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鍛煉心理學的歷史演進軌跡

2016-11-28 09:45陳福亮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心理學體育鍛煉心理健康

楊 劍,季 瀏,陳福亮

?

鍛煉心理學的歷史演進軌跡

楊 劍1,2,季 瀏1,2,陳福亮1,2

史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鍛煉心理學是一門將鍛煉科學與心理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歷經(jīng)5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鍛煉心理學已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并成為體育科學的一個重要領域。論文分別從三個發(fā)展階段對國內外鍛煉心理學的發(fā)展軌跡作了回顧,從中可以窺見我國鍛煉心理學從無到有直至與國際接軌的歷程,以便學界及時掌握國內外鍛煉心理學研究的成果與發(fā)展動向。通過追尋發(fā)展軌跡,可以更好的推動我國鍛煉心理學的科學發(fā)展,以期推動鍛煉心理學的研究向更深更廣的領域開拓。

鍛煉心理學;發(fā)展軌跡;運動心理學

鍛煉心理學相關的文獻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直到20世紀70年代,鍛煉心理學才作為一門學科出現(xiàn)。21世紀以來,國外鍛煉心理學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與此同時,我國鍛煉心理學研究也緊跟國際步伐,得到了快速發(fā)展,不僅體現(xiàn)在研究數(shù)量上,而且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從最開始的基礎研究深入到大樣本的流行病學研究,研究方法也從單一走向多元。

1 國際鍛煉心理學發(fā)展

1.1 萌芽中的鍛煉心理學

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鍛煉心理學處于萌芽狀態(tài),還未以一門學科的形式出現(xiàn)。當時學界出現(xiàn)了一些針對運動員的運動心理學研究,最早公開發(fā)表的運動心理學研究來自于Rieger(1884)對一名女性所做的個案研究,研究認為催眠引起的肌肉僵硬能夠增強肌肉耐力。[1]

Norman Triplett在1897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運動心理學實驗研究,并于當年在《美國心理學雜志》上發(fā)表了該研究成果。Griffith于1925年建立了第一個運動心理學實驗室,對運動員的心理現(xiàn)象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這是運動心理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因此,Griffith被美國體育學界譽為“美國運動心理學之父”。[2]

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運動心理學研究幾乎處于停滯狀態(tài)。二戰(zhàn)結束后,運動心理學研究開始逐漸增多,由于戰(zhàn)爭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使得人們越來越注重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歐美學者研究的對象開始從競技運動員轉向普通人群,鍛煉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成果開始呈現(xiàn)。[3]然而,當時的體育運動心理研究仍以運動心理學為主。[4]

20世紀60年代,運動心理學界成立了兩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會:國際運動心理學學會(ISSP)、北美運動和身體活動心理學會(NASPSPA)。在1968年召開的國際運動心理學會會議上,出現(xiàn)了一些鍛煉心理學研究報告。例如,Layman報告了《游戲和運動在健康情緒發(fā)展中的作用》,Harris報告了《中年男性身體鍛煉的態(tài)度研究》,Brown報告了《小學生運動表現(xiàn)與人格發(fā)展之間的關系研究》等。[5-7]1967年,北美運動和身體活動心理學會成立,該學會將其研究領域界定為3個方面:鍛煉和運動心理學、動作技能學習與控制、運動表現(xiàn)。自成立以來,該學會對鍛煉心理學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十分強調鍛煉心理學的理論構建和實踐應用,該學會主辦的會議中都有鍛煉心理學相關的研究報告。此外,其他國家的運動心理學會具有典型意義的實驗室也在這段時期內得以創(chuàng)建。[9]例如,1960年日本體育學會成立了運動心理學分會,1961年德國組建了運動心理學研究所,1963年前蘇聯(lián)體育科學研究所組建了運動心理學實驗室,1967年美國健康、教育、娛樂和舞蹈聯(lián)合會成立,1969年歐洲運動和身體活動心理學會成立。

這一時期,國外鍛煉心理學學科思想處于萌芽階段,發(fā)展較為緩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首先,由于20世紀早期西方社會文明步入飛速發(fā)展的軌道,電子計算機技術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當時的社會普遍注重智力活動而輕視體力活動,體育鍛煉所具有的促進心理健康的功能被人們所忽視,探究鍛煉心理學的學者較少,學科發(fā)展受到阻滯;其次,生物醫(yī)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當時鍛煉心理學的研究發(fā)展。該模式將身體和心理隔裂開來,認為身體不適都與生理過程有關,相關研究僅限于解剖學和生理學中,與大腦研究沒有關聯(lián)。這種排他性的生理學研究思想普遍存在于當時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都期望能夠為他們所觀察到的結果找到生物學依據(jù)。

