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董艷國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軍事體育部 黑龍江大慶 163319)
高校體育課程優(yōu)化策略研究①
王海燕 董艷國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軍事體育部 黑龍江大慶 163319)
伴隨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課程優(yōu)化過程中所面臨的系統(tǒng)性策略缺失已經成為制約改革的桎梏。以高校體育改革相應理論為指導,通過對高校體育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與內容、學習活動方式等課程構成要素的現狀與面臨的問題的綜合研究,依據體育課程優(yōu)化的理論,以課程的相應的構成要件優(yōu)化為出發(fā)點,提出高校體育課程具體優(yōu)化策略。
高校 體育 課程 優(yōu)化
不同的社會階段,有其不同的社會發(fā)展特征,這決定了社會中的主導思想、文化觀念、價值形態(tài)等各方面,也同時決定了體育觀、體育教學價值取向。我國的體育教學價值主體經歷了一個由關注社會轉向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過程,即由關注社會價值轉向關注學生的個體價值[1]。隨著體育教學價值取向與價值主體的轉變,體育課程隨之發(fā)生變革就不可避免地成為關鍵節(jié)點。近年來針對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研究主要體現為問題的提出領域,具體策略研究尚顯不足,并且在操作上表現出了一定的錯亂性。針對這一問題,文章將從課程的構成要件出發(fā),提出具體的高校體育課程優(yōu)化策略。
課程是規(guī)定以什么樣的教學內容來培養(yǎng)人的問題,其反映了教育組織者對受教育者的價值期望與發(fā)展預期,是教育組織者根據社會發(fā)展需要、受教育者實際情況與發(fā)展?jié)摿Φ纫蛩厮M織的教學內容。雖然目前為止尚未有一個能為大家廣泛接受的課程定義,但也存在一個基本共識:課程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指為了實現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而規(guī)定的所有學科的總和,狹義的課程指某一門學科[2]。廖哲勛教授從課程自身出發(fā)探討課程結構,認為課程結構的實質結構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學習活動方式構成,這3種基本成分具有相互依存性和分序分層的轉換性[3]。
2.1 對高校課程目標的優(yōu)化
隨著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對學生個體價值關注度的上升,體育課程目標亦逐步細化并表現出分級趨勢。因此,高校教學的組織者與教育者必須靈活運用演繹的方法,建設既符合教育發(fā)展理念,又有利于學生充分發(fā)展的具有組織結構的多級課程目標體系,不同的課程目標經過整合優(yōu)化,進一步具體到各類學科課程中,最終表現為課堂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主要存在3種取向:行為目標、展開性目標、表現性目標,施良方先生認為,可以將展開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作為行為目標的補充,而不是對立面[4]。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可以采用行為目標進行表述與評價,而對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這兩項比較模糊的目標可以采用展開性目標或表現性目標,進行表述與評價。不同取向課程目標組合在一起,構建成一個立體的集合,對指導課程內容選擇具有方向性作用,為多種學習活動方式呈現提供了理論基礎。
2.2 對高校體育課程設置與內容的優(yōu)化
根據學生實際學習基礎情況,從改善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等多元需求角度出發(fā),體育課程設置應進行優(yōu)化,賦予高校在總學時固定的前提下,彈性設置每學年、每學期學時分配。在“大體育”視域下,構建協(xié)調互補的必修課與選修課體系,使之共同指向體育課程總目標??梢詫⒄n外體育納入選修課學時管理,學生自主選擇體育鍛煉項目,教師以指導者身份出現,以單位時間內參與活動次數為考核標準,給予一定選修學分,激發(fā)與維持學生體育鍛煉興趣,發(fā)展學生體育項目技能,以保障提供共性課程的同時提供個性課程。
以體育課程結構中各類課程的設置為參考,論證體育課程中各類課程設置應承擔的體育課程目標,構建體育課程目標體系指導下的體育課程設置體系。在體育課程設置體系框架內,采用滲透整合與化合整合等整合方式,對各項體育課程具體內容進行選擇與編排,使各類課程內容協(xié)調互補,在完整承載全面發(fā)展所需的課程內容條件下,使各類體育課程內容符合其所承載的課程目標需要。運動項目課程化過程中,嚴格遵守課程構建的基本準則與方法,科學、合理選擇課程內容,保證課程內容的合目的性,同時,合目的性的課程內容也是多種學習活動方式得以呈現的現實基礎。這里需特別指出的是,由于運動項目自身的本質特征,其作為課程內化為學生的生理發(fā)展過程時,不可避免地會對學生不同的運動能力、身體素質、身體機能表現出優(yōu)先發(fā)展、有限發(fā)展、不發(fā)展甚至是限制發(fā)展的狀況,因此如何取舍與搭配體育課程內容應予以關注。
2.3 對高校體育課程學習活動方式的優(yōu)化
打破體育課程目標、內容、模式對學習活動方式呈現的制約,以學生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完整呈現各類學習活動方式。不同的學習活動方式在體育課程內化為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狀態(tài)過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由于體育自身的學科特征限制,討論、審美、質疑、欣賞等學習活動方式雖然對提高學生技能作用有限,但是在激發(fā)與維持學生體育興趣等方面卻具有重要的作用。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限制,鼓勵學生參與課程學習活動方式的制定,依據課程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通過師生互動,靈活而完整地全面呈現各類學習活動方式。這既是體育課程內化為學生身心發(fā)展,促進學生養(yǎng)成終身體育意識的需要,同時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寺“秃?L.Cronbach)曾將評價過程中的決定劃分為3類:關于改進課程計劃的決定;關于有關人員情況的決定;關于課程計劃管理情況的決定。不同的決定會導向不同評價方案,最終體現出不同的評價作用。在制定高校體育課程過程中,應明確體育課程評價方式的具體作用,淡化評價篩選功能,減少終結性評價使用,增加過程性評價比重,賦予教師更大的過程性評價自主權,盡最大可能克服課程目標與評價方式間存在的文化對立,還原體育課程評價方式應具備的激勵、調整等本質作用。
高校體育課程的優(yōu)化既是高校體育改革的一項基本任務,亦是推動高校體育改革持續(xù)、有效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我國的高校體育課程建設在實際發(fā)展變革中,相對滯后于課程組織模式的發(fā)展與變革,使二者之間表現出了一定的不協(xié)調性與相互掣肘態(tài)勢。因此,結合高校體育課程組織模式改革,同步現有的高校體育課程不同構成要素進行優(yōu)化,將更為有利于發(fā)揮二者的合力作用,更為有利于促進高校體育課程教育教學目標的最終實現。
[1]張文靜.體育教學價值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廖哲勛.我對當代課程本質的看法(下)[J].課程·教材·教法,2006(8):3.
[4]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G807.4
A
2095-2813(2016)11(a)-006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