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指揮學院/鄧許庚
格斗技法應用小議
武漢指揮學院/鄧許庚
格斗技法在應用的過程中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其動態(tài)規(guī)律,可總結為點、線、面、距四個方面。
點指的是進攻點。武術歷來就有“上三路,下三路”的“三盤”之說。頭為上盤,軀干為中盤,下肢為下盤。軀干與下肢又可分別分為兩點:軀干胸部為上,腹部為下;下肢大腿為上,小腿為下。實戰(zhàn)對抗中,練習者從頭到腳都能被攻擊,上自騰空進攻,下至前掃、后掃、地躺打法等,使用動作的空間范圍可以說達到了極限程度。進攻不同的點需要不同的技法。圍繞進攻點的變化,要掌握與其相適應的進攻方法。例如從進攻方面講,進攻哪個點容易奏效,進攻哪個點對方容易防守,針對對方身體的每一個局部自己掌握了哪些進攻方法,自己擅長進攻哪幾個點,還有哪幾個點自己進攻能力差,點與點之間交叉輪換進攻的能力如何,組合連擊中進攻點變化的技巧如何,從防守方面講,當對方采用不同的方法進攻自己的不同部位時自己有沒有相應的防守反擊的方法;等等。這些都要心中有數,只有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格斗的進攻和防守可以利用空間活動范圍大的特點,在使用技法時盡量擴大進攻和防守的視野,增加觀察、判斷、反應的活動范圍,提高練習者無序動作操作思維的能力。抓住了攻擊點多變的技法規(guī)律,可以有的放矢地促進練習者技法全面發(fā)展,充分體現(xiàn)格斗靈巧多變的技法風格。
線,是指技法動作的運行路線。任何一個動作的完成都有路線軌跡。格斗技法雖然方法很多,但就其路線軌跡而言,無外乎直線和弧線運動。
直線動作主要有直拳、前蹬腿、側踹腿等。直線動作的主要優(yōu)點是運行距離短、幅度小、速度快。直線又可分為左側直線、右側直線、正中直線、左斜直線、右斜直線、上斜直線、下斜直線等。目前,我們在訓練中使用的直線動作大部分都在正中線上運行。久而久之,習以為常,相應的防守和防守反擊正中直線動作的能力同步加強,增加了進攻的難度。如果同一動作在以上所說的多條直線上變化運行,就增加了對方觀察判斷的難度,使其不易防守和防守反擊,增加了同一動作的使用技巧和功能。研究同一動作不同運行路線、不同角度和高度的變化,可以促進擒敵技法的豐富和發(fā)展。
弧線動作主要有擺拳、勾拳、鞭拳、橫踢腿、掃腿等?;【€動作雖然運行距離長、幅度大,但可以繞開對方的直線動作,以弧線破直線,還可以向兩側進攻。因為預備姿勢針對正面防守比較嚴密,向兩側進攻可以突然襲擊,達到“以迂為直”的效果。在技法訓練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直線、弧線動作的不同作用,不斷提高擒敵技法的整體功能。
面,是指練習者在實戰(zhàn)對抗時的姿勢狀態(tài)。雙方在互相攻防格斗動作轉換的過程中,身體姿勢的面向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變化,如正面、側面、背面、前俯、后仰、轉身等。
由于格斗的預備姿勢是正面面對對方,練習者養(yǎng)成了正面使用格斗技法的習慣。然而互相格斗時,有相當一部分動作會改變正面面對對方的情況,因此,如果缺乏身體各部位不同面向對方的進攻手段,每次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都調整到預備姿勢后再進攻,將會失去很多進攻的機會。在訓練中,應該加強側面、背面、前俯、后仰、轉身等不同姿勢狀態(tài)下進攻的能力培養(yǎng),提高技法的應用能力。
距,是指雙方所處位置的間隔距離。掌握距離變化規(guī)律和使用相應技法的能力,是提高格斗技法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一個技法動作,雙方所處位置的距離不同,使用方法也各異。例如,側踹腿距離遠,可結合進步、墊步等縮短距離而發(fā)起進攻。若對方向前,則可后撤或后轉身做踹腿進攻。在對方進攻,自己閃躲或退防時,閃躲的方向和退防的位置距離,原則上要便于自己使用反擊動作。退得太近,躲閃不開;退得太遠,躲閃后不便反擊,浪費了一次進攻的戰(zhàn)機。因此,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都要培養(yǎng)距離變化的感覺。距離變化掌握不好,即使反擊也容易產生空擊,無謂地消耗體力。步法的變化和自身動作的調節(jié),是培養(yǎng)距離感和提高技法使用效果的主要途徑。訓練中,應改變單一定點進攻和等距離進攻的訓練手段,多采用變換距離的動態(tài)練習方法。
(編輯/高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