1.2 鍛煉心理學的誕生與發(fā)展

直到20世紀70年代,鍛煉心理學才從運動心理學中分離出來,作為一門分支學科出現(xiàn)。早期美國鍛煉心理學的發(fā)展歷程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國際鍛煉心理學發(fā)展,幾位研究者的學術成果成為70年代鍛煉心理學誕生和發(fā)展的劃時代標志。例如,1971年Scott編著的《鍛煉變革》,1973年Harris編寫的《體育概論:體力活動促進身心健康的基本原理》,此專著成為當時鍛煉心理學的專業(yè)教材,其中鍛煉行為理論與模型、鍛煉心理前因中的動機研究、特殊人群鍛煉行為、體育鍛煉與身體意象、體育鍛煉與主觀幸福感、體育鍛煉與人格等內容一直沿用至今[10],一些運動心理學會議也設置了鍛煉心理學專場報告,一些大學、院所也相繼舉辦了鍛煉心理學會議。與此同時,西方社會已逐漸開始注重疾病的預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人的健康觀念發(fā)生了變化,人們在追求身體健康的同時,也十分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學界的生物—心理—社會研究模式也逐步取代了以前的單純性生物醫(yī)學模式。[11-12]這極大地推動了鍛煉心理學的發(fā)展。

20世紀80年代,美國應用運動心理學會(AASP)和美國心理學會第47分會(APA 47)成立。1985年John Silva組織成立了美國應用運動心理學會,其學術期刊中刊登了較多鍛煉心理學的應用性研究報告。1987年成立的美國心理學會第47分會是目前美國“最年輕”的鍛煉和運動心理學專業(yè)學會。這兩個學會的成立對于鍛煉心理學的發(fā)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88年北美運動和身體活動心理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運動和鍛煉心理學雜志》,刊登了大量的鍛煉心理學研究成果。此外,如《身體活動心理學》《鍛煉堅持性對健康的作用》《鍛煉心理學:體育鍛煉對心理過程的影響》等鍛煉心理學界多部專著相繼問世。這些變化表明了鍛煉心理學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13]

20世紀90年代,鍛煉心理學的發(fā)展出現(xiàn)新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1)注重鍛煉心理效益的研究。許多學者探究了科學的體育鍛煉對情緒狀態(tài)、自我概念、整體自尊、身體自尊、應激反應、認知、身體意象、主觀幸福感及生活質量等的影響。例如,1993年國際運動心理學會以“運動與心理幸福”為專題出版一期專輯,發(fā)表的文章集中表現(xiàn)了西方在運動與心理健康研究領域的成果,著重表現(xiàn)為運動對精神病人的治療效果、不同類型運動項目對精神病癥狀的治療作用以及運動中的“流暢感覺”的體驗等方面。這說明國際上一直將身體鍛煉活動的心理影響、心理效應作為研究的中心[15]。(2)學界開始關注鍛煉心理學人才的培養(yǎng)、任職標準和行業(yè)資格認證。例如,美國應用運動心理學會在1991年頒布了會員職業(yè)培訓要求、鍛煉和運動心理學家的資格標準。1995年,美國應用運動心理學會和美國奧林匹克國家委員會合作共同承擔為有資質的鍛煉和運動心理學家頒發(fā)資格證的工作。國際上一些鍛煉心理學會對鍛煉心理學人才的培養(yǎng)設置了明確的課程、實習要求,對任職標準、職業(yè)培訓及資格認證等也提出了明確要求。

1.3 高速發(fā)展中的鍛煉心理學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外鍛煉心理學取得了長足發(fā)展,研究數(shù)量和學術期刊數(shù)量急劇增加,研究方法也呈現(xiàn)多樣化趨勢,例如綜述性研究、元分析、調查研究、準實驗研究及實驗研究等,對實驗研究中的各種變量控制的更為嚴格,研究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和統(tǒng)計軟件也更加科學。[16]目前,國際上專業(yè)性運動和鍛煉心理學術期刊的數(shù)量明顯增多,研究質量明顯增強。例如《國際運動與鍛煉心理學雜志》 《運動和鍛煉心理學》 《應用運動心理學雜志》《運動和鍛煉心理學雜志》中均刊登了最新的鍛煉心理學研究成果。國際鍛煉心理學會組辦的學術會議為各國鍛煉心理學研究者的交流、探討及合作創(chuàng)設了較好的平臺。一系列的變化都極大地推進了新千年之后鍛煉心理學研究的發(fā)展。[17]

