這一方面說明這些群體在實際中確實存在很多的健康問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些研究對象的選擇也是和社會學的傳統(tǒng)——關注邊緣群體是相符合的。在考察各個群體健康與體育運動關系時,大多數(shù)研究者都強調了差異性。這也體現(xiàn)了當下體育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傾向,即不能以某種群體(或個人)的經(jīng)驗作為一個標準,去評判另一個群體(個人)的經(jīng)驗是否合理;同樣,健康的標準和不同群體對健康的理解也是千差萬別的,因此在制定健康政策、體育政策以及在健康觀念的宣傳時,一定要考慮到不同群體的特殊情況與需求,才能實現(xiàn)社會成員整體的健康(social wellbeing)。例如,英國的學者就認為體育活動是否能真正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其實是與家庭成員間的親密程度相關的,缺乏家庭親密的體育活動并不能帶給孩子全方位的幸福感和健康[7]。這不禁讓我們反省現(xiàn)在國內(nèi)出現(xiàn)的各種兒童體育培訓機構,是提高了兒童的健康,還是讓兒童變?yōu)槭袌鼋?jīng)濟(新自由主義)中的生物性的他者(bio-other)?其實對于兒童來說,可能誰和他玩兒比怎么玩兒更加重要。
2.3 體育、政治與政策
體育、政治與政策是國際體育社會學中一個主流研究領域。體育社會學誕生的初衷就是要為體育的社會發(fā)展提供政策性的指導,這也是體育社會學存在的根本。
首先,對于如何制定并實施符合大眾健康的公共政策成為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英國的實例告訴我們一方面需要政府政策推動健康與體育活動在各地的開展,另一方面則需要建立多渠道的合作關系,把公眾的健康作為一種社會責任而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8]。而意大利的學者則強調體育體制需要和國家福利制度結合起來才能保證民眾的體育參與權利[9]。社區(qū)服務、社會工作、體育鍛煉文化也是有效推行公共健康/體育政策的主要因素[10-12]。
其次,除了國家健康與體育政策以外,國際體育政治也是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而關注這個問題的學者大多來自非西方國家和地區(qū),比如韓國、臺灣、烏克蘭、菲律賓、巴西、秘魯。作為“小國”或者說“夾縫中”的國家或地區(qū),他們對體育的關注更多是體育的政治功能。通過體育賽事來建立某種國際關系和國際交往一直被公認為是體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體育賽事本身是一種國際化行為,它會直接反射出各國(地區(qū))之間的利益和沖突,比如烏克蘭學者就從地緣政治的角度闡述了烏克蘭足球在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爭端中所受到的影響[13]。國際體育政治的研究范式多為社會歷史研究,因為只有從歷史的視野才能摸清體育事件中國際關系的發(fā)展脈絡,因此體育社會學與體育歷史學在此有很多交融。
再次,競技體育與奧林匹克、大型賽事的政治影響以及民眾對城市舉辦賽事的決定權等問題也都是這次大會的熱點。對這些問題,學者們大多都進行了批判性地論述:比如中國競技體育體制與奧林匹克思想的背離[14];大型賽事對城市發(fā)展的正負影響[15-16];政府對城市體育設施規(guī)劃科層制管理[17]等。針對近些年來西方國家一些群眾反對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情況,一些學者們從社會學的視角、深度參與觀察方法考察了政府與民間反對組織間的博弈[18]。
縱觀體育、政府與政策這個專題研究,對國家政府“權力”的實施與體育資源管理的討論仍然是其核心內(nèi)容,不論是討論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的資源分配,還是國家對大型體育賽事的申辦問題,以及在體育事件中國家或民眾所扮演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圍繞這個核心。社會學家常常扮演著社會運轉的“監(jiān)督者”的角色,他們的聲音和觀點或許尖銳,但是對體育事業(yè)總體的發(fā)展是有益的。
2.4 國際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取向
除了以上三大專題以外,本次會議論文還涉及到了其它二十多個研究領域,涉及面大、研究視角新、研究者背景多元。從論文選題到內(nèi)容來看,體現(xiàn)了當今國際體育社會學研究取向:
(1)從選題來看,體育社會學研究對突出的現(xiàn)實問題有敏銳的觀察和思考。就本次論文題目來看,更加微觀、具體、針對性強,有些論文題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觀點或者核心問題。
(2)從研究內(nèi)容來看,跨學科研究的特點突出。體育社會學本身就具很強的跨學科特點,這次大會的論文報告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個特點,心理學、歷史學、文學、哲學、人類學、經(jīng)濟學、地理學、公共管理學、傳媒學等和社會學相結合,較全面、專業(yè)、多角度地觀察和分析社會中的體育現(xiàn)象以及體育中的社會問題。
