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琳
筆者在研讀音樂課程標準中的“音樂與相關文化”時,在加強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這一處,曾有自己的疑惑:究竟如何從其他學科入手,優(yōu)化、整合課程資源呢?在聆聽了一節(jié)音樂特級教師的《憶江南》后,這個疑惑得到了很好的解答。整節(jié)課完美地借助語文學科的文化底蘊,牢牢地支撐起了音樂課堂,教學過程行云流水,魅力無窮,學生們都沉浸在教師營造的詩意情境中,獲得了音樂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此處擷取三處片段,簡單談一談自己的學習體會,與大家一同賞析。
一、吟誦烘托意境,喚醒音樂美感
【片段一】
師: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你們知道這是誰的詩作嗎?
生:知道,是白居易。
師:對,白居易的家住在北方,但他覺得他心中最美的地方還屬江南,讓我們在詩情畫意的視頻中欣賞詩句,感受江南的美景,一起來體味詩人的情懷。(音視同步,播放有《憶江南》歌曲伴奏的江南美景視頻)
師:怎么樣,這樣的江南美嗎?
生:美?。ó惪谕暎?/p>
師:其實我們對這首《憶江南》并不陌生。它曾出現(xiàn)在我們語文課本中,對不對?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憶江南》這首詞,只有讀好了,我們才能唱得更好!(在古箏伴奏中,帶領學生齊讀《憶江南》)
師:江南好,風景舊曾諳,一個“好”字,簡單有力,道盡了白居易對江南的好感覺、好印象。我們要讀出韻味!
生:江南好?。◤娬{(diào)“好”字)
師:諳是熟悉的意思。風景舊曾諳,這些風景都是白居易非常熟悉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其中的“紅勝火”,和“綠如藍”把江南的春景刻畫的多么的鮮艷奪目呀,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連續(xù)找三名學生讀,學生讀的一個比一個有感情)
師:能不憶江南?短短一句,就表達了身處異地的詩人,對江南景色的無限眷戀和贊美,讓我們完整地吟誦這詩情畫意的《憶江南》,要讀出詩詞的悠遠深長。
(學生沉浸在詩詞的意境中,搖頭晃腦地體會著詩詞的韻味)
該片段為導入部分,一開始就讓學生走進詩情畫意的課堂。借用多數(shù)學生所了解的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作簡短的鋪墊,拉近了學生和古詩詞的距離。運用音視同步,播放《憶江南》歌曲伴奏,讓浸潤著語文氣息的課堂一下子注入了音樂的活力,喚醒學生的眼睛和耳朵,邊聆聽邊欣賞。該片段沒有長篇大論的總結(jié)和過渡,也沒有刻意的講解和煽情,有的是一遍遍、一句句的讀,并且從語文的角度,讓學生從每個字、每個詞傳達出來的語音、語調(diào)、語義體會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感覺。好的音樂課堂一定離不開文化的滋養(yǎng),教師在幫助學生學習音樂技能的同時,也將厚重的文化味兒滲透其中,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這對學生此后歌曲的學習和意境的理解都有巨大的幫助。
二、韻味無痕遷移,突顯音樂要素
【片段二】
師:讀的真好,讓我用美妙的旋律來獎勵大家吧?。ǜ枨冻?/p>
師:這首《江南好》的旋律從高音開始,一下子把這個“好”表現(xiàn)出來,讓沒去過江南的人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請你們來嘗試一下吧。
生:跟琴演唱。
師:風景舊曾諳的“諳”字上是不是有什么小記號?
生:圓滑線。
師:對了!一個字上有很多音連起來演唱,我們稱它為——
生:一字多音。(齊答)
師:這樣連起來唱就更多添了一份委婉和連綿,讓我們連起來唱一唱。
生:(有針對性地演唱圓滑線的部分)
師: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兩句非常美,節(jié)奏很規(guī)整,大家在唱的時候可以根據(jù)力度記號,盡情釋放對江南的贊美。
生:(用f的力度,演唱這兩句)
師:能不憶江南?這句有附點和圓滑線,這時白居易深深地沉浸在對江南的美好回憶中,你們仔細聽聽這個“憶”字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師示范兩句“憶江南”的區(qū)別)
生:第一句唱的短促一些,欲說還休的感覺。第二句比較連貫,讓人覺得回味悠長。
片段二的教學更好地詮釋了語文和音樂的無縫對接,音樂拓展了語文學習的寬度升華了情感,語文增加了音樂文化的厚度。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緊緊抓住了《憶江南》的音樂特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獲得強烈的音樂認知和情感體驗。更為巧妙的是,教師進行了無痕遷移,將上一環(huán)節(jié)的有感情吟誦和個別詞語的著重處理,運用到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演唱技巧上,顯得妥帖、自然。既加深鞏固了學生之前吟誦詩詞時的技巧和情感,又使學生在演唱中進一步領悟了歌曲處理的細節(jié)和特點。讓-羅爾·布約克沃爾德的《本能的繆斯》提及孩子就是天生的繆斯,他們對音樂有敏銳的直覺,教師這樣教學使學生一下子就感受到詩詞和音樂中的美感,學生學得投入,學得輕松,學得得法。
三、引發(fā)思考,提升音樂修養(yǎng)
【片段三】
師:老師今天給大家?guī)砹巳齻€版本的《憶江南》,這三個作品都是由不同的作曲家創(chuàng)作,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感覺是一樣的嗎?
生:不一樣。(聽過后回答)
師:對了,這三首作品雖然歌詞一樣,但曲調(diào)各異,情緒怎么樣?
生:也有所不同。
師:是的,但是作曲家都將很多江南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加入了一些江南民歌和戲曲,讓我們聽來都是那么的細膩婉轉(zhuǎn)、連綿優(yōu)美,具有江南的美感。
師:聽了這些作品,你覺得哪一首更能把詩詞《憶江南》里回味悠長的眷戀之情表現(xiàn)出來?
生:我們最先學的第一首《憶江南》。
師:江南的景美,詞美,歌更美。其實《憶江南》一共有三首,課后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去了解剩下的兩首。美好的音樂和詩詞都是相通的,都值得你去悉心領悟和發(fā)現(xiàn),也許詩人和作曲家創(chuàng)作時的意境就會被你慢慢參透,你就會成為下一個詩人、下一個作曲家,老師期待你們的成功!
《憶江南》所表現(xiàn)的情境其實與學生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借助對語文古詩詞的理解,把音樂貫穿在文化的背景中,可以讓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欣賞能力在不同風格音樂的碰撞中得到提升。學生能逐步感受到音樂遠不是他們想象中的簡單的“do、re、mi”音符和“咿咿呀呀”的哼唱,而是一種偉大創(chuàng)造,是抒發(fā)情感的渠道,認識世界的途徑。有人說,課堂教學可以分為三層高度:第一層是告訴,把答案直接提供給學生;第二層是啟發(fā),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并能積極思考;最高一層則是喚醒,喚醒學生的感知和潛能。能喚醒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古詩詞的興趣,以及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才是一節(jié)課的活水源頭。
語文和音樂都是需要用心感受、用情表達的藝術學科,兩者有區(qū)別但也有相通之處,教師就應該擁有這樣一雙善于整合和尋找課程資源的“慧眼”。學生學了這樣的音樂課,再回頭讀詩詞,會更覺得妙趣橫生!
(責任編輯 張慧籽)