新世紀以來,美國應用運動心理學會注重心理學理論知識在競技運動和大眾鍛煉中的應用。[18]2010年AASP創(chuàng)辦了《運動心理學行為研究雜志》,2013年AASP會議的主題是“終身體育和鍛煉促進心理健康”。同時,AASP還編撰了《應用運動心理學研究生課程導論》,以幫助需要攻讀運動和鍛煉心理學專業(yè)的研究生更好的了解課程設置。2011年美國心理學第47分會創(chuàng)辦了Sport,Exercis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y(SEPP)期刊,隨后,發(fā)表了大量的鍛煉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19-20]

近十幾年來,歐洲鍛煉心理學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2000年,歐洲運動心理學會(FEPSAC)推出了《運動和鍛煉心理學(PSE)》,為歐洲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公開展示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平臺。[21]近年來,加拿大成立的心理技能學習和運動心理學會(SCAPPS),采取了各種措施來促進鍛煉心理學發(fā)展。例如,每年定期舉辦學術會議,建立會員交流平臺,頒發(fā)Franklin Henry年輕科學獎。澳大利亞也是一個十分注重生活質量的國家,鍛煉心理學研究一直處于良性發(fā)展的狀態(tài)。總部設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亞洲—南太平洋地區(qū)運動心理學會(ASPASP)的成立也極大地促進了該國鍛煉心理學的發(fā)展。ASPASP定期舉辦ASPASP國際學術會議,旨在促進亞太地區(qū)運動和鍛煉心理學科學研究的發(fā)展以及運動和鍛煉心理學知識的應用與傳播。同時,澳大利亞規(guī)范了鍛煉心理學專業(yè)課程的設置,鍛煉心理學專業(yè)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培養(yǎng)人數(shù)快速增加。[22]

2 中國鍛煉心理學的發(fā)展

2.1 萌芽時期(1950年-1990年)

相對于國外鍛煉心理學的誕生和發(fā)展而言,我國的鍛煉心理學發(fā)展顯得有所滯后。在20世紀50年代發(fā)展初期,國內出現(xiàn)了一些有關鍛煉心理學的研究,但受到國際競技運動發(fā)展趨勢和國家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的影響,鍛煉心理學并沒有脫離于運動心理學。當時絕大多數(shù)學者的研究側重點都聚焦在競技運動員和教練員身上,很少關注大眾健身鍛煉心理的研究內容。例如,1979年成立的中國心理學會體育運動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和1980成立的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都主要致力于運動選材、體育競技比賽成績提高、運動員訓練效果、損傷后的心理康復等內容的研究。這為我國競技運動成績的提高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此外,我國在各屆奧運會和各種世界大賽中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與比賽時運動心理學工作者辛勤探究的情境中也都能體現(xiàn)當時的研究主流是競技運動心理學。[15]總體而言,國際運動心理學發(fā)展的趨勢、國內競技體育發(fā)展的“舉國體制”、國內經(jīng)濟和人們生活水平及國民身體鍛煉需求低等因素是形成此種局面的主要原因。

2.2 緩慢發(fā)展時期(1990年-1999年)

如祝蓓里(1986)所言,我國的“舉國體制”繁榮了運動心理學,“全民健身計劃”則昌盛了鍛煉心理學。[23]20世紀90年代,我國鍛煉心理學的研究進入緩慢發(fā)展階段。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顯著推進了全民健身事業(yè)的發(fā)展。季瀏教授和姒剛彥教授將國外鍛煉心理學的研究引入中國,開啟我國鍛煉心理學研究的新紀元。1996年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在北京體育師范學院(首都體育學院前身)召開的“全民健身的心理學意義和心理學指導研討會”,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鍛煉心理學研究的發(fā)展。90年代我國鍛煉心理學研究呈增長趨勢,其中1996年、1999年增長速度最快。此外,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鍛煉心理學的大多數(shù)研究是介紹鍛煉心理學相關原理、功能等,但是到90年代,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成果逐漸增多。但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鍛煉心理學研究多為描述性研究、少量的準實驗研究對各種變量的控制也并不嚴格,因此當時的研究成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鍛煉中的各種心理現(xiàn)象。