(3)從研究思潮來看,目前國際體育社會學,特別是以西方學者為主導的體育社會學研究受到后結構主義思潮以及文化批判主義的影響比較大。他們對新自由主義所產(chǎn)生的體育現(xiàn)象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思,無論是從個人的體育鍛煉經(jīng)驗,還是政府實施的健康(體育)政策,亦或是體育-健康產(chǎn)業(yè)的繁榮,都是他們審視的對象,對于體育運動的工具化問題進行了批判,對長期以來形成的“體育-身體-健康”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進行了重新的詮釋甚至解構。
(4)從研究范式來看,更多學者采用了質性研究范式,以及人文主義和文化/批判主義的研究立場。質性研究近些年在西方社會學比較流行。早期的體育社會學與其母學科社會學一樣,主要著眼于一些比較宏觀的社會調查類的研究,因此量化研究占了主導的地位。而近些年,當一些宏觀的問題一一得到回答以后,更多的學者把眼光放到了一些更為具體、特定范圍下的研究對象,因此方法也多采用小范圍的深度訪談、個案研究或者以敘事為主的民族志法。質性研究追求的不是普遍的規(guī)律而是深度地理解,以及批判性的考察,這也符合當今主流社會學思潮。
(5)地域性的研究取向。國際體育社會學的發(fā)展需要囊括各個國家的經(jīng)驗,不同國家其關注點是不同的,體現(xiàn)了較強的地域性。西方學者所關注的問題大多是普適性問題,而發(fā)展中國家所關注的都比較局限于本國的現(xiàn)實問題。西方國家的論文以討論、提問、批判為主,而發(fā)展中國家的論文多以事實的陳述,結果的展現(xiàn)為主。這種差異的存在是與社會發(fā)展的程度與文化環(huán)境的差異有很大關系的。雖然會議提倡要分享與尊重各國不同的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但事實上,從大會主題的選擇、會議中討論的熱點,以及各國學者在會議中的發(fā)言與提問,都比較符合“西方范式”,當今體育社會學仍然是以西方國家為主導。
50年,體育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開始慢慢被知道、被了解、被學習、被發(fā)展。新世紀,國際體育社會學從機遇和挑戰(zhàn)兩大方面對自我發(fā)展進行了一次大反思。
3.1 機遇
國際體育社會學的發(fā)展所面臨的機遇來自外在與內(nèi)生兩個方面。外在的機遇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對體育的需求,內(nèi)生機遇主要體現(xiàn)在體育社會學學科地位上的變化上。
首先,體育社會學的發(fā)展有著必不可少的現(xiàn)實機遇。隨著人類健康問題、社會矛盾、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國際秩序等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公正、合理、正確地通過體育和體育活動來增進公共健康、促進社會整合、維持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相處,促進世界和平等是一個個現(xiàn)實而又棘手的問題,這些問題是體育社會學發(fā)展的內(nèi)在驅動力。換句話說,體育社會學的發(fā)展正是建立在層出不窮的現(xiàn)實問題之上。這些現(xiàn)實問題有共同性也有地區(qū)差異,比如前面提到的新自由主義下體育和健身文化的工具化和功利化現(xiàn)象就是一個全球普遍的問題,需要各國社會學家根據(jù)本國的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去解決;還有一些現(xiàn)實問題是在特定國家或地區(qū)更為突出,比如在發(fā)達國家地區(qū),體育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常常是社會學家評判的問題,而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國家大多都存在著體育體制改革的問題,由于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不同,因此才能使體育社會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其次,學科的機遇。體育社會學本身是社會學的子學科,它在社會學中往往受到忽視和輕視。但是隨著體育科學的不斷壯大,體育社會學在體育科學的范疇內(nèi)越來越受到青睞和重視[2],社會學理論以及社會學方法,普遍成為了解體育社會現(xiàn)象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因而很多其他的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也都會借鑒,比如體育經(jīng)濟學、體育管理學、體育歷史學、體育心理學、體育文化傳播學等等都離不開社會學這個研究視角和研究工具,也是在與其它學科的交融中,體育社會學才會可持續(xù)性發(fā)展。除此之外,母學科社會學的學科分支越來越細化,體育社會學可以從其它社會學子學科的發(fā)展中受到一定啟發(fā)。
