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愛群
2007年12月,在日本佐賀縣舉辦的海苔入標中,誕生了一片——薄薄的,面積有成年男士的兩個巴掌大——價值300日元的天價,創(chuàng)造了日本產(chǎn)海苔最高價格的新紀錄。
九州位于日本列島最南端,佐賀縣位于九州的西北角。佐賀境內(nèi)山??v橫,古跡、溫泉比比皆是;特產(chǎn)佐賀牛,太良町的竹崎螃蟹,玄海的真鯛、墨魚,有明海的彈涂魚、蛄螻蝦、隱目鰻、蟶子,嬉野町的溫泉湯豆腐、茶葉,神琦町的細面,小城市的羊羹,無不引入垂涎;美食配美器,“伊萬里·有田燒”的“赤繪”、“唐津燒”的“茶陶器”皆稱日本名窯。
佐賀南部有一片狹長的淺海灣——縱深約100公里,寬約20公里,平均水深僅20米——有明海。筑后川、六角川等河流裹挾著營養(yǎng)豐富的泥土從阿蘇山、脊振山奔騰而來,匯入其中,在灣內(nèi)波浪的作用下,形成了廣闊的海邊灘涂。天價的佐賀海苔就生長在這片灘涂上。
大潮時,海面平均流速約為每小時13公里,海岸附近的平均流速約為每小時1到2公里,漲潮和退潮時的海流方向基本相反。海流把河流中的淡水和外海的海水混合起來,調(diào)和出適宜海苔養(yǎng)殖的鹽度。海流還提供了養(yǎng)分和氧氣,凈化了環(huán)境。
有明海潮水漲落之差為6米,為了利用這個潮位差,當?shù)貪O民采用了與眾不同而工序復雜的支柱式養(yǎng)殖法——在養(yǎng)殖場豎起竹竿,每日一次吊曬海苔網(wǎng),使海苔充分沐浴在陽光下,進行大量的光合作用,增加養(yǎng)分和風味,并使海苔綿軟,入口即化。
這種養(yǎng)殖方法的難度在于漁民們必須根據(jù)每天潮位的變化,調(diào)整系在竹竿上的海苔網(wǎng)的高度。有時要迎著呼嘯的寒風,有時要頂著炎炎烈日,精心觀察氣候及潮位變化,像母親呵護兒女一樣細心地培植海苔。
隨著日餐在國際上的流行,作為常用重要原料的海苔,由于富含蛋白質(zhì)、食用纖維、維生素和各種礦物質(zhì),有防癌、防動脈硬化、降低膽固醇和血壓,以及排毒、減肥、美容、延緩肌膚衰老的作用,越來越引起國人的重視。
佐賀縣政府在北京中國大飯店灘萬日餐廳準備了—份特別料理,以推廣佐賀海苔,我有幸躬逢其盛。吃得出來,主人為了體現(xiàn)海苔的品質(zhì),著實下了一番工夫。
“先付”是烤新筍、清酒蒸龍蝦配海苔。龍蝦無非是鮮甜,新筍香能托出海苔的香味倒是始料未及。
什錦刺身配的醬油里加了海苔碎和胖大海醬,比常規(guī)的醬油濃厚得多。
握壽司選了海膽、金槍魚、扇貝,都放在海苔上,由我們自己用手卷起來吃,一律口感軟嫩,與海苔的酥脆形成反差。
扒澳大利亞特選牛肉配油梨海苔汁里的牛肉香、鮮、嫩、肥,也不過像壽司里的飯團,扮演海苔的背景。
天婦羅有兩種——蕎麥面、山藥的滑與海苔的脆,夾在墨魚中的海苔香與蘇子葉都很般配。
最后一道是白米飯配烤海苔,什錦咸菜,醬湯——出乎意料,在座的日本人最期待這一道。海苔盛在一個帶蓋的兩層本色小竹盒里——無漆,打磨得光可鑒人,滑不留手——上層放海苔片,底板是漏網(wǎng);下層放兩小塊點燃的無煙炭,用來烘焙,以保持海苔的溫度和松脆——和人的體溫接近,讓嘴唇感覺溫暖;即便是卷入米飯,也能一口輕松咬斷。
吃法是把海苔放在手中,用筷子取一個小飯團,放在海苔上,卷起來,蘸一點醬油吃;入口完全是海苔的本味,飯團則烘云托月,使海苔的松脆、鮮醇、帶海風味道的清香格外突出、悠揚。
早聽說日本人生活簡樸,家常飯菜常常就是米飯、咸菜、醬湯。我從小酷愛膏粱厚味,一直覺得他們過于寒儉;隨著飲食閱歷的增長,近年才漸漸懂得欣賞這種家常滋味中的樸素之美——當然,日餐的簡單其實是表面的,無論是大米的種植、精制、蒸飯,還是醬湯里的大醬、昆布、木魚花,都包含國人以為不可思議的繁瑣、刻板的講究——能體味、欣賞這些精微之處,才算真懂日餐,也有助于了解日本的國民、歷史、文化的獨到之處。
那天晚宴主人準備了足夠的大吟釀級清酒,不用酒杯,而用最原始的檜木酒盞——沒有上漆,檜木的香氣尚存,口邊唇上接觸的是原木的自然、溫潤——最后已經(jīng)記不清喝了多少盞,大醉而歸。
我想,如此美妙的海苔,絕配的應(yīng)該是同樣醇美的清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