2.3 繁榮發(fā)展時期(2000年至今)

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鍛煉心理學研究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雖然我國鍛煉心理學研究發(fā)展稍晚于國外,但隨著近年來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活動的廣泛推廣,大眾體育事業(yè)發(fā)展良好,國內體育鍛煉人口明顯增多,這一切有利的條件都較好地推動了鍛煉心理學的蓬勃發(fā)展。鍛煉心理學研究范圍呈現(xiàn)擴大化,整體上涌現(xiàn)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僅體現(xiàn)在鍛煉心理學研究數(shù)量的激增,而且研究的學術會議、研究方法、實驗控制、教材書籍編寫、統(tǒng)計分析軟件應用等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正如毛志雄、郭璐(2013)[24-29]所言“我國學者的研究水平基本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

在學科建設上,鍛煉心理學也開始有了“一席之地”,國內鍛煉心理學在教材著作編寫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季瀏率先關注到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于2005年組織學者編寫了《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一書;2008年司琦[30]編寫了《鍛煉心理學》教材,并開設了鍛煉心理學本科課程;2009年李京誠等編寫《鍛煉心理學》教材;2014年楊劍、季瀏編著《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該著作將鍛煉心理學理論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鍛煉干預進行有機融合,從基礎研究層面揭示了運動干預的身心交互效應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積極作用,并從應用層面研究運動干預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發(fā)展的評價技術;2015年陳作松等編寫了《鍛煉心理學》;2016年楊劍編著《鍛煉心理學》,進一步說明了鍛煉心理學學科建設的不斷發(fā)展。這些著作已成為中國鍛煉心理學教材的代表作,成為體育專業(yè)本科生、研究生了解和熟悉鍛煉心理學知識的參考書籍。此外,鍛煉心理學的人才建設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華東師范大學、武漢體育學院等院校開始培養(yǎng)鍛煉心理學研究方向的研究生,2000年開始華東師范大學季瀏首先進行了鍛煉心理學研究方向博士生人才的培養(yǎng),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首都體育學院等院校也相繼進行了鍛煉心理學高端人才方面的建設,這為鍛煉心理學的未來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研究內容方面,國內研究呈現(xiàn)出多樣性,幾乎國外學者的研究內容都已涉及,主要包括鍛煉的心理健康效應,如鍛煉與動機、情緒、應激、自尊、身體意象、人格、認知功能等。[30]其中,運動與腦認知功能的研究近期也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周成林教授、殷恒嬋教授的研究團隊在運動與腦認知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發(fā)表了大量體育鍛煉與認知功能的研究成果。同時,鍛煉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研究者開始采用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改進了研究的質量并提高了研究的信度與效率。[31-32]但是,在今后的研究中,仍然要注意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借鑒母學科和交叉學科方法、積極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問題。

在學術會議交流方面,1999年亞洲及南太平洋地區(qū)運動心理學會國際學術大會在武漢體育學院召開,中國作為該組織創(chuàng)始成員之一,自該學會成立以來始終作為主要成員參加組織管理和學術交流活動,致力于鍛煉心理學研究與推廣,姒剛彥教授、張力為教授先后擔任協(xié)會主席。2013年7月,中國北京體育大學首次承辦了世界運動心理學大會,中國學者姒剛彥擔任協(xié)會主席,此次大會以“和諧生活,追求卓越”(Harmony and Excellence in Sport and Life)為主題,發(fā)表了大量鍛煉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包括身體活動或鍛煉的動機與干預 、身體活動或鍛煉的心理效益等。2000年以后的歷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都設有鍛煉心理學專題報告,特別是2015年11月在杭州召開的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有關鍛煉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尤其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進一步探討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2009年至今召開了四屆全國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學術會議,研究內容涉及到鍛煉動機理論模型、鍛煉的情緒效益、鍛煉與自我概念、大學生群體和超重、肥胖青少年實施鍛煉干預等。特別是2015年12月舉辦的第四屆全國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學術會議促進了身體鍛煉心理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學術研究的深化,周成林教授在大會報告的運動與腦認知功能研究受到了與會學者的高度認同。隨著鍛煉心理學的發(fā)展,運動與腦認知研究將受到越來越多地學者們的關注。