3.2 挑戰(zhàn)
國際體育社會學面臨的挑戰(zhàn)也是這次大會討論的一大焦點。前幾年,北美體育社會學會下的期刊《體育社會學》(Sociology of Sport)就發(fā)起了這么一次討論。英國學者Alan Bairner 在其文章“為體育社會學”(For Sociology of Sport)一文中就指出了體育社會學所面臨的三大挑戰(zhàn):第一來自自然科學的挑戰(zhàn);第二來自主流社會學的挑戰(zhàn);第三體育社會學自身的挑戰(zhàn)[19]。Bairner 認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處于兩級,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及研究范式,然而長期以來,體育社會科學受到自然科學 “實證”(evidence-based research)研究范式的影響,限制了人文社會學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忽視了人文社會學先見性。其次,主流社會學對體育的忽視也是一種挑戰(zhàn),特別是對那些在社會學部門進行體育研究的學者來說,其研究與成果常常會受到輕視,因為體育、流行音樂,以及其它的流行文化在學術界看來并不是一個嚴肅的話題,這樣造成了一批擁有社會學背景和知識結構的學者遠離體育社會學研究。最后就是來自體育社會學學科自身的挑戰(zhàn),體育社會學太強調體育,使它失去像文化研究、休閑研究這些學科那樣有特色、包容性和想象力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的產(chǎn)生,這也是其發(fā)展所遇到的內(nèi)在制約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1)研究范疇的局限;(2)體育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論)問題;(3)理論創(chuàng)新問題。
首先,從世界范圍來看,體育社會學的研究主題的設置仍然無法超越社會學的研究范疇,社會學傳統(tǒng)的專題,如社會階層、性別、種族、失范、暴力、功能、沖突、家庭、青少年、老年問題等等都移植到了體育社會學中,成為體育社會學專題的主要構成模式。從近20多年來國際體育社會學學術期刊發(fā)表的論文來看,也存在同樣問題,其主題也主要集中在性別、種族/民族、教育、傳媒、政治、經(jīng)濟、全球化、階層等領域,還有一些涉及到宗教、家庭、環(huán)境和就業(yè)[20]。然而一些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較為突出的體育現(xiàn)實問題還沒有得到學術界廣泛的關注和討論,比如體育自愿組織的興起與管理、體育組織間的國際合作、體育人才的國際流動等,還有一些公眾熱議的體育話題也尚為進入體育社會學研究領域。正如英國學者達特所提到的,縱觀當前國際體育社會學研究主題仍局限于所謂正統(tǒng)的“學術”框架中,與現(xiàn)實問題較為脫離[20]。
其次,研究方法的問題。在早期發(fā)表的國際體育社會學研究論文中研究方法很少被提及,但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體育社會學對研究方法的重視度越來越高[21],這與社會學本身對實證研究的強調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內(nèi)容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法、訪談法是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20]。與其母學科一樣,體育社會學界也在持續(xù)不斷地進行質性研究范式與量化研究范式的爭論。然而學者們面臨的更加迫切和現(xiàn)實的問題是解決在體育研究中這些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實操性和創(chuàng)新性問題。換句話說,如何突破傳統(tǒng)的社會調查研究的條框,調整、改進,甚至創(chuàng)造出能更好觀察和理解體育這種特殊的身體與社會現(xiàn)象的方法和途徑。
再次,理論的創(chuàng)新問題。體育社會學除了伊利諾斯的“組構理論”(figurational theory)是從體育研究中產(chǎn)生出來的,其它所用的廣泛的理論大多都是從社會學“拿來”的,無論是早期結構功能主義理論、沖突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符號互動論,還是當下比較流行的女性主義理論、??碌暮蠼Y構主義理論、布迪厄的文化再生產(chǎn)理論、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酷兒理論等,其路徑都是用社會學前沿的理論來分析、檢驗相關的體育現(xiàn)象和體育問題。換句話說,體育社會學研究只是在不斷地實踐、更替已有的社會學理論,而從理論范式上有所突破的,從體育運動現(xiàn)象出發(fā)而生成的,具有廣泛社會理論意義的研究非常缺乏??傊w育社會學缺乏原創(chuàng)性(innovation)是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最大的限制,也是其進一步發(fā)展所面臨的挑戰(zhàn)。