縱觀我國鍛煉心理學發(fā)展歷程,從無到有直至與國際接軌,為我國鍛煉心理學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成果。然而,由于受研究水平、技術手段等因素的制約,我國鍛煉心理學研究發(fā)展稍晚于國外,發(fā)表的研究大多借鑒了國外的研究成果,經(jīng)歷了引進、移植、消化、創(chuàng)新的過程??傮w來看,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成果還相對較少。但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活動的廣泛推廣,大眾體育事業(yè)的良好發(fā)展,國內體育鍛煉人口明顯增多,這一切有利條件都將更好地推動中國鍛煉心理學的蓬勃發(fā)展。鍛煉心理學工作者積極探究、不辭辛勞,為我國鍛煉心理學的快速發(fā)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鍛煉心理學的研究會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受到更多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3 鍛煉心理學的未來發(fā)展

3.1 注重跨人群的鍛煉心理效益研究

不同年齡、性別以及職業(yè)的人群,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異,僅強調心理健康或情緒維度等內容,不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在當前鍛煉心理學的研究中,許多學者將研究聚焦于青少年或老年人。然而,鍛煉心理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不同人群的身心健康。因此,今后的研究重點應側重于不同人群的鍛煉心理效益。例如,探究體育鍛煉是如何促進特定人群(警察、消防人員、國家高級科研人員、出租車和公交車司機等)產生積極的心理效益,這將為通過體育鍛煉改善不良心理狀態(tài)的不同人群提供科學的實踐依據(jù)。

3.2 重視鍛煉心理學理論與方法的應用

鍛煉心理學強調為大眾身心健康服務,在加強學科應用建設,面向體育社會實踐、大眾健身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線,分析與解決問題、指導實踐的過程中,應增強學科建設的社會影響力,獲得學科發(fā)展建設的動力。當前鍛煉心理學的理論研究還比較薄弱,迫切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體育鍛煉與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性問題,豐富鍛煉心理學學科的理論體系,為鍛煉心理學的學科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研究方法主要以量化研究、橫向研究為主,所以今后在鍛煉心理學的研究中應該要注重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橫向研究與縱向研究相結合,以促進該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

3.3 研究內容更加廣泛

鍛煉心理學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其研究內容方面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鍛煉心理效益是當前鍛煉心理學最為主要的研究內容,也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鍛煉心理學日益成為諸多領域學者關注焦點的大背景下,鍛煉心理學若想取得又好又快的發(fā)展,其中必須先深入研究機制。此外,鍛煉心理學在臨床和體育醫(yī)學、健康心理學、康復學、預防醫(yī)學、心理學管理、咨詢心理學、營養(yǎng)學等一系列領域中有著直接的實際應用??傊S著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大和應用性的不斷增強,鍛煉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將會越來越廣泛。

3.4 測量工具趨向本土化

由于西方國家的經(jīng)濟水平高、社會閑暇時間多、對身心健康問題關注多等特點,所以早期鍛煉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要領先于國內。不管是質性研究、量化研究還是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大都是由國外傳入的,國內學者大部分都是在此基礎上稍作改動,甚至原版套用國外的測量工具,很少顧及國內的實際情況。這顯然是存在問題的,不僅沒考慮到我國的實際復雜情況,而且還忽略了社會文化價值觀在東西方國家中存在的巨大差異,造成了研究結果的顯著差異或不符。因此,在我國鍛煉心理學未來的發(fā)展中,編制本土的測量工具將是研究發(fā)展的需求,也是鍛煉心理學研究進步的體現(xiàn)。我國學者在量表研制中應注意要提供更多的信、效度參數(shù),努力提升研究的質量。

3.5 學科隊伍力爭專業(yè)化

學科隊伍建設應以提高學術水平為目標,以學科梯隊建設為根本,發(fā)揮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的作用。同時,在此基礎上增設碩士點和博士點,加快建立起一支專業(yè)化、梯隊化、年輕化的鍛煉心理學學科隊伍??蒲泄ぷ魇翘岣邔W科建設水平和培養(yǎng)學術骨干的重要因素,未來研究應當充分利用科研所和高校等相關方面的人才優(yōu)勢,建立跨學院、系(所)的學科科研團隊,加強學科理論和應用研究,從而提高科研水平,促進鍛煉心理學的學科建設。

[1] 蔡理,季瀏.鍛煉心理學學科思想的沿革[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3).67-73.