在這次大會上,除了談到以上的幾大挑戰(zhàn)以外,還特別地指出了人文社會科學功利化趨勢是一種極大的挑戰(zhàn)。在很多國家體育社會學研究很難得到資助,也很難被學術機構認可,學者的職業(yè)發(fā)展也受到限制[1],這樣熱衷于體育社會學研究的年輕學者可能會逐漸減少。
體育社會學的國際化發(fā)展還受到了語言和區(qū)域的挑戰(zhàn)。在國際學術期刊發(fā)表的論文,80%的社會科學刊物都是英語;在最有影響力的社會學刊物發(fā)表論文的學者上三分之二來自4個國家,美國、英國、荷蘭和德國,而大洋洲、拉丁美洲以及非洲學者,各發(fā)表了不到5%的論文數(shù)量[22]。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不僅僅是語言的障礙,還包括寫作方式以及學術思維方式的差異。如何打破英文(西方)為主導的論文發(fā)表模式,使體育社會學真正做到國際化,不僅是國際體育社會學面臨的任務,更是體育社會學作為學科自身發(fā)展必須面對的挑戰(zhàn)。
走過50年的歷程,體育社會學作為一門“冷”學科,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挑戰(zhàn)。其中最大的挑戰(zhàn)還是源于如何激勵體育社會學內(nèi)部的創(chuàng)新力。在這個快速更新的時代,社會學要求我們具有一種全新的發(fā)展意識和思維敏感力,這也是體育社會學理論自覺的內(nèi)在要求,既要傳承主流社會學也要有專業(yè)的突破。中國體育社會學需要積極融入到國際體育社會學之中,學習借鑒國外經(jīng)驗的同時也要充分發(fā)現(xiàn)本國特有的體育現(xiàn)象。在對國外體育社會學理論體系、學術研究規(guī)范和方法論的學習和訓練之上,逐漸建立起適合于我國體育、服務于我國體育的體育社會學理論體系和研究路徑。當然關注我國體育問題的同時,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關注世界體育問題,這樣才能促進我國體育社會學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提升其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1] Pike E, Jackson S, Wenner L. Assessing the Sociology of Sport: On the Trajectory, Challenges, and Future of the Field[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ology of Sport, 2015, 50(4-5): 357-362.
[2] Fasting K. An Overview and Commentary on the History of the ISSA and IRSS[C]. ISSA 2015 World Congress Book of Abstract. Paris Descartes University, Paris, 2015: 53.
[3] Markula P. “Showmance”: Ice-Dancer Meryl Davis in Dacing with the Stars[C]. ISSA 2015 World Congress Book of Abstract. Paris Descartes University, Paris, 2015: 96.
[4] Montserrat M. Dacing with a footballer, dancing with a gymnast: deconstruction and difference in dancing female athletes’ bodies[C]. ISSA 2015 World Congress Book of Abstract. Paris Descartes University, Paris, 2015: 96.
[5] Spencer N. Does Love Mean Nothing for Women Tennis Players on Dancing with the Stars?[C]. ISSA 2015 World Congress Book of Abstract. Paris Descartes University, Paris, 2015: 96.
[6] Rail G. The Wellbeing Imperative: On Bio-Others, Rescue Mission and Social Justice[C]. ISSA 2015 World Congress Book of Abstract. Paris Descartes University, Paris, 2015: 1.
[7] Day J. Physical Activity, Families and Wellbeing: The Neglect of Intimacies and Prominence of Being Active in 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C]. ISSA 2015 World Congress Book of Abstract. Paris Descartes University, Paris, 2015: 59.
[8] Fullaga S, Rich E. FrancombeWebb, J. Assembling Active Bodies and Places: Policy Tensions Across Sport, Health and Equality Agendas in the UK[C]. ISSA 2015 World Congress Book of Abstract. Paris Descartes University, Paris, 2015: 5.
[9] Masoni I. The Italian Sport System and Italian Welfare System: Things in common[C]. ISSA 2015 World Congress Book of Abstract. Paris Descartes University, Paris, 2015: 5.
[10] Ekholm D. Sport and the Community: Problematizing State Centred Welfare Provision and Social Work[C]. ISSA 2015 World Congress Book of Abstract. Paris Descartes University, Paris, 2015: 86.
[11] He Z, Cui H, Wang L .Policy Guidance and Social Support of China’s Urban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C].ISSA 2015 World Congress Book of Abstract. Paris Descartes University, Paris, 2015: 86.
[12] Rojas D and Gomez E. The Underlying Concepts of ‘Physical Culture’(Physical Activity, Sport and Recreation): Examining the Perspectives of Actors and Public Policy[C]. ISSA 2015 World Congress Book of Abstract. Paris Descartes University, Paris, 2015: 86.
[13] Dromundo R. Some Effects on Football of the Geopolitical Struggle between Russia and the West: The Ukrainian Case[C]. ISSA 2015 World Congress Book of Abstract. Paris Descartes University, Paris, 2015: 33.
[14] Li 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Elite Sport System and ‘Olympism’[C]. ISSA 2015 World Congress Book of Abstract. Paris Descartes University, Paris, 2015: 37.
[15] Cornejo M R. Miguel Megaeventos the Sport in Chile, the Legacy of South American Games 2014: Impact and Effects in the Chilean Society: Case Commune Penalolen[C]. ISSA 2015 World Congress Book of Abstract. Paris Descartes University, Paris, 2015: 52[16] Horne J.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s of Sports Mega-Events: Three Sites of Contestation[C]. ISSA 2015 World Congress Book of Abstract. Paris Descartes University, Paris, 2015: 52.
[17] Alistair J. ‘Sport City’: Melbourne’s Bureaucratic field[C]. ISSA 2015 World Congress Book of Abstract. Paris Descartes University, Paris, 2015: 72.
[18] Scherer J. Game Misconduct: Power Plays and Organized Resistance in a Local Arena Debate[C]. ISSA 2015 World Congress Book of Abstract. Paris Descartes University, Paris, 2015: 72.
[19] Bairner A. For a Sociology of Sport [J].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2012, 29(2): 102-117.
[20] Dart J. Sport Review: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the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 and the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across 25 Years[J].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2014,49(6):654-668.
[21] Heinemann, K. And Preuss,W. 25 Years of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A Content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1990,25(1):3-16.
[22] Martin E. Making sociology current through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 A collective task[J]. Current Sociology, 2012, 60(6): 832-837.
(編輯 任丹)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Reflection: A Review of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ISSA and World Congress of Sociology of Sport
XIONG Huan
By reviewing the 265 paper abstracts presented at 50th Anniversary of ISSA and World Congress of Sociology of Sport and the 50 special contributions to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Sociology, the present paper tries to identify the hot topic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rend of recent research in sociology of sport.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topics in sociology of sports are characterized by being timely, region-specific, well-targeted and cross-disciplinary. Among the topics, “gender and sport”, “sport and politics (policy)”, and “sport and health” are three prevailing subjects. Post-structuralism, cultural critical perspectives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paradigm are widely adopted. Currently, the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of sport is faced with factual and disciplinary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challenges from the natural sciences, mainstream sociology and sociology of sport within. Academic utilitarianism, language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the barriers to the discipline’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face the challenges, the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of sport should take serving human beings in a comprehensive way as its mission to whet its innovative capability,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humanistic value and reflective spirit.
SociologyofSport;ISSA;gender;health;well-being;policy
G80-05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6)04-0015-07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女性體育研究的理論、方法與實踐”(14FTY001)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體育人文社會學質性研究的應用與實踐”(2338SS16075)。
熊歡,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體育社會學,E-mail:hxiong99@126.com
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6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2016-01-27
2016-05-05
G80-051
A
1001-9154(2016)04-0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