[2] Edmund O.Acevedo.The Oxford Handbook of Exercise Psycholog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3] Burton,D.,Raedeke,T.D.Sport Psychology for Coaches[M].Human Kinetics,2008.

[4] Tenenbaum,G.,Eklund,R.C.,Kamata,A.Measurement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M]. Human Kinetics,2012.

[5]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theories of reasoned action and planned behavior in physical activity: predictive validity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additional variables [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02,24(1).

[6] Barker,J.,McCarthy,P.,Jones,M.,Moran,A.Single-Case Research Methods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M].Routledge,2011.

[7] Chiang,L.A.Motivation of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M].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07.

[8] Ang,E.T.&Gomez-Pinilla,F. Potenti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exercise to the brain[M]. Current Medical Chemistry,2007:14.

[9] Lane,A.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M].Hodder Education,2008.

[10] Buckworth,J.,Dishman,R.k.Exercise Psychology[M].Human Kinetics,2002.

[11] Mellalieu,S.,Hanton,S.Contemporary advances in Sport Psychology[M].Routledge,2015.

[12] Acevedo,E.O.,Ekkekakis,P.psychobiology of Physical Acitvity[M].Human Kinetics,2006.

[13] 季瀏,羅伯特 J.科克比.身體鍛煉心理學的研究現(xiàn)狀和未來發(fā)展[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7,12(3):7-11.

[14] Acevedo,E.O.The Oxford Handbook of Exercise Psychology.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15] 李薇.鍛煉心理學的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走向[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7(1):115-117.

[16] Acevedo,E.o.The Oxford Handbook of Exercise Psychology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17] Hagger,M.,Chatzisarantis,N.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Exercise and Sport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8] Eklund,R.C.,Tenenbaum,G.Encyclopedia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M].Sage Reference,2014.

[19] Buckworth,J.,Dishman,R.k.,O'connor,P.J.&Tomporowski,P.D.Exercise psychology[M].Human Kinetics,2013.

[20] Buckworth,J.,Dishman,R.k.,O'connor,P.J.&Tomporowski,P.D.Exercise Psychology[M].Human Kinetics,2012.

[21] Clow,A.,Edmunds,S.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M].Human Kinetics,2014.

[22] Andersen,N.B.,Hanrahan,S.J.Doing Exercise Psychology[M].Human Kinetics,2015.

[23] 周成林,趙洪朋.改革開放30年我國體育鍛煉促進心理效益取得的突破與問題[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3):257-261.

[24] 毛志雄,郭璐.當代運動心理學進展:鍛煉心理[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9):56-63.

[25] 季瀏.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6] 李京誠.鍛煉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7] 楊劍.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8] 陳作松.鍛煉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9] 楊劍.鍛煉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0] 司琦.鍛煉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31] 姒剛彥.當代鍛煉心理學研究[J].體育科學,2000,20(1).62-66.

[32] 李佳川,季瀏.我國鍛煉心理學學科建設與發(fā)展[J].體育學刊,2007,(6):114-118.

(編輯 任丹)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Exercise Psychology

YANG Jian1,2, JI Liu1,2, CHEN Fuliang1,2

Originated in 1970s, Exercise Psychology, an interdisciplinary branch of science combining Exercise Science and Psycholog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of Exercise Scienc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hree developmental stagesof Exercise Psych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its origin in the 1860s and its budding development in the 20thcentury, its slow development period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its rapid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paper examineshow Exercise Psychology in China evolved from scratch to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hope of helping researchers in China to follow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xercise Psychology.Studying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will not only help promote itshealthy development, but also help expand its scope of research.

ExercisePsychology;PathofDevelopment;SportsPschology

G804.8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6)04-0097-06

2015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青少年體育鍛煉行為的社會生態(tài)學的理論模式及干預途徑研究”(15ZS014);上海市青少年POWER工程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資助項目(44801400)。

楊劍,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體育心理學,E-mail:yangjianxz@sina.com。

1.華東師范大學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干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241;2.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上海 200241 1. Key Laboratory of youth health evaluation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 i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2016-03-18

2016-05-20

G804.8

A

1001-9154(2016)04-0097-06

猜你喜歡
心理學體育鍛煉心理健康
“沒有用”的心理學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怎樣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鍛煉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跟蹤導練(二)5
體育鍛煉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